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女科圣药 当归芍药散

 昵称63003163 2023-05-31 发布于湖北

女科,与女性生殖相关的特有的:经、带、孕(胎)、产。
伤寒杂病论的金匮女科三篇,记载了女科相关病证诊治,可称得上是中医妇科学起源之一。
(第二十)妊娠病脉证并治 ,妊娠就是怀孕,妊,怀孕为妊。娠,怀孕身动为娠,就是胎动。
(第二十一)产后病脉证治,产后发生与孕产有关的各种病。
(第二十二)杂病脉证并治,女性各种特殊的杂病,尤其月经病与带下病。
一个【并】字,含义深刻,慢慢体会吧。

女性的体质,
以阴阳论,阴在外,阳在内,因此,外表柔润,内里阳刚。
易表阳虚,里阴虚。表寒里热。
常苦于于容颜易衰,及血弱血虚血不足。
在【表】,表现为35岁以后,比同龄男性更易显老。
如,45岁的同龄夫妇,丈夫容貌好像没怎么变一样,还是35岁时的样子,
45岁的妻子的容貌,与35岁比,就差很多了。
同龄男女的容貌变迁趋势,是越来越大,
女性要更加顾护容颜,不仅仅是美的需要,也是健康的需要。
在【里】,女性则更易表现出阴虚生热的体质特点。
因此,《女人要用一生的时间育阴、滋阴、补阴》:

女性的体质,
以血为用,不是因为女性的阳分退居在阴分之后,
而是女子定期失血的体质特点,易致血虚、阴虚。
正如前面所说,未必是整体虚,更多是局部虚,因为不通畅。
不通畅的缘故,仍旧在于阳分提供给身体的动力不足。
【表里不通】,阳不入阴,或阳不能出阴。
结果,外寒内热,寒热交错,寒热夹杂
阴阳营卫不相随,在表,各式各样的肥胖、色斑。
【上下不通】,肝不能升肺不能降而郁。
结果,上热下寒,上寒下热……
中州斡旋失衡,在表,各种痤疮,左右病,各种【情志异变】。

在【肝为先天】这个概念上,强调的是情志、血、阴分的重要。
实际上,男性亦如此,古代人不像现在人一个劲地伤阳。
古人不轻易伤阳,特别重视阳。
在这个前提下,日常生活中,养藏(zang),当然要顾护情志、血气、阴分了。
人之五藏,本就是阴分范围。
内经中,本就有人之五藏,【肝最贵】、【肝为第一】的理论。

同样,无论男女,出生以后,先天已定,实际上,都以血为用,
以水谷补养后天,都需要在不伤阳的基础上,顾护血气,阴分。
以后天摄入水谷,化生卫气营气,去滋养补充先天之气血精液。

女性的体质,无论说其以血为用,还是说其以肝为先天,
实际上,都没有反映出女性最本质的生理特点。
或者说,都是偏颇之论。
一定不能忘记阳在先,这个前提。
否则,不但很容易以为,女性没有阳虚。
而且,在治妇科疾病时,无法精准诊断,更谈不上高效治疗了。

女性与男性,最本质的【藏】之差异,在于有无胞宫(肾之属),子宫、卵巢。
这是形成女性特有的【经、孕(胎)、产】的藏器基础。
女性与男性,最本质的【腑】之差异,在于膀胱(肾之属)、阴器、乳房结构不一样。
这是形成女性【带、孕(胎)、产】(有无或多少)的腑器基础。
女性与男性,【经络】系统结构相同,差异在于功能强弱。

【胞宫】,也有叫女子胞、子处、子宫、子脏、血室、胞室等的时候。
内经时代,就已有记载,称之为【奇恒之府】。
【奇恒之府】与普通藏腑不同之处在于:
所有的藏,藏而不泻,不泻的是阳精气,满则泻有形阴分,为被动,故不能实。
所有的腑,泻而不藏,不藏的是阳精气,实则滞无形阳分,为被动,故不能满。
奇恒之府,亦泻亦藏,藏泻有时。藏泻分明,各依其时,功能特殊。

【上古天真论·素问】:
二七(14岁)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七七(49岁)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
天癸,作为一种物质,男女均有,
至、竭的体现不同,意味着男女体质差异。
对女性,可否孕育有子,是天癸至否,任脉通否,太冲脉盛否,地道通否的结果。
育龄期长短,是任脉虚否,太冲脉衰否,天癸竭否,地道通否的结果。
因此,对于女性,任冲脉的功能作用,就特别重要。
育龄前,作用于胞宫,使其结构、功能得以正常生长、发育、运转。
育龄期,作用于胞宫,维持功能,并延长育龄期。
绝经期,维护女性健康,延长寿命。

天癸,是肾的产物,确切地说,是肾气盛的结果。
人体发育到一定时期,肾气盛,天癸成熟而至。
因此,其又有功能特点,对女性,促进排卵,对男性,促进生精。

如此,直接作用于胞宫,调整任冲脉的药,才是真正的妇科用药。
如当归(妇人漏下绝子),川芎(妇人血闭无子),
地榆(妇人乳至痛,带下病),蒿本(妇人疝瘕,阴中寒肿痛),
泽兰(乳妇内衄),续断(妇人乳难),白蒺藜(妇人乳难),
蛇床子(妇人阴中肿痛),牛膝(堕胎)之类。
对女性而言,经水通利,是孕产的基础、前提。
以单味药论,【当归为女科圣药】,当之无愧。

之前,曾说【吴茱萸汤】,是现代妇女之宝,
是基于现代人,整体身体并不缺乏营养,
而是营养进入体内后,输送、分布不均,不通畅,
累积在局部,导致另一局部缺乏营养,结果造成各种疾病。

病无常形,医无常方,药无常品,惟在人之善学善用耳。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逍遥散,
是伤寒杂病论中四逆散及当归芍药散的衍变方,
后世对此方评价颇高,曾被誉为女科圣药。
言其消散气郁,摇动血郁,皆无伤乎正气,故名曰逍遥。
主治肝郁气滞、肝脾不和、气血不调所致诸证。
实际,以女子育龄期,经水通利,女科圣药,非当归芍药散莫属。

有人可能以为,情志异变,情志病,貌似是藏的问题,怎么能是表病呢。
外显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
对应五志:肝怒,心喜,脾思,肺忧(悲),肾恐(惊)。
【阴阳应象大论·素问】: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七情,是五志化生,五志,由五脏气化生。
七情五志,统称情志,相应疾病也就是情志病。
【七情致病】,为七情过激,导致气机一过性错乱而成疾病,调气是根本大法。
【举痛论·素问】: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
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五志致病】,七情异变,日久伤藏,伤的仍旧是藏之精,藏之气。
久怒伤肝,久喜伤心,久思伤脾,久悲伤肺,久恐伤肾。
情志异变情志病,传变顺序仍旧是:(表)用藏。肺之属则相反。
【宣明五气·素问】: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大惑论·灵枢】: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正因如此,女性易哭,发泄情绪】
表达在外的七情,需通过心,如果心不表达,则无情志展现,而心布于表。
内藏五志异变,要通过目,由里出表,表于手足三阳。【正因如此,女性易被情志所伤】
因此,情志病,病位在表,为表之病。【广义之表】
正因如此,伤寒论六经病,各有其独特的情志特征。

言归正传,正式介绍:女科圣药,当归芍药散。
当归芍药散,被收载于金匮女科三篇之二篇:妊娠病篇与杂病篇。
现在,仍旧是临床常用方。

(一)【原文】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6)妇人怀娠,腹中【㽲】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17)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当归芍药散方】
当归三两,芍药一斤,茯苓四两,白术四两,泽泻半斤,川芎半斤(一作三两)
上六味,杵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

按现代15=汉一两计算,处方为:
当归45,芍药240,茯苓60,白术60,泽泻120,川芎120(一作45)。
当归3,芍药16,茯苓4,白术4,泽泻8,川芎8(一作3)。
六味药,单独打成粉,混合均匀,或混在一起,打成粉,就成当归芍药散。
【取方寸匕】,方寸匕,状如刀匕,古代一寸正方,
容约十粒梧桐子,约2.74毫升,草木药末1-2克。
取法可参考【千金要方·卷一】: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不落为度。
【酒和】,每次1-2克,还要用点酒一起服。
酒是黄酒、米酒、果酒之类,如果不善用酒,热开水、热稀粥也没问题。
酿制米醋,行不行呢?当然行,只要你能喝得下去。
【日三服】每天只需三服,总的也就是3-6克。

如果以现在中药的常规服用量衡量当归芍药散日服用量,这个量很轻。
本身就便宜,又是这么轻的量,能治病吗?这可能是第一反应。
能,中药是借用方药之力,调动机能运转,达到目的的,本身就不只靠药力来取效。
如果觉得不保险,可以每次6-9克,日三服,就是18-27克。这个量,也不会吃坏。
它能用于怀娠腹中痛,诸疾痛,就很平和,不过:有故无殒,亦无殒也。
妊娠期服用,还请辩证。否则,痛止即停,不可过服。

WHO(世卫组织)将疼痛确定为继血压、呼吸、脉搏、体温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
国际疼痛学会将每年的1011日定为全球征服疼痛日。
免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这意味着西医对疼痛的无能为力。
西医认识到,慢性疼痛是一种疾病,在长期的疼痛刺激中,
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病理性重构,使疾病愈难控制。
慢性疼痛,不仅是一种感觉体验,也严重影响躯体及社会功能。

把疼痛病理划归到神经系统,认为是痛觉神经的事。
纵观西医对疼痛的认识史,随研究深入,现在对疼痛的认识,离神经系统越来越远。
公认的疼痛介质,前列腺素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分泌的,缓激肽是血液中激肽系统产生的。
两者皆是典型的炎性介质;
主要的抗痛介质内啡肽,除了脑垂体分泌外,也主要由免疫细胞产生,
免疫系统在其中到底充当什么角色?
西医疼痛病理,越来越不能指导其临床实践。
中医则不允许有【病因尚不明确】,这样不负责任的表述。
如果连病因都不明确,还谈何预防与治疗?

对痛的原因病机,不外虚、实或虚实夹杂。
实则不通则痛。虚则不荣则痛。虚实夹杂,不通致不荣。
以往,讨论过疼痛病机,无非因寒热所致,且因寒多因热少。
虽然都是主观感受,但疼只有身体感,痛有情志感。可以参看:
《中医吗啡(一)——芍药甘草汤》:http://tieba.baidu.com/p/3599300121
《中医吗啡(二)——大黄附子汤》:http://tieba.baidu.com/p/3614132927
有关【当归芍药散】的两条原文都很简单,
怀娠腹中㽲痛,及杂病(月经病、带下病)篇中腹中诸疾痛。
既然着眼于腹中痛,意味着当归芍药散解决:
中下焦的通利、荣养或二者兼有。

【提示1】在妇产科,是不是见女子腹中痛,就可以给当归芍药散止痛呢?
有人可能要坚持四诊八纲,辨证论治,这是中医师的诊治原则,没有错。
但是,对四诊八纲及辨证论治本身,是不是也要运用中医思维,有阴阳观念呢。
也就是说,有的病,不需要四诊八纲、辨证论治,有规则,就有例外。
万事万物都可阴阳二分,纯阴纯阳都不存在,【一些疾病,存在通治方】。
其次,条文中,腹中诸疾痛,【诸】就可以当【所有的】理解。
为什么在妇产科,见腹中痛,必须要四诊八纲辨证论治呢?
临床上,腹中痛,诸疾腹中痛,有慢性痛,有急性痛。
急腹症,又不能及时确诊的腹痛待查,如果手头备着当归芍药散,
直接给药,开水冲服,可能就会缓解其痛呢?
当然,这里是诸疾痛,不是诸病痛,疾与病,在古代是有区别的。

孕妇(胎儿),哺乳期产妇,新生儿,婴幼儿,老年人,都是特殊人群。
与其他人的体质不一样,这类特殊人群,开方治病,不能当普通人一样对待。
要照顾到特殊时期,特殊的生理状态及体质需要。

二、条文病机分析
2条原文都是简文,字面意思很简洁明了。
乍一看,可能会觉得,这样就行?
会不会有什么深刻含义呢?

(一)妊娠病篇条文
可以先模拟一下就诊场景:
来了一个孕妇,自诉腹中痛,都知道,孕妇要以安胎养胎为第一,
懂的,有点轻疾就会看病调治,尽可能给胎儿提供一个正常的生长环境。
不懂的,怕伤胎,忍着疾病渡过整个妊娠,
如此,反给胎儿一个不好的生长环境,影响胎儿成长。
宋金以后的医家先辈,可能多会提醒:阴血养胎,不要轻易动血啊。
孕妇没病的话,你动她的血干什么!
更何况,动气不动血,气血岂能分离!奇谈怪论。
就好像XXX说,麻黄怎么滴怎么滴,不能用啊。
不需要麻黄,没有用麻黄的指针,你用它干吗,该用当然要用。
担心它伤人,勉勉强强的用,不会用、用不好、用不到量,治不了病,
更验证了他的先定偏见,恶性循环。
其实,不就是不知道麻黄是干什么的,没有掌握好它的用度的缘故嘛。
话说回来,这孕妇为什么会腹中痛呢?

望闻问切,四诊八纲,病机推理,
君臣佐使,遣药法度,一个环节都不能少。
知道她是孕妇,体质状态特殊,阴血不足造成口渴不能食。
腹中痛,有很多种痛法,绞痛、钝痛、抽痛、刺痛各种腹痛。
现在,很多人不会描述自己的痛感,
这实际是一种不知,与心、脾、肾三藏功能关系比较大,
尤其是脾,略有弱、不足,脾主思嘛。
脾藏意,心藏神,肾藏志。
不会尽力去联想,即便想到也不会准确的表达出来。
虽然这样说,实际与五藏全有关系,
五藏不可割裂,也不可能不会影响到。
真碰到这种不知道怎么描述痛感的人,
就得告诉她几种比较形象的痛法是怎么样的表现,让她选。

原文:妇人怀妊,腹中【㽲】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如果【㽲】念jiao,就是腹中急痛,绞痛。
如果【㽲】读xiu,就是绵绵而痛,小痛,痛得喜按、喜温。
临床观察,妊娠腹痛,㽲(jiao)痛与㽲(xiu)痛,两种痛都有。
有的疼得很厉害,有的,就是偶尔疼得受不了,有的丝丝拉拉的痛,
有的跳痛,这疼一下那疼一下的,这些,统统都属于㽲痛。
那么好,这不就等于腹中各种痛吗。

这个孕妇,除了腹中痛、不能食、口渴,有没有其他症状表现?
可以没有,营养各方面都很好,情志(心理、情绪)有点问题,有点郁。
血不利则为水,可以表现为湿,也可以表现为水气病,
还可能有局部血淤(血行不畅的状态),甚而瘀血(病理产物)。
可以有相关症状,如:
小便不利,水肿,眩晕(迷迷糊糊地不清楚、眼花),手脚麻木,抽筋,等等。
阴血养胎有不足嘛。
阴血不足,必然会影响阳气了,这是对应关系,
阳气足,可能会生风继而热、亢,阳气不足,则气血俱虚。

在临床上,得注意:
癥(zheng)瘕(jia
孕妇本身就有瘀血、痞块、癥瘕之类的老毛病。
脸色暗沉,色斑比较多等等瘀血表现。
这个【癥】没有简写字,其他写法都不对,只有这样写,才是癥积、癥块,
就是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一类的良性肿物。
在古代可能会先治好了再怀孕,现在没治好可能就要孕,或计划外的已经怀上了。
癥瘕有孕,胎、癥共存,如果没有病理表现,没有下血、腹痛,不影响胎儿发育,
那就尽可能的和平共处,渡过妊娠期,生的时候剖腹产,一起解决,尽量少用药。
如果有病理表现,就要看具体情况诊治。

在临床上,还得注意:
漏下,下血,无癥瘕的出血、血性分泌物,腹中痛
【孕妇临床,医家一定不能先有定见】
不管是第一次,还是第N次就诊,只要孕妇自诉没有涉及到,
就要问一下,别忽视了。
母子相安,母不安子易动,
胎动不安就易诱发流产,就要提前安排好安胎、养胎计划。
先兆流产,习惯性流产(滑胎),现在都很常见。

这个孕妇,有点阴血不足,要补血养血。有点血淤气滞,要行气活血。
血水互患,有点水气、湿气,要利水,要化瘀。
尤其腹中痛,这样一个主症,应该给什么药?开什么方?
首先想到的,就是【芍药】。
伤寒杂病论中,桂枝汤中五味药,个个都是最常用的。
腹中痛想不到芍药,别说是中医。

诊与治,是两个相辅相成的过程,
诊断精准,治方确切,开出的药要明白。
诊断再精准,治方不对,对药的认识不足,也是白搭。
在表里病的甄别上,特别突出,分不清表里。
就好像确诊了肺癌,你开的药自己想的是治肺癌的,
实际上,它不是治肺癌,它是治大肠的,那可能会有效果,但能好到哪儿呢。

就拿补中益气汤来说,也是一个名方了,
凡是中焦病,肝胆脾胃病,都会有效,
但是治肝还是治脾还是治胃治胆,看法不同。
效力会有差异,有效率会有高低不同。
幸亏中医没有比较认真的有效率和效力统计对比,
不然的话,用这个方,会闹出笑话一大堆。

用经典医理诊病,就要用经典药理看待药味、开方治疗。
不能用经典医理诊断,用时方药理治方,
结果,开出的看上去是经方,实际只是自己的自组方而已。
那样,就等于每一个病人,可能都是你的小白鼠,帮你做试验了。

【本经·芍药】:味苦平。
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如果是普通人的腹中急痛,一味芍药,就可以了,马上缓解急痛,拘挛。
加上和事佬甘草,去调和一下,就能和气血,止慢痛了,还能补钙
芍药的应用,芍药甘草汤里最能体现,收敛自己几乎到了极致。

但这是孕妇的腹中痛,不但要缓解痛,还要防患于未然,照顾到胎儿。
怎么办?
血家必用,女科圣药,当归,还有它的闺蜜:川芎。
【本经·当归】:味甘,温。
主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创,煮饮之。
这个药的临床应用,等下再讲。
【本经·川芎】:味辛,温。
主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创,妇人血闭无子。

可以这样理解:芍药打扫卫生,当归收集垃圾交给川芎,川芎把垃圾放到屋外。
芍药处理脉内营血,去芜存菁,打散营血中坚积、血痹、瘀血,分割出邪气,
当归把它送到阴阳营卫交界处,川芎接手推至表卫、阳分。
还可以这样理解:芍药剿匪,当归解绑人质并送至安全地界,川芎送人质回家安全得救。
芍药在营血脉内打开腠理,当归梳理营血脉内被郁正气,并推行正气至脉内腠理处,
川芎接手,帮助正气出脉至表卫、阳分,人体正气归位,气血和,脏腑安,病即愈。
也可以这样理解:芍药整理物件摆放整齐,当归分类物件各归其类,川芎负责登记存档。
芍药理顺脉内营血,当归分割血气、营气、液,川芎负责营卫相贯、交换。

总之,芍、归、穹,三姊妹,治理营气、血分、阴分,完美组合。
所以,后世有归+穹(3:1),做成散,
不叫归穹散,叫佛手散,解决妊娠产后诸多问题的佛之神手。
还有,后世有耆+归(5:1),做成汤,
不叫耆归汤,叫当归补血汤,主治血虚阳浮发热证。
不管什么人,在什么特殊时期,都得顾护正气,养阳。
要养胎、安胎,只处理孕妇血分,显然也是远远不够的。

还得从理顺卫气、津,助阳。
血不利则为水,气不利也为水。
在某种程度上,理顺气、水、血的关系,诸疾皆愈。
首先,想到的是白术:祛风除湿,固护【带脉】,行中焦水。
【本经·白术】:味甘温,无毒。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
【别录·白术】:味甘,无毒。主治大风在身面,风眩头痛,目泪出,消痰水,
逐皮间风水结肿,除心下急满,及霍乱,吐下不止,
利腰脐间血,益津液,暖胃,消谷,嗜食。

其次,想到的就是茯苓:补小肠火,利膀胱水,顺气安神,益气利水。
【本经·茯苓】:上品,味甘,平。
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止口焦舌干,利小便。
久服安魂魄养神。

行津利水,但不能丢失水中精微,就需要泽泻:
消水,收摄水中精微,助水化气上输,形成循环。
【本经·泽泻】:味甘寒。
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
久服耳目聪明,不饥,延年轻身,面生光,能行水上。

可以这样理解:
川芎将垃圾交给白术,白术归整一下,交给茯苓,
泽泻看到茯苓收集到的垃圾后,挑出可以回收利用的重新返回,其余的就排出体外。
还可以这样理解:
芍药开脉内腠理,白术开脉外腠理,便于川芎推正气至阳位,茯苓加温,泽泻过滤。
也可以这样理解:
白术在腰脐间顾护带脉,益气,使中焦归位,不使中焦压迫下焦,各就各位。
茯苓推动小肠津行至膀胱,就不至于拥堵,
泽泻过滤茯苓推行过来的水津,回收精微上行,并排废物出体。

白术不断从营血阴分获得水津阳气补充,茯苓助推至膀胱,泽泻分割回收推行精微上行,
术、苓、泽,三兄弟,梳理卫气、水津、阳分,也是完美组合啊。
避免行津利水,把中下焦的水也排光了,津也丢失了。
这样,一个完整的中下焦营卫循环过程就形成了,由血分水分的津、液代谢过程。
芍药、当归、川芎行营气在血分阴分,白术、茯苓、泽泻行卫气,在气分阳分。
孕妇,口渴不能食,腹中痛,就可以很好的解决了。

如此,也就知道,腹中诸疾痛,都可以用这六味药组方处理。
如果牵涉到上焦,在这六味药的基础上加减。
气血和,藏腑安,自然不痛。
哪一味,该用多少,另一味,又要用多少。
君臣佐使,这个遣药法度,待后面再细讲。
整个六味药组成的当归芍药散,就成了【化瘀行气利水】的代表方。

所以,它出现在【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的妊娠腹中痛里:
妇人怀妊,腹中㽲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

·吴谦等编纂的【医宗金鉴】:妊娠腹中急痛用此方,未详其义,必是脱简,不释。
条文描述确实简单,文字精炼,
胡老(希恕)认为,这条文是简文,简略描述之文,也有脱简的意思,为什么会简文?
他认为,前面都讲过了,可能还是反复的讲过了,
到后面,在这里,就不需要再多讲了,所以,就简文了。
不过,以药测证,就不可以简略了。

【问题在于】,妊娠病篇第一次出现当归芍药散,前面没讲过。
在其他地方,仲圣都可以不厌其烦的讲解,
甚至可以用几条条文,反映出一个病患的疾病诊治全过程,
到了更需要详述的妊娠病篇,反而用简文了?这态度也太随意了吧。

【真是脱简,怎么脱的简?】
刻字的竹简,恰好在这条文时,丢掉了一条、一片?
或是,整理条文的王叔和林亿等人太不重视了?
那我岂不是也可以认为,其他条文都有脱简,都是简文,都应该再增加XXX
还有,那些不符合我推理的病机条文,
都是他们在仲圣原文原句上,擅自增加上去的文字,都该删掉点YYY
如此做学问,无往而不利啊!!!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17):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腹中诸疾痛,原因多了去了,全可以用当归芍药散?
即便临床大家,第一反应也是如此。
几乎是本能的,要给当归芍药散主治病机限定一些前提,让其适用范围小一些。
胡老(希恕)是这样看的:不是遇到一切的妇人腹中疾痛就要用当归芍药散。
既然是妇人,总关乎血的问题。像妇人血气急痛,就有用当归芍药散的机会。
用【当归芍药散】,
一方面有瘀血,有贫血现象,肚子痛,发急痛;
另一方面,有小便不利,或头晕。
遇到这类,无论男女,都可以用当归芍药散。

如果从文辞看条文。
女子,怀妊,怀娠,妇人,有区别。
【女子】:天癸至前,天癸至后的青春期,婚前,有时候,也可以扩展理解是所有女性。
【妇人】:婚后,妊娠期,产子及以后。
【怀妊】:怀孕,有胎动前的孕期;能否像现在,大家都宽泛的理解为整个妊娠期?
【怀娠】:有胎动及以后的孕期,能否像现在,大家都宽泛的理解为整个妊娠期?
【妊娠】:怀妊,怀娠,整个妊娠期。

如果从简文与否,看待条文。
腹痛,腹中痛,腹中诸疾痛,有区别。
【腹痛】:腹部痛,隐性不适,坠胀感,肚皮肌肉拘挛抽痛应该也算,包括腹中痛。
【腹中痛】:肚子里面,腹中各种痛,包括急性、慢性。
【腹中诸疾痛】:这个疾,有深意,可以理解成各种疾导致的腹中痛,
痛是伴发、继发,也可以是主症之一,急性、慢性都算。
疾,如果当迅疾理解,那就是腹中各种急痛,急性痛。

再次强调,妊娠期,出现腹中各种急慢痛,
用当归芍药散,缓急止痛为主,急则治其标,先止痛再说,
即便补益调理,也只是帮助理顺。
这是不轻易动血的考量,避免碍胎。
因为妇人腹中痛,妊娠期腹中急痛,关乎血气,动血就会碍胎,
胎动不安,继发后果都比较严重?
妊娠期急性痛的诊治时间有限,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
孕妇腹中急痛,可以忍受多长时间,而不会引发流产?

在女科杂病篇,当归芍药散的适应症范围缩小了很多。
腹中各种急痛,各种【疾】致腹中急痛。
一是因为女科杂病里,疾病众多,证候万象,腹中各种急痛,治标为主兼理气血。
二是各种痛,滞痛,虚痛,兼证相对多,禁忌又相对比较少。
妇人腹中诸疾痛,真阴亏损,留连外水。
真阴虚,则内络急痛;外水积,则内络窒痛。当归芍药散,补血行饮。
妇人以血为主,血以中气为主,中气就是土气。燥湿得宜,土能生物,疾痛即愈。
芎归芍滋其血。苓术泽治其湿。
妇人腹中诸疾痛,风木克湿土,气滞血凝之病。
芎归芍养肝血而行瘀,苓泽术,燥土气而泻满。

因此,女科杂病里,止痛的同时,完全可以加大理顺力量,标本兼治。
所以,就有了另一条简单描述的条文: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胡(希恕)老认为,这与当归芍药散条文一样,也是简略描述(脱简)之文。
他认为,不是见到妇人腹中痛,就要用小建中汤,小建中汤不关乎血气,
虚寒腹中痛,腹中挛痛,急痛,可以用小建中汤,而且男女都可以用。
小建中汤在【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及【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有收载。
所以,在这里,也许真的可以简略描述。

不过,我的看法依旧与当归芍药散相当,
凡妇人杂病,主诉腹中痛,就可以用小建中汤为基本方,和血缓急止痛。
能解决妇人腹中痛,怎么可能不关乎血气呢。
它是某种程度上的通治方,有其他兼证,加减即可。
急则治其标,这应该属于诊治大原则之一。
小建中汤,是桂枝汤,倍加芍药,加饴糖。
如此药方,为什么不能作为杂病腹中痛的基本方呢。
当归建中汤,是桂枝汤,加当归,倍加芍药,如大虚加饴糖,更是偏重和血缓急止痛。

所谓标本: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换个说法,就是卒病痼疾:病痼疾,加以卒病。
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中医治病,并不都是标本兼治。
仲圣给出的一些方药,也有缓急治标方。
后世把中医的治病必求于本,误解为治病治其本。
不但意思大相径庭,还多了很多吹嘘成分在内。
这都是继承那些江湖游医先辈的习气,造成的流弊,
忽悠到了最高境界:自己都以为是真的了。

比如,食饮造成的疾病,食饮无节为本,
要治其本,开出方药,让病家改变食饮习惯,行吗?
食饮习惯不改,即便开方给药后疾病缓解,仍会复发,这算是治本,还是治标呢。
教导食饮有节,正常时预防作病,病时有助于恢复,这才是治病之本。
开方缓解疾病,是治病之证,做好这个,已经可以自豪了。
更多的是,开药缓解疾病,治了病之症,引邪成伏,酿成痼疾。

当归芍药散,君臣佐使,该如何安排?这仗该怎么打?
要解决腹中痛,芍药第一,芍药该用多少?
这涉及经典药理中的数理,很复杂的一门中医学亚学科。
辅行决,就是《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通常认为是经方用药指南,
那也没有给出,在何种场合,该用多少剂量为最好,
也就是不太清楚经方药理量效关系,这用量,就很难把握。
也许本就不该给出,要圆机活法,临证机变。
给我们增加好多难度,只能以考证的方式,揣测圣意,考察药、量、证间关系。

论中载方113首,52条原文,用芍药33首,使用频率仅次于甘草、桂枝、大枣、生姜。
寒热虚实、表里内外,六经诸病,均可使用。
芍药用量一方半斤,三方六两,二方四两,十四方三两,七方二两,六方其他量。
麻子仁丸芍药用半斤,但服用量每次只有梧桐子大的丸子十个。
有三方芍药用六两:小建中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
三方或缓急,或活络,止痛。
就是说,止腹中痛,芍药量用六两以上。
当归芍药散中,芍药用一斤,最大量,是为了与当归、川芎配伍,
其他药味,也像芍药这样,判断药、量、证之间的关系。

对于药味的主次,也就是君臣佐使,
仲圣给出的药方,很多药方,都比较活泛,各管一段。
哪一段出问题了,那一段就为主,没有多余或重叠的药味,
完美体现经方的魅力:精、简、专,当归芍药散,就有这个特点。
因为它治妊娠腹中痛,所以,是原方中的主次安排,
如果在其他场合,就可以充分调整,一方治百病,这就是活方
时方多数是死方,在治方前,对药理的掌握不透彻或有偏。

对于药味的用量,后世医家认为,量大效宏。
在一定程度上,这是对的,但不全对。
【量的大小】,与药味数,与药效证对应关系有关。
一味药如果用N味药代替,药味数增加了,用量当然可以少。
只是,增加了药味数,力量方向,就不专一了。
【量的大小】,还与药的性味有关,而性味,与入体的方式相关。
不是看到量大,作用力就一定强,效应就一定明显。
这不是直线的,线性相关。所以,量大,未必占主是君药。

前面分析过,因为妊娠时,阴血养胎去了有不足,血虚气滞了,或气滞血淤了。
按四字箴言,现在对当归芍药散的病机看法是:肝脾不调。
肝郁气滞而血滞、血瘀,肝虚气滞而血瘀,脾虚气弱而湿盛。
可以这样说,但一定得理解,这只是为了简略表达一种病理状态的词语罢了。
一定不能以为真的只是肝脾不调,只治肝、治脾。

【气滞】,肝虚而郁,肝实也郁,必有肺气不降,或降过度问题。
气机升降的一个环节出问题了,另一环节怎么会不受影响呢。
【湿盛】,脾虚而湿盛,脾实也湿盛,必有胃气过燥问题,因为燥湿相依。
这边不燥那边不湿,或者说这边不湿那边不燥。
【五藏相通,移皆有次】,因血虚、血淤,哪个脏腑能不受影响呢,各个都有关联啊。
所以,这个肝脾不调,只是简文。

【提示】:如果按三阴三阳,少阴,少阳,太阴,阳明。太阳,厥阴。
六经辩证,该怎么辩?

(二)以药测证
病机分析,诊断后,如要解除腹中痛,该怎么治、怎么用药。
遣药阶段,选药味,提及单味药的性味功能主治,及药效证关系。
药味选定,就该确定主次,安排药量。

【五常政大论·素问】:必先岁气,无伐天和,是为至治。……化不可代,时不可违。
李东垣【脾胃论·用药宜禁论】:春夏而下,秋冬而汗,是失天信,伐天和也。
不论何种疾病,用药以应四季,春夏用升浮,秋冬用沉降。
春宜辛温,以顺春升(生)。夏宜辛热,以顺夏浮(长)。
秋宜酸温,以顺秋降(收),冬月宜苦寒,以顺冬沉(藏),所谓顺时气而养天和也。
与四时之气相顺是为补,与四时之气相逆则为泻。
每个季节,不同藏腑用药宜忌也有所不同。
肝主春,心主夏,秋主肺,冬主肾,脾主四时。

四时(季)用药。
用四物汤时,倍当归以迎春气,倍川芎以迎夏气,倍芍药以迎秋,倍地黄以迎冬。
可以看出这四味药的特性。在气分,又如何对应呢?
当归芍药散的四时用药规律如何?
五味入口,各有所走,多食之,则各有所病。
【春季】,甘温当归主血,先走脾。
【夏季】,辛温川芎主血,先走肺,气走于上焦。
【秋季】,苦平芍药主血,先走心,苦入下脘。
【冬季】,甘寒泽泻主气,先走脾,不能上至于上焦,与谷留于胃中。
【交季】,甘平茯苓主气,先走脾渗湿向下,甘温白术主气,先走脾燥湿向上,也主血。
四时神药,名曰茯苓。

【五味·灵枢】:
生理状态下,要保养。
肝色青宜食甘。心色赤宜食酸。脾色黄宜食咸。肺色白宜食苦。肾色黑宜食辛。
病理状态下,要治病。
肝病宜食酸,禁辛。心病宜食苦,禁咸。脾病宜食甘,禁酸。
肾病宜食咸,禁甘。肺病宜食辛,禁苦。

当归三两,芍药一斤,茯苓四两,白术四两,泽泻半斤,川芎半斤(一作三两)
药方总量:43汉两,或38汉两。
按【五味·灵枢】经文:
苦入心(芍16汉两),甘入脾(归、泽、苓、术共19汉两),辛走肺(芎8/3汉两)。
食苦治心禁咸,肺病禁苦(生理状态下,食苦养肺)。
大量的芍(16汉两)在此,治心养肺。多食苦则入而复出走骨,伤肺气,用芎治肺。
食甘治脾禁酸,肾病禁甘。用芎养肾免甘伤肾。多食甘,令人悗心,用芍治心。
肝病禁辛。食甘养肝,免辛伤肝。
如此分析,当归芍药散,治心脾,养肺、肝、肾。
而不是现在常说的治肝脾(肝脾不调)。

如果川芎8两,而不是3两,
则增加了治肺养肾的效力,药方作用更加偏向于水津气分。
痛感,是心在表达其他四藏的变动,则治心,就能缓解痛。
腹为脾之地界,腹中痛,为脾病,治脾,就能解决痛的根源。
五藏流通,移皆有次。
因此,治心脾的同时,需要养肺,养肝,调整气机上下。养肾以沟通表里。

【阴阳应象大论·素问】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味厚则泄,薄则通。
酸苦涌【通】泄,为阴。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气薄则发泄(散),厚则发热(发)。
辛甘发散,为阳。
这里是口尝味道与鼻嗅气味的对比,
酸、苦,味薄则涌【通】,味厚则泄,都为阴。
辛、甘,气薄发泄叫散,气厚发热叫发,都是阳。
厚:味道浓郁,气味浓烈。薄:味道寡淡,气味稀薄。
【提示】:当归、芍药,属阴还是阳?

如果仍以四时用药的角度分析,治心脾,
(春)当归为君,可以引肝心包经脾胃入心小肠(春夏)。
(秋)芍药为君,可以助心小肠经脾胃入肺大肠(夏秋)。
【提示】:是否可以作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保健方。

以灵枢五味经文分析药方,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经文分阴阳。
推测出当归芍药散,治心脾,养肺、肝、肾。
心,应天热地火,在体为脉,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心生血,血生脾。
脾,应天湿地土,在体为肉,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脾生肉,肉生肺。
肝,应天玄(神)地化(五味)人道(智)。在体为筋,在窍为目。肝生筋,筋生心。
在有形之体,治心,就是治血脉,治脾,就是治肉。治肝,就是治筋。
在无形经络,治心手少阴,是助阳益卫。治脾足太阴,就是助营建中。
【提示】当归芍药散中,有没有治阴枢呢?

妊娠腹中痛的当归芍药散,芍药虽然是方中量最大的一味,但它只能与川芎并列称臣。
当归,是方中的旗帜与方向:引阳入阴,助郁阳出阴。
病在血分阴分,腹中痛,问题的根本是阳在血分、阴分的运行出现了问题,
才导致了问题的发生,如果阳不足或未郁,就不会腹中痛。
解除症状的动能,主要还是由当归提供的。
这是治病必求于本的体现,想更多了解当归的特性,
可以参看《不能被忽视的当归四逆汤》:
http://tieba.baidu.com/p/3631149936

【中医黑话】:
之所以叫黑话,是因为这些套话,不能指出必用当归芍药散的实质。
也就是说,这些说法,并不能指向当归芍药散,都没有抓住当归芍药散的本质。
四字箴言:
病机:肝郁血虚,脾虚湿困。肝脾不和,气血失调,所致腹部疼痛。
治则:养血疏肝,健脾利湿。调和肝脾、活血利湿。肝脾同治,治肝为主。
津血并调,治血为主。化瘀利水方。
其中:归芍穹,血分治血;苓术泽,气分调津。
配伍特点:寓通于补,补泻兼施方。
其中:芍药敛肝,和营止痛,当归川芎,调肝和血,苓、术、泽,健脾渗湿。

神农本草经中,上品为君主养命;中品为臣主养性;下品佐使主治病。
是从药性角度阐述药的作用,命与性,体与用,寿命与生存质量。
养为顺(应天地),治为逆(病机病理,逆之以顺应天地)。
【至真要大论·素问】:大要也,
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
……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
……从内至外者,调其内,从外至内者,治其外。
从内至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
从外至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中外不相及,则治主病。
……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非上下三品之谓也。
这是从病理病机角度阐述药的作用及制方原则,君臣佐使,佐药不是辅臣,就是使药。
多则九之,少则二之,为什么没有君一臣一之方呢?
臣二是一文一武。臣三是文武及其制。显然,药可以偏,方应该平衡。
更多对君臣佐使理解,
可以参见《中医的君臣佐使遣药法度在花香花宜产品中的应用》:
http://tieba.baidu.com/p/3357156821

治病必求于本,这是确定君臣佐使的原则之一。
病本在于气郁则独亢于外,血虚则阳无所附而血不行,乃至瘀血。
因此,当归量虽小,却为君药。
注意:本草及别录之当归,主咳逆上气,能和气血,止痛。
急则治其标,这是确定君臣佐使的另一原则。
芍量在方中虽然最大,却与川芎佐君共为臣药。
注意:本草及别录之芍,能散恶血逐贼血以除血痹,通顺血脉,缓急止痛,利小便。
使药至病所,应臣之药,这是确定君臣佐使的又一原则。
腹中痛,从内至外者,应调其内。
脾主大腹,凡腹部疼痛胀满,不属阳明,就属太阴。
脾位卑,厥阴病、少阴病都会在太阴脾反应出来。
厥阴肝主少腹,少阴肾主小腹。
白术,顾护带脉,利腰脐间血,大、少、小三腹部气血同调。
茯苓在小肠,泽泻在膀胱,均属小腹。
因此,当归芍药散治腹中痛,
其柔筋止痛,行津养血,通利小便,建中益全身,为治本之剂。
兼顾了导致腹痛的多种因素,故妇人腹中诸疾痛均能见效,无论妊娠与否皆可用。

【腹部范围】:
上腹部剑突下为胃脘部,是胃腑所居之处。
胃脘以下肚脐以上为大腹,属足太阴(脾)足阳明(胃)。
脐以下耻骨毛际以上为小腹,属足太阳(膀胱)、足少阴(胞宫)、手太阳(小肠)。
小腹两侧为少腹,是足厥阴脉所过及手阳明之处。

提到疏肝药,多会想到柴胡,而不会重视当归。
柴胡质硬走气分,当归柔韧入血分。
急疏肝,用柴胡有力,疾风骤雨,秋分扫落叶一般。
但它没有渗透力,不入里,地面湿润了地底下仍然干,所以,短期应用效果更好。
慢疏肝,用当归更好,和风细雨,润物细无声,能润透,可以解决比较深的问题。
现在人的体质不如古人,用当归调肝、养肝更适合。

不过,吃单味当归,常会【上火】。有一种说法:
当归,能释出肝中所藏之血,体质寒脉管偏窄的人,
身体一下子接受不了血量暴增,就会牙龈肿,【上火】了。
当归加上芍药(比当归多一些但不要太多),
就可以反制当归,拉一部分血回肝,就不会【上火】了。

经方中,药味制法以及服用法,都是与功效相关的,都是药方的重要组成之一。
当归芍药散用酒服,清酒(黄酒一类)就是其中的一味药。
用酒服的目的,多数认为酒能引药入血。这是忘了,酒入于胃后的行走路线,
它能直达上焦出表,能发汗也能利小便,对血水交换都有促进。
如果不善饮酒,吃点辛味的,喝烫热水,都可以。
比如,用葱白汤服用。
葱白,就是厨房里炒菜用的葱的近根部的那点鳞茎,味辛性温,能通阳散寒,调气安胎。

当归芍药散,可以看作无出血的胶艾汤,与无水气上逆的五苓散,
即:半张胶艾汤 + 半张五苓散的合方。
也可看作是三补三泻,补泻兼施方。
归,芍,芎,补血行血;苓,泽,术,行津利水。
血行不利,因血水停,如单利小便,会旋利旋生。
在调整血水交换关系的基础上,施以化瘀,补益作用,则体现在化瘀及交换补充上。

三、临床应用
分析病机,知道了如何治妊娠腹中痛、诸疼痛。
同时明白了,当归芍药散完全可以一方治百病。
以药测证,也印证了当归芍药散确实可以治很多疾病。

(一)疾病谱非常广
在妇产科、内科、外科、儿科、皮肤科、五官科等,均有应用。

1)腹中痛月经不调(痛经子宫异常出血闭经)
腹中痛:经期腹痛(痛经),妊娠腹痛,杂病腹痛。
男性的腹痛,如果发作有时,那与少阳有关,也可以用当归芍药散加减治疗。(焦树德)

痛经,在古代是病,现在不算病了,十女九痛。
痛经有虚实之分,寒湿瘀血内阻,
多痛在经前或经期,痛位不移拒按,经退血色紫暗并有瘀块。
当归芍药散对有水的痛非常有效,做成胶囊治痛经,效果比田七痛经胶囊要好。
对有淤血的痛不太给力,可以加丹皮,桃仁,茜草,元胡,肉桂,则效果加成。

月经不调造成的黄褐斑、眼袋深、晨起面浮肿、下午下肢浮肿、脱发等,
把当归芍药散作为月经不调的专方,也不为过。
经量少或闭经,单用或配葛根汤。
崩漏:崩漏性质相同,仅轻重、缓急之分。
既成崩漏,因虚者十之八九,因实者十之一二,崩可转为漏,漏可转为崩。
崩,出血来势凶猛,下血急迫,血量较多,不能停止。
漏,出血量少,淋漓不断,绵绵不绝,病势缓慢。
临床观察下来,现在
1、因寒邪外侵,寒凝血滞,而成崩漏。既已成瘀,温寒意义弱于化瘀。
2、肝失疏泄,急躁易怒,或忧愁悲郁,瘀久化热,迫血妄行,而成崩漏。
3、恶露瘀血,内阻而成崩漏。
医家多强调补虚、止血,忽略血瘀。
出血之际,不敢活血化瘀,以为先止血后去瘀方为万全。
殊不知,既成瘀血,对人体无益,反有碍正常血液运行,
此时须尽快将瘀血排出,滋补收涩止血之品不仅无益,反使瘀血越结越实,病势有增无减。
瘀血不去,出血不止,即使收涩,也是暂时效果。
去瘀生新的原则不能丢。
当然,要分标本缓急,崩时,有血脱趋势时,要视情况,血止后再治其本。
活血化瘀,祛邪而扶正。瘀血祛后,就要停用。【有故无殒】
失血,虚是必然结果,瘀血驱尽,就要补虚,方能彻底治愈。
现代研究结果表明:当归芍药散能增强宫壁肌张力,收缩子宫,缩短凝血时间,
促使过厚增生的子宫内膜迅速剥脱。

2)不孕症
凡不孕者,只要见经期小腹痛而经量少,带下量多。
肝气郁结,气机不利,脾不生精,以致冲任失调的不孕症。
就可以用当归芍药散,再加上相关药物。
输卵管堵塞导致不孕,西医主张通水,女患都特别痛苦但也得坚持,
中医的话,就用当归芍药散,还可以与桂枝茯苓丸合方,
如果兼有感染,可以配连翘、白花蛇舌草,皂刺等。
也可以当归芍药散合少腹逐瘀汤,通畅道路。

3)安胎保胎养胎
生育能力强弱,是体现生育期妇女健康程度的标志之一。
要能怀得上,保得住,生得下,这才有了养胎方,当归芍药散。
孕妇服用,不仅有助于轻松分娩,也有助于胎儿健康,及产后的生长发育。
可以预防妊娠期肾病综合症,围产期保健必用。
妊娠后,胎体渐长,阻碍母体气机升降,影响水血运行,致各种妊娠病,均可以用。
子肿就是怀孕七八月后,下肢或全身浮肿。
妊娠期出现腹痛或拘急,先兆流产(ABO 血型不合),习惯性流产,
偏头痛,中毒症,阑尾炎,小便难,腹泻,
羊水过多,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及胎痿不长,胎位不正。
当归芍药散对【胎位不正】的纠正率可达80%以上,疗效高于膝胸卧位,
当然,不是所有的胎位不正都可以用。
另外也要注意,胎位是会反复变动的,转胎后仍要观测。

4)黄褐斑,痤疮
尤其孕妇长斑(孕斑)与痤疮,既能安胎养胎还能祛斑消痤。

5)卵巢囊肿,子宫肌瘤
妇科常见病,但比较隐蔽,妇科检查时才会发现。
癥瘕、肠覃等,卵巢囊肿常分气滞血瘀、痰湿瘀结、湿热阻滞、肾虚血瘀四型诊治。
不出血水互结,用当归芍药散更适合病情。
【子宫肌瘤】:有形肿块,经血淋沥断续无常,【桂枝茯苓丸】是常法,
温经汤、少腹逐瘀汤等也很常用。
【温经汤】治寒热交结的恶性肿瘤。
【桂枝茯苓丸】治寒热并见的子宫肌瘤。
【少腹逐瘀汤】治瘀血明显的子宫肌瘤。
【当归芍药散】也很重要,失血日久,文攻为好,不宜强攻。
当归芍药散治子宫肌瘤,加适量软坚散结药如三棱、莪术、牡蛎、贝母等,有一定疗效。
当归芍药散合桂枝茯苓丸,可使子宫肌瘤缩小,甚至消失。

6)特发性水肿
特发性水肿日益增多,目前还缺乏专门的药物,西医目前是没有好办法的。
女性出现水肿的现象非常普遍,这类水肿,与所谓的心性和肾性水肿并不相关,
可能与内分泌失调及直立体位反应异常有关。
西医对其成因提出了假说,较受公认的是雌激素对水液代谢的影响,
看作水盐代谢紊乱综合征。
雌激素可以保钠保水,正常情况下,会使女性皮肤水灵光滑,细腻而有弹性;
如果过头,会导致组织间较多的水钠潴留,就会肿胀。
而脂肪是个雌激素库,因此,胖人更明显,更易水钠潴留。
潴留的水分重力向下,就会表现出午后下肢水肿较重,下午鞋子变小的现象。
因此,【特发性水肿的表现】是:
午后身体下垂部位出现水肿,长时间站立或活动、食用含盐食物后出现或加重。
晨起、平卧位休息后眼周、脸部和腰部肿胀明显,病程绵长。
初发此证时,经西医检查后,往往被告知没有问题。
【明明水肿,怎么能说没问题?】
当归芍药散和血利水,以其为主方,效果显著,前景良好。还可以合防己黄芪汤等。
【血液运行失调引发水液停留】,临床表现,
血虚,见体质不佳,面色苍白或黄肿;腹痛绵绵,喜温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
水停,见水肿、羊水过多及特发性水肿;又可见带下量多,清稀如水,甚至有盆腔积液。
【内分泌失调】,会造成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易水肿。
有有形之瘀,可以合用桂枝茯苓丸。

7)肾病综合征
是一组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高脂血症】为特点的综合征。
肾组织病理改变多为增生性变化,基底膜增厚、组织纤维化以及瘢痕形成等,
尿中【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多。
当归芍药散加泽兰、牛膝,治肝脾不和、瘀血水停之肾病综合征,效果明显。
当归芍药散加黄芪、煅牡蛎、桂枝,治水湿泛滥、土不制水之肾病综合征,效果良好。

8)乳腺病
女性常见,当归芍药散,酌加软坚散结或通络利水药,
产后气血不足、肝脾失调、络脉瘀滞、乳络失养之乳房挛痛,效果也很明显。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患侧上肢肿胀,是术后常见并发症,
当归芍药散加桃仁、姜黄、地龙、桑枝、黄芪为基本方,随症加减,
治乳腺癌术后患侧上肢肿胀38例,总有效率可达86.8%。

9)过敏性结肠炎
急发时,可以配葛根芩连汤,或双花、连翘,很有效。

10)其他
产后小便难,盆腔炎,子宫炎,附件炎,输卵管肿胀,更年期综合征。
贫血(包括缺铁性贫血),
胆囊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脾功能亢进、慢性胃炎、肠梗阻。
软组织损伤,局部水肿,淤血肿痛。【有较好的运用前景】
泌尿系结石并感染、痛风、心衰水肿。
脑外伤后综合症(眩晕)、梅尼埃病、脑血栓、舞蹈症、冠心病心绞痛。
老年痴呆症,这是上世纪80年代,日本对当归芍药散的研究。
坐骨神经痛、神经炎、过敏性鼻炎、慢性荨麻疹。
前列腺增生,当归芍药散加益母草皂角刺。
慢性列腺炎、附睾炎、睾丸鞘膜积液、精索静脉曲张等。
其中:慢性前列腺炎,属中医的淋证、精浊、白淫等范畴。
精索静脉曲张,属于中医的筋瘤范畴。
血瘀湿滞之腰肌劳损或背肌筋膜炎
湿滞: 脘腹痞闷,食少纳呆,大便溏泻,苔白腻。倦怠乏力,舌体胖大有齿痕,脉细弱。
血瘀:头晕心悸;腰部疼痛,痛有定处。面色淡白或萎黄,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

已婚已育妇女中,盆腔炎发病率高。
子宫内膜增生、慢性宫颈炎,表现出白带多、腰痛等。
以当归芍药散为基方,易治易效,易反复,临床治愈后,须巩固以求痊愈。

总之,当归芍药散,可谓是难病奇方之一,
从肝脾藏腑关系,血水关系角度,
以八纲分类,属里证,属阴证(厥阴、太阴),属虚实夹杂,偏寒。
是湿邪兼入血分的方剂,应用重点在腹部。
厥阴所主出现异常,即可使用。
风动肝摇,肝为风木,如治舞蹈病、眩晕之类,属治肝。

(二)养生保健美容
只要是女性,就可以一辈子服用。
这些能用当归芍药散的人,远看近看,会有一些共同的特征表现。
外貌体征:贫血(无血色)浮肿貌或局部肿,下眼睑色淡,脸色黄暗或有斑。
下肢常浮肿,有点胖,【体重超标,要减肥的话,可以在当归芍药散中加一味牛膝】。
主诉:头晕晕晕乎乎,疼痛。
可能会有点心悸(容易砰砰跳),有的会有肌肉痉挛跳动。
月经不调,常腹痛(喜按喜热),大部分大便溏软(或先干后溏)。
适合温经汤的人看上去瘦枯,适合当归芍药散的人看上去胖肿。
【形象点:婴儿肥,或黄脸婆】。

四、各家看法
当代医家中有两位对当归芍药散的理解给人启发。
1】岳美中:提出了腹诊特征及服药后药物起效后的表现。
此方之证,腹中挛急而痛,或上迫心下及胸,或小便有不利,痛时或不能俯仰。
腹诊:脐旁拘挛疼痛,有的推右则移于左,按左则移于右,
腹中如有物而非块,瘀血与水停滞。
方中芎、归、芍药和血舒肝,益血之虚;
苓、术、泽泻运脾胜湿,除水之气。
方中多用芍药,芍药专主拘孪,取其缓解腹中急痛。
迨用之,既疏瘀滞之血,又散内蓄之水。
服后小便或如血色,大便或有下水者,系药中病,是佳兆,应坚持多服之。


2】陈潮祖:《中医病机治法学》为其学术代表作,
强调:五脏宜通(即玉机真藏论篇:五藏相通,移皆有次)和膜腠三焦。
【《中医治法与方剂》包括这本书的内容,方剂解说更详细】。
腹痛是本方主证;
肝虚血滞,脾虚湿滞,是此证病机;
其余脉证则是辨证依据。
脾主大腹,腹痛自然候脾,但因疼痛多系经脉收引和血行不利所致,故当责之于肝。
这种病位在脾而病因在肝之证,称为【肝脾不和】。
肝藏血主筋膜而贵和柔,此证以疼痛为主,是【经脉挛急】与【血行不畅】的综合反映。
面色萎黄是血虚不荣之征,以上反映了肝的病理改变。
脾主运化、喜燥恶湿。
下利兼见小便不利,或腰脚麻痹,或目赤疼痛兼见涕泪甚多,舌体淡胖,
都是津液堑滞现象,反映了脾的病理改变。
所以,此证按脏腑定位,病在肝脾。
按气血津液辨证审察基础物质盈虚,是血虚与血滞,脾虚与湿滞并见。
按八纲辨证定性,应是不偏寒热的虚中挟实证候,故属肝虚血滞,脾虚湿滞机制。

五、鉴别
归、芍、芎,可以作为一个血分方根。【如温经汤、当归四逆汤等。】
苓、术、泽,可以作为一个气分方根。
1】逍遥散
可以看作是当归芍药散与四逆散的合方加减,偏重于脾虚虚证,养血利水作用弱。
逍遥散为太阴病,血虚郁热证。
当归芍药散为厥阴病,血虚水停证。
【十女九带】,白带过多,用逍遥散多不效,用当归芍药散多见效。
2】完带汤
妇科大师傅青主在当归芍药散的基础上脱胎而成,作用较本方单一,
用当归芍药散加减治带,比完带汤疗效更胜一筹。
3】当归散,有黄芩,更适合有内热者。当归芍药散有苓泽,更适合有湿者。
4】四物汤
被后世医家称为妇科第一方,过誉,它是调理血证的补血代表方。
用它调经,容易陷入见血治血的局限思维里。
晚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用在外伤瘀血作痛。
局方首载用于妇产科。

(二)合方加减
1】桂枝茯苓丸合当归芍药散
都是金匮妇人三篇里的方剂。
二方单用,治妇女月经、妊娠等病证,都有一定的疗效,但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两方合用,疗效既高,治疗范围更为广泛。
可治寒凝血滞、湿阻血行所引起的妇科多种病证,
如痛经、经闭、月经不调、崩漏、癥瘕结聚等,没有因活血去瘀而引起血出不止者。
只要是寒凝血滞、瘀血内阻、或湿滞血瘀者,
主证为少腹痛,拒按,下血紫暗,血中有块,下血块后疼痛减轻,遇寒则甚,得热痛减,
或白带过多,腰困,下肢浮肿等,皆有卓效。
可以使闭者通,崩者止。
即便上节育环后引起的腹痛出血、白带多,也是屡用屡效。
治瘀血证时,部分患者服用后,会排出少量瘀血块,是起效的表现之一。


2】当归芍药散合小柴胡汤
可治女人常见多发的各种【自身免疫学疾病】,
如桥本氏病、干燥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自身免疫性肝病、【红斑狼疮】等。


3】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热郁少阳,枢机不利,又兼水饮内伏之病变。
既有少阳热象,又见太阴脾寒,即少阳病兼阴证机转者。
胡希恕用当归芍药散合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属血虚水盛、邪郁少阳证者,多有效。

七、病案举例
1、闭经
【初诊】:20XX1216日。
姜某,26岁,16岁初潮,月经素来不定,4060天一潮,7天净,经量可,
色鲜,有血块,无痛经,无乳房胀痛,带黄,倦怠。
口服避孕药3年,停服一年。
末次月经98日来潮,否认妊娠可能。无生育史。
B超检查:子宫三径之和280px,子宫内膜厚度7mm。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宫颈中度糜烂,
宫体前位,略小,活动,质地中等,压痛,两侧附件压痛。
西医诊断:(1)闭经。(2)慢性子宫颈炎。(3)慢性盆腔炎。(4)子宫偏小。
治法:活血行气,健脾利湿。
方剂:当归芍药散加味。
当归9g 川芎9g 白芍10g 泽泻10g 白术10g 茯苓10g
大腹皮10g 地鳖虫10g 丹参15g 泽兰10g 香附10g 茺蔚子10g
4剂。
【二诊】:20XX1220日。
乳胀,腰酸。
性激素检测:雌二醇、泌乳素、孕酮、睾酮均在正常范围,舌脉如上。
守上方加郁金10g、八月札10g4剂。
【三诊】:20XX1230日。
月经于1225日来潮,经量中等,今量已少,下腹微痛,大便秘结。
月经周期第三天检测促卵泡生成素、促黄体生成素在正常范围。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涩。
治法:补气血,益肝肾。
十全大补汤加香附10g、何首乌30g7剂。

2、黄褐斑
治方很多,无效者比比皆是,取效者屈指可数。
有报道用当归芍药散合大量薏苡仁可治,但需要的时间长。
甘肃刘召医生用当归芍药散加味治女性黄褐斑20例,全部有效。见下:
患者年龄最大34 岁,最小20岁,3 例未婚,月经先期6 例,后期5 例,无定期4 例,
量少淋漓不净者3 例,病程最短2 个月,最长3 年。
排除外伤、心血管病面容、先天印迹等面部色素沉着。
按斑的轻重与面积大小分轻、中、重3度。
【轻度】:淡褐色,面积小于10 cm2,共8 例。
【中度】:黄褐色,面积1115 cm2,共7 例。
【重度】:黑褐色,面积大于16 cm2,共5 例。
治疗方法:当归芍药散加味
当归 15,赤白芍各10,白术10,川芎10,茯苓12,泽泻10
熟地15,枸杞子15,白芷12,白及8,白芥子8,益母草10
天花粉6,红花6 (此两味孕妇不用)
每日1 剂,水煎2 次,共取汁400 mL,分早晚2 次服。
15天,治愈8 例(面部褐色消失,皮肤恢复正常)。
【按】:熟地、枸杞补血活血。
益母草、天花粉、红花,清除生殖系统毒物而活血化瘀生新。
白芥子,除皮里膜外之淤痰(积水或瘀血)。
白芷、白芨,化瘀生肌,引领诸药直达病位。

3、无名全腹肿大症
x x,女,21岁,未婚,全腹肿大4个月,曾赴医院妇科、内科及x光透视详细诊查,
确定:无怀胎、无肝、肾病变,查无病因。
触之溶溶大腹,无痛感,脉象略弦。
【试治】:当归芍药散汤剂,茯苓加倍,1剂。
药后小便增多,腹肿大减。
【再拟】:当归芍药散汤加茯苓皮12克,木香9克、生姜9克,3剂。
肿胀消解,全腹柔软,告愈。

4、不孕症【《临证实验录》】
刘某,26岁。结婚三年不孕。
行经日准,惟经期腹痛,量少色淡,质稀无块,带下素多,色白不秽。
腰重腹胀,纳谷不香,恶心欲吐,胸胁苦满,大便稀溏,口干不欲饮。
舌苔白腻,脉象沉缓。
冲为血海,任主胞胎。
经来色淡,量少质稀,即示冲脉虚衰。
带下如注,当系任脉之病。
胁胀呕恶,纳呆便溏,为肝木犯胃。
腰重腹痛,属湿瘀为患。
由是观之,此乃肝郁脾伤,痰湿内生,凝注下焦,瘀阻胞脉,任不通,冲不盛,故难成孕。
治宜先舒肝和胃,化湿消瘀;填补冲任,为不急之务,日后再议。
拟当归芍药散加味:
当归15g 川芎10g 白术15g 泽泻15g 茯苓15g 赤芍15g
柴胡12g 香附10g
3
【二诊】:此次经汛未见腹痛,经量增多,呕恶止,胃口开,大便正常。
今经后第三日,宜将调补冲任合于上法。
原方加熟地15g ,党参15g ,鹿角霜15g
上方共服六剂。两月后喜告经停,后足月生一女婴。
【按】:瘀湿留滞下焦,精卵如隔银河,故难以孕。
临证针对腰重、腹痛、呕恶、便溏等瘀湿之证,予以健脾化湿,舒肝行瘀。
继而针对经少带多,合以填补冲任。
依法用之,竟然如愿。

八、伍炳彩病案选录
江西中医学院,江西省中医院国医堂。
平时奉仲圣著作、《温病条辩》为圭皋。
一直教授《金匮要略》、《温病条辩》等中医典籍。
临床最常用的却是汪昂《汤头歌诀》中的方剂。

1】妊娠下血
兰某,女,34岁,19722月初诊。
患者停经60余天,阴道出血一周,出血量少,色暗红,淋漓不绝,无血块,伴有腰胀,
少腹胀痛,胃纳尚佳,无呕吐泛酸,口不干略苦,二便正常。
近半月来情绪不佳。
经用黄体酮等止血之剂,血量稍少,但仍有阴道出血。
脉弦,舌质淡红,苔薄白。
妊娠试验阳性。
此为肝脾不和,湿滞内停。
以当归芍药散加味:
当归10g,白芍15g,川芎5g,云茯苓10g,泽泻10g,白术10g
阿胶9g,桑寄生15g,杜仲10g,苎麻根10g
共服10剂,血止,随诊,足月顺产一男婴。
【按】:
西医认为,在受精卵分裂旺盛的妊娠初期服药(西医研究的是西药),畸形发生率高。
金匮治妊娠下血有它方(如胶艾汤),多不用本方治胎动不安。
中田敬吾研究,妊娠期服用本方的40例中有回音的27例孕妇及儿童进行了随访调查,
未发现因服本方对母子健康有不良影响者,
在产后母体恢复和小儿发育方面也未见到任何有害作用的迹象。
在胚胎尚未形成前给予本方,改善母体内环境,使受精卵形成胚胎的发育过程获良好影响。
伍炳彩教授遇类似病例,用当归芍药散加味大多数均获满意疗效。

2】阑尾炎
李某,女,20岁,1983101日初诊。
患者自觉右侧少腹隐痛不适已3日,过去亦有类似发作史,此次发作较剧,
至某西医院就诊,诊断为慢性阑尾炎,建议手术治疗,因患者害怕开刀,求治。
就诊时除右下腹持续性隐痛外,按之不适,纳可,口黏,大便偏软,小便黄,脉弦。
辨为肝脾不和,湿邪内停,
用当归芍药散加败酱草15g,红藤20g,服5剂,疼痛完全停止。
后曾多次碰到其父,多年未发。
【按】:当归芍药散肝脾两调,治肝为主。
因此肝脾不和,以肝经为主的病变,
在肝经循行部位有异常,如胁腹疼痛,即可考虑用当归芍药散。
如附件炎、阑尾炎、慢性肝炎、慢性结肠炎、慢性前列腺炎等。

4】慢性肾炎水肿
胡某某,女,45岁。1990912日初诊。
自诉患肾炎多年,现全身水肿半年余,头面部先肿,后肿及全身,但肿势不甚,
晨起颜面肿,午后脚肿,纳食尚可,面色萎黄,精神一般,
大便软,小便短少,色黄,无灼热,
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细弦。
尿蛋白+++
曾在外院治疗无效,求治。
先后用发汗利尿等法治疗近三月,水肿及蛋白尿均无好转,
后思其面色萎黄,脉弦细,浮肿不甚,拟诊为血虚水湿内停,
用当归芍药散原方:
当归10g,白芍15g,川芎6g,泽泻10g,白术10g,茯苓10g
服药七剂,水肿略减,尿蛋白减为++
再服七剂,水肿又减,尿蛋白减为+
继服七剂,水肿全消,尿蛋白阴性。
为巩固疗效,嘱原方再服一月,至今未复发。

5】血栓性静脉炎
徐某,女,46岁,干部,2002727日初诊。
左下肢肿,以左踝上约6寸及踝关节下最明显,局部色红,有热感,
经量较少但应期,二便如常,
西医疑诊为血栓性静脉炎,曾用活血化瘀利水之药近2月,少效,乃来诊,
舌红苔黄,脉沉寸旺。
先予桂枝茯苓汤加当归、连翘、赤小豆,药后无效,
加服大黄蛰虫丸仍无效,
改投当归芍药散加味:
当归10g,白芍15g,川芎6g,泽泻10g,白术10g,茯苓10g,益母草10g
七剂,水煎服。
药后肿减,
坚持用上方服至922日,左踝以上肿全消,足背稍肿,红已退,坚持用上方继服。

【按】:
《金匮要略·水气病篇》: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又指出:
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难治;
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
生理上,水血同源,相济倚行。
血病不离乎水、水病不离乎血。
瘀血形成,不单有血循环障碍,同时也有水代谢障碍。
瘀阻则水停,水蓄则血凝。
活血促利水,如大黄甘遂汤、当归芍药散。
利水促活血,如桂枝茯苓丸。
现代研究证实,利水药能消水肿或腹水,减轻心脏负荷,
有助于纠正心衰,改善血液循环,从而促进瘀血消除。
故可用治慢性肾炎、肝硬化腹水、肝肾囊肿、卵巢囊肿、血栓性静脉炎等血水互结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