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相匡衡

 微湖渔夫 2023-05-29 发布于山东
峄城区文化标识推荐项目之一

  匡衡,西汉东海郡承县(今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人,著名经学家、政治家,是鲁南苏北地区知名度最高、最具代表性的历史人物。

      《西京杂记》载:“匡衡勤学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读之。”《凿壁偷光》的成语故事即由此演变而来,其刻苦学习、励志求学的“匡衡精神”一直激励着代代莘莘学子。


  匡家世代务农,而匡衡却十分好学,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费用。由于勤奋学习,他对《诗经》的理解十分独特透彻。当时儒学之士曾传有“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之语。他所居住的村庄因此被改称“匡谈村”。

       匡衡的仕途在一开始却并不平坦。根据汉朝规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经”中的一经,即可通过考试获得官职。考试得甲科者,可为“郎中”,得乙科者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补“文学掌故”。匡衡九次考试,才中了丙科,被补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但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已为当时经学家们所推重,当时身为太子的元帝也对其深有好感。

       汉元帝即位后,任用匡衡为郎中,后升迁为博士、给事中。这时,京城长安一带发生日蚀、地震等灾变,匡衡乘机上书,引用《诗经》表明上行而下效的道理,劝元帝“减宫室之度,省靡丽之饰,考制度,修内外,近忠正,远巧佞”“任温良之人,退刻薄之吏,显洁白之士,昭无欲之路”,在百姓中推广道德教化,弘扬礼让仁和之风。匡衡的奏书得到元帝的赞赏,匡衡因此迁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在后几年里,汉元帝十分喜好儒术文辞,尤喜爱《诗经》,曾多次亲自听匡衡讲《诗》,对匡衡的才学十分赞赏,因此任匡衡为御史大夫。公元前36年,丞相韦玄成病逝,匡衡又代为丞相,封乐安侯,辅佐皇帝,总理全国政务。匡衡可算是因明经而位极人臣的典型。

       匡衡任职期间,多次上书陈述自己对朝廷政策的意见,陈述治国之道并经常参与研究讨论国家大事,按照经典予以答对,言合法义,博得元帝信任。匡衡的政治主张也因此得到元帝的支持。

       汉元帝后期时,宦官石显为中书令,他结党营私,把持朝政,没人敢触犯他。汉成帝即位后,匡衡便上疏弹劾石显,这是匡衡所做的最后一件铲除奸佞,为朝廷尽忠的大事。后来,匡衡因得罪权贵被废为庶民返回故里,病故后安葬在村北的丛林之中,历代立祠祭祀不绝。


  匡衡勤奋好学,通古博今,经学绝伦,直言进谏,刚直不阿,受人敬重,被《汉书》列为“一代名相”而世代相传。1991年,匡衡墓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匡衡祠被峄城区人民政府辟为“青少年教育基地”。

             峄城区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

                图片来源网络 2022090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