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考语文名著阅读《经典常谈》精选题附答案

 昵称20133911 2023-05-28 发布于广西

1、填空题。(8分)

(1)《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________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

(2)朱自清的传统文化的研究,不只注意到_____的高度和深度,更注意到_____所能接受的广度。

(3)_________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汇集了从________________的诗歌305篇,也称“_________”。

(4)《战国策》是一部_______史书,西汉末年______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而成,共三十三篇,分为十二策,着重记录了战国时期一些谋臣策士的言论和谋略。《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其中。

1、(8分)

(1)(1分)中学生

(2)(2分)学术 大众

(3)(3分)《诗经》 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 诗三百

(4)(2分)国别体 刘向

2、选择题。(15分)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诸子百家”是指我国先秦到汉初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B.有些古文,其标题就表明了文章的体裁。如《陋室铭》《醉翁亭记》《出师表》《捕蛇者说》等题目中的“铭”“记”“表”“说”,都表明了该文的文体。

C.“乐府”是指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的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旧诗体,如《木兰诗》。

D.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婉约派是宋词一大流派,该派词作情思细腻,语言华美,代表词人有晏殊、李清照等。

B.“诸子百家”中对后世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学派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

C.词又称“长短句”,句式长短不一。始于宋代,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而李清照可以说是婉约词派的代表。

D.《关雎》和《蒹葭》两首诗都充分体现了《诗经》在创作手法上的特点,即一唱三叹,反复吟咏。

(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论语》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所著的一本书,记录的是孔子的言行。

B.朱自清,我国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我们学过他的散文《春》《背影》。

C.“记”是古代一种文体,用来记事、记游、状物或表达情感,如《礼记》《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等。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战国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4)“读《经典常谈》切不可死记硬背'书籍名,作者名,作者时代,书籍卷数’这类'不能叫学生得到真实的受用’的知识。”说这句话的作家是( )(3分)

A.朱自清 B.叶圣陶 C.郭沫若 D.吴小如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B.《左传》相传是战国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写,课文《曹刿论战》就选自其中。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人们常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概括唐、宋、元、明、清这几个时期突出的文学形式。

2、(15分)(1)C (2) C (3) B (4)B (5)B

3、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下列各题。(9分)

[甲]秦秋末年,列国大臣的势力渐渐膨胀起来。这些大臣都是世袭的,他们一代一代聚财养众,明争暗夺了君主的权力,建立起自己的( )地位。等到机会成熟,便跳起来打倒君主自己干。那时候各国差不多都起了内乱。晋国让韩、魏、赵三家分了,姓姜的齐国也让姓田的大夫占了。这些,周天子只得承认了。这是封建制度( )的开始。 那时候周室也经过了内乱,土地大半让邻国抢去,剩下的又分为东、西周,东、西周各有君王,彼此还争争吵吵的。这两位君王早已失去春秋时代“共主”的地位,而和列国诸侯相等了。后来列国纷纷称王,周室更不算回事;他们至多能和宋、鲁等小国君主等量齐观罢了。

[乙]说起中国的史书,《史记》《汉书》,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有两个原因。一则这两部书是最早的有系统的历史,再早虽然还有《尚书》《鲁春秋》《国语》《春秋左氏传》《战国策》等,但《尚书》《国语》《战国策》,都是记言的史,不是记事的史。《春秋》和《左传》是记事的史了,( )《春秋》太简短,《左氏传》虽够铺排的,而跟着《春秋》编年的系统,所记的事还不免散碎。《史记》创了“纪传体”,叙事自黄帝以来到著者当世,就是汉武帝的时候,首尾三千多年。《汉书》采用了《史记》的体制,却以汉事为断,从高祖到王莽,只二百三十年。后来的史书全用《汉书》的体制,断代成书;二十四史里,《史记》《汉书》以外的二十二史都如此。这称为“正史”。《史记》《汉书》,可以说都是“正史”的源头。二则,这两部书都成了文学的古典,两书有许多相同处,虽然也有许多相异处。大概东汉、魏、晋到唐,喜欢《汉书》的多,唐以后喜欢《史记》的多,而明、清两代犹然。这是两书文体各有所胜的缘故。但历来班、马并称,《史》《汉》连举,它们叙事写人的技术,毕竟是大同的。

(选自《经典常谈·<史记><汉书>第九》)

(1)依次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特殊 崩坏 可是 B.特别 崩塌 也是

C.特殊 崩坏 也是 D.特别 崩塌 可是

(2)[甲]语段是朱自清《经典常谈》第八篇中关于史书《________》的文字,[乙]语段中“班、马并称”中的“班”指的是______(人名)。(2分)

(3)[甲][乙]两段文字体现了朱自清严谨的学术风格。请你结合[甲][乙]两段文字分别说明。(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分)

(1)(3分)A

(2)(2分)战国策 班固

(3)(4分)示例:[甲]语段“那时候各国差不多都起了内乱”中“差不多”一词表达极有分寸,表明了作者严谨的学术风格;[乙]语段“大概东汉、魏、晋到唐,喜欢(汉书)的多,唐以后喜欢(史记)的多,而明、清两代犹然”中“大概”一词表推测,表明“东汉魏、晋到唐,喜欢《汉书)的多”的现象只是种猜测,体现了朱自清严谨的学术风格。

4、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下列各题。(9分)

[甲]秦、楚两国也经过内乱,可是站住了。它们本是边远的国家,却渐渐伸张势力到中原来。内乱平后,大加( ),努力图强,声威便更广了。还有极北的燕国,向来和中原国家少来往,这时候也有力量向南参加国际政治了。秦、楚、燕和新兴的韩、魏、赵、齐,是那时代的大国,称为“七雄”。那些小国呢,从前可以( )霸主的保护,作大国的附庸;现在可不成了,只好让人家吞的吞,并的并,算只留下宋、鲁等两三国,给七雄当缓冲地带。封建制度既然在崩坏中,七雄便各成一单位,各自争存,各自争强;国际政局比春秋时代紧张多了。战争也比从前严重多了。列国都在自己边界上修起长城来。这时候军器进步了,从前的兵器都用铜打成,现在有用铁打成的了。战术也进步了。攻守的方法都比从前精明,从前只用兵车和步卒,现在却发展了骑兵了。这时候还有以帮人家作战为职业的人。这时候的战争,杀伤是很多的。孟子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可见那凶惨的情形。后人因此称这时代为战国时代。

(选自《经典常谈·<战国策>第八》)

[乙]他这时已经年老,也常常觉着生的不是时候,不能行道;他为周朝伤心,( )为自己伤心。看了这只死麟,一面同情它,一面也引起自己的无限感慨。他觉着生平说了许多教;当世的人君总不信他,可见空话不能打动人。他发愿修一部《春秋》,要让人从具体的事例里,得到善恶的教训,他相信这样得来的教训,比抽象的议论深切著明得多。他觉得修成了这部《春秋》,虽然不能行道,也算不白活一辈子。这便动起手来,九个月书就成功了。书起于鲁隐公,终于获麟;因获麟有感而作,所以叙到获麟绝笔,是纪念的意思。但是《左传》里所载的《春秋经》,获麟后还有,而且在记了“孔子卒”的哀公十六年后还有;据说那却是他的弟子们续修的了。

[选自《经典常谈·<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整顿 仰仗 也 B.安顿 仰慕 却

C.安顿 仰慕 也 D.整顿 仰仗 却

(2)《经典常谈》的作者朱自清不仅是在新诗和散文创作上卓有成就的文学大家,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特别是_________有深入研究的学者。[乙]语段中“他”指的是______(人名)。(2分)

(3)[甲]语段谈的是《战国策》的相关内容,[乙]语段谈的是《春秋》的相关内容。《战国策》《春秋》均属于史学著作。你所在的学习小组计划就这两则语段组织专题探究活动,以提高读书效率,检阅读书成果。请你设计两个研究专题。(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9分)

(1)(3分)A

(2)(2分)古典文学 孔子

(3)(4分)示例:①和朱自清起“谈”史学经典;②读史学经典的意义。

5、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下列各题。(10分)

“四书”第七(节选)

朱自清

“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简称《学》《庸》《论》《孟》。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学》《庸》都在《礼记》里,《论》《孟》单行。最初用力提倡“四书”的是程颢、程颐兄弟。他们说:《大学》是孔门的遗书,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从《论》《孟》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部书的分明易晓。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这里没提到《中庸》。可是他们是很推尊《中庸》的。他们在另一处说:“《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会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能心领神悟终身受用不尽。”

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四种书便贯串起来了。朱子说,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融贯了《论》《孟》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所以,朱子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孟》合为“四书”,作为初学者的基础教本。不过,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成人,后来人却重在猎取功名;这是不符合他提倡的本心的。至于顺序变为《学》《庸》《论》《孟》,那是书贾因为《学》《庸》篇页不多,合为一本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

(1)根据材料,概述“四书”的形成过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二程和朱子分别是怎样评价《大学》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分析本文对读者研读“四书”有哪些指导意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0分)

(1))3分《大学》《中庸》原本都在《礼记》里,《论语》《孟子》单行;二程强调《大学》《中庸》的作用;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说明,贯串“四书”;书贾改变“四书”顺序,形成通行本。

(2)(4分)二程认为,从《大学》可知古人做学问的程序,而且分明易晓,初学者从它入手不会走错路;朱子认为,《大学》提纲挈领,由此能领会《论语》《孟子》的精微分别,进而能领会《中庸》的心法。

(3)(3分)研读“四书”,目的是提升人格修养,而非猎取名利;研读“四书”,要理解其内在逻辑,循序渐进;研读“四书”,要从大处着眼,进而读天下书,论天下事。

6、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下列各题。(10分)

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是很明达的议论。再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我国旧日的教育,可以说整个儿是读经的教育。经典训练成为教育的唯一的项目,自然偏枯失调;况且从幼童时代就开始,学生食而不化,也徒然摧残了他们的精力和兴趣。新式教育施行以后,读经渐渐废止。民国以来虽然还有一两回中小学读经运动,可是都失败了,大家认为是开倒车。另一方面,教育部制定的初中国文课程标准里却有“使学生从本国语言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的话,高中的标准里更有“培养学生读解古书,欣赏中国文学名著之能力”的话。初、高中的国文教材,从经典选录的也不少。可见读经的废止并不就是经典训练的废止,经典训练不但没有废止,而且扩大了范围,不以经为限,又按着学生程度选材,可以免掉他们囫囵吞枣的弊病。这实在是一种进步。

(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序》)

(1)语段表明了朱自清对待经典是怎样的态度?(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语段阐述了旧式读经教育的弊端,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朱自清先生认为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应如何处理好“读经”?(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0分)

(1)(2分)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

(2)(4分)①经典训练成为教育的唯一的项目,偏枯失调;②从幼童时代就开始经典训练,会让学生食而不化,摧残他们的精力和兴趣。

(3)(4分)①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其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②不以经为限,按着学生程度选材,扩大经典训练的范围,免掉学生囫囵吞枣的弊病。

7、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下列各题。(9分)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______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呀。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______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______的。 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足可消越解闷。若没有完全合适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 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

(1)依次填人语段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悲哀 务必 场合 B.悲哀 反正 光景

C.可悲 务必 光景 D.可悲 反正 场合

(2)以上文段选自________(作者名)的《经典常谈》,这是一部介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著作。(2分)

(3)请根据文段,分析文中原始歌谣有哪些主要用途。(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9分)

(1)(3分)B

(2)(2分)朱自清 我国传统文化经典(每空1分)

(3)(4分)酬神作乐(庆祝节日);唱和竞胜;抒发情感(消愁解闷)。(答出两点即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