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理解「向死而生」?

 生命的启示 2023-05-30 发布于江苏

哲学之所以被称为思想的最后担当,是因为哲学对死亡问题的严肃关切和深度追问。两千多年来,哲学家对死亡问题作出了大量的回答,而其中最烧脑、最具有智力挑战性,同时也最深透、最到位的,个人认为当属海德格尔所建构的死亡本体论。这里的「本体论」,海德格尔表述为「生存论」或「存在论」。

海德格尔对死亡的观照和阐释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而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按照海德格尔的死亡本体论,对于作为「我自己」的「此在」而言,死亡从不缺席,而是始终在场。据此,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我们的存在与死亡:我们的存在自始至终都是向着死亡的存在,我们的死亡自始至终都是存在着的死亡。

对于活着的我们,死亡是作为一个个事件来呈现的。我们耳闻目睹的所有死亡,都是他人的死亡。但是,「我们并不在本然的意义上经历他人的死亡过程,我们最多也不过是『在侧』。」(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陈嘉映、王庆节译,三联书店2014年版,第275页。以下引用该书只注页码。)我们只是他人之死的旁观者,我们并没有经历和体验自己的死亡。而耳闻目睹他人的死亡,其实更加凸显了我们活着这一事实。他人的死亡作为一个个事件并没有向我们绽露出死亡的本真意义,反而对死亡的本真意义作了一种遮蔽。因此,海德格尔拒绝把死亡作为事件来理解和解释,他认为:「死不是一个事件,而是一种须从生存论上加以领会的现象,……」(第276页)

本体论意义上的死亡,并不是一个外在于「我自己」的事件,而是「我本身」就天生自带的一种「可能性」。「死是一种此在刚一存在就承担起来的去存在的方式。『刚一降生,人就立刻老得足以去死。』」(第282页)在我们诞生的那一刻,我们就同时具有了死亡的「可能性」。诞生就意味着死亡,生与死从一开始就深度捆绑,死亡的「可能性」与存在如影随形。

在海德格尔的死亡本体论中,死亡概念是这样来被规定和界说的:「死作为此在的终结乃是此在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确知的、而作为其本身则不确定的、不可逾越的可能性。死,作为此在的终结存在,存在在这一存在者向其终结的存在之中。」(第297页)把这段神神叨叨的话掰开揉碎了看,就可以大致上拎清海德格尔的死亡本体论是怎么一回事。

~~死亡是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可能性。~~死亡向来就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死亡,没有人能替代自己去死。就算有人代「我」赴死,那也不过是延缓了「我」的死亡,最终「我」仍然会死去。死亡是绝对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死亡绝对不可能被他人所代理。

~~死亡是确知的、而作为其本身则不确定的可能性。~~每一个心智正常的人都知道自己最终一定会死,但对自己何时死却无法确定,而这种不确定意味着,自己的死随时随刻都有可能。常人知道「人总有一天会死」,不过又用「但暂时尚未」来闪避和逃遁。然而这种闪避和逃遁是徒劳的,死亡的「可能性」始终不依不饶地咄咄逼人。

~~死亡是不可逾越的可能性。~~没人能超越死亡,任何人最终都必定会死去,且随时随刻都有可能死去。死亡剥夺所有人的生命,而所有人都无法将死亡封印。唯一不死的就是死亡,任何超越死亡的企图都是妄想。就算未来科技发展到能无限延长人的寿命,它也没法让一个已经被碾成肉泥或炸成夸克的家伙起死回生。

~~死,作为此在的终结存在,存在在这一存在者向其终结的存在之中。~~本体论意义上的死亡,就是「向死存在」或曰「向终结存在」。死亡贯穿于人的一生,不管你知不知道和愿不愿意,你的存在都是与死亡的「可能性」一路同行。

只要我们生存着,我们就已经被抛入到死亡的「可能性」当中。在本体论意义上,我们的在世始终都包括死亡,「此在」的整体存在是生与死的同在,每个人都不得不向死存在。不过,日常的自己,作为常人的自己,其向死存在并不是「本真的向死存在」。海德格尔指出:「只要此在生存着,它就实际上死着,但首先与通常是以沉沦的方式死着。」(第289页)这里的所谓「沉沦」,乃是常人的一种存在状态,即淹没在各种事务以及与人群的共在之中而丧失了自我的个别化。虽然常人也在向死存在中,但对向死存在并无自觉,这种向死存在乃是「非本真的向死存在」。常人对于死亡的态度是「怕」,因「怕」而闪避和逃遁死亡的「可能性」,于是无法把握自己的整体存在,由此压制甚至抹煞了死亡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与「非本真的向死存在」不同,「本真的向死存在」把死亡的积极意义彰显了出来。「本真的向死存在」对死亡的态度不是「怕」,而是「畏」。「向死存在本质上就是畏。」(第305页)「畏」是直面死亡的「可能性」,或者说直面死亡的威胁,是先行到死中去,从最极端的意义上把握自己的整体存在,以此来筹划自己的生存,去选择和实现那些列于死亡的「可能性」之前的各种实际的可能性。

正如海德格尔所说,「向死存在本质上就是畏」,而「畏启示着『无』」。(海德格尔《形而上学是什么?》,熊伟译。《海德格尔选集》,孙周兴选编,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43页。)「无」,即虚无。每个人的终局都是归于虚无,那是一种永恒的死寂和绝对的空虚,是完全的迟钝和彻底的麻木不仁。只有向死存在,先行到死中去,让自己被虚无所震撼,才能让自己意识到:活在常人的「沉沦」状态中是多么的不智。每一个愿意活得清醒的人,都应该自觉地从常人的「沉沦」状态中抽身而出,去活出个别化的、本真的自我,去自觉地承担起死亡的「可能性」,负重前行,在「本真的向死存在」中,让自己获得应有的自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