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庭教育:真正厉害的父母,早就做到了反焦虑、反内卷、反内耗

 垂柳飘飘 2023-05-29 发布于山东

#夏日生活打卡季#

好的亲子关系,不焦虑、不内卷、不内耗。

父母和孩子互相尊重、互相成长、不越界、不控制,如此方能养出真正健康快乐的孩子!

作者 | 夏天

前几天,我看了一段戴建业老师的采访视频。

他在视频里眼含泪水地说道:

“如果我再有一个孩子,我肯定不这样教育。

现在全社会的家长都焦虑紧张的要死,孩子补这个课,补那个课,我现在回过头来看,统统都不对。”

文章图片1

看着戴建业老师后悔不已的样子,我突然想到我的儿子不也正在经历着这样的教育吗?

一想到这,我突然有些难过。

记得中国教育学会的名誉会长顾明远先生曾经说过:

“学习不能讲竞争。

我们现在过度的竞争,失去了对教育的初心。

考试是为了更好的学习,是为了掌握知识,而不是为了最后的学习成绩。”

确实。

鸡娃的隐患已经渐渐显露。

如今的我们想要让孩子在这个焦虑肆虐,内卷严重的环境中得到真正优秀且长足的发展,就一定要拥有这三种“反向”能力。

文章图片2

反焦虑:拥有一个平稳的心态

华人卡内基之父,慢养教育理念创始人黑幼龙先生曾经说过:

“中国家长90%的养育难题,大多是因为太急了。”

很多父母急于让孩子赢过同龄人,不惜超前抢跑,疯狂鸡娃。

10岁男孩考了99.5分,被强势的父亲痛骂:

“怎么才99.5分,还有0.5分被你吃了。”

疯魔鸡娃的妈妈紧接着给他布置了更多写不完的练习题。

文章图片3

结果,孩子在超强的压力和巨大的心理压抑中被逼成了癔症。

7岁男孩在一个暑假里,被妈妈逼着做了376张卷子;

文章图片4

结果,孩子变得自卑、胆怯且敏感。

文章图片5

山西男孩因为背不熟化学知识点,被妈妈狂扇巴掌。

文章图片6

985双硕士父母被学渣儿子气得常备速效救心丸。

文章图片7

仔细想想我们会发现:

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在现实与期待的落差感中,成了“焦虑”的受害者。

父母的期待越高,失望越大。

孩子的压力越大,内心却越脆弱。

想起作家李向龙曾说过的一句话:

“一个总是充满着恐惧,把所有时间都用来焦虑的人,很难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焦虑的教育亦是如此。

在中科院心理所做的国民健康心理调查中:中学生抑郁症的检出率为24.7%,四分之一的孩子有抑郁症状。

在国家卫健委做的流行病学调查中:17.5%的儿童青少年有心理和精神障碍。

在南京脑科医院所做的研究中显示:全国中小学生自杀性自我伤害的发生率高达27%

文章图片8

这些残酷的数据,无不是在警醒我们:焦虑,正在毁掉我们的孩子。

作家庆山有段话让我深感赞同:

“人需要按照自己的天性走,变成自己真正的样子。

就像种子一样,按照内在的节奏和秩序,发芽生长。”

《了不起的妈妈》里有一个叫做李琦的妈妈。

她和孩子的爸爸都是海归精英,她的儿子小帅却是个学渣。

但是,她一点儿也不焦虑,反而非常的松弛。

儿子的字写得不太好,她不会批评,而是鼓励儿子:

“不错,越来越写到格子里去啦。”

看到儿子的解题思路是错误的,她不会直接说破,更不会因此去否定儿子。

她给儿子的电子设备里都做了设置,只要是在规定的时间里玩,她都不会干预。

儿子喜欢玩游戏,编程,攒电脑,剪视频,梦想做UP主或程序员等等跟学习无关的事情,她从没有强迫禁止,反而尽可能地为儿子提供支持。

她一直坚信:

“孩子生下来就有他的使命,他有他的一条道。

父母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发扬长处,规避短板,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的潜能。”

文章图片9

在她松弛、冷静、理智的教育下,儿子不仅成了学校里的商业小能手,还创办了自己的出版社,成了一个在B站拥有800粉丝的UP主。

文章图片10

正如土耳其谚语所说的那样:

“上帝为每一只笨鸟都准备了一根矮树枝。”

好的教育从来不是随波逐流,而是因人而异的“私人定制”。

放弃无用的焦虑,让自己拥有一个松弛、平稳心态,帮助孩子找到最适合的路才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文章图片11

反内卷:用长远的眼光陪伴孩子成长

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节目里曾报道过这么一批特殊的家长。

他们在教育内卷越来越严重的今天,把孩子从长三角的各大城市转移到农村的小学上学。

他们不在乎大城市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更激烈的竞争,他们只想让孩子在农村相对宽松的教育环境中顺利成长。

一位叫晓璐的妈妈说到:

“我们希望孩子多一些体验,而不是重复做题。”

一位叫羽希的妈妈说道:

“儿子以前在名小读书,超前学、比着学、过度学的环境让儿子原本活泼开朗的性格变得越来越不爱说话,对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低。

来这里后,儿子重拾了学习的信心,主动捡起了好久不练的钢琴,人也变得开朗起来。”

一位叫佳盈的妈妈兴奋的说:

“我曾偷偷跟以前同学的家长要过几份城里学校的卷子,能做七八十分,很满足,不用跟以前一样,一分一分去计较了。”

更令人惊喜的是,这些暂时从“内卷”中逃出来的孩子,回到城市里上初中的时候,依然适应得很好。

想起美国教育家金·约翰·培根曾对所有父母发出的强烈建议:

“把孩子所需要的轻松环境还给他们,让他们重新与他们真正的自我,属于他们的世界联系在一起,把他们从我们成人充满压力与紧张的世界中解救出来。”

优秀的孩子从来不是逼出来的。

一切以忽视孩子自身的情绪、喜好,接受能力、心理状况……的“鸡娃”和“内卷”都很可能会变成一场徒劳。

复旦大学哲学院教授王德峰也曾对自己的儿子寄予厚望。

他也跟所有“鸡娃”的父母一样,为孩子规划最好的人生,铺垫最好的台阶,期盼着儿子能跟他一样考上复旦大学。

可是高考成绩出来的那一天,他却被告知:

儿子的成绩,别说上复旦,差一点就上不了大学了。

文章图片12

王德峰内心冰冷失望,却又不得不接受现实。

令人意外的是:

当王德峰不再执着儿子的成绩,选择顺其自然时,儿子竟然爱上了学习,还考上了全球顶尖院校——伦敦商学院。

王德峰教授把这归结为“命”,而我却更加相信:

孩子的成长需要的是由内而外破壳而出的力量,而不是外力强压下的“拔苗助长”。

正如凯文凯利在《失控》中所说得那样:

“让生命自由地去他想去的地方,不必担心,他有自己的力量,会自己去适应。”

拒绝内卷,用长远的眼光陪伴孩子成长,帮助孩子找到自己,见到自己,超越自己,才是真正厉害的教育。

文章图片13

反内耗:不要在小事上消耗孩子

一位网友曾特别痛苦的在网上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

“小时候一不小心把筷子碰到地上,吃饭把衣服弄脏,默写错了一个字,漏写了一道题,考试扣了一分,就会被妈妈大声责骂。

直到现在,我都特别害怕自己做错事。

我总是觉得自己时时刻刻都在被人监督,从而变得胆小、敏感、极不自信。”

幸福心理学家周梵说过这么一段话:

“罪恶感是最快扼杀力量感的东西。

越去评判或者谴责他人,事实上就剥夺了对方改变的力量。”

父母喋喋不休的批评、指责和否定,并不能改变孩子的行为,反而会削弱孩子内心的力量,让孩子在羞耻、懊悔和自责的内耗中,变得敏感、自卑、焦虑不已。

作家大将军郭在书中分享过自己治疗路怒症的经历:

为了治疗自己的路怒症,她不断地反思自己——我太期望一路畅通了,不接受任何车辆插队。

于是,她重新给自己设定了期望标准:

从一路畅通到半路拥堵,从没有车辆插队到允许十辆车插队。

结果,她惊奇地发现:

她可以将各种状况容纳在可预期的范围内,心情也变得更加平静。

同样的道理。

父母揪着孩子的小错不放,本质上是因为父母太焦虑,太过于追求完美。

如果我们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允许孩子犯错,允许孩子慢一点,我们就会少很多焦虑,孩子也会拥有更多的心理弹性和力量。

记得李雪琴曾在一次节目中讲到,她的班主任坚信“小树不修不直溜”。

因此,她经常被叫家长。

但是,她的爸爸非但没有批评她,反而在老师面前替她说话:

“老师,我觉得小树只要不长歪,有点枝丫没有什么问题。”

文章图片14

爸爸的宽容和松弛,给了她一个放松舒适的成长环境,也让她成为了最好的自己。

所以,你看,真正厉害的父母,从不会在小事上消耗孩子。

与其揪着孩子的小错不放,让孩子活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不如抓大放小,给孩子一个和善、松弛的环境,让孩子在充足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中长成一棵枝繁叶茂,充满生命力的大树。

文章图片15

耶鲁大学的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在《优秀的绵羊》一书中写道:

“我看到过我身边不少朋友,为了成绩和简历,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友情、爱情、个人探索、课余活动等等,而这些牺牲恰恰又是构建一个人内心和灵魂的基石。”

我们现在的教育亦是如此。

拼命鸡娃,疯狂内卷,在数不清的小事上消耗孩子,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失去了教育最重要的东西:

充足的自信、热情和动力。

教育是一个优雅而缓慢的过程。

不焦虑,不内卷,不内耗,才能让孩子轻松上阵,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点个吧,做一个清醒且松弛的父母,是孩子一生之幸。

共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