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入门十讲:营卫第五

 北斗史地研究所 2023-05-29 发布于上海

如果将人体当成一个社会体系的话,那么营气和卫气,大致相当于这个社会的物流运输系统。本次讲座共分为五个小节:第一节讲血、气、营、卫这些基本的概念,第二节讲营气和卫气的来源。第三节讲营气和卫气的运行路线。第四节讲呼吸定息和脉搏。第五节讲“复大会与合阴“的内涵。

  • 第一节 :血、气、营、卫

在很多人看来,中医的“气”是一种神秘的东西,看不到摸不着的。但是在《黄帝内经》中讲得很清楚,气和血一样,是具体的东西。《营卫生会》中记载:“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何谓也?岐伯答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什么意思呢?就是营气、卫气,这是食物消化后产生的物质;其中呢,给神经输送营养物质的气,叫做血。说白了,血和气是同类的东西,你区分也可以,不区分也可以,如果非要硬进行区分,那咱就将紧贴着神经的动脉里面的东西叫做血,其他部分叫做气。

那什么是营气呢?《韵会》载:“军垒曰营。”军垒,就是军队中用来放哨的瞭望塔,后用来代指军队。

我们来查看手腕正中间,有三根静脉合在一起,组成了上面宽、下面窄的形状,颇像军队中的瞭望塔,故名“营”。

同理,气、血、脉也都来源于手腕处的静脉血管象形。

古文字“气”

古文字“血”

古文字“脉”

《黄帝内经 营卫生会》讲:“营在脉中,卫在脉外”。那么营气,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血管里的血液。

搞清楚了“营”,我们再来看“卫”。《尔雅》载:“卫,垂也。”这个垂的垂,通假金字旁锤,是古代的一种兵器。而人体上的肌肉,其外形颇像锤头一般,因此叫做“卫”。那么“卫气”,我们可以直接理解为肌肉以及肌肉之间的营养物质。

  • 第二节  营气和卫气从哪里产生?

营气,我们可以大概理解为血管里的血液;卫气,我们可以大概理解为血管外面的肌肉以及肌肉之间的营养成分。那么,营气和卫气从哪里来呢?

在讲这个问题之前,建议大家先搜本号一篇文章,《简单形象!《黄帝内经》所讲人体“三焦”,原来是指这三个器官》,上焦、中焦、下焦分别指指食管、胰、直肠这三个人体器官。

《营卫生会》载:“营出中焦。”“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营气》篇载:“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痈疽(yongju)》篇载:“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经脉》篇载:“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ge)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nao)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综合以上,我们可以知道产生营气的地方是在中焦,其大致位置相当于胰腺、十二指肠、小肠,食物消化产生的营养物质会渗入毛细血管,并顺着手太阴肺经进入体内循环。

《营卫生会》载:“卫出下焦。”“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本脏》载:“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cou)理,司开阖(he)者也。” 《素问·痹(bi)论》说: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卫气》篇载:“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综合来看,卫气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生成肌肉的营养物质,来源于下焦,即大肠;一部分是肌肉之间行动比较迅速的营养物质,来源于上焦。

  • 第三节  营气和卫气的运行路线是怎样的?

根据《灵枢 营气》篇记载,营气的运行路线是: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督脉,任脉。一日一夜五十周。

卫气运行路线分为两条:

白天(早上6点到晚上6点)的路线是顺序是: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阴分,然后再到足太阳膀胱经。阴分,如何理解?如果理解为太阴、少阴、厥阴,时间不够。实际上,从《黄帝内经》记载来看,阴分应该是顺着足少阴向上直到眼睛。人体本身就像一个“分”字,那么阴分,即是人体的内侧面,即内经所载“内踝”。

晚上的路线(晚上6点到第二天早上6点):足少阴肾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太阴肺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再回到足少阴肾经。其中这个手厥阴心包经书里面没有,我是参照白天的路线给补上了。

  • 第四节  呼吸定息与脉搏次数

《黄帝内经》中,将人呼一次和吸一次定为一息,一天共13500息。按照《灵枢》每息脉搏跳动4次算,平均每分钟心跳在37.5次。按照《素问 平人气象论》考虑到深呼吸的情况,将正常人每息对应的脉搏平均数设为5次,算下来平均每分钟脉搏跳47次。而现代人,平均每分钟脉搏在60-100次。很多人据此认为《黄帝内经》记载错误,甚至有反中医人士说内经作者数学水平差。

这个其实主要是标准制定的问题。根据网络资料,运动员和体力劳动者心脏功能强大,其每分钟的脉搏次数在40-50次,这个其实非常符合《黄帝内经》记载的脉搏次数,因为古人的劳动强度要远远大于现代人。但是运动员和体力劳动者的脉搏次数,在今天是当做特殊情况对待的。相反,现代医学认为正常的脉搏次数,《黄帝内经》却认为是不健康的表现,比如其认为一呼一吸脉动6次,折算成今天的时间单位就是每分钟脉搏56-66次,人就有患温病或风病的可能。人一呼一吸脉动8次,折算成今天时间单位就是每分钟75-85次以上,这个是危及有生命的表现。因此,古今脉搏是否健康的标准是颠倒的。

  • 第五节  复大会与合阴

《营卫生会》载:“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

这里的“大会”,有的书籍解释为营气和卫气的交会,有的书籍解释为阴阳之气相会合,笔者认为都不是很妥当。

营气和卫气,其产生的来源、运行的路线都是不相同的,刚开始就没一起出发,何来的再次交会呢?

阴阳二气交会的时候,一个是在平旦,即早上5-7点,一个是在日入,即下午5-7点,夜半是阴气最重的时候,怎么能说是阴阳二气交会呢?

实际上呢,这里的“大”指的就是人体,因为人体本身看上去就像一个“大”字。

会,《说文解字》《集韵》都解释为“合”。“大会”,即是“大合”,即是身体闭合。《黄帝内经》将人体经络分为阳经和阴经,我们梳理后会发现“阳经”都在身体外侧,“阴经”都在身体内侧,那么我们晚上休息时一个常见的动作就是双脚、双膝并拢,身体弯曲,身体内侧贴合在一起,是谓“合阴”,身体蜷缩起来,是谓“大合”,即“大会”。因此,《黄帝内经》中讲的“大会”“合阴”,实际就是今天我们所讲的“休息”。那么“五十而复大会”,我们可以理解为营气满五十周的时间点与“合阴”的时间点是重合的。

最后,我们来讲一下,知道了营气和卫气的运行规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一是饮食上一定要吃热的食物,热的食物自带卫气,能够增强身体抵抗力。二是营气和卫气是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所以一定要吃好消化的食物,否则那些消化不掉的东西最后都会慢慢渗入到血液中,带来各种疾病。三是晚上6点以后卫气已经从身体外侧换到内侧了,人体抵抗力下降,因此必须要减少户外活动,并且11点之前一定要上床睡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