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北怀来南山联墩之十八家至龙宝山段20210529

 活力的荒野 2023-05-30 发布于北京

  

      2021年5月29日,我与挨拍的兔兄、萧艾兄、客舟听雨兄、闻鸡起舞大姐继续接龙南山路连墩列戍怀来段,这次是从龙宝山东行至十八家,与小山口无缝衔接。此段属宣镇南山路榆林驿堡所辖,共拜访31座(实际这段边墩总数为36座,其中有5座因被大墙围在陵园之内,本次没的拜到)边墩(十八家22座、南窑9座、龙宝山5座)、2座城堡[怀来淘堡(《宣大山西三镇图说》称桃山嘴营寨)、十八家堡(《宣大山西三镇图说》称十八家营寨,此堡遗产网未曾记录)]。

本段看点:

1. 怀来淘堡;

2. 十八家营寨;

3. 继续探索墩台间的连续墙体;

4. 以墩台及四周围墙组成的相对独立、微型军事聚落;

5. 宣府镇;

6. 南山路。

我们的穿越线路(图片来源中国长城遗产网)。从下图来看遗产网均未标注有墙体相连。经实地考察自十八家1-7号墩台有连续不断的墙体存在,此外,还有多座墩台间有断断续续的墙体相连。

  虽说笔者的上期拙文(怀来南山路连墩列戍之南辛堡至东湾段穿越http://blog.sina.com.cn/s/blog_80a8041f0102z11y.html)已经对宣府镇及南山路已经谈了很多,但为了保持本文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我还是先从宣府镇谈起。

一、宣府镇

宣府,明帝国九边重镇之一,城镇城位于张家口市宣化区,始建于明永乐七年,是京城的屏障与门户,北方第一批边镇之一,长城中段要冲。

宣府,秦为上谷郡(现怀来小南辛堡镇大古城村有上谷郡遗址存留),金辽为宣德、宣化州,元为宣宁州。宣府地势险要,号称“西北第一重镇”。其北为崇山峻岭,易守难攻;南却是一马平川,易攻难守。故有“守住了宣府地区,就是保证了中原地区”一说。明万历宣大总督杨时宁编撰《宣大山西三镇图说》记载如下:

“(宣府镇)紫荆控其南,长城枕其北,居庸左峙,云中右屏,内拱陵京,外制胡虏,盖屹然西北一重镇焉。”

据明嘉靖《宣府镇志》记载:

“永乐七年( 1409年),置镇守总兵官,佩镇朔将军印,驻镇城,自是始称宣府镇总兵,用公、侯、伯、都督等官”。

宣府镇内长城及其军事聚落分布于张家口怀来、赤城、逐鹿、下花园、宣化、桥东、桥西、万全、怀安、蔚县、阳原、保定涞源、北京延庆等地。其东接昌镇、西接大同镇、南接真保镇。据明嘉靖四十年刻本《宣府镇志》记载:

“宣府镇长城“东至京师顺天府界,西至山西大同府界,南至直隶易州界,北至沙漠,广四百九十里,轮六百六十里。”

宣府镇疆域(图片来源《明长城宣府镇防御体系与军事聚落》一书)。

  宣府镇长城分北、南两线。北线长城东起北京延庆四海冶连蓟镇,西至张家口怀安县马市口西洋河接大同镇,长626.43公里,属外长城,又称大边。大边之内,在一些地势险要处修有间断的长城,称为二边。南线长城东起四海冶海子口,西抵阳原西,多数地段没有城墙,以连续不断的烽火台(又称火路墩、腹里墩)构成一条防御线路。

宣府镇在明嘉靖以前设东、西、南、北、中五路。嘉靖二十五年(1546)拆分西路为上西路、下西路,嘉靖四十五年(1566)设南山路,万历十八年(1590)拆分北路为上北路、下北路,至此时宣府镇长城共分八路镇守,即东路、上北路、下北路、上西路、下西路、中路、南路、南山路。其中东路、下北路、上北路、中路、上西路和下西路为北线,有连绵不绝的石砌、砖砌和土筑城墙。南山路、南路长城在南线。

二、南山路长城

宣府镇南山路长城,为明长城宣镇八路之一同,始修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设参将,驻劄柳沟城【柳沟城创建于隆庆元年(1567年),万历年间增修,为南山路路城】。设置南山路的目的为:保卫皇家陵寝。南山路所辖长城,东起怀柔与延庆交界的火焰山,与蓟镇长城和宣府镇东路长城连结,西抵怀来县合河口,东西共计二百五十里,折九万一千八十步。

《宣府镇志》载:

“三十五年兵部侍郎江东疏请修南山联墩,从之。疏略曰:“我国家驱除胡元,定鼎幽燕,以宣府为右臂,宣府安则居庸可以无恐。夫何?自开平失守,兴和内徙之后,而宣府遂失门户之防,以故胡马长驱,延及堂室,难于备御。况猾虏自嘉靖二十九年内犯,自镇边城溃墙而出,愈知我中国地里之险易,兵马之强弱,时遣奸细入探道路,以窥伺内陆。上廑、宵旰之忧,今御使李凤毛所言,修筑南山以安畿辅,诚经国安边大计,宣府目前急务莫有过于此者。先任总督尚书许论与臣交代之时,亦拳拳以南山隘口逼近京畿,极系紧要,早宜修筑为言。随准巡抚都御史张涣,咨开参议张镐相度怀来南山一带地方、居庸东北,自岔道西抵龙爬山止,共隘口一十八处,长亘一百零三里五十步;自岔道东抵四海冶镇南墩止,共隘口一十二处,长亘一百三十里零四十步,东西共计二百五十里,折九万一千八十步。每百五十步筑墩一座,每二十座空内筑小堡一座,令墩军取便携家及邻近农家欲居者,听其通内陆隘口,应该设卒守把以防奸细者,各添墩一座。其隘口应添大石墙或虎尾小墙者,各宜量势修筑,其军役人等俱示以格式,分以尺寸,限以程期,其该用食、米、盐、菜倶以时价折估。总计墩七百九座,墩房七百九间,小堡三十余座,大堡七座,岔道城一座。共该用银一十万五千七百五十一两九钱三分五厘。等因俱属详尽。岔道城议设守备兵马并仓场官攒,相应依拟,内招募军人,拨给屯地等项,以次修举。及查本官,素练戎务,习知虏情,相应升授兵备副使,驻劄怀隆,防秋移驻岔道,提调守备兵马拒守新墩,该路参将协力战守应援兵马。听臣等临期酌量缓急,再行督发所据前项工程。应用钱粮,有不容一日缓者。伏望上轸念宣府时势之难,兵力之弱,南山一带实为居庸一带内口屏蔽,乞勅该部再加详议。拟上请将前应用钱粮早赐斛给,合用火器盔甲亦宜预拨。参议张镐即赐升授以便督理工程,整饬戎备。其岔道城添设完备、兵马及仓场官攒印信,更乞俯赐俞允施行。”

《宣大山西三镇图说》万历三十一年秘阁本记载如下:

“宣府怀隆兵备道辖南山总图说。南山内拱京陵,为藩篱重地。旧无营伍,系东路参将守护。自嘉靖二十九年虏从潮河川内犯,由镇边城溃垣而出,至三十五年始议修联墩,抽怀永蔚延余丁守之。四十五年设参将一员,驻柳沟。募兵增守,嗣是筑墉建楼,殆无虚岁。东至火焰山一百二十五里,西至合河口九十七里,南至德胜口七十五里,北至永宁城二十里,蜿蜒一带,势若龙盘。故为营城二十五、为寨九、为楼百有六十、为台又二百六十六、为堡一。腹背相依,首尾联络。参将所辖岔道一守备,柳沟榆林二操守,各营寨四千总,凡为把总二十,坐营、官旗各备焉,兼以东路之临,保游兵之声援,四海治之协理,呼吸响应莫敢后至,其设备戒严可谓至周,且密顾额军七千,今所存惟六千二百五名,马骡不过四百四十一匹头,内援兵旗军三千三百一十八名,马二百八匹。标下岔西张家、灰岭、海字等口,旗军二千八百八十七名,马骡二百三十三匹头。所赖一墙之外另无分土,得专力乘障以护陵寝焉。但沿边如海字口、柳沟口等处陆可通车,谎炮儿、韩家口等处山可联骑,防御之责重于举鼎。谁敢以腹里慢视之,至火焰山之旁,所不接蓟镇边者,桃树庵百丈墙耳,无事协力修守,临事同心防御,甚勿视为秦越,彼此推诿误国家大计焉。

图片来源《宣大山西三镇图说》万历三十一年秘阁本。

  南山路长城东线(北京延庆段)走势图,蓝色点线部分(图片来源《北京延庆明代长城研究》)。

  南山路长城西线(河北怀来段)走势图,蓝色线段部分(图片来源中国长城遗产网)。

  南山路边垣作为防御胡虏的前沿阵地,依山势而建,其军事意义不仅是在整体布局上弥补了内长城的缺口,更是与内长城形成了两道纵深防御屏障。明代杜齐名的《南山志总论》中有这样记载:

“南山者东路之面也。东路则腹里矣,乃亦联城列成以为边者,以其一带之边,为防护山陵耳。夫各路不守而后急东路,东路失据而后急南山。南山急则本城何为哉?据边东起四海冶之火焰山,西抵怀来南之合河口,无论断崖削壁,几二百余里,即本地为墙者亦百二十余里矣,又南北适与昌平相对待而共表里,故所谓大小红门、东西灰岭则皆蔽山陵之前以名之者也。为营城二十四,为寨九,为楼百有八十,为台又百八十八,腹背相依守者,不患无险矣;参将所辖守操千把总以及坐营官兵各备焉,首尾联络,守者不患无将矣。顾额军前不具论就,今经制所载六千五百有奇,马骡驼总之不下九百九十三匹头,中间除塘拨走递外尚有六百四十余匹头,近虽迫于援辽军马挑选之苦,所存者倘无虚冒。一墙之外别无分土,专力乘障邀击非所事也耶。沿边如海子口、谎炮儿、韩家口、灰岭、柳沟、大小红门等处,最称冲要防御,尤宜加意焉。火焰山之旁,所不接蓟镇之边者,桃树庵百丈墙耳。往时三镇推诿,经数十年无肯任者,非难于墙,为难于守也。近倚宣镇完局矣,然临事必三镇共力同心,庶几无失,万一可虞,讵可独责宣镇乎?”

在南山路长城东半部在延庆县境内,有连续续的城墙存在;西半部在怀来境内,经笔者实地考察墩台间有大量墙体存在,与连墩列戍(即修筑密集的墩台、堡寨)组成一条连续的军事防御战线。该路长城长度及墩台堡寨的数量,据嘉靖四十年(1561年)刻本《宣府镇志》记载:“议修南山长垣东西共计二百五十里....总计墩七百座...小堡三十余座,大堡七座,岔道城一座”。而《宣大山西三镇图说》【万历三十一年( 1603年)】则记载南山路“为营城二十五、为寨九、为楼百有六十,为台又二百六十”。

南山路长城的基本走向为:从火焰山昌镇宣镇东路、宣镇南山路长城结点向西,过岔石口、海子口,越凤驼梁,经马蹄湾、东灰岭、西灰岭转向西南至柳沟城,由此继续向西南,行经二道河、小张家口、岔道城至西拨子再向南在青水顶处与昌镇长城连接。而后南山路长城向西进入怀来境内,开始采用“连墩列戍”方式,从羊儿岭向西,经焦庄转西南,过东湾、大山口、小山口、十八家、小南辛堡、南窑子、龙爬山(今龙宝山)、颜家沟至施庄以西官厅水库拦河坝。

笔者最近三次长城穿越均在宣镇南山路怀来段,从羊儿岭城堡始,经南辛堡、东湾、大山口、小山口十八家、南窑、龙宝山完成了无缝接龙,经自己的实地考察及与当村民聊天惊喜的发现,这一段南山连墩列戍并非长城专家、甚至长城考古工作者所说的:“墩台间基本不垒城墙,代之以连成一线的密集墩台”,而是以大量的、连续不断的大墙及虎尾短墙存在。具体讲自东湾始至十八家段至少有近10千米(除因建屋、耕种、筑路等原因,有些地方墙体被人为的断开外)边墩间建有连续不断墙体。这与坊间所说南山连墩间极少有墙体相连的说法真是大相径庭。实地考察真是令人振奋,它总是给你以惊喜。

至于连墩列戍墩台间墙体问题,嘉靖三十五年(1556)兵部侍郞江东疏中已有记载:

“------其隘口应添大石墙或虎尾小墙者,各宜量势修筑,其军役人等俱示以格式,分以尺寸,限以程期------”

杨博在嘉靖三十七年(1558)《请增筑各路墩台疏》中记载:

“三十七年兵部尚书杨博请增筑各路墩台从之。------疏曰,臣惟怀隆永宁南山一带,自怀来合河口起至四海冶南横岭至,东西一百四十三里,内与京师陵寝公有一山之隔,中间大小红门、张家等口,虽有墙堑,低矮疏薄,不堪拒守。即如二十九年火石岭之变、三十四年唐儿庵之变,是其明验先年守臣建议设立联墩似为得策,但联墩空内宽者三十丈,多者四五十丈,必须摆守之军人人能用火器,方保无虞。但有一二庸懦参乎其间,至虏突入,为害甚重。惩前虑后,终非万全之计。臣近日亲诣阅视,各墩空内已有虎尾短墙,若使推广其制,筑为大墙,则一劳永逸,为利不浅------”

这上述史料来看,足以证明隘口间是在大墙存在的,墩台间有虎尾短墙也是常见现象。

至于修筑“大墙”,《明实录》载:

“嘉靖三十八年(1559)六月癸亥,总督、尚书杨博条上经略宣大八事:一、宣府、怀、隆、永宁南山一带,西自合河口、东至横岭止,计长一百四十三里。修筑大墙已完三百余丈,未完者宜责令摆边军士分工修筑。”

“隆庆二年(1568),二月辛卯,总督宣大山西都御史陈其学条上南山事宜。其略言:岔道以东,自青石顶至四海冶火焰山,宜乘春修筑墩台------大山口以东一道,为暗门者六尺------”

上述史料说明,大山口有一道大墙,后经笔者实地考察,这道大墙的确存在。

大山口连墩列戍之大墙。

  至于南山路连墩列戍的防御效果在当时到底如何,这在初建时就存在争议。嘉靖三十五年(1556)江东请修南山联墩仅两年后,即三十七年(1558)兵部尚书杨博便提请《请增筑各路墩台疏》,建议在南山路增墩台、营寨、大墙、虎尾短墙等,实际上就是对江东请修南山联墩的否定。

修筑南山联墩的初衷设想与实际效果有很大差距,主要是南山一带地势平漫,无险可守;墩台间隙较大,仅靠火器防守,难以为继;墩台间虎尾短墙防守有限;明朝后期腐败成风,国力衰微,武力不备。诸多因素致使修筑南山联墩实非明智之举。

据张家口市文物管理处实地调查,怀来境内南山路长城长41千米,存尚可辨识墩台137座,现仍保存着1座堡城和10座寨城,分别是:榆林堡堡城、羊儿岭营城、焦庄南营城、东湾东营城、东湾西营城、大山口西营城、小山口营城、十八家营城、南窑东营城、南窑西营城和施庄南营城。

据《宣大山西三镇图说》万历三十一年秘阁本记载,榆林驿堡与其所辖的羊儿岭营寨、乾庄营寨(现怀来营盘)、小山口营寨、十八家营寨、桃山嘴营寨关系图。

  三、边墩考察

为了与中国长城遗产网边墩编号顺序相吻合,同时也与南山路走向一致(自边向西方向),本文从十八家1-22号边墩起,向西至南窑1-9号边墩,再向西至龙宝山1-5号边墩边墩止的顺序加以介绍。

十八家1号边墩,墙体西向2号连墩、东向小山口4号连墩延伸。

  十八家1号边墩。其他名称:怀来68号边墩;地点:怀来县十八家村东1.3千米的平地上;坐标:东经115°46′,北纬40°17′,高程:606米;材料:夯土。

向小山口4号边墩延伸的墙体上发现一块近乎完整的墙砖,会是当初的墙砖吗?

  十八家2号边墩。

  十八家2号边墩。其他名称:怀来69号边墩;地点:怀来县十八家村东1.1千米的平地上;坐标:东经115°46′,北纬40°17′,高程:611米;材料:夯土。

十八家3号边墩。

  十八家3号边墩。其他名称:怀来70号边墩;地点:怀来县十八家村东945米的平地上;坐标:东经115°46′,北纬40°17′,高程:606米;材料:夯土。

十八家4号边墩。

  十八家4号边墩。其他名称:怀来71号边墩;地点:怀来县十八家村东843米的平地上;坐标:东经115°46′,北纬40°17′,高程:605米;材料:夯土。

墙体向5号边墩延伸。

  十八家5号边墩。

  十八家5号边墩。其他名称:怀来72号边墩;地点:怀来县十八家村东700米的平地上;坐标:东经115°46′,北纬40°17′,高程:601米;材料:夯土。

十八家6号边墩,一棵树长在墩台里,它们也是破坏长城的因素之一。

  十八家6号边墩。其他名称:怀来73号边墩;地点:怀来县十八家村东567米的平地上;坐标:东经115°45′,北纬40°17′,高程:598米;材料:夯土。

6号向西,墙体有变高、变宽之势。

  

    墙体上还开了个小门,四百多年后的今天,墙体依然发现着它的作用。从宽度、高度上讲这显然不是虎尾短墙了。

 

  

   十八家营寨(中国长城遗产网未曾标记),南门遗址犹存,拱门保存完好。

  

  南门东侧面。

  南门西侧面。

  “明长城边墩列戍”文保碑。

  南门内侧情况。

  

  门洞内结构完整,保存很好。

  城堡西墙。

  

  

  

  《河北省志·第81卷长城志》载十八家营城如下:

十八家营城位于小南辛堡乡十八家村西南的南山脚下,联墩长城怀编80-82号台间南30米处,东距小山口西营城1.4公里。正方形,长、宽各100米。城墙破坏严重,局部段落无存。城内现有居民居住。”

墙体向7号边墩(西)延伸。

  

  十八家7号边墩。

  十八家7号边墩。其他名称:怀来县74边墩;地点:怀来县十八家村西北122米处;坐标:东经115°45′,北纬40°17′,高程:600米;材料:土;建筑形式:该烽火台平面呈矩形,剖面呈梯形。

十八家8号边墩。

  十八家8号边墩。其他名称:怀来县75边墩;地点:怀来县十八家村西北231米处;坐标:东经115°45′,北纬40°17′,高程:600米;材料:土;建筑形式:该烽火台平面呈圆形,剖面呈梯形,建筑形制不清晰。 

十八家9号边墩。

  十八家9号边墩。其他名称:怀来县76边墩;地点:怀来县十八家村西北343米处;坐标:东经115°45′,北纬40°17′,高程:605米;材料:土;建筑形式:该烽火台平面呈圆形,剖面呈梯形,建筑形制不清晰。 

十八家10号边墩。

  10号边墩与围墙(图片来源中国长城遗产网),这说明明代很多边墩周围都有一圈围墙,形成一个微型的军事聚落。

  十八家10号边墩。其他名称:怀来县77边墩;地点:怀来县十八家村西北682米处;坐标:东经115°44′,北纬40°17′,高程:603米;材料:土;建筑形式:该烽火台平面呈圆形,剖面呈梯形,台体四周3.44米处筑有围墙; 建筑朝向:北偏东10°。

十八家11号边墩,这棵树也是太岁头上动土了。

  十八家11号边墩。其他名称:怀来县78边墩;地点:怀来县十八家村西北788米处;坐标:东经115°44′,北纬40°17′,高程:601米;材料:土;建筑形式:该烽火台平面呈正方形,剖面呈梯形,形制不清晰;建筑朝向:北偏东5°

十八家12号边墩。

  十八家12号边墩。其他名称:怀来县79边墩;地点:怀来县十八家村西906米处;坐标:东经115°44′,北纬40°17′,高程:598米;材料:土;建筑形式:该烽火台平面呈矩形,剖面呈梯形,形制不清晰。

十八家13号边墩。

  十八家13号边墩。其他名称:怀来县80边墩;地点:怀来县十八家村西1千米处;坐标:东经115°44′,北纬40°17′,高程:594米;材料:土;建筑形式:该烽火台平面呈正方形,剖面呈梯形,形制不清晰; 建筑朝向:北偏东5°。

十八家14号边墩。

  

  14号边墩上半部分在一条砖砌拔檐。

  十八家14号边墩。其他名称:怀来县81边墩;地点:怀来县十八家村西1.1千米处;坐标:东经115°44′,北纬40°17′,高程:594米;材料:土;建筑形式:该烽火台平面呈矩形,剖面呈梯形,南侧有梯道,直达台体顶部,形制不清晰; 建筑朝向:北偏东20°。

十八家15号边墩。

  

    十八家15号边墩。其他名称:怀来县82边墩;地点:怀来县十八家村西1.2千米;坐标:东经115°44′,北纬40°17′,高程:593米;材料:土;建筑形式:该烽火台平面呈圆形,剖面呈梯形,形制不清晰。 

墙体向16号边墩延伸,墙体上出现了布纹瓦片。

   

十八家16号边墩。

  16号边墩上出现了不少瓦片,看来墩台上面当初应当建和铺房。

  十八家16号边墩。其他名称:怀来县83边墩;地点:怀来县十八家村西1.2千米;坐标:东经115°44′,北纬40°17′,高程:594米;材料:土;建筑形式:该烽火台平面呈矩形,剖面呈梯形,形制不清晰。

十八家17号边墩。

  十八家17号边墩。其他名称:怀来县84边墩;地点:怀来县十八家村西1.6千米;坐标:东经115°44′,北纬41°17′,高程:586米;材料:当地黄土夯筑而成;建筑形式:该烽火台平面呈矩形,剖面呈梯形,形制不清晰;建筑朝向:北偏东15°

十八家18号边墩。

  

  十八家18号边墩。其他名称:怀来县85边墩;地点:怀来县十八家村西1.7千米;坐标:东经115°44′,北纬40°17′,高程:583米;材料:当地黄土夯筑而成;建筑形式:该烽火台平面呈矩形,剖面呈梯形,形制不清晰; 建筑朝向:北偏东20°。

十八家19号边墩。

  十八家19号边墩。其他名称:怀来县86边墩;地点:怀来县十八家村西北1.8千米处;坐标:东经115°44′,北纬40°17′,高程:588米;材料:当地黄土夯筑而成;建筑形式:该烽火台平面呈矩形,剖面呈梯形,形制不清晰; 建筑朝向:北偏东10°。

虎尾矮墙向20号边墩延伸。

  十八家20号边墩。

  十八家20号边墩。其他名称:怀来县87边墩;地点:怀来县十八家村西北1.9千米处;坐标:东经115°44′,北纬40°17′,高程:585米;材料:当地黄土夯筑而成;建筑形式:该烽火台平面呈矩形,剖面呈梯形,形制不清晰;建筑朝向:北偏东5°。

十八家21号边墩。

  十八家21号边墩。其他名称:怀来县88边墩;地点:怀来县十八家村西北2千米处;坐标:东经115°43′,北纬40°17′,高程:586米;材料:当地黄土夯筑而成;建筑形式:该烽火台平面呈矩形,剖面呈梯形,形制不清晰。

十八家22号边墩。

  十八家22号边墩上面出现城墙及瓦片,也证明墩台上当初建有铺房。

  十八家22号边墩。其他名称:怀来县89边墩;地点:怀来县十八家村西北2.1千米处;坐标:东经115°43′,北纬40°17′,高程:579米;材料:当地黄土夯筑而成;建筑形式:该烽火台平面呈矩形,剖面呈梯形,形制不清晰。

南窑1号边墩,南窑1-5号边墩被一家陵园围在高大院墙之内,变成了私有,无从接近。

  南窑1号边墩。其他名称:怀来县90边墩;地点:怀来县小南辛堡镇南窑村东南1.7千米;坐标:东经115°43′,北纬40°17′,高程:573米;材料:当地黄土夯筑而成;建筑形式:该烽火台平面呈矩形,剖面呈梯形,形制不清晰;建筑朝向:北偏东20°。

南窑2号边墩,图片来源中国长城遗产网。

  南窑2号边墩。其他名称:怀来县91边墩;地点:怀来县小南辛堡镇南窑村东南1.5千米;坐标:东经115°43′,北纬40°17′,高程:576米;材料:当地黄土夯筑而成;建筑形式:该烽火台平面呈矩形,剖面呈梯形,形制不清晰;建筑朝向:北偏东10°。

南窑3号边墩,无图片资料。

南窑3号边墩。其他名称:怀来县92边墩;地点:怀来县小南辛堡镇南窑村东南1.3千米;坐标:东经115°43′,北纬40°17′,高程:581米;材料:当地黄土夯筑而成;建筑形式:该烽火台平面呈矩形,剖面呈梯形,形制不清晰; 建筑朝向:北偏东10°。

南窑4号边墩。  

  

  南窑4号边墩。其他名称:怀来县93边墩;地点:怀来县小南辛堡镇南窑村东南1.2千米;坐标:东经115°43′,北纬40°17′,高程:574米;材料:当地黄土夯筑而成;建筑形式:该烽火台平面呈矩形,剖面呈梯形,形制不清晰;建筑朝向:北偏东10°。

南窑5号边墩。

  5号边墩,图片来源中国长城遗产网。

  南窑5号边墩。其他名称:怀来县94边墩;地点:怀来县小南辛堡镇南窑村东南1.7千米;坐标:东经115°43′,北纬40°17′,高程:581米;材料:当地黄土夯筑而成;建筑形式:该烽火台平面呈矩形,剖面呈梯形,形制不清晰; 建筑朝向:北偏东10°。

南窑6号边墩。

  南窑6号边墩。其他名称:怀来县95边墩;地点:怀来县小南辛堡镇南窑村东南1.1千米;坐标:东经115°43′,北纬40°17′,高程:580米;材料:当地黄土夯筑而成;建筑形式:该烽火台平面呈矩形,剖面呈梯形,形制不清晰;建筑朝向:北偏东5°。

南窑7号边墩。

  南窑7号边墩。其他名称:怀来县96边墩;地点:怀来县小南辛堡镇南窑村东南875米;坐标:东经115°43′,北纬40°17′,高程:578米;材料:当地黄土夯筑而成;建筑形式:该烽火台平面呈矩形,剖面呈梯形,形制不清晰; 建筑朝向:北偏东10°。

这块标有“明长城——南窑1号边墩”的河北省文保碑位置没放对,这个位置应当是“南窑7号边墩”。

  

  ↓桃山嘴营寨(《宣大山西三镇图说》称谓),中国长城遗产网称其为“怀来土木城堡”,显然是错误的,土木城堡应当在土木村内才是。

  城堡西垣。

  城堡西南角台。

  城堡西北角台。

  城堡东南角台。

  城堡东垣。

  城堡内侧西垣、北垣。

  城堡西北角台。

  城堡内残存的墙砖。

  《河北省志·第81卷长城志》载南窑东营城如下:

“南窑东营城位于小南辛堡乡南窑子村东南的南山脚下,龙宝山沟口东侧,联墩长城怀编104-105号台之间,东距十八家营城2.8公里。正方形,长、宽各150米。夯土墙已全部倒塌。”

南窑8号边墩。

  

  南窑8号边墩。其他名称:怀来县97边墩;地点:怀来县小南辛堡镇南窑村东南814千米;坐标:东经115°42′,北纬40°17′,高程:587米;材料:当地黄土夯筑而成;建筑形式:该烽火台平面呈矩形,剖面呈梯形,形制不清晰; 建筑朝向:北偏东10°。

南窑9号边墩。

  

  南窑9号边墩。其他名称:怀来县98边墩;地点:怀来县小南辛堡镇南窑村东南844千米;坐标:东经115°42′,北纬40°17′,高程:578米;材料:当地黄土夯筑而成;建筑形式:该烽火台平面呈矩形,剖面呈梯形,形制不清晰; 建筑朝向:北偏东10°

龙宝山1号边墩,墩台至此东接南窑9号边墩,更名为龙宝山1号边墩。

  龙宝山1号边墩。其他名称:怀来县99边墩;地点:怀来县小南辛堡镇龙宝山村东南627米;坐标:东经115°42′,北纬40°17′,高程:602米;材料:当地黄土夯筑而成;建筑形式:该烽火台平面呈矩形,剖面呈梯形,形制不清晰。

龙宝山2号边墩。

  

  

  龙宝山2号边墩。其他名称:怀来县100边墩;地点:怀来县小南辛堡镇龙宝山村东南627米;坐标:东经115°42′,北纬40°17′,高程:605米;材料:当地黄土夯筑而成;建筑形式:该烽火台平面呈矩形,剖面呈梯形,形制不清晰 建筑朝向:0°。

龙宝山3号边墩。

  墩台周围有一圈很明显的墙体存在,这些墙体应当是墩台的围墙,与墩台一同形成一个微型的小城堡。

  墩台前土墙上发现整块或半块城砖,不难想像墩台周围墙体曾经有过包砖。

  

  龙宝山3号边墩。其他名称:怀来县101边墩;地点:怀来县小南辛堡镇龙宝山村东南645米;坐标:东经115°42′,北纬40°17′,高程:621米;材料:当地黄土夯筑而成;建筑形式:该烽火台平面呈矩形,剖面呈梯形;建筑朝向:5°。

龙宝山4号边墩。

  

  龙宝山4号边墩。其他名称:怀来县102边墩;地点:怀来县小南辛堡镇龙宝山村南705米;坐标:东经115°42′,北纬40°17′,高程:619米;材料:当地黄土夯筑而成;建筑形式:该烽火台平面呈矩形,剖面呈梯形;形制不清晰 建筑朝向:北偏东10°。

龙宝山5号边墩。

  

  龙宝山5号边墩。其他名称:怀来县103边墩;地点:怀来县小南辛堡镇龙宝山村南785米;坐标:东经115°42′,北纬40°17′,高程:624米;材料:当地黄土夯筑而成;建筑形式:该烽火台平面呈矩形,剖面呈梯形; 建筑朝向:北偏东30°。

自龙宝山6号边墩向西,边墩依山势而筑。

  

参考资料:

1. 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河北省志·81卷长城志》,文物出版社2011年版。

2. 延庆县文化委员会编:《北京延庆明代长城研究》,新华出版社2011年版。

3. 杨申茂等著:《明长城宣府镇防御体系与军事聚落》,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年版。

4. 《宣大山西三镇图说》。

5. 明嘉靖《宣府镇志》。

6. 中国长城遗产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