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述百练:美学四讲/文艺心理学

 一中大语文 2023-05-30 发布于福建

材料一:

在美学范围内,“美”字的用法也很复杂。那么,美是什么呢?

许多美学家经常把美看成就是审美对象,一处风景,一件彩陶,这些都是具体的审美对象。审美对象的出现是需要人在欣赏时的一定条件的。朱光潜讲: “美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态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性质。”就是说人的主观情感、意识与对象结合起来,达到主客观在情感思想上的统一,才能产生美。霞光、彩虹、维纳斯、《清明上河图》,没有人欣赏,就失去了美的价值。西方近代美学家关于这方面讲的更多。他们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把美和审美对象看成一回事。

而审美对象是由人们的审美感受、审美态度所创造出来的。

诚然,作为客体的审美对象,是依赖于主体的作用才成为对象。没有审美态度,再美的艺术、风景也不能给你以审美愉快,不成其为审美对象。心境不佳,再好的作品似乎一点也不美。美作为审美对象,确乎离不开人的主观的意识状态。但是,光有主体的这些意识条件,没有对象所必须具有的客观性质行不行?为什么有的东西能成为审美对象,而有的就不能?这就是因为这些事物本身有某种客观的审美性质。可见,一个事物能不能成为审美对象,光有主观条件或以主观条件为决定因素还不行,总需要对象上的某些东西,即审美性质。即使艺术家可以在一般人看不到的美的地方发现美、创造美,甚至把现实丑变成艺术美,但是无论人的主观条件起多大作用,总还要有一定的客观根据或资料,而且其艺术作品又总和这种客观存在的某种审美素材相联系,即最终还是不能脱离客体一定的审美性质。所以,如果说“美”的第一种含义是指“审美对象”,那么第二种含义就是指“审美性质”。

问题是,审美对象之所以能出现或存在,还要有客观方面的条件,即审美性质的存在或潜在。那么,这些客观方面的条件、因素、性质等等,又是如何可能成为审美性质的呢?这也就是说,为什么某些形式规律,为什么一定的比例、对称、和谐、秩序、多样统一、黄金分割等,就会具有审美性质呢?为什么它们能普遍必然地给予人们以审美愉快呢?亦即这些形式成为美的规律是如何可能的?

格式塔心理学派对此作出解释,由于外在世界与内在世界的“力”之间有一种结构上的相互对应,事物的形式结构与人的生理——心理结构在大脑中引起相同的电脉冲,所以外在对象和内在情感合拍一致,主客协调,从而,人在各种对称、比例……中,产生相互符合的知觉感受,便产生美感愉快。但事实上,动物也可以有这种同构反应。现在似乎只能从哲学上指出一点,即人的这种生物性的同构反应乃是人类生产劳动和其他生活实践的历史成果。只有把格式塔心理学的同构说建立在主体性实践哲学的基础上,使“同构对应”具有社会历史的内容和性质,才能进一步解释美和审美诸问题。审美性质之成为美,某些形式成为“美的规律”,实另有其根源和来由。

总括上面所讲,在美学范围内,“美”这个词也有好几种含义。所以要注意“美”这个词是在哪种含义上使用的。“美是什么”如果是问什么是美的事物,这基本是审美对象的问题。如果是问哪些客观性质、因素构成了对象、事物的美,这是审美性质问题。但如果要问这些审美性质是为何来的,美从根源上是如何产生的,这就是美的本质问题了。“美的本质”是指从根本上、根源上来追究美。只有从美的根源来探究美的本质,才是“美是什么”作为哲学问题的真正提出。

(摘编自李泽厚《美学四讲》)

材料二:

所谓“价值”都是由于物对于人的关系所发生出来的。比如说“善”是人从伦理学、经济学种种实用观点所定的价值。“美”本来是人从艺术观点所定的价值,但是美学家们因为不能寻出美的特殊价值所在,往往把它和“善”混为一事。

“善”的最浅近的意义是“用”。就广义说,美的嗜好是一种自然需要的满足,也还算是有用,也还是一种善。不过就狭义说,美并非实用生活所必需,与从实用观点所见到的“善”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许多人却把美看作一种从实用观点所见到的善。《席上谈》里有一段趣事。希腊举行美男子竞赛,苏格拉底说最美的男子应该是他自己,因为他的鼻孔阔大朝天,最便于嗅;他的嘴宽大,最便于饮食。这段故事对于美学有两重意义:第一,它显示一般人心中所以为美的大半是指有用的;第二,它也证明以实用标准定事物的美丑,实在不是一种精确的办法。

我们在讨论文艺与道德时,也提到许多人想把“美的”和“道德的”混为一事,我们的结论是这两种属性虽有时相关而却不容相混。“美”和“有用的”“道德的”各种“善”都有分别。

(摘编自朱光潜《文艺心理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强调审美对象的创造有赖于主体的审美感受、审美态度等主观意识条件的作用,这是西方美学家普遍信奉的观点。

B.相较于一般人,艺术家能把现实丑变为艺术美,但他同样不能脱离客体一定的审美性质,凭空发现美、创造美。

C.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同构说没有站在人类生产劳动、生活实践等社会历史的层面作出阐释,理论尚存不足之处。

D.关于“美是什么”的阐述和探究,行文中论述逐步推进,有条不紊。从审美对象直至美的本质,可见思索的层次不断深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美感愉快的产生,需要主体情感与具备“比例、对称”等形式结构的外在对象相互协调,因此,不对称的事物不能给予人们审美愉快。

B.“美”和“善”的概念,一者是从艺术观点得出的价值界定,一者是在伦理学等实用观点方面的判定。两者泾渭分明,不容相混。

C.苏格拉底的趣事,用以证明一般人常以实用价值多寡来判定事物美丽与否。实则,美的事物鲜少关涉价值评判,而实用的事物也不一定是美的。

D. 《谈美》举例:海边农夫以为门前海景不如屋后一园菜美。“海边农夫”跟文中的苏格拉底均是基于实用标准的考虑来衡量事物的美丑。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二“把美看作有用的善”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在中国古代,“美”和“善”往往同义。《论语》讲“里仁为美”。居于仁道,是为美。

B.对于文人笔下交口称颂的田园耕作生活,在烈日寒风之中辛苦劳作的农夫却不觉其有多美。

C.《说文解字》释美:“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羊肥大,肉味甘美,即为美。

D.美学家吕激认为,一切人格的价值,通常亦谓之曰善,故美之内容常与善不相离。凡物象之表白善者必为美。

4.毕达哥拉斯以为美的线形和一切其他美的形象都必显得对称, 《文艺对话集》里的希庇阿斯却认为“美”是漂亮的小姐,也是美的汤罐。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此的理解。(4分)

5.好的学术文章应具备哪些要素,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3分)A(A项关涉材料一第二段、第三段的内容。原文说“就是说人的主观情感、意识与对象结合起来,达到主客观在情感思想上的统一,才能产生美。……西方近代美学家关于这方面讲的更多。……而审美对象是由人们的审美感受、审美态度所创造出来的” “作为客体的审美对象,是依赖于主体的作用才成为对象。…美作为审美对象,确乎离不开人的主观的意识状态”。选项的表述“西方美学家”明显扩大了范围。且选项的表述“普遍信奉”与原文内容“讲得更多”不相符,表述上的程度不同。B项关涉材料一第三段的内容。原文说“即使艺术家可以在一般人看不到的美的地方发现美、创造美,甚至把现实丑变成艺术美,但是无论人的主观条件起多大作用,总还要有一定的客观根据或资料,而且其艺术作品又总和这种客观存在的某种审美素材相联系,即最终还是不能脱离客体一定的审美性质”。B项是对这段信息的概括,表述正确。C项关涉材料一第五段的内容。原文说“格式塔心理学派对此作出解释,……但事实上,动物也可以有这种同构反应。人的这种生物性的同构反应乃是人类生产劳动和其他生活实践的历史成果。只有把格式塔心理学的同构说建立在主体性实践哲学的基础上,使“同构对应”具有社会历史的内容和性质,才能进一步解释美和审美诸问题。”。C项是对这段信息的概括,表述正确。D项关涉对材料一全篇的理解。开篇提出问题“美是什么”,接着指出“把美看成就是审美对象”,然后论述审美对象的产生离不开客观条件,由此引出“美”的第二层含义:审美性质;进而探讨审美性质的来由,引出“美”的第三层含义:美的本质。论述逐步推进,思维不断深入。)

2. (3分) D (A项关涉材料一第五段的内容。原文说“由于外在世界与内在世界的“力”之间有一种结构上的相互对应,事物的形式结构与人的生理——心理结构在大脑中引起相同的电脉冲,所以外在对象和内在情感合拍一致,主客协调,从而,人在各种对称、比例……中,产生相互符合的知觉感受,便产生美感愉快”。选项前半句是对这一段内容的概括,但由此得出“不对称的事物不能给予人们审美愉快”,不正确。第四段还提到其他常见的客观条件,诸如“为什么一定的比例、对称、和谐、秩序、多样统一、黄金分割等,就会具有审美性质呢”,故知推断不正确。B项关涉材料二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的内容。原文说“"善,是人从伦理学、经济学种种实用观点所定的价值。"美,本来是人从艺术观点所定的价值” “就广义说,美的嗜好是一种自然需要的满足,也还算是有用,也还是一种善。” “这两种属性虽有时相关而却不容相混”。由此可知“美”和“善”的概念的界限不算清晰,选项表述为“泾渭分明”,不正确。C项关涉材料二第一段和第二段的内容。原文说“这段故事对于美学有两重意义:第一,它显示一般人心中所以为美的大半是指有用的;第二,它也证明以实用标准定事物的美丑,实在不是一种精确的办法。”选项前半句的概括“一般人常以实用价值多寡来判定事物美丽与否”正确,但后半句“美的事物鲜少关涉价值评判”与第一段“'美’本来是人从艺术观点所定的价值”观点不一致,并非没有牵涉价值。只是实用价值多少,不能作为判定事物是否美丽的标准。D项是对材料二观点的推断。对海边农夫来说,屋后一园菜更具耕作的效用,而门前海景较少实用价值,并非实用生活所必需。他也是以实用标准定事物的美丑。因此D项正确。

3. (3分)C(A项适合论证“把美看作一种道德的善”。《论语》讲“里仁为美”,其中一种理解是, “居仁为美” “择仁道而处”,这是把“美”与“仁德” “道德的善”视为一体。B项不适合论证“把美看作有用的善”。“对于文人笔下交口称颂的田园耕作生活”,农夫不觉其美。是因为,对于劳作农夫来说,耕作生活最接近他的日常实际,缺乏距离感,故不觉其美。故而无法论证这一观点。C项正确。“羊在六畜主给膳也”,意即羊是六畜之一,供人膳食之用,为人所食用。因此羊肥大,肉味甘美,更能满足人的享受(好吃)需求。审美愉悦感和具备实际效用的善联系起来,适合作为论据。D项不适合论证“把美看作有用的善”。这是美学家吕激的人格美学思想。选项的表述,强调了“人格的善”与“美”的联系。)

4. (4分)①毕达哥拉斯重在强调对称的客观性质构成了对象、事物的美,对美的理解是“审美性质”;2希庇阿斯将美等同于美的事物,对美的理解是“审美对象”; ③二者都没能从美的根源来探究美的本质。

【评分说明】

第①点和第②点答案之中,观点概括“对美的理解是“审美性质’ ” “对美的理解是“审美对象, ”及分析,各1分,总计3分。结合材料,指出两者的不足“没能从美的根源来探究美的本质”,1分。

5. (4分)①逻辑性。从审美对象到审美性质,再到美的本质,文本对于“美是什么”的问题阐释,由表及里,逐步深入,逻辑清晰。②科学性。在阐释观点时,文本运用较多的专业术语“审美对象”“审美性质”“主体性实践哲学”等,也援引部分美学家和心理流派的学术观点,体现专业规范和学术性。③严谨性。文本既强调审美对象依赖于主体的审美态度,又强调必须具有客观的审美性质;既指出格式塔心理学派同构说的合理之处,又指出其不足。阐释严谨缜密。④平易性。文本部分语言较为平易朴实,同时运用诸如“彩虹” “维纳斯”等日常生活事例予以阐释,说理深入浅出。

【评分说明】

答出1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