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救命忠告指南:从医嘱保命不保肛到保肛保命保健康!

 typlr2d 2023-05-28 发布于山西

shopping

- 家庭健康第一责任人非医疗干预调查报告,家庭必备救命圣经,适用于所有家庭所有病种-

2023年3月15日云南腾冲:论坛在高潮中结尾

图片

图片

笔者在论坛上采访吴老师

《“体卫商”融合拥抱新财富跨界论坛》暨《健康就是领导力》非医疗干预训练营的讲台上的最后一位嘉宾显然是在用哑语和大家分享她的故事。当她结束分享时,台上的其它嘉宾和台下的听众不约而同地起立为她鼓掌喝彩,虽然他们和我一样,没有一个人受过哑语的训练。担任主持的我和许多嘉宾和观众一样,被人类的肢体语言和她的故事感动得热泪盈眶,我是一度哽咽,无法继续主持访谈。

图片

圆桌论坛著名康复专家励建安教授饶有兴趣地在“听“吴甲玲老师的哑语分享

更让人惊讶的是,这位慈眉善目年近八旬的儒雅女性其实自己并不是聋哑人,她是把一辈子都奉献给了聋哑孩子教育的特殊园丁 – 吴甲玲。

故事是这样的:

2007:回放与背景 - 不定时炸弹

2007年3月, 此时已经退休6年,刚61岁的吴甲玲老师感觉便后不适,自判是痔疮,在亲友的推荐下来到居住地(一座省会城市)离家很近的一个口碑不错的小医院向一位痔疮专家求教,专家建议立即手术。五天后出院,但出院时吴老师被告知手术期间发现场内“还有东西”,需要在一个月后再次手术。一个月后再次手术并确认为腺瘤(即良性肿瘤),一家人有惊无险。半年后遵医嘱复查,又长了!还是腺瘤,再次有惊无险。与癌共存,继续观察,生活逐步回归“正常”轨道。

笔者点评:其实此刻,这对双双退休,倍受人尊敬的老园丁因为健康隐患已经导致了不再“正常”的生活。遗憾的是他们没有健康管理的知识,家里的“家庭健康第一责任人”还没有到岗。

此时年长吴老师四岁的丈夫 – 熊老师因为不注重生活方式,已经在同年发了第一次脑中风,虽然当时症状并不严重,但是因为生活方式没有发生釜底抽薪的变化,从此每况愈下,越来越多地需要老伴相濡以沫的居家护理。而在职场上拼搏的女儿也还正在用自己的青春和健康去换取事业的成功,无暇顾及父母的健康。

笔者点评:岁月在悄悄地,无情地加速这对夫妇的衰老和疾病,悄悄地蚕食他们的健康,残酷地剥夺他们的幸福和财富!冷血地把痛苦施于他们!吴熊两位老师的状况几乎是进入老龄社会数以亿计的中国老年人的一个缩影(2020年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国60岁以上人口超过2.6亿人,其中60岁到69岁的低龄老人占老年人口55.83%)。他们丝毫没有健康的知识,有病就去看医院,病越来越重,去医院的频率越来越频繁。不定时炸弹随时一触即发。

2021年10月:晴天霹雳的“保命不保肛”通牒令

16年后的2021年, 此时的熊校长早已因为数次脑中风瘫痪在床,只能勉强辨认出自己的妻儿,而逐渐恶化的病情和增加的护理工作量不但耗去了家中的积蓄,更是完全剥夺了吴老师退休后应该有的自由和晚年享受。更重要的是加速了她自己的衰老,更准确地说是催发了她的癌变(国外有研究表明护理病重的家人是继家中亲人突然死亡和离婚之后对亲人打击最大的变故)。

当吴老师再次感受到便后不适的时候,省城肿瘤专科医院的权威专家段主任非常有把握:“癌症是中后期,保不了肛门。立即手术,保命不保肛!” 这位权威专家还信誓旦旦地保证:“如果手术,术后再活20年没有问题!”

哇噻,巨大的代价(丢肛门)换回巨大的回报(保性命)!

这对不管哪个家庭都是一个巨大的威胁!一个难以抉择的选项!

笔者点评:不同的是此刻吴老师的女儿吴敏已经是一个受到大健康洗礼的家庭健康第一责任人,她不但在南京老山库珀有氧中心两次参加 “健康就是领导力”非医疗干预培训,成为朱院士微信公众号和笔者《健康就是领导力》的长期忠实读者,而且身体力行“检吃动心睡”五大生活处方,改变了自己的健康。

2021年11月:寻求第二意见 – 母女激烈争斗

吴敏此时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寻求第二意见。她的决定是因为她在几个星期前读过笔者的一篇公众号文章:《“遵医嘱“前你寻求了或许救命的”第二意见“吗” – 救命忠告》。面对母亲的“判决书”,她把文章又找来读了几遍。随后经我推荐在“好大夫在线”上咨询了定居海外的著名肛肠专家丁曙晴教授。丁教授在线推荐了南京的江志伟主任:“请江志伟主任复诊,指诊(笔者注:指诊这里指将手指伸入肛门,对肛门和近段的肠道进行检查的一种方式,可以查出直肠部位的病变。)及看片等综合评价目前手术保肛的可能性和保肛后的利弊分析…” 。

笔者点评:点赞“好大夫在线”科技赋能,点赞丁教授好医生名不虚传。虽然丁教授自己事后谦虚地表示自己所作甚微,其实在吴敏来看这无疑给了她巨大的支持和坚持下去的信心!虽然丁教授没有否定段主任的结论,但是她支持了吴敏寻求第二意见的努力,同时给了如果手术(无论是保肛还是不保肛),应该注意的事项和术后康复的建议,尤为重要的提出了包括“中医药,针灸和非手术的康复手段”的宝贵建议!其实这个时候丁教授的意见就是第二意见。如醍醐灌顶,吴敏立即带着母亲到南京挂了丁教授推荐的著名肛肠专家江主任的专家门诊,寻求第三意见。

可是令人失望的是江主任的意见依然是手术,不过他这次没有段主任“保命不保肛”那么坚决。在吴敏表示了希望在手术前寻找不做手术,不但保命而且保肛的可能性时,江主任表示至少是可以考虑在手术前试试放疗和化疗再定。

笔者点评:江主任这个意见符合逻辑,谁都知道肛门切除不能复返。既是癌症,推迟几周切除肛门显然可行。保肛的希望之门被第二意见和第三意见悄悄推开!

但是出了诊所,母女俩之间却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妈妈说既然两个专家都说要做手术,坚持马上就做;女儿坚持先试试放疗和化疗,不要轻言放弃肛门。第三意见导致了母女俩的截然不同的观点,两人争得面红耳赤,双方的嗓门越来越高,针尖对麦芒。最后赌气的女儿拿起电话告诉同在省城肿瘤专科医院工作的闺蜜: “明天住院手术!帮我妈妈安排好一切!”

2021年12月1-5日:“差点和奶奶的肛门说拜拜!”

12月1日吴老师住院为手术做准备。

即使做手术,吴敏坚信非医疗干预要同时进行,她坚持让妈妈在准备手术期间也不忘运动,注意休息,同时吃营养均衡的食物!

笔者点评:吴敏这一招是听了朱院士介绍国外将非医疗干预作为提高患者免疫力和体质的手段,不但用在治疗前后而且用在治疗过程中的经验介绍学来的。她还回忆起朱院士授课时提到的一个研究证明卧床不动对人的体适能造成的长期负面影响。其实道理很容易理解,一个免疫力和体质强的患者和一个免疫力和体质弱的患者,哪个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和生存率高?哪个患者的治愈率高?哪个患者的康复快?遗憾的是,不但大多数患者不知道,就连很多医护人员也缺乏这方面的常识。

12曰4日,上午做了核磁共振,下午做了灌肠。一切就绪,就等第二天切除肛门。此刻,吴老师丢失肛门的命运似乎已经注定。

但是戏剧性的变化发生了。不死心的吴敏在妈妈住院后的5天里依然锲而不舍地咨询不同专家的意见。在听了她的陈述和理由后,那位权威专家段主任的助理 (也是一位主治医师但年轻很多)在权威专家不在场的情况下悄悄给了第四意见:“放疗的治愈率可达50%, 如果放疗不成功依然可以做手术” 。他的逻辑和顺序与江主任相同;而随后负责核磁共振检查的一位医生也表示了相同的第五意见(这位也是一个年轻很多的医生)。

笔者点评:很多患者都相信老医生。其实在有了多年的临床经验后,医生未必是越老越好!年轻人相对较少保守,接受新观念新技术比较快,比较多,也愿意向老专家请教。

有意思的是吴老师自己在住院的几天里耳闻目睹已经做了不同手术的病友的各种吐槽,开始对做手术的痛苦和术后用人工肛门的生活质量有了新的认识。所以等到试图说服母亲的吴敏在手术前一天再次请求妈妈考虑非手术保肛方案时,出乎意料,妈妈竟然爽快地答应了。母女俩匆匆收拾行李,逃也般地离开了病房。

回到家里,全家举杯共庆肛门暂时保住了。孙子来了一句:差点和奶奶的肛门说拜拜!” 全家喷饭!

笔者点评:肿瘤外科学家,中国工程学院院士汤钊猷说:“杀癌利器固然重要,战略战术也不可少,两手都要硬!” 我补充一句:“战略战术贵在选择,这个选择权一定要拿在自己手里。” 连医生都强调患者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可是我们绝大多数的人依然迷信医生。我从小在医院大院里长大,母亲也是一位白衣天使,我对医护人员有一种基因般地崇拜和尊重。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医生作为一个群体,他们本身不但不健康,而且不懂健康。少数懂的则非常优秀,如钟南山,胡大一,曾强,励建安等身体力行者,但是凤毛麟角。医生作为一个群体是为不健康(sickness)培养出来的精英和专家,他们专而不博。而大健康则是Wellness,不但跨界(cross-industry)而且必须多学科(multidisciplinary)。前者治已病,后者治未病和欲病。所以我们只有用大健康武装自己,才能做一个优秀的第一责任人!切!切!

2022年春节后:痛苦的抉择,丢卒保车,把父亲送进养老院;

吴老师一直坚持自己居家呵护照料病重的丈夫,这次终于在全家人的一致意见下做出了一个让她心碎的决定 - 送他进养老院! 两全其美的办法已经不太现实。让熊老师在家里度过了最后一个春节后,全家把他送进了离家不远的一家养老院。大家心里都知道,他不会再回到家里。非常遗憾地是他甚至没有等到下一个新年,就在2023年春节来到的前几天,因新冠感染,熊老师离开了人间。

点评:其实更遗憾的是熊老师在离开人间之前已经过了十多年完全没有生活品质的生活!当然还把同样没有生活品质的生活带给了老伴和家庭。至于钱财和积蓄,好像通过关不住的自来水龙头哗哗地淌失。其实很多中国家庭正在重演这一悲剧,或是说浑然不知地悄悄走进悲剧的序幕。

2021年12月:医疗干预,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侥幸暂时保肛的母女俩没敢怠慢。随即遵医嘱住院治疗。虽然医生的方案当时是化疗和放疗双管齐下。但是在做过第一次化疗和放疗后,吴老师拉着女儿的手说:“小敏,妈妈现在是生不如死!” 吴敏看着妈妈痛苦的样子,心如刀割。

图片

吴老师在医院接受化疗

当吴敏来征求我的意见时,我给了她一句英语谚语:“ THE CURE CANNOT BE WORSE THAN THE PROBLEM ITSELF” (治疗的伤害不应该比疾病伤害本身更大!)。母女俩做出果断决策,只做放疗,放弃化疗。

明智的医生采纳了家庭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见!

12月27日,化疗结束,吴老师出院!

笔者点评:记住 - 你是自己和家庭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记住 - 聆听自己身体的声音! 有意思的是同为主治医生在同一家医院工作,吴敏的闺蜜坦诚:“虽然我同意吴敏的每一个决定,也佩服她的勇气,但是我不能帮她做这样的决定。这有着巨大的责任和风险!” 这句话其实折射了我们医疗体制里的一个瓶颈 – 医患关系。作为医生,他们的手脚常常是被束缚的,按照医疗程序和规章制度给患者吃药打针开刀,只要患者或家属签字,风险是可控的。反之却可能引起不必要的追究责任。医生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所以医生的正确的选择未必是对患者健康最佳的方案。吴敏的勇气不是暴虎冯河之勇,作为一个经过大健康培训的家庭第一责任人,她不但有知识,更是有作为一个企业家的综合判断和决策能力,同时她还有和朱院士与笔者之间的不受医患关系风险制约的高度信任!

2022年1月- 12月:非医疗干预 中医调理 = 喜出望外!

与此同时,应吴敏的要求,朱院士也为吴老师提供了“检吃动心睡”的非医疗干预的全面生活方式建议 - 与癌症赛跑的非医疗干预康复开始。妈妈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和教练的重任正式落到女儿吴敏的肩上!

同时我还推荐了汤钊猷院士的《控癌战,而非抗癌站》给她们母女。

图片

笔者点评:癌症是典型的生活方式病,除非彻底地改变生活方式,即使是用医疗干预拿掉了肿瘤和消除了病痛,复发的可能性和转移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与癌症共存不能姑息养癌,而是要釜底抽薪,营造一个不利于癌症复发和成长的环境。从吴老师的发言中可以听出,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她康复的重要原因。

抗癌减压小花絮:当朱院士听说吴老师喜欢打毛线的时候,细心的他转来一篇2021年10月自己的一篇公众号文章《打毛线减压健脑》。原来打毛线已经被科研证明有减压作用:“2009年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对38名患有神经性厌食症的饮食失调女性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学习编织工艺可以带来显著的改善。74%的女性表示,这项活动减轻了她们的恐惧,让她们不再思考自己的问题。” 2016年的另一项研究则发现:“打毛线还被用在癌症病人的康复和护理癌症病人护士的日常减压活动中”。

图片

患癌,照顾卧床不起的丈夫和后来的丧夫,压力和恐惧毋庸置疑可想而知,心灵手巧的吴老师万万没有想到年轻时候的一身绝活居然有救命的功效!过去的一年里,吴老师是越织越勇,越织越健康!原本反对妈妈花那么多时间打毛线的吴敏在朱院士的影响下,成了妈妈购买毛线的“供应商”,妈妈织出的毛衣成品也成了她赠送好友最抢手的礼品!

笔者点评:减压和消除恐惧是非常重要的康复手段。被称为抗癌第一人的著名财经作家凌志军在他自己的抗癌历程心得之作《重生手记:一个癌症患者的康复之路》中坚信:“其实很多癌症病人都是被这个病吓死的,真正死于癌症本身的其实很少… 其实大多数的癌症都不是绝症,癌症患者能不能康复,主要取决于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医学治疗只是辅助手段。” 

没有忘记丁曙晴教授的建议,有心的吴敏经人介绍又为妈妈找到了一位很好的中医 – 赵医生。方子拿到手,吴敏还有点不放心,又在“好大夫在线”再次咨询了丁曙晴教授,得到了她的认可和指导:“ 收到,方子挺平和的很好。”

中西结合,医疗干预和非医疗干预完美融合的康复正式启动!

亲友们都在暗暗祈祷和期盼奇迹的发生!

笔者点评:再次点赞“好医生在线”和丁教授的细心,点赞第一责任人吴敏为母亲健康的尽心尽力不遗余力。在今天的中国,名医的“第二意见”变得不但可能,而且不受时间和地理局限,价钱也是惊人的便宜。遗憾的是绝大多数患者和家属还不知道如何交叉使用这个日趋完美的生态体系。他们盲目地相信三甲医院和专家,宁愿不远万里让三甲医院的专家一锤定音,然后倾家荡产遵医嘱 - 吃药,打针,开刀。岂不知,门若庭室的诊所里专家们苦不堪言,一天十多个小时的门诊常常要看上百个病人,可怜每个患者常常只有几分钟的时间。再牛的专家也难免误诊,更重要的是医疗干预归根到底不能釜底抽薪。当康复的患者回到家里继续他们的不健康生活方式时,下次再去看医生的时间一定会更快地到来。周而复始,这就是中国百姓去医院寻求健康的一个走不出的怪圈。它不但影响了个人和家庭的健康和财富,更是直接影响到了企业和国家的健康和财富。“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这句话里面包含了太多的智慧,值得我们深思玩味。

到12月初那位权威专家段主任再次为吴老师指检诊断时,他竟然发现肿瘤消失了,保肛手术变得完全不需要啦!

图片

2022年12月初,权威专家段主任再次为林老师指检

为了谨慎起见,吴敏按照段主任的建议又带母亲做了核磁共振的检测,结果一致。肿瘤消失啦!

图片

2022年12月13日,吴老师遵医嘱做核磁共振

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眼睛和耳朵的母女俩在核磁共振验证了段主任的指检结果后,这一次主动要求“过度检查” – 再做一次肠镜检测。虽然段主任认为已经完全没有必要,但是在她们母女俩的坚持下,还是同意了。

12月14日,肠镜检查结果和指检还有核磁共振的检测结果完全一致!原本需要保命不保肛必须割除的致命恶性肿瘤消失了!

母女抱头痛哭!

不仅仅是为那失而复得的肛门,不仅仅是为已经不能分享喜悦的丈夫和爸爸,悲喜交集的泪水包含着太多的内容,普通的语言难以诉说,哑语更显得惨白无力,还是让泪水来痛痛快快地倾诉内心的的百感交集吧!

图片

于是有了3月15日在腾冲《“体卫商”融合拥抱新财富跨界论坛》暨《健康就是领导力》非医疗干预训练营的那一幕哑语分享!

图片

2023年3月26日,笔者采访吴老师非医疗康复过程

笔者点评:幸运的母女,但是遗憾的是大多数家庭和患者在同样的情况下恐怕早就选择了“遵医嘱”和医疗干预。知识就是力量,健康中国亟待健康扫盲!虽然我们强调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其实很多老人和孩子还需要家庭健康第一责任人的呵护。吴敏女士为我们做出了表率!而非医疗干预也为我们指出了一个广阔的天地。非医疗干预永远不可能也不应该取代医疗干预,但是当两者结合的时候,健康中国2030的愿景才有可能实现。千千万万的熊老师,吴老师才可以健康地安度晚年,千千万万的家庭才能幸福安康!健康中国2030的愿景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有牢靠的国民基础。

图片

作 者 简 介

图片

朱为众祖籍山西五台,出生于江苏南京,今年70岁。

朱先生是大家熟悉的中美贸易专家,多年来一直为中国企业和中国品牌的成长孜孜不倦。

早在2007年他在世界著名的手工工艺连锁店迈克尔斯担任执行副总裁时就开始接受美国库珀有氧中心为公司高管提供的健康管理服务,受到了先进的健康洗礼并和中心创始人著名“有氧运动之父”库珀博士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开始了他的“健康就是领导力”之旅。 

朱先生不但通过身体力行“健康就是领导力”焕发青春,他更是通过自身的变化深深地认识到“健康的领导做正确的决定;健康的员工更具创造力和生产力,而企业恰恰是推动全民健康,从而达到全民小康的最佳和最有效的场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