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星堆又上新啦!!!古代人的脸越来越大?

 昵称VDGw4ffW 2021-03-22




三星堆又挖出来金面具啦~~~

虽然它挖出来的时候邹巴巴的像一坨纸,毫无黄金的尊贵感,但是,在文物修复专家手里被一顿揉搓之后,它变成了这样:

古代人的脸也着实有点大啊~~~黄金的延展性好棒啊~经检测,其含金量为85%左右,银含量在13%-14%左右,面具的表面抛光做得较好。

艺术风格与堆里前期出土的面具相似,但尺度、体量远超其他面具。但说到脸型相似的话,和堆里之前出土的金面具相比,这次发现的金面具反而和金沙遗址出现的那枚大金面具更像一些。

金沙遗址出土的商周大金面具,长20.5,宽10.4,高10.7,厚0.08(单位:厘米)。金质,整体呈立体脸谱,系在模具上捶揲成形,眼睛、鼻子、嘴巴、耳朵则采用剪切而成。耳朵外展,上宽下窄,上半部分凹入,耳垂穿孔。表面打磨光亮,里面未经打磨,较为粗糙。

在两个不同的遗址出土这么相似的文物,这已经不是它俩第一次出现有关联的东西了。

金沙遗址出土的商周人面鱼鸟箭纹金王冠带,外径20.4,高2.83,厚0.03(单位:厘米)。金质,整体呈窄宽圆环形,上大下小。纹饰錾刻在金带表面,由四组相同的图案组成,每组图案分别有一鱼、一箭、一鸟和一人面。人面纹为圆形,有两道圆圈构成脸的轮廓,中间为对称的双圆眼,上面为略成方形的眉毛,下面为抽象的嘴巴,整个纹饰线条流畅。

金冠带上的纹饰与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金杖上的纹饰基本相同,都有鱼、箭、鸟和圆圈的图案,这两件金器都是古蜀王国最高权力的象征。

不仅如此,三星堆惊喜不断,还有一只鸟儿~ 考古人员介绍,起初从坑里提取出来时,以为它只是个长条形的金饰,后来随着修复进行,形状逐渐舒展开来,有翅膀,尾巴像凤凰,真的惊艳!这件金饰非常薄,约0.12毫米~

好多人惊叹那个时期金子的制作工艺就如此精湛了!还有细心的网友说,几乎所有发现的面具上都有耳洞,是古人戴金耳环了吗?虽然目前的研究还没确定三星堆面具上的耳洞是因为什么而存在,但4000-3800年前有金耳环倒是真的。


一 先秦时期就令人惊叹的金器

上图金耳环出土于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年代距今约4000-3800年,两只耳环均为椭圆形,周长约89厘米。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的金器,是我国出土时代最早的一批黄金制品,开启了中国使用金饰的先河。

商朝金臂钏。臂钏即臂环,古代称臂环为钏。《正字通·金部》上说“古男女同用,今惟女饰有之”。

西周金耳坠。其一残长7.2厘米,其二长7.4厘米 ,共重17克。金耳坠为圆棒形曲柄,主体呈薄片勾云形,尾端螺旋式内卷,表面光滑平坦,光洁度极高。捶揲制成。我国早期的黄金主要用来制作珍贵的装饰品。薄片勾云形的金耳饰,是鬼方文化特有的器物。这件金耳坠应为男子佩戴的饰物,而且有可能是鬼方巫师作某种宗教仪式时使用的器物。

商周太阳神鸟金饰,外径12.53,内径5.29,厚0.02(单位:厘米)。整体为圆形,厚度均匀,极薄。图案分为内外两层,均采用镂空的方式表现。整器采用捶揲、剪切和打磨等多样加工手法,正面打磨光亮,背面未经打磨,较粗糙。

除了文章开头发现的大金面具,曾经金沙遗址还发现了商周小金面具。长4.89,宽0.03,高3.6(单位:厘米)。面具整体呈脸谱状,形体较小,系在模具上捶揲成形。耳垂有凹入但未贯通穿孔。

还有这样的小金饰。

从先秦到汉朝,我们的祖先进一步研发(或引入)了复杂的黄金首饰制作工艺,越来越多精巧的设计涌现。

瞅瞅上图西汉这炸珠工艺,已经很美了吧?别急,东汉就有了“金镶玉”。

这说明了什么?我们祖先,自古以来审美就这么高级!


二 各个朝代都喜欢什么样的金饰

1  唐代

唐代,金银器制作有了重大发展,那个时期类别丰富、造型别致,纹饰精美的金器,也是显示唐王朝富丽堂皇、灿烂夺目的标志之一,让人看到不由自主得就联想到唐文化艺术的雄健、华美和自然秀颖。说起盛唐,脑海里首先浮现出的就是金碧辉煌(没错,我就是这么俗)。

金栉为头饰,用薄金片镂空錾刻而成。马蹄形,下部呈梳齿状。栉面上部满饰花纹,中心主纹以卷云式蔓草作地,上饰两对称的奏乐飞天。飞天下方饰一朵如意云纹。周边饰多重纹带,分别为单相莲瓣纹带、双线夹莲珠纹带、镂空鱼鳞纹带、镂空缠枝梅花间蝴蝶纹带等。

唐代镶金白玉臂环,件玉臂环由三段弧形白玉衔接而成。以金合页将三段弧形玉连接在一起,每段玉的两端均包以金制兽首形合页,并以两枚金钉铆接,节和节之间由三个中空穿扣合,穿内用小金条作相连,可以自由活动。其中以金针为插销式,销钉可以灵活插入或拔出,便于佩带。

唐代浮雕花卉纹金带饰。原镶嵌有四颗绿松石,现存三颗,形状不甚规则,表面磨光。金牌饰背面四角用焊药(尚可观察到焊药中的铜锈)焊接了四根金丝(直径约O.1厘米),均残,推测是作装饰之用。金牌系锤鍱制成,锤印清晰可见,表面经过抛光。

唐代的金覆面。共有11件,包括半月形护额饰、柳叶状护眉饰、护眼饰、护鼻饰、护唇饰、护鬓饰和护颌饰,反映了固原地区作为丝绸重镇往来胡人的习俗,墓主人可能是来自中亚昭武九姓史国且信仰祆教的移民。

唐代金步摇 ,整体造型如孔雀开屏,喙部有穿孔,原应有悬坠饰件。凤鸟身及羽翼为纯金,原镶嵌物已失。鸟的腿则是用薄细的银片卷结而成。步摇是唐代妇女发饰,如白居易《长恨歌》  “云鬓花颜金步摇,翠翘金雀玉搔头”描绘,用于高髻上迎面的插戴。这种样式的步摇,见于敦煌壁画、唐贞顺皇后石椁线刻画的贵妇发式上,考古发现的实物则甚为罕见。

唐代耳环呀~~

2  宋代

宋代金银器的纹饰总的说来,以清素典雅为特色。虽没有唐代纹饰那样细腻华美,比之唐代,宋代纹饰的题材来亦更为世俗化,具有很强的写实性。简单来说就是艺术来源于生活那一挂。

从宋代金银器的制作工艺看,自秦以来流行的掐丝镶嵌、焊缀金珠的技法几乎无见。镂雕工艺在唐代基础上进一步精进。最有特色的是,宋代金银器采用了立雕装饰和浮雕型凸花工艺。

宋代的小狮子配饰。宋代女子的金银配件以双鱼、对蝶、卧狮为多。狮为百兽之王是佛经中的说法,以佛陀为人中狮子,释典中又有“狮子游戏三昧”等说法,因此卧狮为佩最初很可能是从佛经中取意,不过从造型到寓意都逐渐把它中土化,比如狮子的形象由威猛变作驯良可爱,又或做成狮子戏毬的式样。

女子戴耳环成为普遍的风气,就汉族聚居区域来说,始于宋。早期的月牙儿式造型大约很有辽代的影响。一端为细弯的耳环脚,一端为曲线柔美的一牙新月。

宋代荔枝纹金环正面的纹饰制作精细,以薄金片为叶,细金条为枝,穿起五颗锤鍱成形的荔枝,拢起的叶边和荔枝的表面均装饰细密的金粟粒。

这一类式样大体相同的头巾环子,宋代多为武人所用。

3 明代

在明代金银器的纹饰中,龙凤形象或图案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这一变化到了清代,更加推向极致。与宋元相比,明代金银器中素面者少见,大多纹饰结构趋向繁密,花纹组织通常布满器物周身,除细线錾刻外,亦有不少浮雕型装饰,对以后清代的金银器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

明代累丝嵌宝衔珠金凤簪。长16.1厘米,重89.6厘米。

明代嵌宝石花瓣纹金簪。簪首为菱花图案,卷草勾连底纹。簪首中心镶嵌蓝宝石一颗,四朵花瓣上各嵌红宝石一颗。

金嵌累丝工艺尤为细腻,宝石镶嵌亦使金簪更显富贵。

明代嵌绿松石金耳环。长5厘米、宽2.2厘米、高4.5厘米。

明代镂空葫芦形金耳坠。

葫芦形耳环是明代最流行的的样式。

4 清代

清代金银器的器型和纹饰也变化很大,其造型随着器物功能的多样化而更加绚丽多彩,纹饰则以繁密瑰丽为特征。清代金器的加工特点,可以用精、细二字概括。在器物的造型、纹饰、色彩调配上,均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清代累丝嵌宝石菊花纹金簪,长12厘米,重16.4克,簪体细长,簪头呈扇形菊瓣纹,分为三层,下层菊瓣11片,中层8片,最上一层用小金珠做花蕊,中间为红宝石,形似孔雀开屏般,流畅柔美。

清代錾花卉纹金指甲套,宫廷剧里娘娘必备,长7厘米,总重15.4克,指甲套正面为牡丹、莲花、月季、兰花、宝相花、寿桃、葫芦等多种纹饰,寓意“富贵长寿”。指甲套背面为方孔圆钱纹。套底部有“原金”、“文华”字。

清代累丝连珠纹金镯,直径7厘米,重103.7克。通体为镂空状,采用掐金丝工艺,花心隐起一颗圆珠。金镯造型玲珑剔透,工艺新颖,精细。

不知道明天三星堆还会公布发现了什么好东西呢?

END

好看请点这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