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只有熟习中药的“气”和“味”,才会清楚该选哪味药,用多少剂量?| 李辛《回到本源》连载16

 光明丫 2023-05-29 发布于江苏
友情小广告

这是一所多年辛苦做实事的流浪狗基地
目前即将断粮 有余力者敬请助之
愿每只流浪动物有一份持续的温饱

截止日期2023年6月10日

《回到本源》连载16
Claudine关于,能讲一些常用的法则吗?

李辛:我想引用《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内容,这是讨论气”和“味的第一部著作。

  •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即如果形气不足,可以用“性温而以为用的药物,以温养本气。这是用阳的力量,一般是用小剂量,约5-15克,煎煮时间不需要太长。

比如:补中益气汤,里面有黄芪、人参、甘草、当归,都是甘温或甘平之物,这就是温之以气。

  • “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如果下焦精不足,需要用以为主,有补益力量的药物。
植物类有熟地黄、肉苁蓉、巴戟天、五味子、山萸肉等,动物类有鹿茸、阿胶、龟板、乌鸡、羊肉等。一般来说,这类药物的质量较厚重,多为根类、动物类或种子类,常常色较深或色黑。
相对来说,“取其气”则用量轻,煎煮时间短,“取其味”则用量较大,煎煮时间较长。药性的寒热,需要根据病人的寒热状态相应调整。

按古法“十剂”之说,此亦“补可去弱”之法。

  • 阳化气,阴成形。

药势之“气”属阳,偏于动态,能够化生、推动、促进人体之气的运行;药势之“味”属阴,能够帮助形体的保持、生成、聚阖。

  • 阳为气,阴为味。

即药物的属阳,属阴。

  •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
即“味”有助于滋养、化生有形之肉体;形体的健康充实有助于气的生成;气机的正常运转有助于精的持盈;精的充盈,又能助化生气。

这里讲的是人体之精、气、形的互化过程。

  • 味伤气,气伤精。
过用厚重的“味”会损伤“气”,过用猛烈的“气”会损伤精。

如饮食过于厚味重滞,会影响消化和气机流通;如过用“酸苦咸”厚味之药,也会如此;而过用“辛甘、发散、温通”之药,如同饮食过于辛辣、饮酒过量,会使得人体之气运行过于亢奋,导致阳极伤阴,甚而伤精。

  •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即“味” 属阴,其药势下行,如大黄、瞿麦、葶苈子、黄柏、防己、芒硝,多苦寒、酸寒之味,可以通大便、泄小便,并能通泄中下焦血分之滞热而从下窍出。故大小便,并妇人月经带下,皆为内邪外出之道。此亦“通可去滞”“泄可去闭”之法。

“气”属阳,药势多上行至头面五官,如“黄芪、生姜、升麻、葛根、麻黄、桂枝、藿香、苏叶”之属,多辛甘发散为阳,可以宣发阳气,上行至头面而走清窍,故有聪耳明目之能,益胃助阳之功。亦“轻可去实”“宣可去壅”之法。

  • 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

同上,属阳,此类药多轻清之品,轻开腠理、宣通上焦皮毛;属阴,此类药多重浊之物,或阖聚精气,补养五脏,或通行化滞,行其血分。

  • 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清阳(气)行于表,通达经脉,协运中焦脾胃之气达于四末,故能“实四肢”;浊阴(味)阖降为用,故能通利六腑。

  • 味厚者为阴,薄者为阴中之阳,气厚者为阳,薄者为阳中之阴。
即味厚属阴,味薄为阴中之阳,气厚属阳,气薄属阳中之阴。

这是说明气味虽有阴阳之别,因其厚薄,又有阴(味)中之阴阳,阳(气)中之阴阳;厚薄之别,即药势开阖走守之异也。

  •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承接上文,味厚之药,阴中之阴,药势沉降,有开泄之功,通泄大小便(如大黄、芒硝、防己);味薄之药,阴中之阳,有通利之功,畅达表里血分(如柴胡、羌活、独活、川芎)。
气薄之药,阳中之阴,有发泄之功,开通表里气分(如茯苓、猪苓、泽泻、桑白皮、牡丹皮,能透表气利小便);气厚之药,阳中之阳,有助阳生热之用(如附子、乌头、肉桂、木香、干姜、吴茱萸)。

以上药物示例源自李东垣的观点,供大家参考。在实际应用中,因每味药物“气”与“味”俱有,或偏重一侧,或气味俱薄,或气味俱厚,在临床实践中,需多方考虑。

  •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辛甘之药,发表散邪为阳;酸苦之药,涌吐泄下为阴;味咸之药,亦涌吐泄下为阴;味淡之药,渗利三焦、泄气下行,属阳。
所以,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还有几条原则,在临证用药时非常有用:

  • 药势的大方向:开阖之道,厚薄之用。
明晰处方“整体的药势开阖方向”是最重要的,而非功能主治。

是辛甘发散为阳,还是酸苦涌泄为阴,是厚还是薄,是开还是阖,这些基本的方向,决定了是“实四肢”,还是“归六腑”;是“发腠理”,还是“走五脏;对于这个具体的病人,达到了补还是泻、寒还是热的效果;是走气分,还是走血分;是开上焦,还是补中焦,或是运降中焦、阖补下焦……

  • 高巅之上,唯风可及。

头面部的疾患,不能缺少风药(辛味药),风者,阳也,比如鼻炎、眼疾、头痛、慢性中耳炎、口腔溃疡、老年痴呆、中风后遗症等。风药在汉、唐、宋、金元时期使用广泛。孙思邈的《千金方》,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以及李东垣的著作里有大量的记载。

  • 不传之秘,在于剂量。
处方用药最大的秘密,在于方剂中每味药的剂量与相互的比例。
比如桂枝汤:内有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伤寒论》的剂量是桂枝、白芍各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全方以辛温(桂枝、生姜,气分药)为阳为开、甘温(大枣、甘草)为阳为阖,芍药(血分药)微酸苦、凉为阴为开泄并酸收。总体方向是,温开中上焦,并温补中焦。
如果增加芍药的剂量2~3倍为君药,此方的气味将由阳转阴,较前略“味厚”,方向就变为阖、降、收,更多进入中焦和血分;如果把桂枝或生姜的量增加2~3倍,此方气味会变得更为“气厚”,增加了温、热、开的力量,方子的功效会更倾向于开腠理、通经络、散寒祛湿。
所以,不能只是“按方开药”,必须熟悉每一味药的“气味”“升降”“寒热”“厚薄”,以及组合之后的药势,这是一种“复合势能”。
(未完待续)

《回到本源》中文版购买链接

作者简介

李辛

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天津中医药大学心身医学硕士。师从国家级名老中医宋祚民先生。著有:《儿童健康讲记》《经典中医启蒙》《精神健康讲记》《回到本源》(2022,中文版;2013,瑞士,英文版;2020,法国,法文版)

ClaudineMérer克劳迪那·梅赫

毕业于巴黎西区医科大学,在新加坡针灸科学研究院学习针灸,在伦敦完成了中草药的学习课程。在北京生活四年期间,与李辛医师一起共同完成英文版《回到本源》,于2013年在瑞士出版。曾任法国针灸无国界协会主席、瑞士哥伦比亚预防医学中心全科医师、针灸师、中医师和自然疗法医师,主理内科及妇科。创办法国蓝之树学会,每年主办《地球生态学》研讨会和中医临证继续教育课程。

两位作者的详细简介请移步《回到本源》连载02或03

购买英文版、法文版请移步《回到本源》连载04或0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