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阳类诸方(1)

 经方人生 2023-05-30 发布于四川

【概述】

凡以温热药为主,具有温阳散寒、回阳救逆、温通经脉作用,用于治疗阳虚寒盛的方剂,统称为温阳类方。温阳剂属八法中的温法,即《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之“寒者热之。”

整部《伤寒论》是以寒伤阳为主线,以固护阳气为宗旨,“留得一分阳气,便有一分生机。”因此,《伤寒论》中温阳救逆之方尤多。

寒邪伤阳的病位,可外客五体,包括皮肉筋脉骨,内袭五脏六腑及其组织官窍。

寒邪外客的方式,可由表逐经传变,渐入脏腑;亦可因正气素虚,或误治伤阳,致寒邪直入三阴。
寒邪伤人,既可兼邪,又可兼正虚,尚可兼宿疾,还有寒热、虚实的相兼与真假,不同的传变与转化,合病与并病等。
由于阳虚,还可衍生出阴盛格阳、阳虚水泛、阳虚血瘀、阳虚不固、阳虚湿化等。
在纷纭变幻、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中,如何探求其本,寻觅其真谛,关键在于脉诊。然脉亦繁杂多变,真能了然亦非易事。但诊脉关键在于沉取有力与无力,沉而有力者为实,沉而无力者为虚。倘虚实能够分清,再结合其他三诊所得,仔细推敲斟酌,绝大部分病者皆可明确其证,则法从证出、方依法立,如此诊治,料不至出大错。

温阳方,已在桂枝汤证中涉及一部分,此节主要谈温脏腑之阳者。
一、四逆汤
《伤寒论》第29条曰:“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第91条曰:“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
《伤寒论》第92条曰:“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
《伤寒论》第225条曰:“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第323条曰:“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伤寒论》第324条曰:“少阴病,饮食入口即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伤寒论》第353条曰:“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第354条曰:“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第372条曰:“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金匮要略》载同此)
《伤寒论》第377条曰:“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金匮要略》载同此)
《伤寒论》第388条曰:“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第389条曰:“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三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猪胆汁半合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四两。
【按】
1.四逆汤证本质
纵观上述所载四逆汤证的12条经文,关键的一条是第323条,其他各条皆可看成是四逆汤的变证和或然证。
第323条中,首先冠以“少阴病”。既然冠以少阴病,就当具备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的特征。
何谓但欲寐?欲寐、非寐也,乃昼不精夜不瞑。何以但欲寐?经云,阳气者,精则养神。阳气旺者,思维敏捷,形体矫健,精力旺盛;阳气衰者,不能养神,必思维呆痴,行动迟缓,精力皆衰,似醒非醒,似睡非睡,迷迷瞪瞪,昏昏噩噩的状态。少阴病的本质恰是少阴阳衰,故但欲寐。
脉乃血脉,血以充盈,气以鼓荡。少阴病阳衰,无力鼓荡充盈,脉必沉细无力。
脉微细,但欲寐,深刻而准确地反映了少阴病的本质。
2.四逆汤变症及或然证
其他各条共提出身疼痛、下利、发热、呕吐、厥逆、恶寒、大汗出、小便数、脚挛急、脉浮、弦迟等,这些症状,皆四逆汤证的变证和或然证。
(1)厥逆。阳衰不能温煦四末而肢厥。
(2)恶寒。确切地说,应是畏寒,得衣向火可解。因阳虚不能温煦所致。

(3)大汗出。阳虚不能固摄而大汗;当阴盛格阳而阳浮时,虚阳迫津外泄,亦可大汗出,称脱汗。
(4)小便数。阳虚不固而小便数。
(5)发热。阳虚而热者,缘于虚阳浮越所致。这种热,可以是自觉症状,也可体温高达39℃以上。可持续发热十数日,或数十日。发热部位可为全身性的,亦可是局部的,如头热、面热、舌热、口腔热、胸中热、背热如焚、五心烦热,或溲热、魄门热等。热时往往不伴随畏寒、恶寒。但可身热肢厥,或上热下寒。当虚阳浮越于上时,可出现面色黯而颧红如妆。
(6)吐利。阳虚,脾胃运化失司而吐利。

(7)身疼痛。其痛,颇似痹病,然非外邪所客,皆因阳虚筋骨失于温养而痛。
(8)脚挛急。脚挛乃筋之病,筋拘急而挛。筋挛的部位,可为全身性的,此为痉;或局部的,可在四肢,或胸腹,或头面。筋之拘,或为转筋,或为虚痉,或为振颤,或为抽搐痉挛,或挛缩不伸等。
筋之柔,必气以煦之,血以濡之。气属阳,血属阴。阳气虚,筋失温煦,筋亦拘挛,而为上述诸症。
以上诸症,非必阳衰时皆见。故称上述诸症为四逆汤证之变症和或然症。
(9)脉象。关于少阴本证的脉象,仲景提出了多种。
第92条:“脉反沉。”阳虚不能鼓荡气血充盈于脉,故脉沉,且当沉细无力。
第225条:“脉浮而迟”。迟,当迟而沉细微,乃阳衰不能鼓荡而迟。浮者,乃阳虚阴盛,虚阳浮动而浮,此浮必按之无力。
第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此为少阴本病本脉。此微细,当沉取为准。微,乃浮细无力。此微,当以弱脉看,即沉细无力。
第285条:“少阴病,脉沉细数。”此沉细数必当无力。无力而数,则此数非热,乃因虚而数,愈虚愈数,愈数愈虚。《濒湖脉学》云:数脉“实宜凉泻虚温补”,这是非常重要的一句话。同为数脉,数而有力者为实热,宜寒凉清泄;数而无力者为虚,不仅不能凉泻,反应温热之药补之。同为数脉,一为寒泄,一为温补,冰炭迥异,其区别就在沉取有力无力。故本条之数,乃因虚使然。
第286条:“少阴病,脉微。”此微,非浮取而见,乃沉取而得,实为弱脉。
第323条:“少阴病,脉沉者。”此沉,仅指脉位,当进而说明为沉而微细。
第377条:“呕而脉弱”,即沉细无力。《濒湖脉学》云:“沉细如绵真弱脉。”
第389条:“脉微欲绝”,此阳衰较沉细微更甚,故尔欲绝也。
综观上述所列诸脉,当以沉细微为四逆汤证本脉。若兼浮,乃虚阳外浮;若兼数,乃因虚而数;若兼迟,亦阳衰而迟;若细微欲绝,乃阳衰之甚也。所以少阴本证之脉,当为沉细微。
3.方义
少阴病为阳衰阴寒内盛,非纯阳之品,不足以回阳救逆破其阴凝。附子辛甘大热,上助心阳以通脉,下补肾阳益火之源,为回阳救逆第一药。干姜辛热,走而不守,入脾胃,温中散寒,助附子温阳散寒,相须为用。甘草甘温,温中益气,调和诸药,缓干姜、附子之峻烈,防脉暴出,且解附子之毒。
4.舌诊问题
仲景言舌寥寥无几。舌诊主要在温病学中发展完善起来的,所以舌诊在温病学中价值较大。而将舌诊直接移用至杂病中,则舌证符合率大减,粗估不足40%。所以在杂病中,要以脉解症,以脉解舌。如少阴病,舌应胖淡而滑,然亦可见舌暗红、舌绛、舌光绛无苔、舌绛裂等。皆因阳虚阴盛,血行凝泣而舌红暗、绛;阳虚不能气化,津液不能上承而舌干裂瘦小无苔。此等舌,就不能以温病的热入营血或肝肾阴伤来解,要以脉解舌,而非依舌定证。
5.四逆汤应用标准
(1)脉沉细微;
(2)可用阳衰解释的一二见症。
见此二特征,即可用四逆汤治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