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鸽子也会迷信-迷信的形成机制

 萝卜rrre5dhbzs 2023-05-29 发布于广东

各位对“迷信”这个行为怎么理解?我在美国学习犯罪心理学的时候,有一门课是“反恐/反邪教研究”。借着课程的机会和在美国“得天独厚”的位置优势,我查阅了大量关于“法X功”,“奥姆真理教”,“摩门教”等邪教的相关信息。

在我小的时候,就很弄不明白,为什么很多大学教授,也会被某些邪教洗脑?为什么大家会心甘情愿地做些看起来特别可笑的事情?而且还越做越起劲儿?甚至于,我都想不明白,为什么古人经常去庙里求雨,而现代人去庙里求仕途、求学业、求姻缘?

这个“求雨”和“求姻缘”,真的不是同一个东西么?为什么不求自己?

越学习,越发现“迷信”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心理学现象,值得我们深入讨论一下。

所以,今天我们从最朴素的思路——行为的角度,来跟大家聊聊,“迷信”是如何产生的。

Ps. 为什么“行为的角度”最朴素?因为行为的逻辑是,“你做了一个行为=对世界产生了影响”,没有复杂的交互过程。

Pps. 由于对“迷信”这个话题想说的很多,今天只聊行为机制的产生,下一篇做更深入探讨。

01

行为主义的逻辑

斯金纳是一名极负盛名的心理学家。他认为所有的心理现象,最终都会通过我们的行为表现出来。

比如我们对插队行为的态度,会通过“怒斥”插队人这个行为表现出来。至于这个态度的产生,到行为的“内在转化过程”,也就是“你心里的想法和思路”,是很难研究的,因为没有人会读心术。所以,斯金纳更专注于探索外界的刺激,对我们行为的影响。

图片

上图简单说明了斯金纳的行为主义观点(Schneider & Morris, 1987)。在特定的情境中,我们的行为会产生某种结果,比如扶老太太过马路后,获得了老太太的赞扬,会让你感到自豪;不听劝要熬夜玩儿手机,第二天早上起不来床导致上班迟到,会让你觉得尴尬。

而这些结果,有的会给我们带来好的体验,称之为行为的“强化物”;有的则是不好的体验,称之为行为的“惩罚物”

如果我们扶老太太过马路的行为,被老太太的赞扬强化了,我们就更愿意去做类似的行为,就会导致尊老爱幼的行为越来越多。如果我们熬夜玩儿手机的行为,导致上班迟到,被罚款了,我们就更想去避免同样的行为。

当然,有的人会尝试改掉熬夜玩儿手机的行为,有的人会考虑怎样不迟到,有的人觉得罚款没啥大不了的,这就是每个人思维和表现的不同。

02

非关联强化

前面这些“行为”和“结果”的关联性,我们很容易都能看到。

那,如果两件事情没什么关联呢?比如,我们很清楚,去庙里求雨,和下雨,这两件事本就毫无关联。但在以前,大家去求雨,第二天果然就下雨了,人们欣喜若狂。再遇到干旱,再去求雨,过两天又下雨了。那古人就很容易就把“求雨”和“下雨”联系起来了,甚至更进一步,认为“求雨”了,才会“下雨”。

“为什么下雨?”

“因为我们诚心求雨。”

“心诚怎么导致下雨呢?”

“龙王高兴了呗,被我感动了~”

“真的有龙王么?”

“。。。你管他那么多干嘛?能下雨不就行了?”

这不就是“迷信”么?

03

斯金纳的鸽子实验

斯金纳为了研究这种“非关联强化”,选了8只鸽子参与实验(Skinner, 1974)。

他让这些鸽子每天在一个特制的实验箱里待几分钟,对鸽子的行为不做任何限制。这个箱子的特别之处在于,里面有一根控制杆(或控制盘),如果按下控制杆(或控制盘),就会出现几粒粟米,也就是鸽子的食物。

图片

如果有个开关,碰一下就会出现食物,你会去碰么?当然了,鸽子也不例外。

不过,“碰一下”就“出现食物”,这两个因素关联的太明显了。为了让行为和结果的关联度不这么大,斯金纳将“碰触开关”到“得到食物”的中间间隔,拉长为15秒。也就是鸽子“碰触开关”后,需要等待15秒的时间,才能得到食物。

这个15秒钟,让8只中的6只鸽子,都产生了非常明显的“迷信行为”。

一只鸽子形成了在这15秒钟逆时针旋转2-3圈的行为;

一只鸽子反复将头伸向某处;

一只鸽子反复抬头,有点像点头的状态;

两只鸽子呈现出摇头的动作,左右或者前后晃头;

还有一只鸽子朝着地面啄击,但不碰触地面。

在进入箱子前,这些鸽子可都是行为举止优雅的正常鸽。也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在箱子里学会的。

斯金纳接下来把这个间隔15秒的时间,拉长到了1分钟。更有意思的情况出现了,鸽子的异常行为变本加厉了。

之前摇头晃脑的鸽子,摆动的更加起劲,频率更快,幅度更强,好像在跳印度舞。

图片

如果把时间再拉长,也就是如果不论鸽子怎样“碰触开关”,都不再给它们食物强化呢?

这些奇怪的“迷信行为”就慢慢消退,消失不见了。鸽子也回到了以前的正常鸽状态。

不过,在这个行为完全消退之前,这只摇头晃脑的鸽子,做出了不下10000次的晃头行为!

04

对实验的分析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很容易从行为主义的角度了解,“迷信行为”是如何产生的。

通常,鸽子是不知道“碰触开关”就能“获得食物”。就像我们无法解释的很多自然现象,我们就和鸽子一样,不知道因果,不知道原理。

偶然间,鸽子碰到了开关,做了摇头晃脑的行为,然后获得了食物。就好像突然找到了一个打开新世界的钥匙。它可能会把“得到食物”归因为“碰触开关”,也可能归因为“摇头晃脑”。而“摇头晃脑”和“得到食物”有关系么?没有啊。所以,“摇头晃脑”对于鸽子而言,就是迷信行为。

由实验结果得知,“迷信”的鸽子还是占大多数。

类比求雨这件事。“求雨”和“下雨”有关系么?没有啊。不过由于古人求雨时,碰巧就下雨了。

这样几次“碰巧”下来,再加上口口相传,大家自然会认为“求雨”是我们打动了上天,上天帮我们“下雨”了。

我觉得至少萧敬腾不会这样想。

图片

那为什么间隔时间拉长以后,鸽子的“摇头晃脑”加剧了呢?鸽子想的是,“欸我刚才都可以得到食物,为什么现在不行了?是不是我不够努力啊?还是我不够虔诚?那我要再使点劲儿!”

在“求雨”的流程里,如果求完雨,还是不下雨怎么办?

“是不是我们不够努力啊?还是我们不够虔诚?”然后祭品,仪式,庙宇,习俗,一股脑都整上。不下雨,就是心不诚!

所以迷信行为就越来越多,强度越来越大,流程越来越复杂。

而且更主要的是,“迷信行为”很难消退!后续我们下篇文章再详述。

参考文献:

Schneider, S., & Morris, E. (1987). The history of the term radical behaviorism: From Watson to Skinner. Behavior Analyst, 10(1), 27-39. 

Skinner, B. F. (1974). About behaviorism. New York: Knopf.

- The End -

小贴士

Q

幸运物/仪式行为让人更自信

“迷信行为”在心理上很不健康么?不尽然。虽然迷信行为并不会产生我们想要的结果,但还是有一些积极功能的。当身处困境时,迷信行为经常能让人们感到力量感和控制感,并且降低焦虑、增强信心和勇气,甚至是提高表现能力。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会喜欢有个幸运物(手链),或者是一个仪式行为(进球之后的庆祝动作)。

但,毕竟是迷信,适度没问题,过度就有点傻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