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米芾 行书《苕溪诗帖》

 家有学子 2023-05-28 发布于甘肃

Image

▲  宋·米芾《苕溪诗卷》(30.3cm*189.5cm)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释文:

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襄阳漫仕黻。

松竹留因夏,溪山去为秋。久赓白雪咏,更度采菱讴。缕会(此字误书旁注卜乃点去符号)玉鲈堆案,团金橘满洲。水宫无限景,载与谢公游。

半岁依修竹,三时看好花。懒倾惠泉酒,点尽壑源茶。主席多同好,群峰伴不哗。朝来还蠹简,便起故巢嗟。

余居半岁,诸公载酒不辍。而余以疾,每约置膳清话而已,复借书刘、李,周三姓。

好懒难辞友,知穷岂念通。贫非理生拙,病觉养心功。小圃能留客,青冥不厌鸿。秋帆寻贺老,载酒过江东。

仕倦成流落,游频惯转蓬。热来随意住,凉至逐缘东。入境亲疏集,他乡彼此同。暖衣兼食饱,但觉愧梁鸿。

旅食缘交驻,浮家为兴来。句留荆水话,襟向卞峰开。过剡如寻戴,游梁定赋枚。渔歌堪画处,又有鲁公陪。

密友从春拆,红薇过夏荣。团枝殊自得,顾我若含情。漫有兰随色,宁无石对声。却怜皎皎月,依旧满舡行。

元祐戊辰八月八日作。

通篇字体微向左倾,多攲侧之势,于险劲中求平夷。书风真率自然,痛快淋漓,变化有致,逸趣盎然。吴其贞《书画记》评此帖曰:“运笔潇洒,结构舒畅,盖效颜鲁公化书者。”道出了此书宗法颜真卿又自出新意的艺术特色。

米芾(1051—1107)亦名黻,字无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太原,迁居襄阳,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故又称吴人。他不善逢迎,屡踬于仕途。徽宗时奉诏以《黄庭》法作《千文》,后为书画博士,因得窥内府秘藏墨宝,见多识广,临摹亦精,由近人而上溯晋唐,乃至秦汉。凭藉天资勤奋,去芜存菁,博览约取,脱离前人樊笼,创出自己独特的书风。
米芾兼善众体,但造诣最高、最富创新精神的当推行书。传世行书墨迹中,又以《蜀素帖》和《苕溪诗》为翘楚。此二帖均为米芾38岁时所书,前后相差仅一月,都是米氏精力充沛,风华正茂时的鸿篇巨制。
《苕溪诗》全称《将之苕滨,戏作呈诸友诗》,作于元祐戊辰(1088)八月初八。帖中夹注旁注自然,“友”字涂改痕迹毫不掩饰,当系草稿。帖高30.3厘米,长189.5厘米,纸本,35行,共294字。帖后有米友仁跋。真迹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该帖笔画变化莫测。如“度”、“水”、“更”、“依”、“便”、诸字的捺笔,或成长波,或成波角,或变长点,或变短点,或反扣,或轻收,各不相同,而采字之捺重笔辅毫后两边呈肩状再收细,已非楷书基本笔画所能部勒。“开”、“为”、“转”、“鸿”、“行”、“荆”、等字的钩笔,或外展,或圆转,或平拖,或连点,或化作长笔竖波,或干脆省略,变化无常,不拘一格。在稍长的笔画中,每每添波加折,以破定法,别开生面,突出变化。如“尽”字末笔长横就双波迭起,逸趣层出。上述笔画的力点也因变而变,或首,或尾,或中,无定法可循。
该帖书字结体,千姿百态,每出人意表。如“三”,化三横为三点,点势偃仰向背,各具情态,却又互相呼应,但起落笔呼应萦带各异。
该帖追求运动中的平衡,其字大小参差,正欹错综,前后呼应。左右联系,字字偏侧而整体安稳,其笔力遒劲,体格雄奇,笔画多变,姿态横出,自然潇洒,爽朗俊逸。
比起米芾其它作品来,《苕溪诗》可算是最少修饰,最为洒脱。后世攻击米氏的“刻意求工,放纵佻薄”等缺点,在《苕溪诗》中尚未显露。苏轼说“米书超逸入神”,又说“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黄庭坚更云: “元章书如快剑斫阵,强弩射千里,书家笔势,亦穷于此。”孙觌则云: “南宫跅弛不羁之士,喜为崖异卓鸷、惊书骇俗之行。故其书亦类其人,超逸绝尘,不践陈迹,每出新意于法度之中,而绝出笔墨畦径之外,真一代之奇迹也。”这些评语,《苕溪诗》是当之无愧的。

文章图片1

文章图片2
文章图片3
文章图片4
文章图片5
文章图片6
文章图片7
文章图片8

文章图片9

释文:

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

襄阳漫仕黻

松竹留因夏,溪山去为秋。久赓白雪咏,更度采菱讴。缕会(此字用“卜”点去)玉鲈堆案,团金橘满洲。水宫无限景,载与谢公游。

半岁依修竹,三时看好花。懒倾惠泉酒,点尽壑源茶。主席多同好,群峰伴不哗。朝来还蠹简,便起故巢嗟。

余居半岁,诸公载酒不辍。而余以疾,每约置膳清话而已,复借书刘、李,周三姓。

好懒难辞友,知穷岂念通。贫非理生拙,病觉养心功。小圃能留客,青冥不厌鸿。秋帆寻贺老,载酒过江东。

仕倦成流落,游频惯转蓬。热来随意住,凉至逐缘东。入境亲疏集,他乡彼此同。暖衣兼食饱,但觉愧梁鸿。

旅食缘交驻,浮家为兴来。句留荆水话,襟向卞峰开。过剡如寻戴,游梁定赋枚。渔歌堪画处,又有鲁公陪。

密友从春拆,红薇过夏荣。团枝殊自得,顾我若含情。漫有兰随色,宁无石对声。却怜皎皎月,依旧满舡行。

元祐戊辰八月八日作。

《苕溪诗卷》纸本,全卷纵30厘米,横189厘米,394字。是北宋杰出书法家米芾的代表作之一。

此卷用笔中锋直下,浓纤兼出,落笔迅疾,纵横恣肆;结体舒畅,中宫微敛,舒展自如,极富抑扬起伏变化;全卷书风真率自然,痛快淋漓,变化有致,逸趣盎然,反映了米芾中年书的典型面貌。

中国书法院研究员沃兴华:《苕溪诗》用笔上下提按,大起大落,点画或粗或细,反差极大,笔势如“风樯阵马,快剑斫阵”。结体则“不作正局”,左右倾侧跌宕多姿。一般来说,作品中对比关系的反差越大,作者的情绪表达就越强烈,米芾正是通过这种方法塑造了“米颠”的形象。米芾可谓是吃了“摇头丸”的王羲之。

《苕溪诗》中用笔方圆并用,变化跌出,米芾习惯在用笔之中方和圆结合在一起使用,方中有圆,圆中寓方,张力十足。在《苕溪诗》中方圆的运用极为普遍,圆转处稳健雄厚,气势雄浑,颇有颜真卿风韵;方折处果敢迅疾,意趣天然。每一个线条都刚柔并济,富有弹性。米芾用笔藏露变化十分明显,几乎每个笔画中都有藏露,信手拈来,非常自然,使鉴赏者能感受到极为强烈的韧劲。

《苕溪诗》中勾的写法也极为别致,如图所示“水”字。这种笔法主要集自颜真卿《争座位帖》,在此帖中强化为习见的手段。竖画完成后稍微向上收笔,平勾出稍向下弧的勾,向上挑出,这种勾的写法铿锵有力,沉着痛快。


《苕溪诗卷》纸本,全卷纵30厘米,横189厘米,394字。是北宋杰出书法家米芾的代表作之一。
此卷用笔中锋直下,浓纤兼出,落笔迅疾,纵横恣肆;结体舒畅,中宫微敛,舒展自如,极富抑扬起伏变化;全卷书风真率自然,痛快淋漓,变化有致,逸趣盎然,反映了米芾中年书的典型面貌。下面,我们将此佳作放大10倍,分享给书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