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汽车客运站消失,谁最难过?

 新用户51166723 2023-05-28 发布于广东
图片
今年五一假期,有个山东的朋友想来北京找圈内师老师玩,结果没买到高铁票。我说不行坐大巴吧,反正也没多远。没想到,他却嘲笑我说:“都什么年代了,我这早就没有到北京的大巴了”。这么一说我才想起来,自从我们家开通高铁以后,我也再没坐过长途大巴了。
我突然有些好奇:现在坐巴士的人还多吗?我去翻了下数据,发现过去十年,中国的公路客运人次下滑了8成,很多城市都关停了一半以上的客运站。简单想一下,客运站消失不是坏事,这意味着高铁动车在全国普及了,越来越多人买得起私家车了,整体的交通环境变得更高效了。
但是在查资料时,无意间看到的一条新闻却让我意识到,城市和交通发展的背后,其实有成千上万的弱势群体正在做出巨大的牺牲,我们的出行更便捷了,但是他们的出行,反而因为这些变化而更不方便了。
⬇️【汽车客运站消失,谁最难过?】⬇️
  大巴为什么消失了? 
你有多长时间没有坐过大巴了?
对于很多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来说,大巴应该是很遥远的记忆了。我对大巴的记忆就一个字,憋。我读大学时,从北京回山西晋城就一班绿皮车,一到节假日就抢不到票,经常得坐大巴回家。将近10小时车程,坐在一个伸展不开腿脚也不能动的座位上,要是碰上周围的人脚臭,或者前座晕车吐了,那体验真的是一言难尽。
家里有了高铁之后,我就没再坐过大巴。2012年至今,中国的高铁里程,从不到1万公里涨到了4万公里,北至黑龙江南至云南广西,中国现在所有省份都有了动车和高铁。它们远比大巴高效安全舒服,有时甚至能更便宜,愿意坐跨城大巴的人自然也就越来越少了。
被高铁抢走生意的,不只有长途大巴。
现在很多城市都在推进都市圈发展,主动把汽车站迁出城市、把高铁站引进市中心,很多三四线城市也都有了高铁站。在我老家的县市间,以前坐依维客20多元要走一个小时,现在有了高铁,只要10块钱,11分钟就能到。再加上私家车的普及和越来越方便的网约车服务,小巴中巴这些跑中短途的客车,也没生意可做了。
高铁和私家车的双重冲击,让中国的年公路客运量10年间从185亿人次跌到了只剩35亿,巴士客车的年销量也从23万锐减到6万。如此大的降幅,意味着行业从上游到下游,都不好挣钱了。上市公司的业绩,就是最简单直白的证明,比如卖巴士的宇通客车,短短五年时间利润就缩水近九成,做客运的富临运业,年利润也曾较巅峰时期下降80%,股价也一度缩水到高峰时期的六分之一。
图片
最难的,其实是各个地方的客运站,收入来源锐减后,就只能关门大吉。2021年,广东一个省就关停了42家客运站;北京10个客运站里,有8个都已经或者正计划关闭;武汉新建成的汉口汽车站,仅运营了3年,就在今年初关门……
或许,客运站距离彻底退出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已经不再遥远。
  农村为啥还在修建客运站?
是所有地方都不再需要客运站了吗?
在查资料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组匪夷所思的数据:大城市在积极关停客运站,但同一时刻,农村的客运站居然在变多。
2015年到2020年,全国的农村客运站增加了超过7万个。这再次勾起了我的好奇,现在很多农村不是都通公交了吗?客运站为什么还会变多,难道农村巴士客运生意要比城市更好做吗?
图片
在翻看了大量调查报道,并咨询了几位在农村生活的朋友后,师老师发现事实恰恰相反,农村客运比城市的还惨。有些乡村,一辆17座的小客车,票价4块,一趟下来才只能拉几个人,还不够油钱的。有越来越多地方,因为客运生意难做,不得不缩减农村的客运线路。比如四川资阳5年缩减了30多条农村线路,绵阳2年减少了91条,很多留下的,也是靠补贴在强撑。
既然农村客运也不赚钱,为什么农村的客运站还越建越多、地方还要不断烧钱搞补贴呢?
我在一位村民写的建议信里,找到了答案:今年1月,这位来自广东信宜的村民,向当地的交通运输局发出了一份奇怪的请求,因为搭不到小巴车,他居然希望有关部门能放松一下对黑车的监管。
图片
他生活的桑垌村,没有任何的公共交通和客运站,距离最近的镇上的车站也有14公里。桑垌村没有车的村民外出办完事后想回家,要么得靠黑车,要么就得在周边村镇转三四趟车。但是转车也没有那么容易,大部分时候得在大马路边等客车,要等多久、能不能等到全靠运气。
他所在的农村,也没有正在普及开来的农村公交车。
很多农村公交,需要靠地方补贴才能运营,加上平时客流量不大,所以很难像城市公交一样10分钟就有一趟,并且通到市里面的各个角落。有广西的网友就在网上投诉建议称,当地的农村公交,不会开到镇中心,经常需要等一个多小时才有一趟,而且司机经常是早早就下班了。
而且并非所有村子,都有通车条件。很多地方关于农村公交的文件里,都会列出通车要求,比如必须是“通行条件达到四级(含)以上公路的行政村”,或者是常住人口超过100人的建制村,才能开通农村公交车。这些条件一出,就把像桑垌村这样的自然村,给排除在外了。
所谓自然村,就是由十几到几十户居民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小村落,有的人口才几十人,而在全中国有超过200万个自然村,且十分分散,一个县可能就有十几个,要在每个村修车站或通公交肯定不现实。因此在路边等过路车,就成了这类村子村民出现的重要方式。
以前,农村客运生意好的时候,乡村路线繁忙,有些热门班次,每15分钟就有一趟车,过路车也很好等。但农村车次变少后,很多大村庄的村民,想在马路边拦个车都经常得站一俩小时。那位村民就提到,现在当地一旦过了下午三四点,马路边基本就等不到车了。
这就是为什么过去几年客运人次不断减少,农村客运站的数量反而还在增加,因为即使已经修了33万个,依然还有很多的村子没有被覆盖到,依然有很多村民的出行仍然非常不方便。
生活在自然村里的有钱人,可以买车或者买摩托车出行。年轻人,也能买辆电动车去城里,但是对老人和小孩来说,尤其是留守在家的老人、小孩这都是很难实现的。这就意味着,在中国可能还有上千万人,日常想去城市里看个病、逛个街,都是非常不方便的事情。
图片
很多地区的村民,在建议信里提到,因为农村客车、公交停了或少了,留在家的老人就只能放弃出门。而更麻烦的其实是学生,比如四川某县的4万名中小学生里,有8成是留守儿童,有不少人上下学的单程距离超过10公里。因为没有合适的交通方式,大家只能选择坐黑校车,有些7座的客车,经常得塞20多个人,这要是出了事,后果不堪设想。
有出行困难的村民,虽然不是“绝大多数”,但偏偏又是需要看病的留守老人和需要上学的留守儿童这些最弱势的群体。因此即便农村客运在亏钱,国家、地方也要想办法维持发展农村线路,否则这些人将更加寸步难行。
  “这条小鱼在乎”  
想想挺让人唏嘘的,城市飞速发展带来的变化,客运站的消失,对于在城市生活的人来说,好像只是一件小事。如果不做这个选题,我压根都意识不到很多客运站没了,更意识不到,这件在我看起来的小事情,对那些没办法在网上发声的、不容易被关注的弱势群体来说,却成为了影响生活的大事。
可对于他们来说,光靠补贴,农村客运能维系多久呢?信宜交管部门给桑垌村村民的回复里写到:由于农村客运线路基本都在亏,现在实在没能力,再为农村增添新的客运线路了。
其实农村交通的问题,很多国家也都经历过。
包括德国日本在内,很多发达国家在城市化加速时,都遇到过农村人口快速流失、交通等公共设施凋敝的情况。直到当地的政策开始向农村倾斜,通过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利用资源做农村产业升级等方式,在农村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更多年轻劳动力才愿意留下来,城乡差距才逐步缩小。
我们聊的“矛盾”,看起来只是一个农村人口减少带来的交通的问题,但它又不只是一个交通的问题。因为它背后体现的,更是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这些年,中国在农村脱贫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帮助近亿的农村人口成功脱贫,农村生活也比之前富裕多了。与此同时,在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上,中国一直在努力,比如出台《乡村振兴促进法》、极推进农村的土地经营权改革、推动“三变”改革等措施。
但是城乡生活的差距仍然存在,因此仍然有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更愿意去城市打工——2022年,中国的农民工人数已经逼近3亿了。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的流出,一方面带来了土地荒废、农村客运业衰落等问题,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留守老人和儿童的问题。
图片
要解决这些问题,挡在面前的有户籍、福利、教育、人才流动等等很多宏大的社会议题,这对于中国来说,要真正解决这些难题,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但是对于我们每个普通人来说,并非只能做个旁观者,我们同样可以为消除这种差距贡献力量。
在农村,除了我们今天聊到的交通出行问题,医疗、农村儿童的营养、防性侵保护、体育设施建设等,同样有很多细小而具体的问题函待解决。多去关注这类现象,为他们的切身权益发声,积极传播农村建设信息,都会对提升他们的状况起到很大的助力。而有余力的小伙伴,也可以通过正规的公益平台,去参与爱心校车、乡村支教等公益捐助,为改善他们的生活贡献一份力量。
你可以支持乡村支教,可以帮忙修建乡村孩子们的操场,可以为关爱空巢老人出一份力,甚至也可以“圆孩子一个远方梦”,为农村的孩子们创造来大城市逛一逛的机会。看一次故宫长城,对很多人来说就只是随时能去的休闲,但对偏远地区的他们来说,一次充满憧憬的旅行,可能会带给他们冲出小山村的力量,成为改变他人生的一扇窗。
也不要觉得,你一个人的关注力量太小,只能帮到一两个人没什么用,因为那条小鱼在乎。“这条小鱼在乎”是最近网上很火的一个助学金项目,源自小学课本里的一个故事——“孩子,这水洼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我知道。”“那你为什么还在扔?”“这条小鱼在乎。还有这条,这条。”
图片
这些留守老人和儿童,就是时代洪流中的一条条小鱼,也许和14亿人口这个庞大的数字相比,他们小到太不容易被看到,小到他们的声音,在互联网浩如烟海的信息潮当中,甚至掀不起一点点浪花。但是不要忘记,城市之所以能发展得这么快,地铁、外卖和快递之所这么便捷,离不开亿万务工人员背井离乡,是那些老人孩子的子女与父母,构建起了我们生活中的便利。
因此,这些遥远且微小的声音并非与我们无关,客运站消失,他们出行不便并非和我们无关。一个有温度、有担当的社会,不应该只为巨鲸和鱼群提供辽阔的大海,也应该让每一条弱小的鱼也能有机会乘风破浪,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参考资料:
《为什么农村城镇化后仍然融不进城市》 来源:观察者网
《老人出趟门咋就这么难?何时让他们出门不犯怵》 来源:新华网
《打通上下学“最后一公里”》来源:四川检察
《乡村客运市场萎缩,一个车站30条班线停运,如何破局?》来源:红星新闻
《车站和线路不断关停,公路客运如何“优化”出路》来源:第一财经
《即便客运站“正在消失”,也不能让农村“有客无运” 》 来源:新京报
《赵妍:农村客运经营困难如何破局》来源:中国法治
《全球实时:县域农村客运的出路在哪儿?江西樟树“一元公交”提供了参考》来源:澎湃新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