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试论刘家河商墓出土金臂钏

 小树牙 2023-05-29 发布于安徽

北京刘家河商代墓葬出土金臂钏年代早、器型大,是研究商代北方地区黄金制品工艺及形制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本文利用科技检测及文献解读的方法,探讨了金臂钏制作工艺、形制演变及传播等问题。研究表明,两件金臂钏材质不同,但均为自然金;采用熔铸、锤揲、打磨等工艺制作而成。从时空方面考察,刘家河金臂钏承接了夏家店下层文化因素,并对燕山南麓向东和燕山北麓及辽西丘陵地区产生了影响。

一、引言

图片

1977年8月,北京市平谷县南独乐河公社刘家河大队发现了商代中期墓葬,出土器物40余件,其中金器共出土5件,制作精美,且自成体系,如臂钏、发饰和耳饰等,说明中国具有使用金器的悠久历史,同时为研究古代金器制作工艺的产生、发展提供了线索。金臂钏是该墓出土的精美金器之一。金臂钏一副两件,形制相同,皆以金条弯成环形,两端呈扁平扇面形。器物造型简洁、别致,器面光净,色泽金黄。由于金臂钏年代较早、形制较大,且与金笄、金耳环等饰件形成组合,是研究商代北方少数民族地区黄金制品形制、工艺的重要实物资料之一。因此,多年来刘家河金臂钏受到较多学者的关注,如齐东方、马健、江楠等先生对金臂钏的形制、制作工艺进行过研究,并取得较多的成果。不过,有关金臂钏的探讨多是在文中偶有涉及,并未进行专门的研究。本文在对金臂钏观察、科技检测的基础上,结合考古资料的梳理,拟对金臂钏材质、制作工艺、形制演变与传播等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图片




金臂钏

二、刘家河金臂钏的制作工艺

图片

1.合金成分的检测

商周时期出土的金器大多较小,系自然金制成。刘家河金臂钏器型较大,所用黄金量较多。其成分很早就引起重视。1977年,刘家河墓出土金器经平谷县人民银行鉴定,含金量为85%,其他含量经北京钢铁学院光谱定性分析,含有较多的银及微量的铜等,未见其他杂质。此后对刘家河金器的研究多引用该检测结果。不过,刘家河墓出土金器有5件,时平谷县人民银行未必对金臂钏进行过检测。为了解刘家河金臂钏的主要合金成分,利用X射线荧光分析仪对其进行无损检测。两件金臂钏的主要合金成分见表1。

图片

刘家河金臂钏的检测结果与平谷县人民银行相近,但也略有差异。从成分分析结果看,刘家河出土的金臂钏不是纯金,而是金银合金制品。其中,金、银是主要成分,金含量最大,在86.42%-90.44%之间;银含量次之,在9.07%-13.12%之间。此外,金臂钏中还含有少量的铁、铜、锡等,但含量均不超过0.2%,显然是杂质成分。因此,金臂钏是含银量较高的金银合金制品。

由表1可见,两件金臂钏合金成分较为接近,但也有一些区别。金臂钏1中,金的平均含量约为90.17%;银含量约9.2%。金臂钏2的金含量比前者略低,平均含量约为86.5%;银含量高于前者,约为12.9%。不过,两者的铁、铜含量相近。可见,虽然刘家河出土的两件金臂钏形制相同,但金、银含量有较为明显的差异,说明两件器物并非由同一原料制作而成的。为了解刘家河金臂钏的合金成分特点及材质,可将其与早期金器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夏商周时期金器出土较多,部分器物曾做过科技检测。如黄维、曾中懋、肖璘等曾对部分甘肃火烧沟四坝文化、临潭县齐家文化,山西省石楼县桃花庄村商代遗址,四川三星堆祭祀坑及金沙村遗址等出土金器合金成分进行分析(表2)。经检测,金器基本是金、银合金制品,且均以自然金制作而成。其中,金含量在82%-97%,银含量在0-16.4%,铜含量较低或未检测到。刘家河金臂钏也是金银合金制品,金、银含量与上述金器相差不大,且铜含量均在0.2%以下。可见,刘家河金臂钏材质也应该是自然金。不过,尽管早期金器材质同系自然金,但各地自然金中主要成分金、银的含量有些差别,反映了不同地区自然金合金成分的特征。

图片

2.制作工艺

早在新石器时代后期,中国的先人们开始认识和使用黄金,如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发现了金耳环、金鼻环等,距今至少在3600年以上。至商代时,金器的制作已具有较高的水平,基本掌握了铸造、锤揲、贴金、包金、掐丝等金器的制作工艺。

刘家河商代墓葬出土金臂钏器形较大,时代较早,其制作工艺受到学者的关注。齐东方先生推测金臂钏以锤揲制作的可能性较大;段渝先生认为该器有可能先熔铸,再将两端捶成扇面形,然后弯曲而成。以上说法都是推测,没有明确的证据。

本文结合实物观察与合金成分分析的方法,对刘家河金臂钏进行探讨,以获取制作技术信息。金臂钏表面形貌及局部细节观察结果显示,金臂钏采用熔铸、锤揲、打磨等工艺精制而成。

首先,将金块熔铸成金条。商代,青铜铸造技术趋于成熟,为金臂钏的浇铸提供了技术支持。金臂钏的局部留下铸造痕迹,如金臂钏1扁平端内侧面,表面未经打磨处理,残留了局部铸造缩孔(图1)。金臂钏的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检测结果显示,虽然两件金臂钏成色有差异,但每件器物各部位的成分没有明显区别,说明其材质混合较为均匀,应该是熔铸的结果。

图片

图1

其次,金条经捶打修整,两端渐成扁平状。金臂钏两端扁平,圆形金条中段略细,直径约为3毫米,靠近两端逐渐加粗,直径增至4毫米。两件金臂钏的表面留下了诸多锤揲痕迹,如金臂钏1的表面有多处捶打裂纹及金叠压痕迹(图2),两端的内侧面发现有经捶打留下的凸棱。

图片

图2

再次,打磨金臂钏并弯曲成型。金臂钏通体光润,局部留下打磨痕迹,说明金条经熔铸、捶打成型后,表面经过了打磨处理(图3)。臂钏环内侧表面捶打裂纹出现规律的小褶皱(图4),应是金条弯曲时挤压而成。可见,金臂钏先经捶打、打磨后才弯曲成圆形的。

图片

图3

图片

图4

最后,器身的修整。金臂钏的中段并非完全成圆形,其上下两侧及内侧发现有时断时续的小平面(图5)。从小平面的形貌看,有些较为平整,有些凸凹不平,甚至有水平的打磨或切削痕迹,说明这些平面是捶打、打磨或切削而成。而其外侧面未发现此现象,且小平面明显破坏了光润的器身,推测这些平面是臂钏弯成圆形时造成了一些瑕疵,后期对其进行打磨或切削而留下的痕迹。

图片

图5

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出刘家河金臂钏的制作工艺流程。先将金块熔融,浇铸成长条形;随后,将金条捶打成型并打磨处理;最后,器物弯成圆形,再经捶打、打磨等修整。刘家河金臂钏设计简洁大方,实用性较好。其呈开口环状,适于不同人佩戴;圆形的金条及扁平状端口,使佩戴较为安全舒适。

三、刘家河金臂钏对早期北方文化的承接与影响

图片

1.商及以前臂钏型器物的出土

刘家河墓葬年代约在商代中期,故金臂钏的制作年代在商中期或以前。臂钏出现的时代较早,在商及以前的出土文物中,发现了一些铜臂钏,如朱开沟文化出土的圆筒状铜臂钏,但其形制与刘家河金臂钏明显不同。不过,四坝文化、朱开沟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等出土器物中,发现较多形似“金臂钏”的耳环、手镯等类装饰品。

四坝文化是分布于甘肃河西走廊的青铜时代文化,约在公元前1600-公元前1400年。该文化出土较多青铜耳环、手镯及金银鼻环等饰品,形制与刘家河金臂钏类似。其中,铜耳环(图6-1-3)数量较多,由横断面为圆形的铜丝弯成桃形,两端扁形,相互连接或搭接;铜手镯(图6-4)与耳环形制相似,铜丝横断面为圆形,整体呈椭圆形,但个体较大、铜丝较粗,最大直径达7厘米。此外,火烧沟遗址中发现中国最早的金耳环、金银鼻环。金耳环以细柱状金丝弯成环状,两端捶打至扁平,直径0.3-0.5厘米,重5克;金、银鼻环各一个,二者皆是以金属丝弯成开口圆环,两端呈扁状,金鼻环(图6-5)重9.3克,银鼻环重4.85克。

内蒙古朱开沟文化约在夏代晚期以前,出土了较多青铜装饰品如铜臂钏、指环、耳环等,但形制与刘家河金臂钏类似的仅一件铜臂钏(图6-6)。该器以直径0.25厘米的青铜条弯成环状,铜条锻造而成,横断面呈圆形,两端扁平,直径5.5厘米。

夏家店下层文化出土较多形似金臂钏的铜耳环。赤峰市二道井子遗址出土铜耳环(图6-7)一件,由扁平状铜条弯成圆环形,两端扁状喇叭口相接;外径4.9厘米,内径3.8厘米,厚0.4厘米。赤峰市敖汉旗大甸子墓葬出土铜耳环26件,其中14件呈圆形,大者直径4 厘米,小者直径3厘米左右。环横截面略呈圆形,直径都在1.5-2 毫米。圆环都有一段铸就的宽扁处,在此处锉断开口,用以钳夹或穿透耳轮(图6-8)。

图片

以上三种考古学文化时代大致相同(约在商早期及以前),分布地域从中国西北部一直延伸到东北部,涵盖了整个北方地区。虽然各文化地理位置不同,但都出土了形似“金臂钏”的装饰品,尤其是四坝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出土较多。这些器物均以横截面呈圆形或椭圆形金属丝围成圆形,两端扁平。材质以青铜为主,金银较少。器物种类有耳环、手镯、鼻环等,形制较小,均为装饰人身的小饰件。此类器物在北方出土较多,而南方并未发现类似的器物。可见,早期北方文化较为流行这种两端扁平的圆环形小装饰品。刘家河出土商代金臂钏与上述耳环、手镯、鼻环等形制相同,且同为人身装饰品,说明金臂钏受到了早期北方青铜时代文化的影响。此外,刘家河商墓中出土的一件金耳环,一端成扁喇叭形,另一端作尖锥形。在四坝文化、朱开沟文化及夏家店下层文化中,发现了类似的金或铜耳环,进一步说明刘家河墓地金器与上述文化的内在联系。从刘家河墓地遗址的地望看,金臂钏应该受到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直接影响,也有可能就是该文化遗物。

2.刘家河金臂钏的影响

四坝文化、朱开沟文化均出土了两端扁平的铜臂钏,不过形制较小,最大直径为7厘米。刘家河商墓出土金臂钏直径达12.5厘米,重量分别为79.8克、93.7克,是目前发现最早也是最大的金臂钏。商中期以后,金臂钏的出土数量明显增多。据统计,商周时期累计出土金臂钏14件,其中11件形似刘家河金臂钏[19],说明该型金臂钏较为流行。同时,天津蓟州张家园墓葬发现形似“臂钏”的金耳环。现将各地出土该型文物情况列表(表3)如下。不同地区出土器物形制也略有差异(图7)。金臂钏、耳环等形制类似,多以横断面为圆形的金条弯曲成环状,两端扁平。不过,内蒙古宁城出土的金环与其他几件器物相比,形制有些变化。该县两处墓葬出土的金环(金臂钏),皆以扁平状金条弯曲而成,其中南山根M101出土金环两端闭合。形制的不同反映了该地区工艺及审美特点。金臂钏、耳环等尺寸差别也较大。北京刘家河与河北卢龙县东阚各庄出土金臂钏直径达到10厘米及以上,其他各地出土金臂钏、耳环的直径多在4-7厘米之间。其中,较小的金臂钏应该是手镯,而刘家河及卢龙东阚各庄的金臂钏尺寸较大,可能是戴在上臂的装饰品。

图片
图片

由表3可知,北京、河北等地有9处商周时期墓葬出土形似刘家河金臂钏的装饰品。其中,河北省出土数量最多,在卢龙、丰润、滦州、迁安等4县区共出土8件;内蒙古次之,宁城2处墓葬出土2件;北京、天津、辽宁各有1处,不过天津出土多达6件。这些墓葬的分布区域较为接近。河北、天津的5处遗址均在顺义刘家河东部沿线,距离较近;内蒙古宁城、辽宁喀左在北京东北部,也相隔不远。可见,这些遗址的分布较为集中,主要分布于北京以东及东北沿线狭长地带,有较强的地域性。这些遗址中,刘家河商墓年代最早,后期的金臂钏及耳环应该是其往东影响与传播的结果。

四、结论

图片

刘家河金臂钏以自然金为材质,经熔铸、锤揲、打磨等工艺制作而成。其形制简洁,装饰性强,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是研究商代北方青铜文化金质装饰品制作工艺和文化传统十分难得的文物珍品。

刘家河金臂钏的年代属商代中期。其他地区如河北北部、内蒙古东南部和辽宁西部等地,诸多形似此金臂钏的金、铜质装饰品,年代均较晚,多属商末周初或西周之际至春秋早期,明显受到刘家河的影响。从时空两个方面考察,平谷刘家河出土的这种扁喇叭口形金臂钏,有从燕山南麓向东和向燕山北麓及辽西丘陵地区发生影响并不断扩张的趋势。

图片
图片

本文改编自《试论刘家河商墓出土金臂钏

本文改编自《试论刘家河商墓出土金臂钏》,原文刊载于《博物院》2018年第6期(总第12期)。作者:王显国  首都博物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