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营卫生会》(第二段,上、中、下,三焦的部位及其功能) 下面我们学习第二段,这是讲上、中、下,三焦的部位及其功能。 教材85页下边,我先读一遍, 【原文】 帝曰∶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 岐伯曰∶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 帝曰∶愿闻三焦之所出。 岐伯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 帝曰∶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卫气之道而出,何也? 岐伯曰∶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从其道,故命曰漏泄。 帝曰;愿闻中焦之所出。 岐伯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帝曰∶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何谓也? 岐伯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 帝曰∶愿闻下焦之所出。 岐伯曰∶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 帝曰∶人饮酒,酒亦入胃,谷未熟,而小便独先下,何也? 岐伯曰∶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气悍以清,故后谷而入,先谷而液出焉。 帝曰∶善。余闻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此之谓也。 ----------------------------------- 我们串讲, “帝曰∶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 是问,营卫的运行从哪儿先开始? “岐伯曰∶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 岐伯回答说, “营出中焦”,也就是营气的化生出于中焦,从中焦输出。 教材有注,按杨上善注说,“故营出中焦者,出胃中口也”,胃中口,胃还有中口?就中部,它是对下边讲卫气出于上口而言。 (笔记者插图: ![]() ) 前面我们讲过,营气运行第一条经脉是肺经,那怎么又说营出中焦呢?是肺脉起于中焦,手太阴肺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环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这样一个过程,按经脉讲,实际上运行的第一条经脉还是肺经。 营气化生于中焦,其运行是要经过脾上输于肺,从肺经开始运行。当然,肺经本身就是起于中焦。 “卫出于下焦”,卫气也是水谷之气化生的,但是卫气运行的第一条经脉,是足太阳膀胱经,膀胱经在下焦,肾与膀胱相表里,属于下焦。 你看教材84页的那个图, (卫气运行示意图: ![]() 昼行于阳,早晨、平旦,卫气行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精明穴,从足太阳膀胱经的睛明穴开始运行,循经而行,所以讲卫出下焦。 但是,对于“卫出下焦”,历代医家都有一些分歧,到现在还有人在讨论,他不是按着这样的理解,说这个“下”乃是“上”之误,应当作营出中焦,卫出上焦,卫气主于表,经过肺气宣发才能布达于全身,所以说卫出于上焦,说“下”字是“上”字之误,这是一个学术讨论问题。 你看教材注释2,也提到《太素》、《千金方》把这个“下”字,都作“上”,说可从,而且与下文相合,卫出于上焦,说卫气从上焦输出。 杨上善注,“卫出上焦者,出胃上口也”、 清代的张志聪在《灵枢集注》说,“卫气,阳明水谷之悍气,从上焦而出,卫于表阳,故曰卫出上焦”。 但是,刚才我讲的那个是从下焦出,是从膀胱经开始,膀胱经是属于下焦,与肾相表里的,那前人也注的不少,比如,张介宾的《类经》,就象我这样一种注法,所以我说这个上焦、下焦的问题,历来都有争论,到现在还有人在争论,我们使用的这个是史崧的那个本子,他就是写的卫出于下焦,《太素》写的是卫出上焦,所以这是个有争论的问题。 下面又具体谈一下, “帝曰∶愿闻三焦之所出。”- 黄帝又问,你不是说,三焦,出于上焦、出于中焦嘛,所以再想问这个三焦之所出,这个“之所出”是讲三焦的部位,是从哪到哪算上焦、从哪到哪算作中焦、从什么部位往下是属于下焦。 这“之所出”的另外一个含义,就是输布精微的情况,上焦、中焦、下焦,与人体精微输布情况有什么关系,与人体的饮食水谷的代谢有什么关系? 也就是上、中、下三焦在部位上是怎么划分的?上、中、下三焦在水谷饮食消化、吸收、代谢,这个过程当中功能是怎样划分的? “之所出”含有这样两个问题,一是部位,一是功能。 “岐伯曰∶”- 岐伯回答说: “上焦出于胃上口,”- 这个部位在胃上口往上,这是上焦。胃之上口以上叫上焦。 “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 这个“咽”是指食道,也就是上焦出于胃上口,从食道往上,“贯”是贯通,通过这个隔膜到达于胸中。 因此我们笼统的说,胸中属于上焦,上腹部属于中焦,下腹部属于下焦,那是笼统的说,如果按《营卫生会》篇说,上焦是在胃上口,胃上口可也在膈下,从上口之上通过隔膜,当然主要的部分是在胸中,横膈以上,所以他说,随着食道向上,通过横膈膜,布散于胸中,这个部位都叫上焦,而且这个部位也是卫气所循行的部位。 到胸中之后呢, “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 从胸中走到腋下,腋前这个部位。 “太阴之分”就是手太阴肺经的部位,他是讲的卫气是这么上行的,既是讲的上焦的部位,又是讲了卫气循行。 所以我说,三焦之所出的“出”含有两个含义嘛,一是讲的部位,二是讲的功能。 循手太阴肺经的部位循行, “还至阳明,”- 还至阳明这个“阳明”,就是讲的手阳明大肠经,肺与大肠相表里嘛,循肺经而行,然后又从阳明经返还回来,这是讲经脉循行,又是讲的卫气循行,它是讲的气的循行。 (笔记者插图: ![]() “上至舌,下足阳明,”- 这不单是讲的卫气循行,营气它也是跟那个上、中、下三焦有关系的。 “下足阳明”,手阳明(大肠)连着足阳明(胃),这个循行进入了营卫之气的循环之中,进入它的营卫的循环之中,卫气是与营气相偕而行,进入了循环。 这个营卫之气循环问题,说如环无端的问题,我们在上一节,营气的循行路线也有了,卫气的循行路线也有了,就进入那个路线的循环之中。 “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 “常与营”,是卫气常与营。 “俱行于阳”,就是营卫相偕而行。 “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 教材有个注,好象应当改一下,在86页的注8: “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 指的卫气与营气一起,昼行于体表阳分二十五度,夜行于体里阴分二十五度。 这个我建议应该改一下,现在看来,是这么改:卫气常与营气一起,这个不改,行于阳二十五周,行于阴二十五周,这个行于阳、行于阴这个阴阳的概念,可以理解为是昼夜,换句话说,你也可以这么改,后半句,行于白天二十五周,行于夜间二十五周,这样就比较妥当了。 因为如果说,卫气常与营气一起,昼行于体表二十五周,夜行于阴分二十五周,营气不是这么行的,营气它一周下来就是又有阳经,又有阴经这么行的,所以要改一下。 改成什么呢? 改成指营气与卫气一起,白天运行二十五周,夜间运行二十五周,可以了。或者行于昼二十五周,行于夜二十五周,这不会错。 “一周也,”- 咱们教材也有注,这好象是后人的注语,不象是《内经》的原文,反正叫“一昼夜”也行,这是一大周,大会嘛。昼夜,一个昼夜一大会嘛。 “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 昼夜五十周于一身,而大会于手太阴肺经。 下面另外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就是出汗的问题。 什么样的出汗呢? “帝曰∶人有热饮食下胃,”- 吃了热的饮食。 “其气未定,汗则出,”- 就是饮食水谷还没有化生精微呢,这叫“其气未定”,饮食水谷就是饮食水谷,还在胃里头没来得及化呢,这个时候就出汗了。 因为汗也是精微所化的嘛,你吃了热饮食之后,刚到胃里头汗就出来了,没有化怎么就出来了呢?等于是问这样一个问题,说汗为什么出的这么快,而且这种汗出就是说特殊了,一般人如果活动剧烈点,再吃点热饮食,他也出汗,但是如果是相对而言,不见得人吃了热饮食都要出汗嘛,他有人就特别容易出汗,这吃几口东西,热饮食一吃,马上汗就出的很多,超出了正常的限度。 “或出于面,”- 这个汗或出于面部,面部是属于足阳明胃经所主的部位。 “或出于背,”- 背部是足太阳(膀胱)经所主的部位。 “或出于身半,”- 左半身,或者右半身。 或者半身出汗,半身无汗;或者就头面有汗,齐颈而还,到脖子以下没汗了;或者就背部出汗,他是讲的特殊情况,汗出的也不均匀。 一般人出汗是先从额头上出汗,也许就是额头上一抹汗,但是头面部汗容易先出,因为阳经的部位嘛。 你看,这汗出的部位出于面部,阳明经部位;出于背部,足太阳经的部位;出于身半,也可以说是属于少阳的问题,同时,这也反映出营卫失调,营卫失和。 在临床上这种现象不少的,有的病人找你看病,很可能就是主要症状,他给你提的主诉,我就是头老出汗,粘点热我就出汗,喝口水也出汗。或者说是后背汗很多,或者我就半身出汗,相当一段时间了,当然半身有汗,半身无汗,将来咱们在讲病因、病证的时候,还涉及到这个问题,这可以看作是营卫失调,或者说卫气大虚。 也可以理解为,有的病人,不一样吗,根据病情不同嘛,有的病人就属于少阳枢机不利,少阳半表半里呀,枢机不利,所以他半身有汗。 他在这里没有过分的讲为什么出于面,为什么出于背,为什么出于半身的问题,只是说,总的来说为什么吃了热饮食就先出汗呢。 换句话说, “其不循卫气之道而出,”- 其不循卫气之道而出啊,卫气司开合,皮肤汗孔的开合是要靠卫气主管的,主司的,因此这汗出是和卫气关系很密切的,但是这个病人刚吃下热饮食,来不及化生津液,也不按照卫气正常的开合,他就汗出来了,所以说,其不循卫气之道而出,也就没有按照卫气司开合,这个规律来出。 “何也?”- 为什么呢? “岐伯曰∶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 岐伯回答说,这个病人,不单是热饮食,要是单纯热饮食,出汗不是这样出的,他受了邪气了。 感受的是风邪,这个大家记得很清楚啊,说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所以容易使皮肤腠理疏松,所以感受风邪,内开腠理,由于他内开腠理,这种情况下,你再加上热饮食,本来他腠理就开了,就容易出汗。 受了风就容易汗出了,那么再加上热饮食, “毛蒸理泄,”- 就是,原来有邪气,再加上热饮食这个热气一蒸腠理就发泄了。 这个时候, “卫气走之,”- 卫气从这跑了,本来卫气不是这样走的,因为毛蒸理泄,腠理疏松了,所以卫气走之。 “固不得循其道,”- 这个“固”的意思,其实也就是这个“故”的意思,所以这个卫气就不能按原来的规律来发挥它的作用了。“不得循其道”是不能正常发挥它的作用。 你看这个问题,为什么呀? 所以要在治疗这类的汗出的时候,就要 * 考虑疏风,因为它有外伤于风,内开腠理。 如果腠理太大虚了,除了疏散风邪之外, * 也稍微可以补气固表,但是应该以疏风占首位。 * 同时也还可能清清热,因为他有里热了,才毛蒸理泄呀。 所以你说这个理论考虑到这样的问题,在治疗的时候就以这段经文记载,就应该有一个思路,要疏风,要相应的固固表,要相应的再清清他的里热,那也可能从这个原文记载上,应该用这些方法选药配方,来治疗这种汗出。 刚才是说卫气不得循其道,下面又解释为什么卫气它就不循其道啊,一个是毛蒸理泄,它就走之,而使人出汗啊。另外, “此气悍滑疾,”- 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它慓悍滑疾。其浊气为卫,这个浊气我们讲过了,就是慓悍之气。 因为卫气是慓悍滑疾之气,所以它就 “见开而出,”- 看到毛蒸理泄,汗孔疏松了,就出了。 换句话说,汗出了,卫气也散了,或卫气出,汗才随之而出嘛,这俩相一致的。 汗出了,如果卫气是热气的话,汗出了热就降一点了,人体为什么活动之后体温高了,必须得出汗,出汗就散散热了,那么用卫气角度考虑,汗也出了,卫气也散一散,体温也降一降,但是如果汗太大了,汗大出,卫气大散了,那么卫气也虚了,卫气是阳气之意,卫阳之气也要散失,这是正常生理和病理,过分了它就是病理了,当然这里讲的主要是病理。 “故不得从其道,”- 所以就不能按它原来的规律,来运行,来循行,来发挥作用了。“不得从其道”,“道”是原来的规律,正常的功能。不能发挥它正常的功能,不能按它正常规律发挥作用。 “故命曰漏泄。”- 这种汗出的太大了,就跟漏出来的一样,不是正常汗出,所以可以把它叫做漏泄。 这一小段解释一个汗的问题,虽然看来是解释汗的问题,其实进一步是说明卫气的功能问题,同时也给我们提示出来,临床治疗这类病的基本思路问题。 上面讲的是上焦,上焦是出于胃上口,有这样一个循行的规律,同时又具体举例说汗出,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而汗出的问题。 下面第二个自然段,讲中焦之所出。 “帝曰;愿闻中焦之所出。”- 中焦是从哪呢? “岐伯曰∶中焦亦并胃中,”- 从部位上是“亦并胃中”,它也是从胃中出的。 上焦出胃上口,中焦从胃中哪出来呢? “出上焦之后,”- 这个“后”,作为部位来说,是作下边讲。 所以刚才我们看到杨上善注这个问题,说是胃中口,也就是胃的中部,中焦是从胃的中部算起,胃上口往上是属于上焦,胃上口一下是中焦,所以出上焦之后,就是出于上焦之下。 它(中焦)的功能特点是什么呢? “此所受气者,”- 说是中焦接受水谷之气,“此”是中焦,“受气”接受水谷之气。它是接受水谷之气,中焦可不受水谷之气嘛。 接受水谷之气后, “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 这是它的主要功能。 “泌”是泌别,就是过滤的意思,过滤糟粕,又把糟粕和津液分开。蒸化津液,中焦腐熟蒸化嘛,能够化生津液,蒸津液。 “化其精微”,而化生为精微,化生精微是什么?化生精微其实上输于肺,就成为营卫之气了。 “上注于肺脉,”- 水谷精微之气上注于肺。 “乃化而为血,”- 上输于肺,化而为营,营是血之气,所以这里又讲化而为血,这个血后头又说是命曰营气,所以这血也就是营血,上输于肺之后,化为营血。 当然关于血的化生问题,有的注家说,上升到肺之后,接受心肺之气才化生为血,所谓“奉心神而化赤”。 精微之气上输到上焦肺,经过心肺之气,化而为血,因为血是红色,所以说心生血,心是火赤色,所以叫奉心神而化赤。这是乃化而为血。 “以奉生身,”- “奉生”奉养生身,奉养有生之身,“奉”是奉养,滋养,也就是营血滋养人体。 它滋养人体的重要性, “莫贵于此,”- 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东西了,人的生命能够保存,能够持续,能健康的发育、生长,或者维持生命,没有比这个营血更重要的了,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 “故独得行于经隧,”- 它对卫气而言,营气是行于内的,营行脉中嘛,所以叫行于经隧,“隧”是隧道,也就是深层的经脉,其实就是指的经脉。 “命曰营气。”- 你看,他又把它叫做营气, 上面说,化而为血,后面又说命曰营气,那是中焦,营出于中焦,营气出于中焦,是在中焦里化生的,这样的命曰营气,你看上边说血,下边说营,这就指营血而言。 “帝曰∶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何谓也?”- 是啊,前面说血,后面说营气,那么血之与气,异名同类,名字不同,是同一回事,同一类,是为什么呢? “岐伯曰∶”- 回答说, “营卫者,精气也,”- 营气和卫气都是水谷精微之气所化。 “血者,神气也,”- 血是什么?血就是营气奉心神而化赤,化生的,所以叫做神气,血也是营卫之气,特别是营气所化,因为营卫二气就是阴阳相贯的,营和血又是密切相联系的,营奉心神而化赤,变成赤色就是血。 不是赤色的,换句话说,单纯说营血分开的话,看来营不能算赤色,奉心神而化赤嘛,所以说血者就是神气也。 当然,我在习惯上也叫营血,一起说,又说营者血之气,营是血分当中积极发挥作用的那部分,最灵活、活跃那部分,那是血中之气是营。 “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 你看,营卫之气为水谷精微之化,水谷精微之气就可以化生为血,奉心神就化生为血,所以血和气从源本上来说,都是水谷精微所化的,所以异名同类。 “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这个“无”是“勿”的的意思,不要。 因为,汗是什么?汗就是津液嘛,津液也是水谷精微所化的。血是什么?血也是水谷精微之气所化的。 汗是津液所化,咱们回头要讲《灵枢.决气》“汗出溱溱是谓津”,也就是说汗就是津,津就是水谷精微所化的津液,津与液当然严格区分还有不同,其实我们可以作为一样来看待,津液又是一体的,也是水谷精微之气所化,血液是水谷精微之气所化,所以它们从源本上又是不可分的啦,血液,血液嘛,血里头必须是有津液才行。 所以“夺血”就是说的失血的病人,特别是从治疗的角度来看,已经失血的病人 ,你在治疗的时候,不要再用汗法,因为用汗法的话,进一步出汗就更伤津液,也就更伤血。 “夺血者无汗”,在治疗失血的病人的时候,不要用汗法,不要再使病人出大汗了,这样的话会进一步伤血,因为血和津液又是同源的,血汗同源。同源于水谷精微。 同样的“夺汗者无血”,汗大出的人已经伤了津液了,在治疗的时候不要再用活血动血的药,耗血动血之药,燥热的,燥伤血,温热的药不要再用了,夺汗者无血,这个“无”同样是“勿”的意思,不要的意思。 下面又作为一个总结的话,把气血、汗血作为一个总结,说什么呢? “故人生有两死,”- 有两死,又夺血,又夺汗,有这两种情况,汗又出的很多,血又丢失,大失血的病人又大汗出,这两种现象存在的话,就很难维持生命了,有两死。 “而无两生。”- 没有这两个情况,哪怕一个失血而没有夺汗;大汗而没有破血,血没有受到耗伤,这样都可以生。无这两种情况,有一个,还容易治疗。 那么这段讲的是中焦,中焦的部位,它这主要是说在上焦之后,就是从胃上口以上是上焦,胃上口之下是中焦。 这个中焦的主要作用呢,讲的是化生营气,以及营气的主要作用,化生了营气,营气以奉生身,莫贵于此。 同时又谈到,血、营、营卫以及汗之间的相互联系。 下课。=============上课, 我们继续讲《营卫生会》篇的第二段,86页最后那个自然段,也就是下焦。 “帝曰∶愿闻下焦之所出。”-(“之所出”含有两个问题,一是部位,一是功能。) “岐伯曰∶下焦者,别回肠,”- 岐伯答曰,从部位上看呢,从回肠往下,“别”就是区别、划分,也就是说下焦部位是从回肠往下。 “注于膀胱而渗入焉。”- 是说下焦所输出的津液是从回肠往下,而把它渗入到膀胱里面去。 这是从部位上在回肠,回肠就是小肠的下端,现在解剖学业还有回肠这个部位名称,就是小肠下端这个位置,从小肠往下。 小肠的功能,我们在讲到其它的篇章中,曾经提到过,它有泌别清浊的功能,所以它从回肠往下,它可以泌别津液,渗入膀胱,是这样的功能。 下面又讲, “故水谷者,常并居胃中,”- 水谷,饮和食,水和谷在胃里边相通,同时混合在胃里面。 “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 它成为糟粕之后,同时到达于大肠,都下到大肠里边。 “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 这九个几个字,教材有注释,这九个字怀疑是衍文。 (刘衡如《灵枢经》校勘本认为:“此九字《素问.咳论》王注无,疑是后人沾注,应加括号,则文义俱畅。”可参。笔记者摘自《内经讲义》) “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 “泌”刚才我们讲了,过滤、区别,过滤、分别这个水和糟粕,把这个水就渗入膀胱,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糟粕就入大肠。 糟粕下于大肠,水液渗入膀胱,这是下焦的功能,把糟粕分开,一部分水液到膀胱,谷食糟粕到大肠,那和常在胃中的中焦的“并居胃中”的情况就不同了。 那么成于下焦之后,成了糟粕之后,就有排出的功能特点,膀胱有排出的特点,大肠也有排出的特点,当然我们讲了,膀胱的所藏津液和现在概念当中膀胱藏的尿液,概念是不一样的,这我们在前面讲《灵兰秘典》的时候,曾经讲过。 下面又谈到了饮酒而小便先下的问题。 上焦,举例子,举一个热饮食,其气未定,汗出的问题。 下焦,又举例,举一个人饮酒,其气未定,而小便先出的问题。 “帝曰∶人饮酒,酒亦入胃,谷未熟,而小便独先下,何也?”- “谷未熟”,就没有腐熟水谷,胃不是腐熟水谷的吗,并没有经过胃的消化,尿可就出去了。跟前面所说的其气未定,汗出来了,下焦呢,就是讲的小便出来了,这是为什么呢? 也就是说,喝了酒,就虽然是液体的东西,但刚到胃里头,饮食物还没有消化的时候,肯定水谷还没有消化,为什么小便就先出了呢? “岐伯曰∶酒者,熟谷之液也,”- 岐伯回答说,酒和一般的饮食物是不同的,酒是经过制熟了,经过酿制了,所以是“熟谷之液”,是谷经过酿制成的液体。 “其气悍以清,故后谷而入,先谷而液出焉。”- 这个“清”教材上有注释,作“滑”,滑利的滑。 教材的27注,说《甲乙经》以及《太素》均作“滑”,义胜。 作“滑”的意思比较好。 其气悍以滑,又慓悍,又滑利,就是说这个酒气是熟谷之液,它的特性,它的性质,是慓悍而滑利的。 “故后谷而入,先谷而液出”,所以不但是同时又饮酒又吃饭,即使是后谷而入,后喝的酒,它也先排出来。 因为什么呢? 因为,其气悍以滑。这是说小便先下的问题。 你看他在讲上焦、中焦、下焦,这些举例的时候,也举不同的现象来说明,上焦容易发散,容易出汗;下焦主排泄,所以他举小便为例。 “帝曰∶善。”- 最后这句话,更概括的总结了上、中、下三焦的功能特点, “余闻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此之谓也。”- *“上焦如雾",上焦主宣散,在于上嘛,把汗都分布到皮肤上。上焦的功能,把津液给输布到毫毛,当然也更输布到全身,所以上焦如雾,好象雾气那样散开,也就上焦主宣、主开、发散。雾是要发散,弥漫,弥漫到各处。 *“中焦如沤”,“沤”就是用水浸泡东西给它变质了,这叫沤,给它腐烂了,这不叫沤吗。 *“下焦如渎”,下焦的功能特点象渎,渎是水沟,主排出。 这是对于上、中、下三焦功能特点总的一个概括。 中焦腐熟水谷,所以如沤,下焦如渎,下焦主要是又排泄的特点,大便排出,小便排出,那都是有排出的特点,渎是水沟,流动。 “此之谓也”- 这是加以概括。 当然,后世也有人说,上焦主开,上焦主纳,主受纳;中焦主化,消化;下焦主出。后世也有这么总结的,那也就从另外一个意义上,上焦主受纳;中焦主腐熟水谷,主化运化;下焦主出。也有这样的一个概括。 这一段串讲我们就讲到这里。 翻过页来,88页, 【临证指要】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问题 这个观点是建立在血汗同源上,也就是津液、营卫、气血,都是水谷精微所化。营卫之气,营卫就是气。 所以呢,在病理情况下,有一方面已经受伤,不能再去伤另外一方,因为相互之间是相互影响,甚至于是相互转化,有这样的特点,所以说这是血汗同源,气化相通,因此说血和汗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换句话说,血液中有津液,津液本身就是血液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津液不单纯在脉里面,津液分布到全身各处,但是血液中的成分就有津液在内,而汗就是津液所化的,因此说“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这个问题是非常清楚的。 关于津液化生为血的问题,咱们教材在【临证指要】的第一个自然段,倒数第二行,引了《灵枢.痈疽》篇的话, “肠胃受谷,.......。”- 中间有段删节,无非也是讲饮食物的消化问题。 “中焦出气如露,上入溪谷而渗入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 津液和调变成赤色,它就是血,或者津液到了脉里面去,脉者血之府,那就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因此津与血,津液与血,津液与汗,是这样的关系,是有一种互化的关系,所以,“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同时特别又举例,《伤寒论》说, “衄家不可汗,”-“衄”,衄血的病人,叫衄家,这就不是衄一次,半次,经常衄血失血的病人。 “疮家不可汗,”- 疮也是伤津液、伤血的,这两者都不可发汗、伤津液。 又说, “亡血家不可汗,”- 那就更清楚了,无论什么原因,经常失血,哪怕痔疮经常出血的,或者妇女的崩漏失血的,这些个经常出血的病人,都不可以用汗法。 反过来,大汗出的病人也应避免伤其血,不可妄用活血化瘀、刺络出血等这些方法,这在临床上就是一个指导性的语言。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是一个原则,非常重要的观点。 这一篇就讲完了。
|
|
来自: 药膳食疗方注释 > 《《皇帝内经》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