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 JINGART 品牌伙伴 | 保时捷“中国青年艺术家双年评选”

 WQ_AI_LYS_999 2023-05-29 发布于上海
图片

第四届JINGART艺览北京将于2023年6月1日至4日再度回归北京展览馆。本届JINGART吸引了来自11座城市的54家参展商共聚首都,携手带来精彩的艺术盛宴。

2022 –  2023 保时捷

“中国青年艺术家双年评选”

提名艺术家群展

图片

今年3月,2022-2023保时捷“中国青年艺术家双年评选”提名艺术家名单正式公布,14位艺术家从21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6月1日,14位入围者将携个人主题作品亮相北京展览馆。这一由保时捷中国和上海市文社艺术基金会(Cc基金会)主办、ART021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协办的提名群展,将再次为青年艺术家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本届群展主题为“知觉的森林”,入围艺术家围绕该主题,通过装置、视频、绘画等多元艺术媒介向观览者展示个人的先锋思辨与创新实践。展览期间,评审团将根据现场作品进行投票,决选出本届评选的最终获胜者。最终获奖名单预计将于下半年公布。

图片

此外,开展日当天,策展人沈奇岚博士将同提名艺术家代表、专业艺术人士就本次主题“知觉的森林”展开讨论,分享各自的艺术理念与心得。本次论坛将同步线上直播,线上观众可进入相关平台,直击发布会现场,与保时捷一同见证青年艺术力量大放异彩。

群展地点

北京展览馆9号厅B31

直播时间

2023年6月1日 14:30

长按并识别二维码,进入直播平台

知觉的森林 the Forest of Senses

图片

本次展览主题为“知觉的森林”,身处知觉的森林之中,我们将看到14位入围艺术家风格迥异的创作,他们以各自不同的艺术创作展现对世界的重新感知、理解与创造。

Sense,意味着知觉、以及建立在知觉基础上的理性和心智。重新感知这个世界,建立新的触感,获得新的知觉。唯有当身体恢复健康时,人才能恢复胃口,来满足新的好奇,产生新的行动。社会亦同理。让我们进入知觉的森林,带上一切回忆和经验,以敏锐的知觉,恢复对世界的好奇和胃口。

艺术家的创作呈现了对历史和生活的新感知,以及对媒介的掌握和超越想象力的使用。他们以多向度的艺术实践,和深刻的思考,展示了当下的人以艺术之力,突破单向度的命运的可能性。

群展开幕之际,让我们提前走进这个触感(percipience)、意识(consciousness)与心智(mind)相交融的世界,恢复生命的力量,重获新的激情。

参展艺术作品前瞻

毕蓉蓉作品

图片

平面生物——素描 II,2021

绘画(铅笔,钢笔,墨,水彩,水粉,丙烯颜料,线,纸)

80.5 × 121 cm

图片由艺术家和千高原艺术空间提供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A Thousand Plateaus Art Space

在旅途中,艺术家非常着迷于阅读“城市皮肤”,它可以是雕琢在建筑物上的纹饰、包裹在身体上的织物的纹样、张贴于街头墙上的海报信息、扎根于城市角角落落的植被等等。毕蓉蓉将它们取回自己的工作室,它们之间看似毫无关联,但皮肤之下却有着无数根系在交织着生长,联结,碰撞。

图片

再编码--纹样XI-∞--LED织物 III, 2023

装置(黏胶线,涤纶线,羊毛线,棉线,不锈钢框,LED及配件,亚克力板,金属连接件)

100 × 100 × 20 (H) cm

毕蓉蓉用一种她理解的编织的方式将一些看似没有关联的媒介与方式“编织”在一起。非遗萧山花边的漫长的手工劳作工艺,针织机器的高效解码、编码的生产方式,静态的传统经典纹样与被LED像素点重新诠释的动态纹样,不同的肌理、材质摩擦着交织在一起,犹如自我唤醒。

陈昱辰作品

图片

时空原记——印记,2022

装置(金属)

150 × 40 × 40 cm /2个 直径300cm

“印迹”在整个装置的现场以圆形屏风上交互者的激光人形为主体,左右3D打印作者的手指在机械的驱动下不停的以开合的运动状态捕捉着什么,它似中式园景中的盆景,但又拟人化的向交互者表达未知的状态。与此同时交互者在当下的形态也成为了作品整个现场的一部分。

图片

感知信号,2022

装置(综合材料)

150 × 150 × 350(H) cm /2个 尺寸可变

 “感知信号”这组装置是件交互感应装置,装置上的不规则雕塑形体放射出电弧,当人手触摸时产生拉弧,以“创世纪”的姿态连接了过去,现在与未来。

何利平作品

图片

艺术让生活更美好,2022-2024

装置(综合材料)

画单张尺寸:38.5 × 56.5 × 3.5 cm / 40张

雕塑单个尺寸:40 × 40 × 80 cm / 6个

图片

这个项目的所有绘画作品都是艺术家装置作品《这种生产方式看上去就像艺术品》的“手稿”。以水泥和钢板做为主要材料,它是通过转动钢板一次性成型加工出来的。它的形状是由钢板的轮廓线决定,单个作品的形像无特殊含义。就如作品名称所说,呈现的是一种加工方式。

在这个项目里,艺术家思考的是作品在具体语境和结构中的生成路径是什么?是在对当代艺术的生效机制和生成逻辑展开追问。

艺术家在卖画的同时,将用卖画总收入的20%—30%去购买其他艺术家的作品,用艺术让生活更美好!

何翔宇作品

图片

BERLINER,2023

装置(铜)

71 × 28 × 53(H) cm

(底座:木,水性油漆)

38 × 80.5 × 56(H) cm

图片由艺术家和空白空间提供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WHITE SPACE

图片

我们所创造的一切都不是我们自己,2019

装置(聚丙烯,丙烯,云杉,环氧树脂,玻璃纤维,硅胶,棉,铝合金,不锈钢,铜,聚合石膏

整体尺寸可变

图片由和美术馆提供 

Courtesy of He Art Museum

何翔宇在被异国语言裹挟的过程中观察并探索身体的内部经验,并以此创作了系列雕塑作品。作品模拟中国思辨传统中的“内观”实践,将感知性及生理性元素视作研究对象进行身体式“写生”,描绘了无法被几何逻辑、消费文化、经典解剖学及雕塑史所规训的形状。此组以铜、玻璃纤维、不锈钢、聚乙烯等材料制作的大型作品将物质经验空间化、外化,与观众身体相对峙。

鞠腾作品

图片

“画蛋”重思——蛋塔,2023

装置(综合材料)

尺寸可变

图片

归属寻常之物的鸡蛋,在“达芬奇画蛋”的故事中所存在的形象寓意和引申的“画蛋精神”,亦在此刻引发衍生出更加多元丰沛的,关于物质、精神与现实的重思。在鞠腾整体的视觉图示中,体现出背后对秩序限制的存疑、对社会文化制度的反思以及对创作精神自由形态的向往。对于个体的畅所欲言、时空桎梏的消解以及消费文化的图像融合时代,提供了新的公共形象和新的价值内涵。在他建构的“蛋意”语境中,“共建塔”的模式体现出蓝色沉静的纯粹,也又在此刻、在对于蛋图示的大面积视觉侵略以及工业制作的背后,引发了人们对于图像与消费主义的反思。

李汉威作品

图片

背靠背,2022

装置(综合材料)

尺寸可变

图片由艺术家和没顶画廊提供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MadeIn Gallery

艺术家从互联网上收集和购买了大量的原始材料,然后通过蒙太奇般的拼贴技术将这些材料重新组合并呈现在展厅中,达成了一个虚拟和现实共存的俏皮的叙述。

李明作品

图片

《心渲染间》第9个通道,2017

视频

02'10'

《心渲染间》是一件包含15个通道的录像装置。这15个通道被打包成“石”,类比为15块“建筑零件”。它们可以分别独立展示,也可以根据展示现场的空间形态按照某种数学结构有序的建构成新的场域。

《心渲染间》第9个通道,拍摄了在潮水退去之后的江滩,一位摩托车赛车手,骑着摩托车在江滩上即兴“嘶吼“的过程,即兴过后,江滩上留下的摩托车轮胎印记,将成为一道指令,第二天,艺术家本人将行走在这一道一道大地印痕之上。

林奥劼作品

图片

林老板Boss Lin,2021

装置(霓虹灯)

90 × 30(H) cm

“林老板”是艺术圈里朋友们对林奥劼的称呼,当老板可能是大部分人的梦,像成功学里说的如何当老板要具备的49类品质,33种心态,17个特征,7条要素等等等,如果我们都做到成功学里面的每个要点,我们就是一样的老板。

图片

谁能坚持到最后,2018

视频

216'

林奥劼收集了非盈利机构日常讨论或研究的108个关键词并进行配图,在网络搜索这些词的时候,发现搜索出来的图片或信息都与当下社会冲突有关,相反艺术机构想讨论的问题则显得脱离现实,于是他用了折衷的办法画出配图。

林铮作品

图片

变身!变身!变身!,2023

装置(树脂,丙烯颜料)

大装置:200 × 170 cm

小雕塑:50 × 40 cm

绘画:70 × 70 cm

绘画:100 × 120 cm

数字雕塑:60 × 25 cm

数字雕塑:40 × 60 cm

星星若干:30 × 20 × 15 cm

作品以少女感视觉、缤纷粉色调及神秘符号,展现少女正在使用魔法工具进行华丽变身的过程——通过内在力量的转化,她们即将成为掌握超能力的人类之母。

如果说她在2022年所创作的魔法少女是柔软、感性、且暧昧不清的。那么这一次,她们不再被视为男性视角下那幻想的代名词,而是指向掩藏在可爱外表下的力量与蜕变。就“可爱”的概念而言,《论可爱》一书作者四方田犬彦在其中阐述了这样一种观点:可爱的作用在于吸引人们进入一个脱离现实的领域,并通过这种形象维持内心的清纯。然而,可爱看似柔弱,背后或许隐藏着巨大的神秘能量...

潘子申作品

图片

裂变,2019

装置(玻璃、不锈钢LED灯等)

40 × 35 × 120(H) cm

据说所有的女性通过DNA中的线粒体溯源,可以追溯到一位共同的母亲,也就是“线粒体夏娃”。

艺术家用“肚脐计划”中的33位女性肚脐翻模后的负形,组成了某种异形聚合体,仿佛可见从母体星球分裂出的一个瞬间。那些既互相纠结,又互相关联的“身体”,也代表了世间情感的复杂性。而将它们放在外科手术腰形盘般的灯箱上,围以各种手术器械,隐喻了身体和情感的脆弱,及将面临的某种危险性。

图片

络山,2021

视频

10’

亲情的牵绊如山更是如网,细密又坚韧,缥缈却是无处不在。每个人都要经历从母体分离带来的切断、再生,以及无尽的情感纠缠。这件作品将我的肚脐模型制成纤维织物,形成一种既是保护伞又是束缚网的胞衣形态,试图通过溯源一种初生的状态,再次向自我发问: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在生命洪流的裹挟之中寻找路径,达成自我观照。

钱佳华作品

图片

拉力延展,2022

绘画(布面综合)

160 × 120 cm

由竖窄框形引发对抗联想,把画布顶部向底部拉扯并固定后产生行动轨迹的画面。

图片

焦点失衡,2023

绘画(布面丙烯)

200 × 160 cm

画布向右下角拉出折痕后产生的画面联想。

童文敏作品

图片

海浪,2019

视频(单频录像(彩色,无声)

19'46'

图片由艺术家和空白空间提供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WHITE SPACE

沙滩上,身体随着海浪运动。

图片

拂过,2022

视频(单频录像(彩色,无声)

2'50'

图片由艺术家和空白空间提供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WHITE SPACE

倒挂在一棵树上,慢慢地拂过大地。

张如怡作品

图片

一株——LR,2022

装置(混凝土, 色粉, 瓷砖, 木板, 金属)

46 × 40 × 30(H) cm

图片由艺术家和东画廊提供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Don Gallery, Shanghai

一颗由混凝土浇筑的异形仙人掌坐落在瓷砖覆盖的底座上,像是被驯化的植物标本。这件雕塑继承了艺术家在早期纸本创作中关于天然物受到环境规训的思考。

图片

错位——3,2019

绘画

60 × 90 cm

图片由艺术家和东画廊提供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Don Gallery, Shanghai

张如怡在早期平面创作中采用了带有栅格线条的工业用纸,线条本身的重复性与精确性是艺术家探索可能性空间的起点。受到工业用纸的影响,张如怡在后来的平面创作中也以垂直线、平行线及对角线的组合暗示画面的空间场景。

故意为之的微小偏移破坏了画面秩序,而对线条的叠加和压印,如天罗地网般将种种隐秘情绪牢牢抓住,隐蔽在现实边缘,不合时宜的局促和尴尬由此揭露。

艺术家针对城市中的建筑、雕塑与场所展开临床分析,着手公共空间的形态研究,提取其中的几何结构与节奏表达,同时抓住特定对象的表皮特征,满足装饰的需要。

张文超作品

图片

一个传说故事的嬗变,2021——进行中

装置(数据集,算法生成动态影像,交互控制器,综合材料)

尺寸可变

这是一部故事演化程序的生成过程,追溯了一个传说故事在时间中由无数人的想象而层累的过程,基于史学著作《孟姜女故事研究》中近3000年历史演变中的文学文本及相关图像数据集,作品开发一个故事演化的“自动生成程序”,程序将不间断地生成这个“故事原型”从春秋时期开始直到今天的无限种可能,甚至演变出它在未来的面貌。

保时捷“中国青年艺术家双年评选”

保时捷“中国青年艺术家双年评选”由保时捷中国和上海市文社艺术基金会(Cc基金会)共同主办、ART021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倾力协办。三方联合国内一流艺术机构、顶尖艺术院校、知名艺术家和策展人,以及媒体传播机构,致力于将该评选打造成为国内具有持续性、权威性和创新性的双年艺术评选,通过研究当下艺术普遍关心的议题,挖掘并扶持国内具有创新和实验精神的青年艺术家,鼓励其在艺术道路上的探索与实践。

2017 年,首届保时捷“中国青年艺术家年度评选”成功举办。2018 年,随着评选机制升级,保时捷“中国青年艺术家年度评选”演变为保时捷“中国青年艺术家双年评选”,突显艺术的纯粹性和专业严谨性。自评选举办以来,已有60余位新锐艺术家被提名,其中共有 10 位艺术家凭借其出色的专业实力斩获大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