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篇连载《三国鼎立》(112)——傅粉何郎·孙权攻魏国

 新用户6303bXRU 2023-05-28 发布于重庆

(紧接上期)

第二节 曹爽的庸人团队

曹爽是个庸人,其团队成员也是一批庸人,顺带介绍几个主要成员。

一个是何晏,字平叔,南阳宛(今河南省南阳市)人。说何晏也许没多少人知道,但提起他的祖父,则几乎是人人皆知,就是汉末第一权臣大将军何进。何晏父亲何咸早逝,小时与母亲尹氏一起居住在何进的大将军府里。

189年,袁绍居心叵测地在洛阳大肆屠杀宦官,洛阳城里一片混乱,当时还是袁绍跟班的曹操乘乱闯入大将军府,将何晏的母亲尹氏收纳为妾。何晏因此成为曹操养子。尹氏成为曹操的夫人后,和曹操生有一子曹矩。

曹操喜欢乘乱纳别人的妻子为妾,顺带收这个妻子的儿子为养子,还会和这个妻子生育后代。除尹夫人外,还有张济的妻子,为这事差点命丧张济的侄儿张绣之手。还有秦宜禄的妻子杜氏。杜氏本来是关羽梦寐以求的女人,被曹操见色起意给夺走了,杜氏和曹操生有二子一女:曹林、曹衮、金乡公主。

有趣的是何晏长大后娶的妻子正是金乡公主,还有趣的是曹家三代对这两个养子的态度。

秦朗性格谨慎,行事低调,讨人喜欢。曹操、曹丕、曹睿都喜欢秦朗。曹操经常将秦朗带在身边,四处炫耀,还自夸说:“世上有像我这样疼爱继子的吗?”曹睿从来不叫秦朗的名字,一直亲昵地叫他的小名“阿苏”。

何晏却外向张扬,无所顾忌。曹操喜不喜欢他不太清楚,反正曹丕、曹睿都不喜欢他。特别是曹丕,也从来不叫他名字,更不像曹睿为表示亲密叫秦朗小名那样叫何晏的小名,而是直截了当地叫他“假子”。

这可能和曹丕为魏王世子后,何晏蔑视礼制,还敢穿和曹丕类似的衣服有关。曹叡认为他是浮华之士,也不予重用,最多挂个闲官。

何晏在官场上飞黄腾达是在曹爽辅政的短短十年里。曹睿不喜欢何晏之流的浮华人士,偏偏曹爽特别喜欢,启用的亲信官员几乎都是这些人。

特别提醒一下,这里所说的“浮华人士”,并不是指这些人是轻浮荒淫的浪荡之徒,而是指这些人都喜欢夸夸其谈,华而不实。仅就知识文化而言,这些人都很有才华,既能坐而论道,又能著书立说。

何晏其实不会做官,他能历史留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哲学上的贡献;一方面是审美上的创新。

哲学上就是体现在这些人的夸夸其谈上。何晏与夏侯玄、王弼等人一起开创了崇尚老庄的魏晋玄学,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意义重大。特别是何晏提出的“贵无论”,突破了两汉以来宇宙本原论的框架,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潮贡献较大。

魏晋玄学源自道家,此前道家争辩的是“有为”与“无为”,重点在“为”,现实意义更大。何晏等人争辩的是“有”与“无”,形而上思辨的意味更浓。他们以“无”为第一因建构起一个哲学体系,并开后世“清谈”之风的先河。

聊这些很无趣吧?是的。普通人不需要懂什么哲学,靠常识生活足够了。许多人不懂哲学,偏偏背诵了若干哲学名词,把脑子搅成浆糊了。聊这些也累,不好玩,可这是何晏的历史贡献,不聊还真不行。点到为止,下面聊有趣的那一方面。

汉语里有个成语——傅粉何郎,形容一个男子脸上的皮肤洁白无瑕,好似雪白的面粉。后以此泛指美男子。这个成语中的何郎就是何晏。

何晏皮肤好,长相俊,又爱打扮,又有才华,又善言辞,真是人见人爱,引来朝野追捧,招来许多人的羡慕嫉妒恨。从古至今,人人都有一颗八卦的心,包括皇帝在内。魏明帝曹睿一天要操心天下那么多军国大事,还不嫌累,要来操心何晏的皮肤。

他总觉得何晏是在脸上搽了粉才会那么白,就想验证一下,在夏季的一个大热天里召何晏入宫,赏赐一大碗热汤面让他吃。大热天吃一大碗热汤面,必然会流汗。如果脸上搽了粉,一流汗就会冲掉。果然,何晏几口热汤面下去就大汗淋漓,赶紧用袖子擦汗。

何晏那天穿了件红衣服,擦干汗水后,在红衣服的衬托下,脸更白了。曹睿这才相信他是天生丽质。傅粉何郎的成语就是这么来的。(皇帝是人不是神,这样的皇帝其实更真实)

更有趣的是,何晏还改变了古代对男性的审美观。魏晋以前,古人心目中的美男是有阳刚之气的猛男形象。

先秦两汉的贵族子弟、世家子弟、读书士人都必须学会“六艺”(六种知识技能),才能称之为青年才俊。哪六艺呢?礼、乐、射、御、书、数。

其中的射,是射箭。御,是驾驶战车。两种技能里各有五种技术和礼仪要求。能拉硬弓,速射连发,箭箭穿靶;要驾战车,左冲右突,急转急停,没有健壮的体魄,充沛的体力是做不到的。

可是到了魏晋,却画风突转,变成以阴柔纤弱为美男子的标准。这种转变就来自于何晏。

司马光对此有过一段评论,清楚明白地分析了这个现象产生的原因。他认为何晏阴柔自恋的美和他与夏侯玄等人开创的清谈之风,受到天下士大夫争相羡慕和仿效,成为一时之风气。

确实,何晏美姿容,风度翩翩,顾影自怜。善言辞,开宗立派,才华横溢。这样的人很容易成为引领时尚的偶像级人物。

人们常说的古代美男子有十个,其中七个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而这七个人几乎都是何晏开创的玄学的爱好者,比如潘安、嵇康、卫芥等。有意思的是,何晏并不在其中。

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阳刚威猛的美男审美观就这样悄然转化为阴柔纤弱的小鲜肉。 何晏还有个开先河的事情,就是吃五石散。这是由五种可以入药的石头配成的药剂,也叫寒食散。为什么要吃这种药剂呢?因为这个药的药效奇特,除了会让人短暂获得神清气爽的快感外,还有个奇效,就是让人身体发热。

这个效果可以增强人的美感。因为发热,只能穿很薄很透气的衣服,还必须解开头发散热。古人服装都是长袍大袖,又都是从来不剪的长发,哪怕在冬季,也可以衣袂飘飘,长发飘飘地四处游走。想想都有镜头感。

其实这是种慢性毒药,那种发热现象让人很难承受,必须尽快散出,方式是吃冷食、饮温酒、洗冷水澡、快速散步,也包括穿薄软衣服、散发等。因吃五石散而丧命的大有人在,如魏晋的裴秀、晋哀帝司马丕、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等人。

在正始名士、竹林七贤等魏晋名士表现出来的魏晋风度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批人有一些共同的让人匪夷所思,甚至惊世骇俗的行为,比如酗酒不止、路上狂奔,有时还裸奔,情绪波动大等等,其实很多行为都不是他们本来想做的,而是吃了五石散引发的不由自主的疯狂行为。

吃五石散的风气一直延续到唐朝,害了不少人。药王孙思邈大声疾呼不要吃这种药,看到这个药方就赶紧烧掉。

秦宜禄的儿子秦朗(即阿苏)也是曹操养子,二人性格却大相径庭,秦朗性格谨慎,行事低调;何晏却外向张扬,无所顾忌,敢穿和曹丕类似的衣服,以至于曹丕非常讨厌他,从不叫他名字,直接叫他为“假子”。

何晏才能出众,但曹丕不喜欢他,而他又好色,所以在曹丕时期没能入仕为官。曹叡也不喜欢他,认为他是浮华之士,不予重用,只当过几天闲官。因为和曹爽关系好,曹爽弄权时,才终于入仕,累官至侍中、吏部尚书,封列侯。

一个是邓飏,字玄茂,南阳新野(今河南省新野县)人,少年成名于京师。曹睿时为尚书郎,出为洛阳令,犯错被免,任为中郎,兼中书郎。因浮华被曹睿罢官。曹芳时被曹爽启用,为颍川太守,转大将军长史,迁侍中尚书。

邓飏十分贪财,任侍中尚书时,答应帮一个叫臧艾的人谋取高官。事成之后,臧艾居然把父亲的妾送给了邓飏。洛阳城中对此的评价是:“以官易妇邓玄茂。”邓飏每次推荐的官员,大多如此。负责选举的何晏经常选不到称职优秀的官员,主要就是因为邓飏的贪婪造成的。何晏受到连累,是典型的交友不慎。

邓飏骨像不好,“行步弛纵,筋不束体,坐起倾倚,若无手足”,当时的著名术士管辂称之为“鬼躁”,是极凶之兆,会遭刑杀。

一个是李胜,字公昭,荆州南阳人。父亲李休,字子朗,是个有智慧谋略的人。张鲁没投降曹操前,李休为张鲁司马,曾怂恿张鲁称帝,张鲁不听。曹操征张鲁时,李休又劝张鲁投降,张鲁也不听。

曹操封李休为关内侯,署散官骑从(散骑常侍)。曹丕时历任上党、钜鹿二郡太守。年老回京任议郎。李胜也是少年成名,和曹爽关系很好。也因浮华被曹睿冻结曹爽辅政后解冻其为洛阳令。

夏侯玄为征西将军时,以李胜为长史。夏侯玄也是李胜以前的朋友。后面要提到的伐(蜀)汉,就是李胜的主意,司马懿也因此对他很不满。

一个是毕轨,此人前面介绍过,不再赘述。

司马懿升为太傅,失去太尉之职,表面上看曹爽他们的计谋得逞,而实际上司马懿没有任何损失,白得了一个太傅。少帝曹芳诏书里明白无误地写着“持节统兵都督诸军事如故”,军权依然在手。加上满宠任职一年后去世,少帝曹芳任领军将军蒋济为太尉,而蒋济又是司马懿集团的核心成员。

司马懿并不是独自与曹爽集团对垒,他仍然有一个集团,其势力足以抗衡曹爽集团。比如曹爽集团的何晏、邓飏、丁谧为尚书,但尚书令是司马孚;曹羲为中领军,司马师也是中领军;曹彦为散骑常侍,司马昭也是散骑常侍。

曹爽集团的优势在于是宗亲,更加容易接近皇帝,曹彦的皇帝侍讲和其他两个弟弟的皇帝侍从职务至关重要,可以随时呆在皇帝身边,关键时刻可以借皇帝之力。还有个优势就是掌握了洛阳和京畿地区的权力。

劣势在于自己和手下这帮人不是锦衣玉食的公子哥儿,就是夸夸其谈的浮华之人,不论是行军打仗还是行政管理都一窍不通。

司马懿的优势在于两朝托孤大臣,多年带兵征战,朝中及外地文武亲信较多,这些亲信不是久经沙场的将军,就是宦海沉浮的大臣,具有丰富的军事和行政经验及能力。

劣势是非皇室宗亲,离皇帝远了一层,容易受到来自于皇帝的排挤和打压。

因此,这两个集团旗鼓相当,各有优劣。

第三节 孙权四路攻魏

很快,曹爽集团的劣势和司马懿集团的优势就显现出来。

曹芳继位,魏国仍然保持着与倭国的交往,正始元年(240年)带方郡太守弓遵派建忠校尉梯俊等奉诏书印绶等到倭国,并送金、帛、锦、罽、刀、镜等物,倭王亲自答谢,但在大陆上却遇到(蜀)汉、吴国的挑战。

为了应对战争的需要,少帝曹芳又做了一件好事,在正始元年七月,下令御府库拿出黄金白银一百五十种,计一千八百余件,全部销融为军资,减少百姓军赋。

正始元年,(蜀)汉姜维率偏师出陇西,魏雍州刺史郭淮率军阻击,追到强中(今甘肃省文县西北)。姜维当时只是(蜀)汉大司马蒋琬的司马,率领的仅是一支偏师,见郭淮大军赶来,见好就收,撤回(蜀)汉。

第二年四月,孙权不顾去年吴国才遭受大饥荒的困难局面,又像曹丕死曹睿才继位时那样大举攻魏,兵分四路:

东边两路,卫将军、大都督全琮攻淮南(今安徽省寿县);威北将军诸葛恪攻六安(今安徽省六安县北)。

西边两路,车骑将军朱然围襄樊;大将军诸葛瑾、骠骑将军步骘攻柤中(今湖北省南漳县)。

魏国严阵以待,以征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诸军事王淩、扬州刺史孙礼抵抗全琮一路。

当时扬州兵大部分正在休假,留下来的人很少,孙礼亲自带兵与全琮战于芍陂(今安徽省寿县南),从早上杀到黄昏,将士死伤过半。孙礼人和马都受伤,仍然坚持战斗,打退吴军。

王淩带兵赶来乘胜歼灭吴五营将秦晃军。吴国顾承、张休也在全琮一军,奋力反击,遏止住了魏军的进攻。全琮的儿子全绪、全端乘势反攻,王淩退回防御阵地。全琮见不能取胜,就挖决芍陂,烧毁寿春附近魏军的安成粮仓,掳掠当地百姓而还。

一场恶仗,双方互有胜负,但吴军终未能拿下芍陂。

战后双方都为将士论功行赏:

魏国一方:王淩进封南乡侯,食邑一千三百五十户,升车骑将军、仪同三司;孙礼得到朝廷诏书慰劳,赐绢七百匹。孙礼将绢全部分发给阵亡将士家属,自己一匹不取。不久被征拜为少府,出任荆州刺史,升冀州牧。

吴国一方,朝廷认为遏制住魏军进攻的功劳大于逼退魏军的功劳,因此升张休、顾承为杂号将军,而全绪、全端等人只为偏裨将军。全琮、全寄父子对此很是愤恨。这股愤恨一直延续到孙权的二宮并争时期,对吴国朝局深有影响。

全琮是全柔的儿子。全柔在汉末时为会稽郡东部都尉,孙策攻取会稽时,全柔主动投降。孙策任全柔为丹阳都尉。孙权为车骑将军时,以全柔为长史,后任桂阳太守。

全柔曾经叫全琮带数千斛米到吴县去卖,然后买一些需要的物资回来。全琮把米拉到吴县后全部散发,空船而还。全柔大怒,全琮解释说:“我以为买卖并不是亟需要做的事情,当地士大夫方没有粮食吃了,所以就送给他们,来不及给您禀报。”

全柔了解清楚原委后不但没责罚他,反而认为这个儿子是个有出息的人。当时中原士人避乱江南的很多,依靠全琮为生的数百人,全琮倾家周济,与他们共有无,于是远近扬名。孙权任其为奋威校尉,授兵数千人征讨山越。全琮因此招兵买马,得到精兵一万多人,屯住牛渚(今安徽马鞍山市采石镇),不久升任偏将军。

后来全琮参与了东吴的许多重要战争,立下许多功劳。孙权为笼络全琮,将刚死去丈夫的女儿孙鲁班(前夫为周瑜的儿子周循)嫁给了全琮,就是这个孙鲁班,给全氏宗族带来了权势鼎盛时期,也带来了灭亡之灾。

还有个人值得介绍一下,就是孙礼。

孙礼,字德达(一说德远),涿郡容城(今河北省容城县)人。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平定幽州时,召其为司空军谋掾。幽州未平时,战乱频仍,孙礼与母亲在战乱中失散,同郡老乡马台找到了孙礼的母亲,孙礼将家财全部拿来答谢马台。

后来马台犯法被判死刑,孙礼偷偷帮助其越狱。越狱后两人又不想当逃犯,就一起到刺奸主簿温恢那里自首。温恢赞赏他们的行为,并告诉了曹操,曹操下令各减死罪一等。

孙礼大难不死,后来又出任河间郡丞,转任荥阳郡都尉。鲁国鲁山中有数百土匪作乱,朝廷将孙礼升为鲁国相,治理匪患。孙礼按期完成任务,又先后出任山阳、平原、平昌、琅邪等郡太守。魏吴石亭大战时跟随大司马曹休,曾劝谏曹休不可深入。后来在阳平太守任上入朝为尚书。

孙礼为尚书时,正好遇到魏明帝曹睿大修宫室,孙礼始终坚持反对意见,迫使曹睿同意暂停。当时的监工是李惠,又上奏曹睿请求留下修建宫殿的农夫一月,建好后再停止。孙礼直接到工地上去宣诏,解散民夫,曹睿也没有责怪他。崔琰对孙礼的评价很高,说他“疏亮亢烈,刚简能断”。

孙礼和曹睿有过一次生死患难。有次曹睿在大石山(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四十里,亦名石林)打猎,一只老虎直扑曹睿的乘舆。孙礼投鞭下马,拔出剑要去砍虎,曹睿赶紧命令孙礼上马。

孙礼应该给曹睿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曹睿临死前任命曹爽为大将军时,认为应该给他配一个优秀的官员来辅佐,遗诏任命孙礼为大将军长史,加散骑常侍。孙礼是个正直也固执的人,曹爽不喜欢他,就打发他出任扬州刺史,加伏波将军,赐爵关内侯。

也就是说孙礼是曹睿为曹爽挑选的辅佐官员,是曹爽一方的,是曹爽不喜欢他而把他推出去的。这时只是不喜欢,还没到结仇的地步,后来发生一件事,使得二人结仇,孙礼不得已由曹爽阵营转到了司马懿阵营,成为司马懿夺权时的重要助手之一。

事情来源于清河郡与平原郡边界划分问题,两个郡争吵了八年,换了两个刺史,都没能解决。孙礼任冀州牧赴任前,司马懿召见孙礼,希望孙礼到冀州后能把两郡边界纠纷的问题彻底解决。

孙礼认为两郡边界划分应该以魏明帝曹睿被封为平原王时的地图为准,把地图拿来一看就可以解决,不需要到冀州后再来解决。司马懿也觉得可行。

按照这个标准来判断,双方争执的地段应该属于平原郡,但曹爽相信清河郡的话,认为图不可用,应当参照其他不同意见。孙礼上疏据理力争,并表示如果不照此执行,自己就辞职。

曹爽大怒,弹劾孙礼怨望朝廷,判刑五年。一年以后,许多人为他求情,曹爽将他释放,让他任城门校尉。二人从此结仇。

诸葛恪一路。全琮退走,东路只剩下诸葛恪一路孤军作战,没有胜算,诸葛恪放弃对六安的围攻,撤兵。

西边朱然一路。朱然和将军孙伦率五万大军攻打樊城,樊城守军一片恐慌。魏荆州刺史胡质带将军蒲忠火速率领轻军增援,胡质手下以为吴军强大不可进逼,胡质说:“樊城地势低下,守军又少,要赶紧进军为外援,不然就危险了。”胡质援军到来,城中守军才安定下来。

胡质、蒲忠立即对朱然发起攻击,蒲忠在前,胡质居后。当时朱然大部分人马在攻打樊城,身边只有八百士兵,朱然率八百士兵力战,击退了蒲忠的进攻。胡质、蒲忠为快速增援樊城,所带的都是轻兵,装备不足,也不敢贸然再次发动进攻。

樊城战斗持续了一个多月,双方僵持不下。虽然吴东边两路军已经退走,但朱然坚持不退,继续攻城。

面对如此紧急的军情,曹爽集团一言不发一筹莫展,还是要靠司马懿。司马懿上表请求亲自督军解救樊城、柤中。群臣认为吴军远来围攻樊城,难以在短时间内攻下,一旦在坚城受挫,就可能自破,应该商讨一个长久的计策来防御。司马懿不认同这种说法,认为眼前疆埸骚动,民心疑惑,是社稷之大忧,必须尽快击退吴军,安定民心。

六月,司马懿率诸军南征,少帝曹芳亲自到津阳城门外送行。司马懿认为南方气候湿热,不宜打持久战,主动派将领率领轻骑去向朱然挑战,朱然不上当,拒不出战。

司马懿下令诸军休息沐浴,然后挑选精锐士兵组成先锋部队,造成大举进攻的声势,朱然得知消息后,连夜撤兵。司马懿率军追击到三州口(襄阳城东),消灭了朱然的断后部队,缴获了朱然来不及带走的辎重。

朱然撤军,诸葛瑾也只好撤军。回去没多久,诸葛瑾就去世了,享年六十八岁。如此高龄孙权还让他带兵打仗,真不知道是咋想的。

诸葛瑾虽然文职武职官员都做过,似乎是文武双全,其实并没多少文韬武略。当文职官员没见到有什么突出的政绩,当武职官员总是打败仗,他只是靠老练圆滑赢得孙权的信任和重用,再通过与张昭联姻,将女儿嫁给张昭的儿子张承来获得北方士族的支持,因张昭与顾雍有姻亲关系,诸葛瑾也间接获得了江东世族的认可。

诸葛兄弟两家有些奇异,诸葛亮为权臣,独断专行,诸葛瑾为重臣,却能力平平。到了第二代人又翻转过来,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为权臣,独揽朝纲,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为重臣,也能力平平。两代人都能够在各自所在的国家里呼风唤雨,也算是异常难得。

捷报传来,少帝曹芳派侍中常侍到宛城劳军,增加司马懿的食邑,并封司马懿的子弟十一人为列侯。司马懿大兴屯田,开挖疏浚淮阳、百尺二渠,又在颍水南北修建用于灌溉的池塘,可以灌溉一万多顷。淮河以北到处是粮仓,从寿阳(今安徽省寿县)到洛阳,民屯、军屯的田地连成一片。

司马懿又立军功,子弟封侯,风光无限,曹爽与之相比真就是黯然失色。曹爽集团不甘处于下风,想方设法地想扳回一局,于是,李胜就给曹爽出了个主意,这是个什么主意呢?下期再聊。

(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