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泰山文学世相(三)曹植与泰山

 刘传录说水浒 2023-05-29 发布于山东

曹植(192—232),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代表作有《白马篇》《赠白马王彪》《洛神赋》等。他才高八斗,七步成章,辞彩华茂,骨气奇高。曹植“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三国志·魏志》。

曹魏太和三年(229)曹植封东阿王,后改封陈王,“号则六易,居实三迁,边遇瘠土,衣食不继”(《迁都赋序》),其封地分处泰山东、西、北方向,均与泰山相去不远。曹植多次游览泰山,在极度苦闷的情况下,只有在游历仙境中才能求得解脱和慰藉,他的《飞龙篇》《驱车篇》《仙人篇》等泰山游仙诗由此产生。这些诗篇秉承《洛神赋》特色,想象奇丽,意境开阔,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同时蕴藏着关心现实、渴望建功立业的诗魂。唯其如此,游仙诗才能成为泰山诗文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曹植在诗中把泰山作为建功立业的象征和寄托。“愿蒙矢石,建旗东岳”(《责躬诗》),“拊剑西南望,思欲赴泰山”(《杂诗》)。在壮志难酬、落魄失意时,仍在吟咏“驾言登五岳,然后小陵丘”(《鰕篇》)、“飘摇周八泽,连翩历五山”(《吁嗟篇》)。无论是求仙的愉悦经历,还是在现实的艰难环境中,他的整个精神世界都始终不渝地表现了对泰山的景仰神往。他在《盘石篇》中更直白地宣称“我本泰山人”。他在呈给曹丕的《黄初六年令》中自称“身轻如鸿毛,而谤重于泰山”。曹丕死后,他在《文帝诔》中称自己也行将魂归泰山,与曹丕为伴:“将登泰山,先皇作俪”。他的封地东阿位于泰山支脉,境内有一座鱼山与泰山遥望,曹植经常登临,纵目遐观,希望死后能葬于鱼山之下。但不久他徙封为陈王,并卒于陈地,他的后人把他葬于鱼山,实现了他魂归泰山的夙愿。曹植的一生,堪称是与泰山生死相随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