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祖述槐轩》②——本经 l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上】

 有而无限 2023-05-29 发布于山东

12

竹林书院

 图片

学入槐轩,武继隐仙,医承终南。

专注于道武医智慧的传承与传播。

著作提要

     《祖述槐轩——刘伯谷先生讲<大学><中庸>》,是跟根据刘伯谷先生讲授清代大儒刘沅《大学恒解》《中庸恒解》的录音整理而成。全书分为《古本大学》讲稿和《中庸》  讲稿两个部分。《古本大学》讲稿以《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为蓝本,指出学习《大学》的目的在读书明理和学习做人之道,在复性和周知民情,深人浅出地讲解了成已成人的  本末关系和功夫次第。《中庸》讲稿阐明了“天  道即人道”“尽人即可合天”的大旨,论述了做人的根本问题和天人一体、天人和谐的基本观点。刘伯谷先生所讲大学之道和中庸之道,皆以其曾祖、槐轩学说创始人刘沅所著《大学恒解》《中庸恒解》的基本观点为据,贯穿了刘沅的先后天学说和理气学说,指出并纠正了程朱理学对儒家元典的误解,为读者准确理解儒家元典字义、文义和主旨, 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教材。

本经
图片

刘伯谷先生撰

录自《祖述槐轩》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的第一章就是《本经》。从第二章是曾子的解释,第一章主要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所以我们称为《本经》;曾子的解释,称之为《传》。现在我们先把本经念一下: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孔子说的称为《本经》,曾子把它记下来,就是以上这一段(文字)。从“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一直到最后,都是曾子阐明孔子讲的内容,称为《传》。

     现在我们就讲《大学》。

     什么是“大学”?学,学什么?《礼记》上讲,周礼七岁入小学。按照周朝的礼制,娃娃七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七岁到十五岁这段时间,主要是见习一些礼乐,晓得一些初步的礼,懂得一些规矩,认识一些字,解决这类问题。从十五岁起,进入大学。  

     所以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十五岁就进大学,所谓大学就是成人之学。在周代有个规矩,十五岁以下是家学,在家里头学,十五岁以上就进入所谓公办学校,进入国家统一办的学校。那么小学、大学的不同之点在哪里呢?十五岁以下在家里头学东西,学初步的礼、乐、文字,而十五岁以上的大学,与十五岁以下的小学含义不同。小学,是学习规矩,学习有关礼仪方面的规矩,(比如)做人的规矩、出门应对的规矩,讲这样一些东西。而十五岁以上的,那就谓之曰大学,离开家了,进入国学了。国学所教的内容完全不同了,那不是认点字、懂得点音乐,懂得点规矩,不是这个东西,而是成人之学。所谓成人之学,就是教你怎样做人。大学这个阶段有多长呢?我算了一下,从十五岁到二十四岁,大概九年,大学是九年制。何以言之?《礼记》讲十五岁进入大学以后,“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力而不返,谓之大成。”这是它的原话,这个(内容)我不需要一个个来解释。

     我想举这个例子来说明什么?九年(的学习内容)给你安排好了,就和我们现在初一学算数,初二才接触物理,初三才接触化学一样的,它是一步步来的。那么就是说从十五岁起算下来,要花九年时间在国学里头,十五岁到二十四岁,完成了学为人的任务。我们所讲的大学,就是谈的十五岁到二十四岁这段时间的成人之学。但是成人之学它还有段,路给你指出来了,就要沿着这个路走下去,这个就是大学。学什么不仅是学知识的问题,重点是学为人。“学者,学为人而已。”要学怎么做人。为什么学是学怎么做人呢?因为你要复性,因为你要成圣成贤,你要成为好人。

      为什么要学?因为你离开了母腹以后,到了后天七情六欲都来找你来了,用槐轩阐释的孔孟的观点来说,就叫作赤子之心慢慢慢慢地在变了,性变成了心了,性是纯善的,而心就有善有恶,有好心有坏心。大学就是教你怎样把你后天所受到的那些影响、那些坏心去掉,保留先天自然给你的那一颗心,所以叫复性,复了性你就成为完人,你就成为圣贤。《大学》就是研究这个东西的,把复性的阶段、过程说得一清二楚,所以先讲“大学”这两个字。

     大学之道这个“道”,槐轩讲“道犹路也,天地人神所共由”。就是说你要成为好人,就只有这一条大路,就要跟着这条大路走。这个大路究竟是什么?《大学》就给你说了,走这条大路,你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呢?三个字-“明明德”。你要复性,你要想成为圣贤,《大学》教你总目的就是“明明德”。

      “德”,用槐轩的解释,一个(是)“天理”,一个(是)“良心”,天理良心。一颗纯善之心,包括了什么呢?我们有些人看过《下学梯航》,《下学梯航》提出来的佛家、道家的那几个心,都包括在内了。大慈悲心、大清净心、大广大心、大方便心、大柔和心,就是这个东西,(是)纯善的东西,德就是这个东西。明明、明德,作为一个词,也不错,但是槐轩更强调,所谓明明者,(是)明而又明也,强调明德的重要。明白,这是个形容词。形容词按规矩不能带宾语,这个在座的都晓得。那这个形容词怎么带个宾语呢?这个德是名词嘛。古汉语的规矩,形容词可以带宾语,带宾语意义是什么?一个叫作意动词,一个叫作使动词。这里叫作使动词,使动词的意思就是使德明,这下就说通了。使德明,使天理良心不要暗下去,而要更加的光明。至于明明德呢,槐轩认为是明而又明,是强调,要使其天理良心明而又明,明上加明。言下之意就是使德,使天理良心不断地发出光明,不能使它稍微有一点点晦暗。那么假设每一个人到老的时候,他处理任何一个事情都是按照天理良心来做,这就是明而又明,他真正明明德了。明明德既是终极,又是开始,你在走大学之道的时候,目的是明明德,你按照功夫次第来走,始终不要忘记明明德,所以它既是目的,又是形式。大学的道就是这么简单,就是谈的明明德,在于使天理良心不断地发出光明,当天理良心不断地发出光明的时候,你处理任何事情,都是按照天理良心来做的(了)。

     槐轩的注解,所谓明者,明而又明也。明德就是使光明的天理良心更加(光明)。明德作为一个词也不错,但是槐轩是强调,这个明是明而又明,明而又明者,是不断地使这个德明,不晦暗,发出光明。槐轩的那个注解上大概有这么一句话:“教人明之以复其初。”什么叫复其初?就是复性嘛。

     孟子有两句话,叫作“如保赤子,心诚求之”。因为保住了“赤子之心”,(就)做到复性了。明明德者,也就是复性。既是复性的目的,又是复性的开始,不断地明。

     《大学恒解·贯解》上,有一段专门谈明明德,我把它念一段给大家听听,为什么要明明德呢:

     盖人受天地之中以生,五常之性粹然者一太极之体。①

     所谓“太极之体”,就是纯善之心。“我固有之”,每个人都有的。“故称为德”,槐轩对明明“德”的解释非常清楚:

     第有生之初,所禀气质有厚薄、清浊之殊;有生以后,习俗变化,有善恶、是非之异,而德因以不明。圣人示人以学,惟欲人内外兼修,明而又明,以化其气质之偏,去其物欲之弊,全虚明本体而已。②

     这几句话就是解释为什么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说得非常清楚。这里有几点,我提示一下。“人受天地之中以生”,都是纯善的,这个指(人在)先天都有一个太极之体,“我固有之”,我本来有的,“故称为德”。那么既然每个人都有德,还要求你明明德做什么呢?第二点,他就给你说了,在既生以后,就要变化了,请大家注意(这句话):“有生以后,习俗变化,有善恶、是非之异。”在先天为性,在后天变为了心了,就分了善心和恶心。为什么要明明德,因为你的性变成了心了,心里头有善有恶,就要通过明明德把那个恶心去掉。

     “第有生之初,所禀气质有厚薄、清浊之殊。”槐轩还是承认遗传的,孔孟不是不承认遗传。我们现在讲遗传学,有它的道理,不是完全否认遗传,不是一生下来就是一个模子倒出来的。所以槐轩还主张胎教,就是怀了胎以后,作为母亲,你该做一些什么,那个对于娃娃是有影响的。槐轩有个《胎教篇》,《胎教篇》专门谈十月怀胎期间应该注意一些什么问题。就是说,人在母腹中的时候,他还是要受到怀你的那个人的影响,胎教是有道理的,是科学的。所谓“有生之初,所禀气质有厚薄、清浊之殊”,就是指的这个东西。在娘胎里头的时候,他要受到娘的思想行为的影响,但这个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生下来以后后天对他的影响。这一点要明确,我们不否定遗传,但是我们应该肯定天理良心之所以受影响,主要是在后天,这一点希望明确。

     “明而又明,以化其气质之偏,去其物欲之弊,全虚明本体而已。”气质之偏,就是指后天的东西;物欲之蔽,(也是指)后天的东西,(这是)先天、后天的概念。化其气质之偏,去其物欲之弊,都只有通过明明德来实现,来达到复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