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调概论

 溪蕊222 2023-05-31 发布于广西

唐调概论主要内容


一、唐调的起源
二、唐调三大特色
三、唐调规律要点总结
四、唐调的变化和演绎
五、唐调的价值
六、吟诵时声音和情感的运用
七、结束语

一、唐调的起源

唐调是中国第一个以姓氏命名的吟诵调,由清末理学家、古文家、教育家唐文治(1865—1954)先生所创。唐文治自幼师从父亲唐若钦攻读经书,原籍江苏太仓,后定居无锡,清末历任多个外交和商部之职,官终尚书。此后致力于教育,曾任上海高等实业学堂 (今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前身) 校长十余年,后来又创办了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培养了大批工科、文史方面的人才,是一位胸怀天下的教育家,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国学大师。

然而,在唐先生众多成就中,最为独特且备受后人津津乐道的,是其根据清代第一文派 —— 桐城派古文理论创造的读文法 —— 唐调。

当时清代第一文派 —— 桐城派影响深远,被后人尊称“桐城三祖”的方苞、刘大櫆、姚鼐是清代文坛桐城派早期的三位重要作家,他们为桐城派的兴起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风格有阳刚豪放,也有阴柔婉约,迂徐深婉、一唱三叹、耐人寻味、意蕴无穷。

唐调是基于桐城派吟文法,由方苞-刘大櫆-姚鼐-梅曾亮-曾国藩-吴汝纶-唐文治-唐门弟子(陈少松、魏嘉瓒等),逐步改进代代流传。

早在1901年,唐文治就以文章请教曾国藩四大弟子之一、时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的桐城派大师吴汝纶。吴先生讲授了“阴阳刚柔”之道和“因声求气”之说,并亲自示范了吟诵法。

唐先生大受启发,潜心研究,数年后终于在原有江南吟诵调的基础上结合桐城派理论创造出了举世闻名的“唐调”,并长期在上海交大、无锡国专开设“读文法”课,又出版了专著《读文法》,并两次录制了中国最早的吟诵专辑,以中英文两种版本发行海内外,将唐调推广到全世界,使之成为20世纪影响最大的吟诵调。

所以说,唐调被称为“近现代吟诵第一调”,唐文治被称为“近现代吟诵第一人”。
 二、唐调三大特色

1、细分文体

唐文治先生用不同的吟诵来展现不同的文体特征。包括古文、《诗经》、《楚辞》、儒经、诗、词、曲等七种文体,时间跨度从先秦直至清代。这些作品分为四大类。

①古体:包括《诗经》、《楚辞》、古诗:不拘声律,用简单旋律重复吟唱,体现出韵味和章法;如《关睢》。

②格律诗词曲:按照四声、平仄、阴阳等特性依字行腔,展现出声律的长短高低错落之美。

③先秦散文:庄重古朴,不用较长尾腔。

④后世古文:重气势、讲神情,吟诵旋律抑扬顿挫、跌宕起伏,并辅以较长的特殊尾腔,将神气表现得酣畅淋漓。
前两类的“吟诗调”和第三类的“诵经调”,都是唐先生故乡江苏太仓的吟诵调;第四类的“读文调”则是他在桐城派基础上的创造。我们这次学的就属于"读文调"。

2、明辨性质
通过不同声音来体会每一类文章的神气,此即“因声求气”说,是桐城派的秘诀。唐先生据此发挥了因声求气的理论,其论读文有十六字诀:“气生于情,情宣于气,气合于神,神传于情。”

★“气生于情”指气息被情感所带动,“情宣于气”指情感在气息上宣扬出来。这两句阐明了“情—气”的关联。
★“气合于神”指气息要符合精神的指引,“神传于情”指精神通过情感传达出来。

★在此述中,神最为根本,统摄情与气。神去推动情的发展,而气不断为神的推动提供保障。情的发展表现于气上,气被情带动而运作。

同时研究出相应的读法:读文有抗坠、抑扬、曲直、敛侈之妙。

①读法有五:曰急读,缓读,极急读,极缓读,平读。
②其音亦分五:曰长音,短音,高音,轻音,平音。
③其气为二:曰疾,曰徐。
对于不同类型的文章,读法的区别:
①阳刚之文:宜急读,极急读,高音,短音,而其气疾;
②阴柔之文:宜缓读,极缓读,长音,轻音,而其气徐。
③少阳少阴之文:宜平读,平音,而其气在不疾不徐之间。

然亦须因时制宜,未可拘泥。吟诵的节奏、旋律乃至用气,要根据文章阴阳刚柔的性质来进行。

3、讲究文气
唐调调子上最大的特色:在于平中见突,彰显文气。
三、唐调规律要点总结
1、读文调包含高腔、低腔、尾腔三种程式结构。

但这三种程式都可以灵活运动,高腔可以变化,低腔也可以变化,尾腔也可以完全展开,也可以不完全展开,可以一字一音,也可以一字多音,也可以多字一音。

其中,各腔之间的衔接上,又颇为灵活。前一腔结束,可为一顿。一顿之后,则可以千变万化,皆由文章的具体涵义而定,没有定式。

2、唐调一般是由两个基本的平调构成。



①吟诵节奏:平、上、去三个舒声,一字一拍;入声字半拍,为促声,较少出现,所以整体上节奏均匀。
②吟诵旋律:整体较为平稳,一般由高低两个平调构成,辅以短尾腔或长尾腔。
可见这个特殊尾腔是能彰显唐调魅力的精华所在。由于它在众多吟诵调中独一无所以被视为唐调的标志,成为唐调调子上最大的特色。
唐调的尾音是其一大特色。

在实际运用中,如第1条所述,上面这些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在前面或后面加一些基本音,或进行适当组合,这个需要根据文章意境及所表达情感需要,那么一套组合拳下来,一篇优美的唐调就形成了。

3、唐调为低起高收,中间可以上下往复,以尾腔结束。遇到高音则转。

4、唐调的最大特色,是它的音乐性。这种吟诵法带有唱腔,音调高低起伏,语音长短相间,一般一字一拍,入声字根据其读法进行相应处理。

5、入声字读法:吟入声字时,在断处,可以空出半个字的音长,或者用休止来填补,或者用前字字音延长来填补,或者用后字字音向前紧凑来填补。
注意:读文章不同于读诗词:诗词是有韵律的,注重平仄,而文章注重的是文脉走向。所以读文不完全拘泥于平长仄短、入声短促的规则,一切皆为体现意境情感服务。

6、唐调很注重情感的投入,极富感染力。
读经典诗文时,要把自己想象为这篇诗文的作者,这样才能感情充沛,并在吟诵中得到教化和心灵的陶冶。

7、吟诵者还需要在抓取主干音的基础上进行润腔,比如加上滑音、下滑音,拖长韵母的音长以增加余韵等。

8、唐调的某些主干音加了滑音之后,会存在一些倒字情况,在不影响文意的前提下,是允许的。如果是矿泉水调(即普通话调),则要注意不要倒字,但其它调式不必过于强调。

9、唐调重音:文章中强调的字要重读。

10、唐调既能吟诵诗词,也能诵读散文,而读文则更可体现其独特魅力。不押韵、不拘平仄的经典散文,用唐调读出来,会更平添几分感人的意味。
这期唐调专班我们学的全是非常优美的短文。敬请期待。
唐调的变化和演绎

唐文治先生是古文大家,又是古代文论的集大成者,他继承和发展了桐城派的“阴阳刚柔”说与“因声求气”说,构建了中国最早的完善的吟诵体系:声音—文气—神情—境界,并指明了相应的探求方法:因声—求气—得神—入境,为吟诵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

唐氏唐调更有“气”,是一种深入体会文气、文心、文意之后的表达方式。对于唐调这种低沉的平调,确需要用“气”才能吟诵得悠长而浑厚。

我们现在学习的唐调也叫雅式唐调,是唐调在传承的过程中,在保持唐调基本调式的的基础上,后人在尾腔、速度、节奏方面加进了自己的演绎成分,使其更加优美婉转,“传承唐调”更丰富、更动听,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五、唐调的价值
①唐调的历史传承悠久而正宗,历史作用和社会影响巨大。
1、唐调的历史传承悠久而正宗,历史作用和社会影响巨大。
2、唐调是古文的一种重要读法,这种读法以读出“气”为主要目的,对于古文创作也非常有用,对于研究古文有非常大的学术价值。
3、唐调是一种儒家诵经调,对于经典学习很有意义。
4、唐调是平调,任何方言都可以使用,所以具有巨大的推广价值。
 
综上所述,唐调吟诵继承了桐城派的文章阴阳刚柔的理论而将之用在吟诵上,创造了高、低腔来演绎高低急缓的文章气韵。唐调吟诵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具有独立完整的理论系统,是儒家诗教、乐教的现代发展。
六、吟诵时声音和情感的运用
 
在唐调的吟诵中,高腔与低腔其音的跨度大概属于未经声乐训练的人自然说话的音域。前者是低声的说话,后者是高声的说话。是以最朴实的声音来展现古诗文的魅力。
 
成功的吟诵应该做好精神的指引、情感的发动、气息的充备等工作,并协调好精神、情感、气息三者之间的关系。由吟诵者自己的情感与气息去体会文章作者情感与气息的互动,从而进一步体会文章作者的精神,以及其“顺万物而无情”的高妙境界。
七、结束语
 
关于唐调的概况今天就先讲到这里,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慢慢领悟。
唐调看似简易,但流传非常广泛,是近现代吟诵第一调。各位学友既来之,则安之,保持初心,希望大家在学习中渐入佳境,坚持到底,真正去领略唐调之美!
今天既然讲了唐调,那么我最后吟诵一首以前学过的《湖心亭看雪》做为结束,大家先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希望大家喜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