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理论中气的概念辨识

 秋林红似火 2023-05-28 发布于陕西

中医理论中气的概念辨识

——学中医的体验

   

气血是中医中一个很重要的医学概念。其中血是人体水谷精微即营养物质的载体。血将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输送到五脏六腑及各组织器官的细胞中,并在细胞中与氧进行生化反应产生能量,为人体各种机能提供动力。出现血虚、血亏,整个脏器的机能就会衰退,导致人体的衰竭。这和西医中的血液循环系统的内涵比较接近,容易理解。而说到气,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通过呼吸系统进入体内的空气,尤其是其中的氧气,但这只是气的一部分。

气、血、津、液是人体生存的几大物质。在中医来讲,气是生存的一个根本,气来源于先天的精气和后天的宗气。所谓先天之精气即受之于父母的先天禀赋之气。其生理功能的发挥又来于肾藏精气。这个先天之精气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是父母之精气的结合,实质就是生物电或生物电磁场。所以先天之精气是构成生命和形体的物质基础,化精为气,先天之精化为后天之气,形成有生命的机体,所以先天之气,也是中医常说的元气,是人体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

宗气来源于饮食的水谷精微,还有呼吸的气,在人体内形成了宗气。宗气推动着全身的津、液、血的运行,而且协调气的运行机制的升降出入,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根本。如果宗气气机不畅,人一定会生病。

另外,所谓后天之气,就是脾摄入体内的营养所含的能量,所以说,所谓的气就是能量。可见古人把这个能量比喻成“气”还是有道理的,这个能量包括热能和电能。如果你练气功的话,当你身上出现气感时,你会感觉身上有一股像电流一样嗖嗖嗖的麻木感觉,或者叫蚁走的感觉,就是蚂蚁在你身上走的这种感觉,这不就是神经生物电的感觉嘛。或者出现突突跳的感觉,也可能身体有些地方热,有些地方凉,这都是气感,这就是一种能量。

太极拳,尤其高级拳法,讲究用意不用力。意就是意念,就是大脑的意识和心理活动,是电磁场,是神经活动的电能。这种电能从哪儿来呢?人体内碳、氧、氢、氮、磷等元素的原子相互间通过转移电子,或者吸收、释放电子而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化学键,产生新的有机化合物,变成了糖,比如六碳核糖,五碳核糖等碳水化合物。这些糖在氧的参与下转变成能量,这种能量可以变成热能,部分通过体内的一种机制也会变成电能。另外,这些电子在运动过程中(如离开自己原有的轨道),就产生了一个电磁场,这样的电磁反应在人体内时时刻刻发生着,进行着电子交换,在电子转化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电磁场和电磁波。这个东西就是后天之气里边含有的能量,电能。先天之本(元气)的生物电就像个点火器,虽然只有一点点火花,但是足以引燃生命体内的能量代谢。能量代谢又产生了新的生物电,保证了神经传导,产生了热量,保持了体温。产生的能量,再进行下一轮的新陈代谢。

中国远古时代,人不知道有电磁场,只知道天空下雨,打雷闪电,但是古人不会用这个电。所以只能用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来表达这种现象。他感觉身体里有力气,有气力。所以把力气或气力叫做“气”,但是又感觉到这肯定不是水里冒泡的那个气,也不是呼吸的气,所以发明了一个字“炁”来代表这个气。炁上边是无,看不见摸不着,下边有蒸腾,又有劲儿,有能量。这个炁虽然虚幻,不稳定,但也更接近于电磁场、电磁波的概念了。因为电和磁就是来无踪去无影,看不见摸不着。这个炁字现在虽然不怎么用了,但由此可知,中医里的气就是能量。

祖国医学领域里,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并以气的运动变化来说明人的生命活动。《黄帝内经》是这样描述气的概念,“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身泽毛,若雾露之概,是谓气”,大意是说,所谓“气”是经过心肺的功能,将从脾胃上输来的水谷精微营养的精气,包括通过肺所呼吸的空气(练气功者通过体呼吸吸入体内的气体也应涵盖在内),分布宣散到全身,这些“气”可以温养肌肤,濡养脏腑筋骨、润泽毛发,充斥全身,有如大自然里的雾露散漫到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一样。这句话既从物质上,也从功能上对“气”做了描述。概括而言,气有两个含义,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如水谷精气、呼吸之气、元气等;二是指脏腑组织的生理机能,如肺气、心气、经脉分气等。两者是相互联系的,前者是后者的物质基础,后者则是由于前者的存在而产生的生理机能活动。

显而易见,中医中的气(也是气功中的气),从物质层面上讲,和我们今天所讲的空气的气,气体的气是基本一致的。因为这些气既包括从呼吸系统吸进来的空气,也包括了水谷精微营养物质在体内进行生化反应所产生的各种气体,还应该包括藏于肾中的先天之精气(元气),即生物电所产生的生命能量波(气功称之为内气,大气功师从手掌中发出的外气),也就是远红外线。现代生理知识告诉人们,我们每时每刻吸进来的空气只有21%的氧气经过血液的承载输送被利用,呼出去的二氧化碳占比也非常少,那么剩余的78%左右的氮气到哪里去了?可能随二氧化碳一起呼出去一部分,也必然有一部分留在体内,称作清气,参与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多余的会与生化反应所产生的废气一起通过肠道排出体外(有报道称,从肠道中排出的气体中测出有氮气)。另外,从上述医学古籍对“气”的描述,以及中医实践对“气”的应用来看,“气”都具有气体的物理属性,一是无处不在无孔不入,遍布全身;二是超形态,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三和液体往低处流不同,“气”往高处跑,这与人体温度高于外界空气温度有直接关系(蒸发作用);四是“气”和血的运行方向有所不同,而且速度也不一样。血液运行主要靠心脏的收缩力去推动,还会受地心引力的影响(比如为心脏以上器官输血的推力是心脏压力-地心引力之差,心脏要克服地心引力,所以心脏负担重;为心脏以下器官输血的推力为心脏压力+地心引力之和,心脏负担轻)。而“气”不需要什么力量,可以自动蒸发。这四个属性决定了人体内的“气”不会受血液循环、神经、肌肉和皮肤等的约束,一定会按照自己的特性在肌肤间去建立通道,其中部分通道就是经络,经络中运行的气应是元气、内气,即生物电磁波。

由此可见,古人和中医是很高明的,用一个简单的“气”的概念,不但阐释了作为人体基本构成的物质属性,同时又描述了人体生命活动中各种生理机能。为了便于理解,下面我们就用现代语言阐述中医中的“气”的分类、生成、功能和运行机制。

气的分类与生成

人体的气分布于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来源与功能特点,大体可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

1、元气,又称为“原气”、“真气”。它是人体各种气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一种。元气为先天之气(就是由生物电所产生的生命能量波)来源于父母精卵细胞的结合,由先天之精所化生,藏之于肾。它必须依赖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和补充,才能发挥作用。它通过三焦分布于全身,内至脏腑,外达腠理肌肤,无处不到。它主要的功能是激发推动人体各脏腑组织机能活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充沛则脏腑机能健旺,精力充沛,健康少病。

2、宗气,是由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运化来的水谷精微之气结合而成,聚于胸中。宗气是推动肺呼吸和心血运行的动力。凡言语、声音、呼吸的强弱,肢体的寒温和活动能力,都与宗气有关,如《灵枢·邪客篇》所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3、营气,主要由脾胃中的水谷精微营养所化生,是水谷之气中富有营养的物质。营气分布于血脉之中,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而运营周身,发挥其营养作用。

4、卫气,卫有护卫之意。卫气由水谷精气所化生,其分布不受脉管(血管)的约束,运行于脉外,外至皮肤肌肉,内达胸腹脏腑,遍及全身。其主要的功能是,护卫肌表,抗御外邪入侵;控制汗孔的开合,调节体温,温煦脏腑,润泽皮毛等。正如《灵枢·本藏篇》所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通俗讲,卫气是免疫之气,不在血液里运行,是在皮里肉外运行。卫气出现问题,皮肤抗炎、抗真菌感染、抗病毒能力就会下降。

气的功能

1、推动作用。人体的生长发育,各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血液的循环,津液的输送分布,都要依靠气的激发和推动。中医中所谓“气行血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治》,这里的大气是指胸中之气,即宗气,后面的气指的是水气病(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津液运行障碍形成水肿),意思就是只要人体气的运行顺畅,脏腑和血液系统机能就正常。

2、防御作用。主要指卫气,能护卫肌表,防御外邪的入侵,并能祛邪和抗拒外邪的功效。

3、温煦作用。人体之所以能维持正常体温,主要靠气的温煦作用进行调节。如果气的温煦作用不足,大多数会出现畏寒怯冷,四肢不温等症状。

4、固摄(约束)作用。表现在能控制血液,不使溢出脉管之外;控制汗液与尿液,使其有节制地排出,以及固摄精液的作用。气的推动作用与固摄作用是相反相成的,例如,气对血的作用,一方面气能推动血液流动,又能统一约束血液的流向,这才能使血液得以正常循环。

5、气化作用。气化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精、气、神(还应包括血和津液)等物质与功能之间的相互化生(转化生成),二是指脏腑的某种机能活动,例如膀胱是储藏尿液的器官,它之所以能把尿液排出体外,主要靠气化的作用,正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级出矣。”假如元气不足,则气化不力,精、气、神就不可化生。

气的运行机制

中医称为气机气机指人体内气的正常运行机制,包括脏腑经络等的机能活动。人体气机活动的基本形式为升降出入,若气机的升降出入失常,则可能出现气逆、气郁、气滞、气陷、气闭甚至气机泄脱等疾病。人体的气是一种活动很强的精微物质,它不断地运动,流行全身,无处不到。不同的气,各有其不同的运动形式,而“升降出入”是它们所共有的基本形式,人体各脏器都进行着升降出入的活动,气的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一种表现。它体现在各个脏腑机能的活动,以及脏腑之间的协调关系。如下图所示,

6eb67a41b63839491affbc4ea804384肺在上,主肃降,肺气一降,会带动心火和胃气、胆气下降。肺与大肠互为表里,肺气不降会导致大肠不通。

心火下行温暖肾水,肾水上承使心火不过热,若心火下降过程被破坏,会出现上面热,下面寒的症状。

胃属阳土,胃气右降,胆气、心火随着右降,右半边身体有病,可能是胃胆之气下降不顺所导致。脾属阴土,脾气左升,肝气、肾水随着左升,左半边身体有病,可能是肝脾之气上升不畅所导致。

所谓的肝气、心气、脾气、肺气、肾气这五气实际上是合在一起的,不会分离。只是为了辨识、为了叙述方便,人为把这五气,按照气在肝、心、脾、肺、肾的不同机能中所发挥的作用而划分成五气。也可以说,作用于人体任何部位的气都有五气参与其中。可见抛开人体系统解剖学的具体形态看,这个无形的气更为深奥,不易理解和辨识。处于不同经络之中的这些气(生物电磁波,也是远红外线),有时充盈有时亏欠,这都是相对而言,比如丑时肝经当令,那么流经肝经的气就比别的经络中的气要充盈旺盛,同样寅时肺经当令,流经肺经的气就变得更加旺盛充盈,以此类推。

对于人体气的运行,凡是练过气功,或是具有气功知识的人可能有更深的体会和认识。气功锻炼的目的和效应之一就是要使气的运行更为有序化,并使之能受意识的控制。气的运行要同意念活动结合在一起,即所谓“以意领气,意到气到”,气的运行随意念而收发,气的运行路线也受功法所限定,例如“小周天”运行、“大周天”运行等。一般都以经络作为气的运行通道。例如外气的发放,用传统医学观点解释,就是训练有素的大气功师收聚自己体内的内气,沿着一定的方向线路,发放于体外。这是气受意念控制成为有序运动的表现。

气虚的机理

气虚的机理,主要从气虚的形成原因、气虚的症状和表现形式以及如何改善等方面分别予以论述。气虚是由于元气不足所致的周身不适症状,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很多疾病的一种证型,或者说是由于脏腑组织机能减退所出现的一组症候群。多是由于久病体虚、劳累过度、年老体弱或营养不足等原因导致营养匮乏,也就是气血津液的来源不足所导致。总的来讲有几方面原因。身体素质较差,出生后正气不足或后天调养不当,长此以往可以使气血无法得到维护,进而容易引起气虚;长期处于疾病状态,使得病邪耗伤人体正气、气血,进而引起气血虚弱;生活方式不当,如吸烟、饮酒、饮食不规律,使得脾胃机能较差,造成水谷精微无法通过脾胃运化形成人体气血,引发气虚现象;身体劳累过度、睡眠不足休息较差,则会耗伤人体气血,进而引起气虚。

气虚者主要表现症状有,第一面色苍白、心慌气短、头晕目眩、容易困觉。神疲乏力、精神不振、对很多事物没有兴趣,言语低微、不愿跟别人交谈。四肢酸痛乏力皮肤容易出现干燥、长斑之类的症状;第二胃口不好食欲减退,肠胃吸收不好,容易拉肚子,身体消瘦、汗出量多;第三气不足抵抗力较差、容易生病、腰以下怕冷、头疼、容易感冒、打喷嚏、流鼻涕、鼻塞、记忆力减退;第四随着脏器机能减退、出现子宫脱垂、胃脱垂、脱肛,甚至大便时把直肠拉出去等症状。而且患病脏器的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气虚的临床症状也不尽相同。所以一定要区分病和证,疾病中可有气虚证,气虚证可以存在于多种疾病当中,也有可能是疾病中的一个发展阶段。

这里有必要重点讲一下气虚便秘。气虚便秘大多是由于长期劳累、饮食内伤、久病后元气未恢复,或者年老体弱出现肺、脾气虚,从中医角度而言,肺与大肠互为表里,肺气虚则大肠传输乏力,故表现为便秘。临床上可见,便秘时大便性状并不干燥,只是无力推动大便排出,所以表现便后疲倦气短、面色苍白。

对于气虚证,不管其存在于哪一种疾病当中,这一阶段都适用于补气治疗,可选择服用太子参、黄芪、西洋参、党参等药物。日常中要减少熬夜、劳累等损伤元气的不良习惯。当然气虚也可以细分为肝气虚、心气虚、脾气虚、肺气虚、肾气虚、胃气虚、气血虚等。

肝气虚,考虑是情志内伤、劳累过度或者久病不愈等原因引起的。情志内伤指的是人的情志活动过度,通常存在大喜大悲、过度惊恐或者忧思过度等现象。长期如此会造成情志内伤,脏腑气血失调,先伤神,后伤肝,引起肝气损伤。如不及时进行调理,肝气损伤过度则会引起肝气虚;劳累过度,长时间从事重体力劳动或者脑力劳动,得不到充分的休息,每天的睡眠严重不足,劳逸失调,会影响肝功能,造成肝气损耗,出现肝气虚的现象。要及时调整作息习惯,并减少工作压力,避免肝气虚的症状持续加重;久病不愈,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疾病,治疗难度比较大,难以治愈。久之便会伤及肝气,造成肝气不舒、肝气不足等现象,引起胸胁胀痛、腹部胀满不适以及经闭等症状。

心气虚,是指心脏机能衰退引起的一系列的临床表现,多半和先天禀赋不足,也就是说先天生下来身体就比较弱,或者是年老体衰、久病,或者是劳心过度,操劳事情太多,压力过大等,都可以导致心气虚。心气虚就容易出现心悸、气短乏力、眩晕、多汗,劳累时会加重。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导致心阳虚,出现阳气始衰,除了心气虚之外又有阳虚的临床表现,比如心痛、畏寒、肢冷、面色苍白等。所以心气虚时应及早治疗。

脾气虚,从中医理论讲,脾的主要生理机能之一是运化水谷精微,是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脾气虚主要由四个方面原因引起。首先是饮食不节,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比较快,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容易造成脾的运化机能失调,造成脾气虚。其次,脾胃虚弱,与自幼体质较弱有关,如果后天再失于调养,非常容易造成脾气虚。第三,跟情绪有直接关系,思虑过度会造成脾胃的机能失调。第四,年老体虚会造成脾气亏虚。脾虚明显的症状是食欲不振、大便溏泻,身体消瘦。治疗方面是以补气健脾为主,常用的方剂比如补中益气丸、参苓白术散、四君子汤,都是以健脾补气为主。

肺气虚,也就是肺气不足。肺为五脏之一,是人体重要器官,中医学说中,肺为华盖,也为娇脏,因为肺位于各脏器的上方,病邪首先侵袭肺脏。肺气虚多见于疾病后期,或因慢性疾病迁延导致。临床症状为气短咳嗽、乏力、水肿、自汗、容易感冒、声音低微等。如果出现该病症状,可通过食疗、口服中药,如中药六君子汤,甚至通过呼吸锻炼缓解。食疗可口服黄芪、党参、白术等,也可使用该中药长期泡水喝均可补益肺气。

肾气虚,属于肾虚的一种类型,指由于肾气亏虚、生殖功能下降、摄纳无权等所表现的证候。临床既有肾虚证的症状,又有气虚证表现。肾主纳气,和呼吸密切相关。按中医理念,人体一呼一吸、呼吸的深浅是由肺和肾共同完成的。所谓摄纳无权,按字面意思就是无权接纳。纳就是收纳、摄纳的意思,是指肾具有收纳肺所吸入的清气的作用,使呼吸维持一定的深度。当肾不够纳气了,呼吸就会变得浅短。肾不纳气临床上表现为动则气喘,一般见于久病的患者。因而中医上治疗咳喘的病人,不单纯从肺来治疗,还要考虑从肾不纳气方面治疗。肾气虚临床上既有肾虚证症状,又见气虚证表现。肾气虚的主要症状为精力不足、缺乏动力、气短自汗、倦怠乏力、睡眠盗汗、腰膝酸软、面色晃白、尿后滴沥不尽、小便次数多而清、遗尿、听力减退、耳朵鸣、记忆力下降、眩晕健忘、心烦、心悸、牙齿松动、头发早白脱落、四肢不温、手脚冰凉、容易低烧、男子遗精早泄或者性功能障碍、女子带下清稀等临床表现。

肾气虚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过度劳累、积劳成疾;年老肾气亏虚;年幼肾气未充;房事过度耗精伤气;久病伤肾或素体阳虚(素体是指机体自身的机能状况,就是没有感受任何邪气时机体的一种正常状态);久病咳喘、肺虚及肾、耗伤肾气、肾气虚衰、气不归元。肾虚和肾气虚多为积劳成疾,不可急于求成而用大补的药进补,应慢慢调理。治疗的关键在于通经活络,促进腰部肌肉有效的血液循环。治疗上以补肾为主,多方面进行调理。可以用护肾散,具有补肾气、温肾阳、滋肾阴、温肾壮阳、填精生髓的作用,可用于肾虚、阴阳俱虚、肾气生化不足等症状。食补对补肾更有益处,例如枸杞子、莲子、黑芝麻、韭菜、鸡蛋、狗肉、猪肾、海产品、鲍鱼等都有作用一定要学会科学补肾,不能用一些壮阳药用于补肾。此外还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度的运动。

胃气虚,一般泛指胃肠为主的消化机能不足,是广义的胃气,并不单纯指“胃”这个器官,其中包含了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后天的免疫力、肌肉的机能等。一般可进行中药调理脾胃,采取“寒者温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通则不痛”治疗方法。平日需要食用易消化的食物。

气血虚,气血虚的症状多是气虚和血虚的症状并见。主要的临床表现有面色淡白或者是萎黄,嘴唇、指甲、眼睑颜色淡白,还有头晕、心慌、失眠、少量活动或者是静止时出汗量多,神色疲惫、气短懒言、眼花、形体消瘦等。对于气血两虚者多为前期气虚或血虚一方面的亏损,日久造成气不能生血、血不能化气、气虚不能推动各个脏腑机能的有序进行,血虚则造成各脏腑组织失却濡养,从而出现以上症状。对于该种情况,建议给予气血双补治疗,治疗时可根据气虚和血虚哪个方面更为严重,来选择合理的药物,如气虚较重可在补中益气汤基础上加上少量补血的当归、熟地等。血虚较明显时可在四物汤基础上加上少量人参、黄芪等药物。

气虚的调理

气虚的调理主要以补气为主,可从药物调理、饮食调理、科学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方面进行。

1、药物调理,中药的调理可以通过健脾益气的中药,比如补中益气汤和单味的黄芪、党参、太子参,都可以起到补气的作用如果是脾气虚,经常拉肚子、胃胀,治疗原则是健脾益气,主方使用六君子汤,可以服用参苓白术散或者香砂六君丸。脾不统血,治疗原则是补脾摄血,主方是归脾汤;如果是肺气虚,经常感冒,治疗上则应该补益肺气,主方四君子汤加玉屏风散加减;如果是肾气虚,经常腰酸、乏力、爱出汗,治疗原则是补肾益气,主方是用肾气丸加减。肾气不固治疗原则是补肾固涩,用复方肾气丸加减或者金锁固精丸、缩泉丸。肾不纳气证的治疗原则是补肾纳气主方七味都气丸加参附龙牡汤。肾气虚还可服用金匮肾气丸或者金水宝胶囊。心气虚的治疗原则是补益心气,主方是四君子汤、养心汤。阳气虚的治疗原则是补阳益气,主方是参附汤。中气下陷证需要用补中益气法,主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调理气虚,即气不足也可以直接选择常用的传统方剂进行补气,包括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生脉散、玉屏风散、完带汤等。其中四君子汤为益气健脾的基础方,适用于脾胃气虚,运化乏力之症;参苓白术散除益气健脾之外兼可渗湿止泻,用于治疗脾胃气虚而兼湿盛之证;补中益气汤长于益气升阳,适用于劳倦伤脾,气虚发热或气虚下陷的脱肛,子宫下垂等症;生脉散补气养阴,兼能生津止汗和敛肺止咳,善治暑热汗多,耗气伤阴以及久咳肺虚,气阴两虚之症;玉屏风散专于益气固表止汗,用于表虚自汗及人虚感冒;完带汤补脾化湿疏肝,主治脾虚肝郁,湿浊下肢之带下证。

2、饮食调理,平时应该多吃有益气功效的食物,比如说山药,大枣、黄豆、黑豆、扁豆,还有猪肚。少吃或者不吃那些耗气的食物,比如说萝卜、槟榔之类的都尽量避免。饮茶方面,尽量多喝红茶,少喝绿茶或者花茶。多吃汤、粥等容易消化的食物,补益脾胃和中气,可以使人体消化道通畅,能更好地吸收水谷精微,达到补气的目的。可以通过在日常的食物中适量添加一些中药材,比如用人参、鹿茸进行口服,冬虫夏草泡酒进行口服等,都可以改善气虚症状。饮食中要控制肥甘厚腻的肉类、海鲜类、油炸类等不易消化的食物,这些东西会增加脾胃的负担,会耗气,久而久之会聚湿成痰,形成痰湿体质而造成气虚。

3、科学运动,应该根据自己的体力情况适当多运动,效果比较好的有气功、太极拳、瑜伽,散步、快走、慢跑等有氧运动或者健身房运动选择几种适合自己的运动,长期坚持下去,都能加强身体脏腑的协调功能,而增加身体气机的运行,增加新陈代谢,达到补气的目的。

4、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要做到起居有常,随着四季的交替和日出日落的变化调整作息时间,早睡早起,绝对不要熬夜。还要戒烟少酒,保持乐观的心态,稳定平和的情绪,都有助于气虚的恢复。

中药调理气机的原理

中药中具有补气和调理气机作用的药材主要有,人参、党参、西洋参、黄芪、陈皮、山药、甘草、白术、扁豆、当归、红景天等,我们选用其中几种,用以说明中药调理气机,改善气虚状态的机理。

1、人参

人参是补气中药中最为强劲的一种,尤其是野人参,补气的效果最为明显。人参补的是全身之气,既能补五脏六腑之气,又擅长的是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增智,回阳救逆。有一味独参汤,就是能够治疗昏厥,甚至休克等疾病的非常好的一个方剂。如果容易自汗,爬楼易喘气,肺活量低,容易累不想说话,脉搏微弱,说明肺气虚可以服用人参来补益肺气。肺气虚的人,除了人参外最适合的补气药是黄芪。如果典型的肺气虚,服用黄芪效果不明显,不妨用黄芪配人参,就很容易见效,因为人参补气很快。人参补肺气能提高肺活量,能增强人的体力;如果食欲不振,饭量减少,全身乏力,饭后容易肚胀,无厚腻苔,说明是脾气虚,可以服用人参来补脾气。但应注意,人参补气,用量过大或服用过久容易上火。

2、党参

补中益气,生津养血它的力量要比人参稍弱,但是能够起到补肺气补脾气,并且也有一些其他的补益效果,在临床上应用也非常广泛。

3、西洋参

补气养阴,清火生津它的补气功效相对来说也比较微弱,但是能够起到补气生津,养阴清热的作用,对于阴虚而引起的气虚,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4、黄芪

黄芪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肿,可补五脏六腑之气,被称为补气神药,补气第一药,气虚者的大救星其补气的能力得到了中医界的一直认可。气足,血脉就运行通畅,脏器就能回复正常运转。我国从两千多年前就开始使用黄芪了,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就是说单纯拿黄芪来泡水喝,就有很好的防病保健作用。适当的饮用不仅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而且还能达到保护心血管系统的功效。黄芪为什么能补气,它有哪些功效?

黄芪,可以补全身之气,补气的效果甚至比人参还好。人参是补气的,但人参是大补元气的,补得太猛烈,一般人还消受不起,必须要配伍,或者用于虚弱的老人,以及危急时刻。黄芪就不同了,黄芪补气适合绝大多数气虚的人,黄芪补气力道绵柔而稳健,一点一点补进去,不会出现一补就流鼻血的现象。很多虚不受补的人是不能大补猛补的,一定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

1)黄芪可补五脏六腑之气

黄芪可以补心肺之气,民国神医张锡纯发明了升陷汤,重用黄芪,专门调理大气下陷导致的各种症状,比如胸闷乏力没有胃口,各种各样的脏腑脱垂,比如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等。很多老年人气虚导致的哮喘,动一动就气喘,就可以用黄芪;黄芪的味道淡淡的甜味,味甘所以入脾,可以补中益气,对脾胃气虚导致的各种症状,比如食少腹胀、少气懒言、便溏等都有很好的调理效果;黄芪可以补肝气,对胆子小不敢在公众场合说话的人很有帮助;黄芪还可以补肾气,对肾下垂也有好处。

2)黄芪可治自汗

出汗的原因很多的,黄芪可以轻松搞定一种出汗,就是表虚自汗可以用黄芪治疗。所谓表虚自汗就是皮毛不紧凑,汗眼老是开着,汗自然就出来了。这种汗并不是体内真正有热,这种表虚自汗就是气虚,卫气不足,无法固摄汗液。黄芪刚好补气,可以加强体表皮毛的卫气,牢牢固守住汗液,不让汗随意流出来。这种虚汗的症状就是稍微一动就出汗,出汗后感觉很虚很乏力,这就可用黄芪调理。著名的方剂玉屏风散就是专门治疗这种气虚导致汗多的病,其中主要的一味药就是黄芪。这个方子可以增强免疫力,对容易感冒的人很有帮助,像屏风一样挡住风邪,为身体加一层金钟罩。

3)黄芪可治水肿

说到水肿很多人首先会想到利尿,但是这治标不治本,今天利尿消肿了明天可能又肿起来了,长此以往身体更虚弱。慢性水肿不是因为身体里水多了,而是没有被利用的废水多了,因为体内气不足,气化不利,无法把身体的水气化成可以滋润身体的津液,无法推动水液的运行。黄芪通过补肺气,加强肺的宣化,补脾气加强脾的运化,补肾气加强肾的温化,这样体内的水都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多余的废水没了,水肿也就消失了。

4)黄芪是外科妙药

跌打损伤只要是外伤导致的伤口久久不能愈合,说明身体正气不足。脾主肌肉,任何与肌肉有关的症状都要归到脾来调理,只有脾好了,肌肉才容易长出来。黄芪可以健脾,可以补充正气,增强脾主肌肉的机能,自然就可以轻松治愈外伤。但是外伤前期要活血化瘀,要用三七,后期收口生肌必须用黄芪。同样道理,要化脓的伤口慢慢愈合,生出新的肌肉,也要用黄芪。

5)黄芪可调理便秘

黄芪治疗的是气虚性便秘。大便并不干燥,而且有便意,但是排便却很吃力,使出吃奶的力气才出来一点点,超细像面条一样,如厕后大汗淋漓气喘吁吁,这就是气虚便秘。这种情况用上黄芪,补足了气,就轻松解决了。

5、陈皮

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中药有六陈,就是不用新鲜药物,要陈放至少一年效果才好,陈皮就是其中一个。主要治疗脾胃气滞证,消化不良导致的腹胀、腹痛,陈皮可以与山楂同用。脾胃气滞可以导致呕吐,偏于脾胃虚寒,陈皮可以与生姜、甘草同用。如果饮酒过多导致的呕吐不止,陈皮可以与甘草同用。脾胃气滞也可以导致腹泻,陈皮可以配合木香、槟榔同用。冠心病属于中医胸痹的范畴,陈皮可以与枳实、生姜同用,都是取陈皮行气之功。陈皮跟滋补药同用,可以提高补药的补力。需要注意的是,脾胃燥热者不宜服用陈皮,尤其不宜空腹服用陈皮。

1)陈皮可顺胃气。胃气以降为贵,胃气是要往下走的,我们每天吃进去的食物都要降下去,如果胃气不降,反而上逆,就会觉得腹部胀气,像塞了个气球一样,憋闷难忍,频频打嗝,必需用暖水袋捂着肚子好一会儿才能缓过劲儿来,还会出现恶心,呕吐的现象。陈皮味苦,苦能降,能够把胃气往下降。使气机进出的道路通畅,气就不会留在腹部导致胀满了。

2)陈皮还能健脾。从中医理论来讲,脾是最温和,最柔和的,无论大寒还是大热,脾都不喜欢,脾就需要温,而陈皮的药性刚好温和,不急不躁,不紧不慢,和脾气甚是契合,所以它能让脾健运起来。

3)陈皮能顺肺气。因为陈皮可以化痰当肺气降不下去的时候,心火也降不下去,心火停留在肺中,灼伤肺中津液就会炼化为痰,好像煮粥一样。人体的津液应该像清粥那样,缓和流畅,突然把火开大,清粥很快就被熬煮成黏稠状,对应人体就容易多痰。陈皮是化痰高手,很多化痰的方子中都有陈皮的身影,比如二陈汤、温胆汤。陈皮顺肺气,除了可以化痰之外,还能改善胸痹。肺为娇脏,很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尤其是本身阳气不足的人,天气一转凉,就觉得胸闷,上不来气,甚至前胸后背都觉得闷痛,这个时候,用陈皮可以改善。

4)陈皮可顺肝气。肝是掌管情绪的,负责疏泄周身的气机,调畅人的精神情志。一个人老是生气或者心情长期压抑,各种不良情绪聚在一起,气就不那么顺畅,气堵在身体里出不去,慢慢地就会出现胸肋胀疼,口干口苦,失眠多梦,这就是肝气郁滞。肝气不顺就会横逆,就会侵犯脾土。好多人一生气,就没有食欲,吃不下饭,这就是肝气“犯脾”,肝气像粗暴的将军一样横在那里,胃气就降不下去,胃气不降,脾气就不升,脾胃机能瘫痪了,就等于中焦堵塞。人体气机的流转靠的就是这股中气,中气是生命之轴,中焦堵住了,肺气就降不下去,心火也降不下去,自然肾气也升不上来,好像骑自行车一样,中间的踏板一坏,两边的轮子就转不起来。古医书讲“陈皮,行滞气而泻郁满,善开胸膈”,也就是说,陈皮能将心胸中的郁闷之气通开,心情不好或者生气时,吃不下饭,用一点陈皮泡水喝,食欲立刻增加。陈皮还可以调心气,因为陈皮讲究的是一个陈字,如果要陈,就需要放置,陈皮经过岁月的沉淀,有一股陈旧之气,陈者为缓,闻一下陈皮的味,就可以让心浮气躁立马沉静下来,人一旦沉静下来,就会神安气定。民间常用陈皮来制成枕头,清香怡人,对失眠和神经衰弱有很好的缓解作用。心气、肝气、脾气、肺气、胃气都理顺了,身体一气周流,任何不调之气,淤滞之气都能散开,常备陈皮一定没错。

6、山药

山药是属于药食同源的药材,有较好的补气作用。主要功效为养血补气,益气养阴,补脾肺肾,也能起到健脾养胃作用,还具有延缓衰老和促进睡眠的疗效,可以用于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下降、胃气亏虚和胃脘胀满的治疗。也可用于缓解气血亏损引起的乏力和精神不振,同时能够改善心烦意乱和睡眠质量差等症状。

山药可以和一些食材搭配食用,能促进人体的吸收,保护身体的健康。如山药和核桃一起食用有补中益气的作用。山药和南瓜搭配着吃有降血压的功效。山药和芸豆一起吃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力的功效。最理想的搭配是山药和红枣一起,不管是煮还是蒸都有补血益气的作用,能够帮助消化,有强肾健脾胃的功效。对于一些体虚的人来说,吃山药能够滋补身体。当把山药做成汤,配合桑葚子、红枣一起食用,不仅能够补肾,对于消除眼睛疲劳,改善视力更有帮助。

7、红枣

红枣既可补气又可养血,其主要功效为,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

1)健脾益胃:脾胃虚弱,腹泻,倦怠无力的人,每日吃红枣七颗,或与党参,白术共用,能补中益气,健脾胃,达到增加食欲,止泻的功效;红枣和生姜,半夏同用,可治疗饮食不慎所引起的胃炎如胃胀,呕吐等症状。

2)补气养血:红枣为补养佳品,食疗药膳中常加入红枣补养身体,滋润气血。提倡平时多吃红枣、黄芪、枸杞,能提升身体的元气,增强免疫力。

3)养血安神:女性躁郁症,哭泣不安,心神不宁等,用红枣、甘草和小麦同用〈甘麦大枣汤〉,可起到养血安神,舒肝解郁的功效。

4)缓和药性:红枣常被用於药性剧烈的药方中,以减少烈性药的副作用,并保护正气。如十枣汤中,用大枣缓解甘遂,大戟,芜花等泻药的毒性,保护脾胃不受伤害。

但是大枣吃多了也有不利的情况,四类人最好少吃或不吃大枣。

(1)痰湿偏盛者,这样的人常表现为舌苔厚腻、口甜或口中发腻、食欲不振,平时常感觉胃部胀满,严重者会伴有头晕、恶心、呕吐、眼睑及面部浮肿等症状。大枣的滋腻性容易助湿,使得痰湿停留在体内难以清除,进而加重不适。这种体质的人更适合吃薏仁、红小豆、山药、丝瓜等健脾利湿的食物。

(2)爱上火的人,这类人体质偏热,经常出现便秘、口臭、咽炎、牙龈肿痛等上火症状,而大枣性味甘温,偏于温补,若大量食用,犹如火上浇油。

(3)感冒初期患者,感冒初期,入侵人体的风寒或者风热之邪正盛,若此时食用大枣,其黏腻的性质常常会导致邪气滞留,造成“闭门留寇”的后果,使得体内的病邪难以驱除,不利于恢复。

(4)糖尿病患者,大枣含糖量较多,会使糖尿病患者血糖增高,病情加重。因此,血糖高的人不宜多吃大枣。

8、白术

白术(zhù)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术的干燥根茎,分生白术、土炒白术,别名于术(zhù)。性味:苦、甘、温,无毒。归经:归脾、胃经。功效主治:补气健脾,治疗脾胃气虚证;燥湿利水,治疗水肿、痰饮证;止汗,治疗气虚自汗证;安胎,治疗胎动不安证。配伍应用:脾胃气虚,运化失常,常致气短倦怠、面色萎黄、纳少便溏或泄泻等证。古方四君子汤即为补气健脾的基本方,凡脾虚气虚所致诸证,均可以此方化裁为治,临床中四君子汤及其衍方也是常用的;脾虚水湿不运,可发为水肿。白术既能补气健脾、脾气健运,则水湿不生,又能燥湿利水,祛除已滞留体内的水湿之邪,故为治水肿之佳品。与茯苓、猪苓、泽泻、桂枝组方,即《伤寒论》中五苓散,有通阳温脾、利水消肿之效。若为脾肾阳虚者,又当与附子、茯苓、生姜等同用,即《伤寒论》中真武汤,有温肾助阳、利水消肿之效;脾虚水湿内停,亦可发为痰饮之证,症见眩晕、心悸、咳痰清稀等。白术既补气健脾,又燥湿利水。脾健水湿除,痰饮可消,故亦为治痰饮之良药;脾气虚、卫表不固,可致自汗,白术既可补气健脾,还具有固表止汗之功效。古籍《丹溪心法》中所载玉屏风散,有益气、固表、止汗、御风之功,方中白术起补气健脾、固表止汗之效;妊娠脾虚气弱,可致胎动不安。白术补气健脾,脾健气旺,胎儿得养而自安,故白术又有安胎之效。

9、甘草

甘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的根及根茎性味甘平,归心肺脾胃经,其中有效成分包括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甘草苷元以及甘草多糖等,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使用甘草,其主要功效为补脾益气,润肺止咳,缓急止痛,缓和药性等。

1)甘草有较好清热解毒的作用和功效,可以泻心火,还能抑制胃酸分泌,对胃肠道溃疡病也有一定的预防和改善作用;

2)甘草口服能作用于发炎的咽部黏膜,缓和炎性刺激,起到镇咳祛痰作用,可促进咽部和支气管黏膜分泌黏液,使痰容易咳出;

3)甘草色黄味甘,气温益气,是补脾益气的常用药物,经常和党参、白术等补脾益气的药物一起使用,用于治疗多种气虚证,比如心气虚、心悸、脾胃虚弱等症状;

4)甘草独具甘味,常用在复方中,起协调缓和其他药物性味的功能。甘草能调和百药,在各类药方中甘草能使各种药物互相和谐,使不同性质的药物协调一致发挥作用。

但要注意,甘草本身具有一定止咳作用,与其他强力止咳药一起服用反而会严重损害呼吸中枢。所以服用甘草的时候注意不要与止咳药一起服用,如果正在服用降血糖药物的人群也不适宜食用甘草,因为甘草本身具有一定的含糖量,不利于血糖的控制。

10、红景天

红景天是一味补虚药,其功效主要有健脾益气,清肺止咳,活血化瘀。在临床上主要治疗脾气虚证,肺阴虚,肺热咳嗽等。其药性甘寒,归脾肺二经,有补气清肺,止血活血,止咳平喘的作用。治疗脾气虚证时单味药物即可有效,也常与山药、芡实、白术等健脾除湿的药物同用。呼吸系统疾病久治不愈,会导致咳喘无力等肺气不足症状,红景天可补肺气,养肺阴,也可以同党参、黄芪配合使用。外感风寒治疗不当会导致入里化热,出现咳嗽痰多、痰色黄稠,或者肺热咳嗽、痰多夹血,红景天因其药性偏寒,有清肺热功效,适用于肺阴不足,咳嗽痰黏,或有咳血者,可配伍瓜蒌皮、南沙参、百合等滋肺止咳药物一起使用。除此之外,红景天还具有活血化瘀作用,可配伍三七等活血药物,用于治疗跌打损伤、淤血肿痛等症。红景天还有止血作用,肺结核咳嗽、痰多或咳血,可以配合百部、百合同用。治疗新久咳嗽,可以配合杏仁使用。现代药理学研究红景天还具有抗疲劳,抗氧化,抗寒冷等作用。

2023.2.27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