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言传身教,“模范父亲”是这样炼成的  左宗棠   徐志频

 昆山同德堂邹医 2023-05-29 发布于江苏

国人有为儿孙积财富以旺后人的传统。

后世传闻,李鸿章为子孙后代积累了2000万两白银的财产。左宗棠如果聚财,可以超过李鸿章。他的私账支票,一概由老部下胡雪岩在开。

身以侯门之贵,湘阴左家无疑是“富贵之家”。从发迹时起,左宗棠着意避开“富贵陷阱”,主要教导后人“惜福保家”,从而保证家族繁荣昌盛、世代绵延。左宗棠本人是清朝当之无愧的“模范父亲”。

下面从三个方面讲述左宗棠是如何做“模范父亲”的。

一、早年尽力让儿孙们经历、体验社会艰苦,在无依无靠中锻炼出真本事

左宗棠发迹后,后人享福显而易见。身为陕甘总督之后,孝威在湖南受到官场与学界的特别对待。同治七年(1868年)三月初一,左宗棠写信告诫他:你年轻学浅,又无阅历,切记“凡事以少开口、莫高兴为主”。

同治元年(1862年),左宗棠升为浙江巡抚,家人开支日增,经常向他伸手要钱。这时起,左宗棠开始意识到,家族成长路上出现了“富贵陷阱”。

其时,左宗棠虽握军事实权,官衔仍不过是“三品京堂候补,太常寺卿”的虚职,相当于今天的副省级干部。这在湘阴县已是大官。传统社会讲人情世故,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湘潭周家在左宗棠最落魄的时候给予过大力帮助,现在要他还“人情”,理所当然。周家后人周佑生、周履祥来江西楚军行营求官,周佑生还附带了妻兄刘顺东。

左宗棠对岳父家心存感恩,所以有心栽培周家后人,对他们用心考察。但军营不是乐园,生活困苦,训练极苦,刘顺东适应不了,不到一个月,得了重病。左宗棠给他一些银子,遣回湖南。

周佑生则不嫌苦,跑到乐平前线去视察。

左宗棠考察一段时间后,有点担心地对孝威说:此人没有什么大志,倒有些不良爱好,特别是来江西后,丢掉了在家时养成的忠厚、认真的好习惯,喜欢在军营里高谈阔论,我看他在这里恐怕要流于庸碌,我要对不起你外婆家了。周履祥这人的缺点是什么呢?我说不上来。他固然没有什么大过大错,但也没有什么优点,到军营后没有一点儿长进。现在他可以依靠我混过一阵,但人哪里能混一辈子呢?将来难免仍要回老家,到时恐怕连当农民都做不好,你说这事情可怎么办呢?你绝对不能将他们两个作为榜样,老老实实在家读好书才是正道。

随着官品越升越高,亲戚、故旧、同乡、同年陆续找上门来,左宗棠不得不分心照顾。后人树荫乘凉的想法和苗头,让左宗棠加紧对儿子们进行教育与引导,引导他们明白世事之艰,成事之难。

同治三年(1864年)农历十月二十九,针对孝威跟他母亲谈论自己“闽事当易了办”,左宗棠不无忧虑地说:唉,你只看到我这几年连打胜仗,以为容易,却不知道我背后下了多少功夫,你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书经》上说:事前考虑得周全细致,做起来才相对容易。古人办大事都格外小心,即使成功了,也不敢夸海口。你现在少年意气,我不怪你,但你“视天下无难事”,这个想法很危险,我不得不指出来。你现在将一切都看得简单,等长大后出来办事,面对一团乱麻的具体事情,厘不清,解不开,一再无成,茫然自失,到那时再后悔就晚了。

左宗棠觉得有必要将自己多年来遭遇挫折的心路当作经验告诉儿子,让他提前掂出轻重。他说:古来功名振世的人,都在早年吃尽苦头,碰尽钉子,被社会反复锤打,练达了人情,洞明了世事;晚年得到办事权,才取得大成功。人不要想着“早慧”。“早慧”是骂人的话,早成即早毁。人见过少年老成,谁见过少年大成?万事万物都遵循着自然规律:天道不经过翕聚,便不能发舒;人事不经过历练,也不能通晓。《孟子》中有一章叫“孤臣孽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人要得大成,要牢记6个字“操心危、虑患深”。

同治四年(1865年)正月初一,左宗棠已经获封一等恪靖伯,妻儿都有奖赏。左宗棠想到,4个儿子还小,此时获得家族历代未有的奖赏,不但会形成一切得来容易的错觉,还会对父亲产生依赖。这绝对不是小问题。

他当即写信回家,告诫儿子们:福泽不会长久,人只能自立自强。你们因为我,已经成了“世家子弟”,社会从此对你们多了吹捧。但你们心里应该明白,自己学业未成,能力暂时还跟不上,多听坏话没害处,若一味听好话,容易滋生“矜夸之气”“纨绔之习”。此时,尤其要警惕,不要应了流俗,落入“富贵陷阱”。

进入晚年后,左宗棠开始考虑身后安排。如何让儿子们也像自己一样,做个“模范父亲”?左宗棠用心规划设置。

二、后事安排以“中庸”为标准,不多积遗产,逼迫儿子们“勤俭持家,享下等福”

光绪二年(1876年)农历五月初六,此时的左宗棠已年过花甲。带着沉重心事,他开始回顾一生,安排后事。

他跟3个儿子说:我们湘阴左家,世世代代家境清贫,历史清白,祖辈积德累善,之前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生活自得其乐,这是我们家族的幸运。这些年来,虽然我多次告诫你们,不要有做“官二代、富二代”的想法(“沾染世宦积习”),但家里还是出现了一个不正常的现象——家庭开支日增,呈现不能抑制的势头。这是衰亡前兆。我老实告诉你们,我的养廉银不是用来养家的,我随便得很,只要发现手头有余钱,随手拿起来就送人了。你们赶紧自作打算,自谋安身立命之法,不要想着靠父亲,父亲最靠不住。

光绪四年(1878年)农历十二月十九日,左宗棠对自己死后的遗产分割第一次做出明确安排:从本年度陕甘总督的养廉银中拿出两万两银子,分成四份,每份5000两,分给4个儿子。孝威当时已经病死,其妻贺氏也忧伤而死,此份由孝威长子左念谦继承。其余三份给孝宽、孝勋、孝同。因为兄弟四家人仍在一个大家庭里同吃同住,这份遗产需等左宗棠去世后,四兄弟分家才能兑现。

每家限定5000两银子,左宗棠的用意很明确:儿子如果有本事,凭这点儿钱做本,可以通过自己努力奋斗出来;即使能力有限,难以上进,但只要踏实勤恳,守好“耕读”家风,有了这笔钱垫底,不至于饿肚子。这比起寒门读书人,境况已经好出许多。享下等福而知足、自惜,就不至于因骄奢淫逸而败坏家风,让富贵之家沦落破产。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超前的预见与规避。比较贺长龄就一目了然。贺长龄作为左宗棠的亲家(其弟贺熙龄之女嫁左宗棠长子孝威)、老师、朋友,以云贵总督之尊退位,家底不可谓不厚,但他对家族既缺乏左宗棠这种明确的“耕读”定位,家教中亦缺乏这种“惜福保家”的规范与警醒,在他死后不出半个世纪,遗产被后人挥霍殆尽,诗书家风烟消云散。辛亥革命前夕,美国有传教士在长沙一家餐厅点菜吃饭,托盘子给美国人服务的就是贺长龄的一个孙子。富贵之家固已不保,书香之气也未能延续,让人唏嘘叹惋。

左宗棠晚年对儿子越是关切,其要求越是严格。光绪五年(1879年)十二月五日,左孝同根据古制,从长沙赶到肃州大营服侍左宗棠。名义上是服侍,事实上是左宗棠给儿子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他规定孝同一家人的生活标准,只能参照长沙住家的规模,不能在军营搞特例,沾染“官场气习、少爷排场”。左宗棠细致到对厨房分工都亲自做了安排:总督署的大厨房,只准改两口灶,一口煮饭,一口熬菜,只能用厨子一人,打杂一人,水火夫一人。

但对于儿女们的人情往来,左宗棠并不主张抠门、小气。他按儒家中庸原则,主张适中。光绪四年农历十二月十九,左宗棠在信中与孝宽、孝勋、孝同商量湖南老家的人情与应酬,写道:人情的总体原则,我的想法是不能太节省,太节省显得小气,但绝对不能铺张奢华,这貌似大方,其实浪费。每次具体拿多少,你们兄弟共同商量,看着办就行了。(人事应酬随宜点缀,太俭不可,过丰又难为继,当共酌之。)

光绪五年正月二十九,左宗棠为断绝儿子们的依赖心理,再次与孝宽、孝勋、孝同明确自己不积遗产。他说:“仕宦而但知积金遗子孙,不过供不肖之浪荡,并其同气亦受其累,可胜慨叹。”

左宗棠不积遗产,不是一时头脑发热的偶然想法,而是其积一生阅历与智慧的决定。

左宗棠这个想法最早缘自冯钝吟的一段话:“子弟得一文人,不如得一长者;得一贵仕,不如得一良农。”与其盼子孙后代有才华,还不如培养他有品格;与其望子孙后代做高官,不如从小教育他知民间疾苦,先做个实在的普通人。

左宗棠第一次以这一观点教育后人是在咸丰六年(1856年)农历正月二十七。他对侄子左癸叟说:湘阴左家世代寒素,论科名不过是乡下举人,论家产薄田不到一顷,但正是这种处境,子弟都朴素、古拙,跟奢靡、轻薄不沾边,左家靠这点繁衍生息、兴旺起来。现在我们号称名门望族,一些讲究门当户对的官员都过来跟左家子弟攀亲论姻,这不是好兆头。子孙找个普通人家的姑娘,还可以延续寒素家风,培养子女正直、善良的品格,吃苦耐劳的精神;找了名门闺秀,就难以做到了。照现在这个趋势,我看不出几年,祖宗积累的好家风,到你们这一代就要丢干净,养成一些不知哪来的“贵游气习”,脚根站不稳,社会诱惑遍地,要摔跟头的。你们千万不要让我这个预言成为事实啊。

因为左宗棠用心经营,他积累的家风在后世的积极作用越来越明显。

三、后人盛衰不偏重一世一代,而以家书立规,以祖辈世代所累积家风为训,着眼传之百代后人

左宗棠的家教影响与家风熏染,在儿子一代中起的作用事实上并不明显,原因除了古人“儿子必须肖父亲”的观念限制了儿子个人的兴趣与爱好自由,还因从长子6岁起,他已离家在外,单纯言传在“官二代、富二代”的现实面前缺乏说服力。

左宗棠晚年深切地意识到这点,对儿辈不尽如意有所妥协。但他同时也看到了,只要不改家族定位、强化家风熏染,后人一定有再次崛起的时候。

如今,湘阴左氏如左宗棠所规划,后人已历七八代,成员数百。后代严守祖辈家风,过着小康日子。从家族中走出来的人以工程师、医生、教授居多。

第二代的醒目人物是左孝同,他以举人功名署江苏布政使。

第三代如左宗棠所愿,积累家族元气,以居乡秀才为主。其中,左念恒成就较高。

第四代果然赢得人才全盛,其中,左景鉴是全国政协委员,也是重庆医学院教授、重庆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左景权是旅法历史学家,左景伊是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左景善、左景成均是工程师。

第五代则全面开花,单是工程师、教授就数以十计,至今仍有社会影响力的有北京化工大学副校长、教授左禹,中国农工民主党十三届中央副主席、上海市前副市长左焕琛等人。

这一家教的积极作用在孝同身上最先发挥出来。孝同论天资不及孝威,但仅因22岁起,左宗棠带在身边教了一段时间,就凭真本事拼了出来,没靠父亲余荫。

左宗棠“惜福保家”的家教真正对家族发挥强大的影响作用是在家书出版之后。

民国期间,四子孝同步入晚年。他翻读父亲多年书信,对当年那些掏心掏肺、苦口婆心的教导,有了完全不同的体会。他流着热泪,系统整理手头搜集的书信原稿,编成《左文襄公家书》出版,目的是让家人、亲戚内部阅读,以规后人。此书被左氏后人奉为珍宝,家人研究讨论,找出其中警句、箴言作为范本,子孙诵习,身体力行,影响深远。

以三子左孝勋一脉为例,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他分得5000两白银后,并没有用作“奋斗基金”,而是用它置办了一些房产。他生有二子四女,这本就不多的银两,哪里经得起花?在他为4个女儿置办完嫁妆后,所剩无几。

到其子左念恒(左宗棠孙辈中排行第12位)一代,6个兄弟姐妹,再无家产可资,家族境况与爷爷左宗棠当年寒士情形开始类似。左念恒被逼勤俭读书,一举考取“拔贡”,一个相当于举人的功名。但就在他准备会试前夕,朝廷宣布科举取消。

其后,辛亥革命爆发,功名之路彻底中断。民国废两改元,其姐夫剑臣在浙江省教育厅担任厅长,左念恒应姐夫之邀,在浙江省教育厅里做科长,每月赚得工资100多银元,养家糊口。他工作出色,1925年出任临安县知事。他在仕途一路通畅时,不幸患了伤寒,误服中药致死,享年仅44岁。

左念恒生有八女二子,在他死后,其妻带着子女,靠着田租、房租生活,每年可收租谷200石,租金360银元,合计金额约900银元。可以说,左念恒之子左景清、左景伊与8个女儿的境遇与祖宗左观澜靠教书养活左宗棠兄妹6人时又几乎一样了。

侯门之家第一次回到原点,左宗棠的家教通过家书影响,开始发挥作用。

四世孙辈谨守太爷爷遗教,崇尚俭朴,在清贫中自强崛起。持此信念,仅左念恒一脉的10个子女,就有4人脱颖而出,且在个人领域内均卓有成绩。其中,长子左景清成了作家,次子左景伊成了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七女左景善与小女左景成都成了工程师。

比较左宗棠同时代的人,曾国藩生有二子五女,长子曾纪泽所生三个儿子全部夭折,按照传统说法,只有次子曾纪鸿繁后。

左宗棠四子四女,四个儿子均未断脉,即使28岁便过世的长子孝威,也留有念谦、念恂、念慈三子。

曾氏后人在数量规模与人才规模上,都不及左氏。因近年来《曾国藩家书》被充分挖掘,多渠道立体传播,后世读者有意无意中便忽视了左宗棠。其实,根据相关史料、家谱,细致比对分析两大家族,能收获的启发不少,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到此类书籍参考阅读。

至今,湘阴左氏因为左宗棠的精心设计,成功走出“富贵陷阱”,他教子与齐家的成功经验,仍能给我们许多启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