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季羡林:一生多病痛,却平安活到98岁,靠的是“三不”养生术

 江海博览 2023-05-28 发布于浙江

前言

在2009年有一位国学大师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享年98岁。这位大师就是季羡林。

说起季羡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的文学功底大家有目共睹。他所创作的文章曾经被选入语文教材,成为一代人的回忆,也影响着我们的下一代。

季羡林老先生的离世是我们的遗憾。据说这位大师在逝世前文思敏捷、下笔不休,几乎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创作里。

图片

这样的状态让人看不出这位老人身患老年性哮喘和白内障,这是多么令人敬佩的创作精神。

季羡林先生在身体患病的情况下还能坚持创作,其实也要归功于他的养生之道。这位大师留给我们的不止文字。

查阅季羡林先生的生平就能知道他一时体弱多病,但是却平安活到了98岁,依靠的精神“三不”养生术。

季羡林生平

季羡林从小体弱多病,追根溯源是他家庭的原因。他生活在一个较为贫穷的家庭。

图片

他妈妈在怀孕的时候就身体虚弱,怀有身孕的她没有得到孕妇应有的待遇,吃的东西都没有什么营养。

导致季羡林小时候身体孱弱。贫困的家庭让他不得不经常以高粱米为食,造成了营养不良。

不过好在他妈妈非常疼爱他。虽然物质上有所亏欠,但是在精神世界里母亲给了他足够的爱。

但是好景不长,母亲去世后小季羡林只能依靠叔父过活。叔父看着这个瘦小的孩子心生怜悯,对他非常的好,还花钱送季羡林去读书。

图片

季羡林也十分争气,学习很好,还利用课余时间自学了英语。他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国学也没落下。季羡林对学习的精神和态度值得让人敬佩。

到了1930年之后,他的外语水平达到了可以翻译国外著作的程度,并且还登上了报纸,其翻译水准可见一斑。

在大学期间他写作并发表了十多篇散文,还翻译了许多名著。

在1935年出国学习,1946年回国担任教授,这期间季羡林不断的努力学习,在学术方面做贡献。

图片

季羡林工作起来十分忘我,常常到了晚上还伏案疾书。夜以继日的工作强度也给他的身体带来了负担,体质比较差的他特别容易疲劳。

但是到了晚年这种情况反而有所缓解,这就要归功于季羡林所创的“三不”养生法了。

不锻炼

我们所受到的教育里,一直在强调锻炼给人带来的好处,说锻炼才会让人健康。但是季羡林不这么认为,他十分反对那些“锻炼主义”。不是不让人锻炼,而是不要过度锻炼。

图片

他觉得人生的意义在于工作,把在锻炼上花费的时间用来工作,会让时间变得更有意义。

不过季羡林工作累了还是会适当的锻炼或者放松一下,但是过度的“锻炼主义”不可取。

不挑食

现代人养生主要方法之一就是靠饮食,可见这一条的重要性。小时候大人常常教育小孩子不要挑食。

但现在有些老人在很多时候会忌口,觉得到了人老了肠胃也会不好,总是挑食。

图片

季老完全不挑食,他也几乎不吃补药,一日三餐都是正常标准。主要吃些素食,搭配一些肉类,达到营养均衡,食物多样化就可以了。

不嘀咕

这一“不”看似是说让人不要乱说话,但实际上这是心态上的问题。不嘀咕是指不要老是想一些让自己不开心的事情,要多向前看不要让已经发生的事情困住自己。

如果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情,你一直想着这事想了大半年,那相当于这大半年都发生了不愉快的事。

图片

心态对一个人的健康是很重要的,比如在医院里医生也常常叮嘱病人要保持身心愉悦,这样对病情有利。

在事情发生时很多人都会下意识的往坏处想,一些老人也时常担心自己的生命是不是要走向终点,一直这样想也会给身体带来负担。

而季老天生积极乐观,保持了良好的心态。

结语

季老的这种超脱豁达的心态,终身不断地学习和探索的精神,让人敬佩。他在多个领域的进行学术研究,还在不同的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图片

在“三不”养生法可以看出,季羡林在一些事情上保持独立思考从不跟风,听从自己内心的想法。

他的这种精神也启示我们要有自己的想法,“三不”养生法是季羡林自己的养生经验,只能作为大家的参考,可能并不适用于所有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