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警卫员披露:76年周总理追悼会前,汪东兴曾下达密令,追悼会延迟

 品讀历史 2023-05-28 发布于广东

1976年1月8日,这是中国人民永远无法忘记的沉重一天,当医生宣布抢救无效时,我们最敬爱的周总理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这位陪伴了中国从衰亡走向新生的人民领袖,用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做革命信仰,什么叫做爱国奉献。

文章图片1

追悼会上,各大中央领导人悉数到场,就连联合国也降半旗表示哀悼,唯有大家最期待的毛主席没有出现。

大家对此表示遗憾,毕竟周总理和毛主席之间的情感是不可磨灭的。

然而大家不知道的是,在追悼会开始之前,负责人汪东兴曾下达密令,要求追悼会延迟,而这个延迟,就与毛主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毛主席到底去了吗?让我们走进当年的这段历史,谈谈总理和主席间的惺惺相惜。

文章图片2

多年情谊

毛主席与周总理的正式合作是在1932年的漳州战役,但其实两人早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合作了。

主席与总理的第一次见面,发生在“中山舰事件”期间,那时共产党员人人自危,毛主席担心党的处境,前来李富春的家里商议,正巧碰上了周总理。

相差5岁的两人,生活经历完全不同,但对于政局的独到见解以及革命的坚定意志,让两人几乎一见如故。

促膝长谈后,两人就此分别,谁也没想到,两人会在不久后走上同一条革命的道路,武装斗争。

文章图片3

1927年8月1日,周总理联合国民革命军内部的共产党将领,发起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革命的第一枪。

与此同时,毛主席也在农村基层进行着自己的武装动员,于次月9日,发动了秋收起义,建立了未来红军部队的雏形。

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同时选择武装起义,一个带领军队、工人联盟,一个团结农民、抨击地主,两人一城一乡,从国家层面上画了一个完美的“圆”,让共产主义革命从根本上就没有缺陷。

文章图片4

这是心有灵犀吗?是也不是,他们二人对于最初革命的理念或许是不同的,但救国救民,建立和平安定社会主义国家的志愿绝对是坚定一致的,这也是后来两人搭档多年,建国强国永远不变的目标。

两人在政治上的敏锐,对战场和大局观的相同看法,让他们在相聚之后异常的默契。

都说朱毛是分不开的,其实毛主席真正离不开的是周总理。

文章图片5

在他落魄的时候,遭到排挤的时候,周总理总会默默的帮他扛下重担,为他排解压力。

遵义会议之前,毛主席被李德博古等人排除在外,眼看着战场上损失惨重,却无能为力,只能在心里着急。

文章图片6

周总理将一切看在眼里,在之后的遵义会议上,力排众议请毛主席继续担任总指挥。当时博古、李德等人与共产国际的关系非常近,话语权较大,对毛主席的回归极其不满。

又是周总理顶住压力,第一个公开表示支持毛主席,在所有人面前信誓旦旦的说:

“共产党没有毛泽东的领导,不可能走向胜利,没有他,只靠我们完全不行。”

正是周总理的一次次力挺,让毛主席得以度过那段艰难的时期,也为毛主席成为最高决策人奠定了基础。事实证明,周总理的信任是值得的,毛主席用之后一次次正确的决定告诉所有人,他配得上最高领袖的称呼。

文章图片7

自此,周总理心甘情愿的退到二线,成为了毛主席的辅助。毛主席主管军事大局,他便掌管民生政治,毛主席需要情报消息,他便亲自带人组建情报组织。

新中国成立之后,毛主席成为了最高的人民主席,周总理则继续担任他的左膀右臂,作为总理继续处理民生政治工作。

那时,中国的外交薄弱,他国的态度多是冷漠,是周总理靠着自己的努力,一点点建立了中国友好的外交形象,才有了现在礼仪之邦的美誉。

文章图片8

周总理敬爱毛主席的同时,毛主席也依赖着周总理。

每次看着这位从革命初期就与自己心有灵犀的老战友,毛主席心里都是说不出的安心,只要是两人同时出席的场合,开始前结束后,他都会等待周总理一起入场离场,哪怕再繁忙,也要在分别前寒暄几句。

有的时候,因为工作的原因,周总理很长时间都不回来,毛主席还会特意发电报问候他的情况,关心他的身体,可以说,两人是革命上真正的灵魂搭档。

文章图片9

身体抱恙

革命时期,作为顶梁柱的毛主席和周总理是十分忙碌的,几乎每天都是连轴转,碰上大战的时候,几天几夜不合眼都是常有的事。

因此,两人的身体在晚年的时候愈发不好,难免有个大病小灾。

毛主席因为经常熬夜看文献、写文章,眼睛早就不好了,到了70多岁时,已经需要别人在身边给他阅读公文与书籍了,光靠他自己已经没办法完成读写了。

文章图片10

周总理虽然比毛主席小了五岁,身体的状况却比毛主席还要差,连轴转的高强度工作,让他年轻时就不太健康的身体雪上加霜,住院治疗成为了家常便饭。

然而每次住院没有几天,周总理就着急的出院继续处理工作。始终放不下国家建设发展的他,从没有把自己的身体健康当回事儿过,身边的人只能干着急。

后来,被逼急了的他们,直接写成了字条,贴在了总理每天工作生活的地方,希望用这种方式提醒他注意休息。周总理看到哭笑不得,也明白身边人是为自己好,但就是停不下来。

文章图片11

1972年,周总理出现了便血的情况,经过检查,确认是膀胱长出了肿瘤。

从病情来看,医生判断情况不太好,但仍然安慰众人,表示尚不确定,需要做切片手术来确定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

手术结束之后,周总理应该安心休养等待结果,但他是个闲不下来的性子,想到自己可能确诊癌症时日不多,就越发的加紧工作,想把手头的工作忙完,不想留下遗憾。

文章图片12

很快,结果出来了,确定是膀胱癌,虽然没有到完全无法治愈的晚期,病情仍然不容乐观。

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毛主席的耳中,到了晚年早已波澜不惊的他,第一次感觉到了恐慌与害怕,他亲自叫来了周总理的主治医生,询问是否有安全有效的办法进行治疗。

不久后,周总理进行了第一次手术,因为害怕引起恐慌,毛主席并没有前往现场,而是留守家中等待医院的消息。

文章图片13

那天手术做了一天,毛主席就在家里守了一天,每隔一个小时就让周总理的贴身秘书打电话去询问情况。书看不进去,公文报告也看不进去,只是惦记着周总理的情况。

直到医院传来了手术顺利完成的消息,他才松了一口气,嘱咐周总理秘书转达一定好好休息的“命令”后,他才拿起了“冷落许久”的公文,处理起了工作。

总理病逝

第一次手术过后,周总理的病情确实有所好转,便血情况也有所改善,这让所有人都看到了希望,周总理自己也很开心,因为他又有更充足的精力来处理工作了。

文章图片14

然而情况很快急转直下,周总理的身体转好的情况没有维持多久,之前的病症再次出现。

很快,他又进行了第二次手术、第三次手术,但这些手术再也没有带来过第一次手术后的好转现象,只能勉强维持住身体的机能运转。

长时间病痛的折磨加上频繁的手术,让周总理的精神与身体经受了巨大的折磨,用药过多产生抗药性后,麻醉剂在他身上都起不到太大的作用了。

疼痛难忍时,整个人都喘不上气来,几次因为剧烈疼痛昏死过去。

文章图片15

可即使如此,周总理仍然没有放弃过工作,只要精神还好的时候,他就会看报告处理工作。

妻子邓颖超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但相处了几十年,她是在明白丈夫是什么性子,即使心疼也没有过多的阻止。

1976年元旦,周总理是在医院度过的,那时他的身体已经是强弩之末,大多时候处于昏迷状态,即使清醒也没有什么力气多说话。

他的身边除了妻子邓颖超,贴身秘书,还有很多的值班医生护士,这些人24小时轮流不间断的守着周总理,方便出现危险时进行抢救。

文章图片16

1月7日那天,周总理突然有了精神,往常只是昏睡的他,那天难得的和妻子说了几句话,还和医生交流了一番。大家都以为,这是新年带来的好兆头,却没想到是周总理临终前的回光返照。

1月8日上午,周总理心脏骤停,医生护士拼命的对他实施抢救,却还是没能等到奇迹,随着心脏监护仪上一条毫无波动的直线出现,周总理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医院第一时间将消息传达给了中央,讣告也很快的出现在了毛主席的办公桌之上。那时他的眼睛已经看不清了,公文多是由身边的秘书给他朗读的。

文章图片17

秘书看到了桌上的公文,习惯性的扫了一眼,仅仅是这一眼,她的泪就下来了。

她努力忍住自己啜泣的声音,但还是被毛主席听出了端倪,他本能的感觉不好,让秘书赶紧将内容读出来。

毛主席一生中听过太多的消息,好的不好的,痛苦的,快乐的,只有这次,他希望是自己的听错了。

秘书哽咽着读完讣告,整个人已经泣不成声,毛主席僵硬的坐在椅子上,一动也不动。

文章图片18

良久后,他开口让秘书出去。在门被关上的那一刻,一行行清泪顺着脸颊滑落,办公室内隐隐有哭声涌现。

这位铁血治国的领袖,面对敌人的枪口眼睛都能不眨一下,却在得知好友离世的消息时,嚎啕大哭,痛不欲生。

周总理追悼会

周总理逝世的第三天,中央拟定了追悼会的时间与流程,由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全程指挥调动,中央警卫局副局长邬吉成负责全程的安保工作。

文章图片19

邬吉成是老党员了,新中国建立初期就被调到中央担任安保工作,能力出众,由他担任周总理追悼会的安保工作再合适不过。

接到这个重任,邬吉成不敢怠慢,亲自带队将每个细节流程确认了无数遍,就连来参加追悼会领导的下榻酒店,他也排查了无数遍,坚决保证追悼会现场不会出一点纰漏。

追悼会前一天,他突然接到了汪东兴主任的电话,主任在电话中询问工作进展,同时还提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毛主席可能会前来参加追悼会。

文章图片20

安保工作制定之初,没有人提过毛主席可能会到场,他也就以为毛主席来不了,突然接到这个消息,实在是措手不及。

不过,他和其他部门领导心里终究是高兴的,周总理和毛主席感情匪浅,他能亲自到场,也算是告别。

考虑到毛主席的身体原因,以及行程安全,邬吉成将原本的警力增加了一倍,同时打扫出了一个秘密的偏厅,以便主席休息。

为了配合主席的时间,他们还将追悼会的开始时间特意推迟一些,以防毛主席因为来晚没能赶上追悼会。

文章图片21

然而奇怪的是,当天毛主席并没有出现,直到仪式完全结束,也不见踪影。难道毛主席真的如此狠心吗?当然不是,毛主席当天恨不得飞奔过来,奈何身体根本“动不了”。

自接到周总理的噩耗后,毛主席的病情便开始恶化,过度的悲伤情绪让他本就运转困难的身体机能“彻底罢工”,几次出现手脚无法活动,呼吸困难的情况。

周总理追悼会当天,毛主席心急如焚,渴望见到挚友最后一面,奈何身体完全动不了,他担心还没等去到追悼会现场,自己就先一步撒手人寰了,到时中国一时间少了两位重要的领导,必定会大乱的。

文章图片22

所以,为了国家与人民,他忍住了心中的渴望,放弃了见老友最后一面的机会。

可能是这个遗憾成为了他心里无法过去的心结,在这一年里,毛主席的身体每况愈下,吃药打针成为了比吃饭还要固定的生活项目。在朱老总七月病逝之后,毛主席的悲痛哀思更是达到了顶点,最终在两个月后离世。

文章图片23

都说兄弟连心,毛主席与周总理并没有血缘上的关系,但他们在革命事业上有着惊人的默契。这是信仰的力量,也是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他们抵抗不了身老病死,但他们的革命精神将永存于世,刻在永恒不灭的历史丰碑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