分享

商於古道写意 □丹影

 金钱河南山牧童 2023-05-28 发布于陕西

*

商於古道写意

  商於古道风光

  仙娥湖

  商山棣花

  四皓像

  秦镜楼

  荆紫关

  □丹影

  横亘于秦豫两省的商於古道,西起陕西商州、东至河南内乡柒於镇,绵延六百里,不但是军事交通之道、商帮经贸之道,更是文明融合之道、人文风化之道。其间星罗棋布的文化景观,经过2000多年来的积淀,形成了独特的古道文化,吸引着世人的眼球。

  仙娥湖

  烟花三月,草长莺飞,是出外踏青赏花放飞心灵的最佳时节。怀着一颗渴盼的心,我来到了风景秀丽的仙娥湖畔,大半天的漫步观光,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

  如果说秦岭是一条龙脉的话,那么,仙娥湖就是从龙脉眼里溢出的泪花,有甘甜亦有苦涩。仙娥湖位于秦岭南坡的商州城西。这里水绕山转,迂回弯曲,丹江与板桥河宛如盘踞在山脚的两条巨龙,观天枕地。湖内有孤岛人称仙娥岛,也叫湖心岛。岛上广植桃树,阳春三月,花明千树,色蘸春溪,引人注目。在湖心岛周围,四条山系仿佛横卧在湖水中的四条龙,山水相映,倒影屹立,风拂湖面,龙跃欲飞。昔日的“二龙戏珠”变成了今朝的“四龙戏珠”。澄澈无比的湖水里完全浸透了唐宋水墨的精魂,斑驳的小小涟漪漫不经心,轻易就把远处的群山融进梦呓里,醉人心扉。

  其实,最早这里不叫仙娥湖,人称仙娥溪。

  相传在很久以前,发源于秦岭的丹江与板桥河被喻为二龙,矗立于河道中的山被称为二龙山,由于河水常年冲刷,使得二龙山如斧劈刀削般高耸入云,阻挡住了人们出行的脚步,蜗居在此的黎民百姓只能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每遇盛夏暴雨频发时节,倾泻的山洪造成河水暴涨肆虐,人畜丧命不计其数。为此,人们怨声载道叫苦不迭。一个雨过天晴的午后,有个叫仙娥的宫女,陪伺龙王从东海云游返回天宫,路过此地时,从空中窥到了这一惨烈景象,便放弃了回宫的打算,决定留下来帮助百姓削山疏洪拯救灾民。经历了365个日日夜夜的不懈努力后,一座困扰着百姓的大山与两河,终于被削平疏通,让泛滥成灾的河水蜿蜒东去。从此,一条西入长安东出武关的大道被打通,这便是历史上人们津津乐道的商於古道。后世人为纪念仙娥的盖世功绩,便把改道后的河称做仙娥溪,把削平的山称为仙娥壁。直到上世纪70年代初,兴修水利的大潮如火如荼,当地人便在仙娥溪下方修起了二龙山水库,大坝将丹江拦腰截断,造成水位上升形成人工湖,这便是今天仙娥湖的盛景。

  仙娥的鬼斧神工,不但救山民于山困水患之中,还为人们开辟了一个优雅的旅游胜地。沿着围堤我来到了大坝上,湖心岛如梦如幻的人间仙境扑面而来,吸引着川流不息的观光者,荡舟的,摄影的,戏水的;年老的,年少的;有男的,有女的;流连忘返。看着越来越多的人群,我告别了大坝,步入湖边小径,去观赏她的另一番景致。只见两岸的悬崖峭壁状如刀切,峰峦峭峙,怪石嶙峋,悬崖间林木葱郁,溪流潺潺,鸟语花香,那种幽清明净的自然之美,不仅让人对大自然叹为观止,且深为仙娥的义举钦佩不已。

  令人击节赞叹的是,自商於古道开通后,这里就成为长安连接东南的必经之路,那些往来于长安的达官贵人、商贾巨富、莘莘学子、文人骚客,络绎不绝地涌进了商州,他们或做官或经商或探险或赶考。为了便于接待,官府便在此设立驿站,一时间,仙娥驿站便成了商於古道上最亮丽的风景。大诗人李白曾在此荡舟,并留下千古绝句:“横天耸翠壁,喷堑鸣红泉。寻幽殊未歇,爱此春光发。溪旁饶名花,石上有好月。命驾归去来,露华生翠苔。淹留惜将晚,复听清猿哀。清猿断人肠,游子思故乡。明发首东路,此欢焉可忘。”诗人白居易在游逛了仙娥溪后,发出了“商山无数峰,最爱仙娥好”的感慨。

  二郎庙

  逶迤的丹江,宛如一条洁白的纱巾,缥缥缈缈地越过州城后不经意间缠住了商山,一番耳鬓厮磨后,衍生出许多美丽的村庄,而最美丽的当数棣花了,因山坡上的棣花而得名。她曾是六百里商於古道上一个驿站,是当今的旅游胜地,更是著名作家贾平凹的故乡。在这里,有许多赏心悦目的景点:宋金边城、平凹故居、千亩荷塘、清风街、二郎庙等。但我觉得,最值得观赏的要数平凹故居,它是作家从童年到青年时期学习生活过的地方,亦是他的文学世界与素养生成的地方。另一个值得观赏的景点,便是二郎庙。

  史料记载,秦桧曾“割商界给金”,为立标志界,便筑此二郎庙。其建筑融金、宋艺术于一炉,为金、宋艺术之合璧,虽经多次修葺,然当初之艺术风格犹存。

  近观,二郎庙俯视丹江、仰瞻商山,山环水绕,荷塘辉映。屋顶为歇山转角式,屋脊高达1米,上复彩色琉璃瓦并有群兽瓷雕。飞檐下托劈竹型拱斗,檐角挂有风铃。面阔三间,明檐明柱。庙基高出地面1米,四围出廊,门前踏步三级。整个建筑给人以奇、峻、堂皇之感。

  二郎庙东边是关帝庙,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仿二郎庙造型而建,造型相同,兼有唐代建筑风格。与二郎庙不同的是正脊所雕的是二龙戏珠,用翠绿色琉璃瓦覆顶,拱斗呈象鼻型或马蹄型,工艺比较精细,体现了唐代的建筑风格。

  远望,两座建筑宛如一对孪生姐妹并排而立。该庙旧时曾有牌楼、乐楼。乐楼设计别致,与两侧过凤式菩萨庙及魁星楼相连接,旧日乡绅权贵看戏,设座东、西侧楼,该楼毁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二郎庙原供奉的是“二郎神”李二郎,他是秦朝李冰的次子,因治水有功而被后世传颂,到明、清时,受《封神演义》《西游记》《劈山救母》等文艺作品影响,改李二郎为杨二郎杨戬。

  由于金代短暂,遗存尤少,故金建二郎庙更加弥足珍贵。拜谒二郎庙,除了观赏金、宋时期的古代建筑艺术外,还可以细细品味那段历史典故,以此来感受历史文化的纵深与厚重。

  四皓陵园

  在丹凤县城西15里的商镇新街西段,有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院内壁画醒目,巨冢罗列,古柏环绕,肃穆幽静。这里为2000多年前秦朝四位博士的墓冢,被世人称之为四皓墓。也就是今天的四皓陵园。

  秦统一六国后,公元前213年,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下令焚书坑儒。身为朝中大夫的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甪里先生周术和绮里季吴实,因逃避秦王朝“焚书坑儒”政策,逃到秦岭南坡的商洛山中。四位老先生品行高洁,银须皓首,他们过着“岩居穴处、紫芝疗饥”的生活。虽然物质生活清贫,但精神生活却十分富有,除了采芝云游外,还以吟诗对句取乐,生活得无忧无虑。

  楚汉相争时,他们悲观厌世看破红尘,宁隐匿山野也不愿出山做官;到了汉高祖刘邦定鼎之初,因慕名先生的才学,曾召他们入朝辅政,但被毅然拒绝;高祖晚年封长子刘盈为太子,封次子如意为赵王。却发现刘盈天生懦弱,才华平庸,而次子如意聪明过人,才学出众,遂有意废刘盈而立如意。刘盈的母亲吕后闻听,非常着急,便请开国大臣张良出计以安太子之位,张良应之。一天刘邦与太子一起饮宴,见太子身后站立着四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高祖脸色大变,问此四人何许人也?太子刘盈忙说,他们是商山四皓。高祖大吃一惊说:我当时重金聘请四位,你们都不来,现在你们为什么愿意与我儿子来往呢?四皓上前谢罪谏道:皇上一向看不起儒生,经常骂书生不绝入耳,我们不愿受人污辱,所以才远远地躲了起来。但是我们听说太子仁孝,礼贤下士,善待儒生,天下谁都想为太子效力,所以我们自愿前来作太子的宾客。高祖看到连自己都请不动的四皓却愿出山帮助太子,可见太子羽翼已成,且有四位大贤辅佐,即使改立赵王如意为太子,恐怕自己将来死后,帝位未必能保得住,便消除了改立赵王如意为太子的念头,刘盈的太子地位终于保住了,还避免了一场宫廷动乱。

  刘盈继位后,欲封四皓为高官,却被四皓婉言拒绝,仍旧回到商洛山中,又过起了闲云野鹤般的隐居生活。这种“浮云富贵,非义不动”的高洁品行为后人所敬仰。于是,他们作古后,后人在此修建了四皓陵墓,汉惠帝刘盈也令三千御林军赴商洛山祭拜,且每人自长安携土十斤,前来为四皓墓培土。当地也在商州的高车岭上修建了四皓庙,以供后人四时祭祀。

  四皓先生虽已作古,但他们生前的故事以及他们的品行,深深地影响着后人,已成为人们学习的楷模。于是,历朝历代的文武百官,每每路过此地,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拜谒四皓先生。当地的黎民百姓,更是对四皓先生敬礼膜拜,每到初一、十五香火缭绕,成为商於古道上著名的历史文化景观。

  秦镜楼

  丹凤,秦岭南麓一座美丽山城,不但地理位置优越,且文化积淀深厚,既有秦文化的激越粗犷,又有江南文化的温婉细腻,其代表性的古建筑便是秦镜楼。这一标志性建筑,成为商於古道亮丽的文化符号。

  横亘于丹江之滨的秦镜楼,也称船帮会馆,而当地人却称其为“花庙”,它是丹凤十大会馆之首。除船帮外还有马帮、盐帮、瓷器帮等。

  称“花庙”是其建筑式样特别花哨,尤其是戏楼,紧靠码头而建,系六柱五楼式建筑,大门之下是五十级台阶,延伸到码头上,从码头上抬头观望,大门之上,面额正中是九龙石匾,自上而下有楷书阴刻“明王宫”三个大字。门联为“后元夷受封德昭千古,继夏禹称王福庇九江”,横批为“安澜普庆”。门联两侧有彩绘龙腾虎跃巨幅壁画,其上分别横书“高山流水”“清风明月”。门楣、楼柱以八仙等人物彩塑装饰。进了南门,穿过戏楼便是“花庙”,院内能容纳万余人。戏楼坐南朝北,戏台高两米有余,六根巨柱支撑戏台和楼顶。楼顶重脊飞檐,犹如苍鹰展翅,喜鹊抖尾。两边的石壁如刀切剑削,高达三丈有余,壁端各有青龙作破浪欲飞之势。楼顶屋脊、墙头铺满各种图案,且以彩瓷镶嵌,阳光之下五彩斑斓。尤以戏楼正面的梁、柱、眉、窗的镂空透雕更令人叹为观止。

  高山河谷、夜渡江帆、亭台楼阁、车马仪仗、鸟兽鱼虫、树木花草,而尤为称道的是人物雕刻,有大禹耕田、文王访贤、武王伐纣等,还有樵子负薪、行旅赶车、映雪夜读、赤壁夜游、同席对酌等无不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戏楼正面如意斗拱中央,有题额书“秦镜楼”三个金字,出之《西亭杂记》“秦政有方镜,可照臣民忠奸,人品高下。”意在告诫人们,历史是一面千古不朽的镜子。“以古为镜,可知兴替。”题额下嵌“和声鸣盛”巨额,墨饱笔酣,苍劲有力。巨匾两侧有木雕组画拼成楹联一副,可惜至今无人破解其意。

  花戏楼对面为正殿“明王殿”,坐北朝南,两侧为拜殿和厢房,全都是雕梁画栋,以木雕和壁画为主,屋顶为硬山花脊,明檐明柱,顶为卷棚式。柱顶镶有透雕对狮,檐檩有精雕龙凤、花卉及“周文王访贤”“吕洞宾戏牡丹”等图案。

  船帮为了修“秦镜楼”筹集费用,从货船运载的货物中,每件提取三个铜钱,日积月累,积少成多,终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建成。

  秦镜楼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龙驹寨西南隅的江岸上熠熠闪光。它的整体建筑笼罩在千姿百态的画图之中,既有北方建筑庄重大方之格调,又有南方建筑华丽、细腻之特点。数百年来,它以自己精湛的艺术魅力,不但吸引着四海宾朋,也使自己的名字跻身于中华名胜之林。

  每每置身于楼前的台阶上,翘望着蜿蜒东去的丹江,我的耳边就响起了船工拉纤的号子声,细细品味千帆竞发的热闹景象,令人敬畏的不仅仅是古人的建筑技艺,更有航运文化的博大与精深。

  武关

  从丹凤县城出发,沿312国道向东,一路山环水绕,绕着绕着,山愈来愈高,天越来越小,树越来越密,水越来越瘦,不经意间,两个醒目的大字“武关”映入眼帘。这便是号称“秦楚咽喉”的历史文化名镇武关。它和东面之函谷关、西面之大散关、北面之萧关并称“关中四塞”。

  武关是历史文化名城。建于战国时期的武关城,北以少习山之岩险,东西南以武关河绝涧,山环水绕,险阻天成。于明德五年重修,东西南各有城门,上有城楼。门上有楷书阴刻名额,西门为“三秦要塞”,东门外额为“武关”,内额为“古少习关”。城内有魁星楼、石佛寺、龙王庙、乐楼及菩萨、财神、火神庙等。

  悠久的历史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绘就了武关八景,为其增添了无穷的神韵。余光返照景最幽,石桥古渡几千秋。龙潭古寺几重楼,白岩仙迹何代留?笔山鹿鸣传声远,砚水鱼跃任沼游。少习山姿叠峦嶂,玉泉串珠哮涌流。浓郁的地域文化,吸引来历代诗人墨客,韩愈、白居易、杜牧、李商隐、寇准等先后来此遨游观光,留下了许多吟咏武关的诗句。唐代诗人李涉曾诗云: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武关又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自古有“重关天塞控神州”和“秦关百二”之誉。战国时秦出武关而东取十五城;秦始皇东巡皆经武关;刘邦入武关定关中;黄巢出武关转战中原。至今这里还保留着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如秦楚分界墙、射箭馆、烽火台等。

  天翻地覆,沧海桑田。今日的武关,仍是出入关中、通往中原和南部疆域、西部边陲的重要通道。昔日古战场,如今已是“今日春风到武关,小桃花树满商山”的生机景象。

  荆紫关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就受作家贾平凹的《白浪街》影响,对荆紫关心仪已久。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诗人远洲先生倡议探访荆紫关古镇。

  刚一下车,我就被街两边那整齐的仿古建筑群所吸引,来不及休息,匆匆吃了点东西后,就迫不及待地来到明清时期的老街徜徉。

  这是一条5里长的老街,呈南北走向,地面青石铺砌,平净整齐,两侧700余间板门店铺,均具清代民间商业建筑风格,翘檐雕饰,古色古香,房门都是木板嵌成,昼抽夜闭,房屋多是进出几层院落,两边厢房对称,均有一堵两米长的封火山墙,高低错落,相互重叠,使街道更加古朴灵秀。老街游人稀少,静谧而落寞,几个孩童追逐嬉闹,老人在屋檐下有一搭没一搭地抽着旱烟袋,那长而油滑光亮的烟锅,极富沧桑感。踏上古色古香的老街,仿佛一步步走到了历史的深处。

  回到丹江桥上,举目远眺,群山苍茫,云霭蔽日,好一幅千里江山图。商於古道,一部厚重的历史书,一幅绚丽多彩的风情画卷。

西安晚报2023.5.13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