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芪建中汤

 经方人生 2023-05-30 发布于四川
治虛勞裡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煩熱,咽乾口燥,諸不足。
黃芪 饴糖 白芍 甘草 桂枝 生薑 大棗
上七味,水煎服。
来源《古今名方论》罗美
喻氏说:由于脏腑过度虚损,身体失去了精华,津液变得枯竭,使得难以发挥力量。在《内经》中,当针灸和药物偏性比较大时,一般使用甘药来调整,并且一直以来都遵循这一原则。《金匮要略》以建中汤为主加黄芪,迅速增强体内气,使饮食摄入大增,补充津液,恢复气血,从而恢复真阴的不足。然而,甘味作为基本口味,酸、辣、咸、苦等药味应避免使用,因为没有比这更好的方法。
对于有恶心的人,建中汤中的甘味不应使用。如果服用甘药后会让人感到气滞,导致饱胀感。在这种情况下,使用陈皮和砂仁可以起到疏通缓解作用。
后世常用建中汤和十四味建中汤。尽管这些不具有甘性的弊端,但汤中含有前胡细辛,想用于退热,对于阴虚引起的发热不适合;而十四味汤中含有附子、桂皮肉苁蓉,是想恢复阳气,对于阴虚的人也不适合。所以是使用这些方剂必须认真斟酌。
此外,《伤寒杂病论》中小建中汤也用来治疗治疗心悸烦躁,患者的中气虚弱,无法排出病邪。甘味麦芽糖被用来稍微增强中气并驱病邪。《金匮要略》还有一种黄芪建中方法,加入黄芪治疗疲劳、里急、自汗、表虚、肺虚等不足症状,增强身体的卫气。另一种方法是“大建中”,适用于阴气上逆,胸中寒气严重,由于恶心无法进食,腹痛极度。使用花椒、干姜、人参麦芽糖,大量增强体内阳气,驱散浊阴。后世扩展了这个意义,使用建中汤治疗疲劳发热,使用十四味建中汤治疗脏气里虚,以之双健脾中肾中的阴阳。使虚羸之体,服建中之后,可汗可攻下,确实值得信赖。至于“中”的原则,则是调和、区分、滋养、温暖的本质,都符合古代医学的智慧。由于在处理感冒发烧或是外邪时应用所有这些方法,张仲景在方剂中使用了“小”字,暗示其微妙的意义,而《金匮要略》则充分阐述了建中的原则。后世世代发扬和完善建中的原则,学者应努力理解这些原则背后的深刻含义。
我们可以看到,在古代中医理论中,建中汤作为一种常见的补益方剂,主要目的是增强患者的中气,从而提高身体的自愈能力。这里的“中气”通常指人体的生命力和正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因素。建中汤可以帮助强化中气,提高机体抵抗力。
《金匮要略》中提到的各种建中汤方剂,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在现代临床实践中,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选择合适的建中汤方剂进行调治。同时,对于方剂的组成和用法,也需要根据个体差异进行适当调整。这种个性化的治疗方法,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的风险。
此外,古代中医学者们在探讨建中汤的原理和应用时,还注意到了用药的适量问题。过量使用甘味药物可能导致气滞、腹胀等不良反应,因此需要在使用甘药时加以控制。这种对用药适量的关注,也反映了古代中医学的严谨和实用主义精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