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汤寿潜小传

 思想的救赎 2023-05-31 发布于广东
汤寿潜中国近代著名的立宪派思想家,卓越的政治活动家、实业家、学者,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交通等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他品德高尚,清正质朴,大公无私,嫉恶如仇,关心百姓疾苦。他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有很高的学术造诣。他思想开明,具有世界眼光,学习西方先进文化,顺应时代进步潮流。在近代中国的变革发展中,他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咸丰六年 (1856)六月初二日 (7月3日),汤寿潜诞生于绍兴山阴县天乐乡大汤坞(今属杭州市萧山区进化镇)。谱名登瀛,学名震,小名丙僧,字孝起、翼仙、蛰仙(又作蛰先),号蛰庵、潜庵。大约在三十六岁时改名“寿潜”。
他的父亲汤沛恩,同治间在陕西武功、周至做过幕客,后回乡授徒。汤家耕读并重,虽然经济不宽裕,但重视教育。汤寿潜六岁入私塾,就表现出过人的天赋,两、三个月就读完了《大学》、《中庸》。他读书非常刻苦,“溽暑之夜,蚊蚋相扰,尝置两足于酒坛中,身则屹坐板凳,萤光之下,一无倦容。”同治十二年(1873),十八岁的汤寿潜走出山阴,来到杭州,师从施补华等人。光绪二年(1877)中秀才。四年(1878)至十一年(1885),先后在诂经精舍、紫阳书院、敷文书院读书,师从俞樾、周学濬、许景澄等人。他的才华得到师友赞赏。三十岁之前,他将自己的学术、文学成果结集为《说文贯》、《尔雅小辨》、《刚日札记》、《柔日札记》、《辰臼夕丮宧诗古文辞》。他用心研究历代制度,由于无力买书,只好借阅三《通考》并摘抄,为日后编纂《三通考辑要》奠定了基础。
光绪十二年至十三年 (1886-1887),充当山东巡抚张曜的幕客,协助治理黄河,提出很多合理建议,很受张曜赏识。他经常与同僚讨论社会弊端,为国家面临的危机而担忧,并思索解决方法。这激发他写作《危言》一书。十四年(1888)中举。十六年(1890)写成《危言》。它阐述了汤寿潜的经济思想,主张发展新式工矿、交通、邮政等事业,开放口岸,增加关税,革除赋税积弊,扩大财政收入来源,兴农田水利,节约财政开支,发展民办经济。它还反映了汤寿潜的政治思想,主张变法,开议院,削君权,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改革考试制度和任官制度,裁并机构,淘汰冗员。《危言》思想深刻,文采斐然,“洞悉中外利弊,当兴当革,牛毛茧丝,剖晰无遗。而文笔则如长江大河,浩渺无际”,一面世就风行海内,多次再版。汤寿潜由此闻名全国,成为当时知名度最高的维新思想家之一。《危言》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光绪的老师孙家鼐、翁同龢将它推荐给光绪。戊戌变法时,康有为又将它推荐给光绪,为变法张目。
光绪十八年 (1892),汤寿潜中进士。二十一年(1895),任安徽青阳知县。他心怀民生,实施善政,很受百姓拥戴,官场对他评价也很高。由于他父亲不适应青阳水土,多次病重,因此他上任仅四个月就辞了官。二十二年(1896,调入安徽清赋总局。利用官场人脉,推广汪康年、梁启超等人创办的《时务报》,使《时务报》得以畅销安徽,在安徽种下了革命的种子。辛亥革命时,安徽是革命活动最活跃的省份之一,《时务报》的影响功不可没。他编辑了《质学丛书初集》,选入三十种介绍西方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的著作,为社会变革提供精神食粮。
光绪二十四年(1898),入浙江巡抚廖寿丰幕府,成为他实施新政的得力助手。写成《理财百策》。它继承了《危言》变法维新的思想,以理财为中心,发展了《危言》中的经济思想。但是受“戊戌变法”失败的影响,《理财百策》被束之高阁,其思想未能得以传播。“百日维新”期间,光绪想把汤寿潜拉入自己的阵营,三次召他进京。为了照顾生病的母亲,他推辞了。
光绪二十五年(1899),出于救国拯民的目的,汤寿潜出版《三通考辑要》。这部著作从摘抄、整理、编纂到出版,历时二十多年,卷帙浩大,达数百万字。它全面展现了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充分反映了汤寿潜高深的史学造诣。俞樾、袁昶、刘锦藻撰序,高度肯定其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出版后,正值清政府改革科举考试,将八股改为策论,《三通考辑要》成为写作策论的重要参考书,受到读书人的广泛欢迎,非常畅销。
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庚子事变”发生。为了保全江南,江浙精英人物策划“东南互保”。汤寿潜是第一个游说两江总督刘坤一的人。他说:“此际西北大乱,所持惟东南半璧,某愚以为宜与外人订约,力任保护。东南以两江为主,两江倡议,附和必多。况南皮亦贤达之士,所见未必不同。”说服两江总督刘坤一与湖广总督张之洞联手,促成“东南互保”,使半个中国避免了战火摧残。随后,进入苏松太道袁树勋幕府。十一月,丧权辱国的《议和大纲》签订。清政府受到巨大刺激,命大臣上奏强国之策。二十七年(1901),他代袁树勋起草新政条议》,同时与张謇等人联手,代刘坤一、张之洞起草变法奏稿。刘、张修改此稿形成《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系统地提出了教育、政治、军事、经济改革措施,成为清政府日后实施新政的蓝图。汤寿潜认为,要实现富国强兵,使中国免于被列强吞食的命运,必须实行君主立宪,于是撰成《宪法古义》一书,为立宪提供理论支持,为立宪鼓与呼,成为立宪运动的先声。
光绪二十九年(1903),《苏报》案发,他设法营救邹容,并设法让蔡元培逃避抓捕。与汪康年等人揭发高尔伊、刘鄂将浙江四府矿产出卖给意大利惠工公司的企图,得到社会各界声援,使阴谋未能得逞,维护了国家利益。清政府因赞赏他改革盐政的意见,授予他道台衔,并任命他署理两淮盐运使。他推辞了。三十年 (1904),协助袁树勋与列强争夺黄浦江疏浚权。与张謇、赵凤昌等为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魏光焘起草《立宪奏稿》。他利用自己与军机大臣瞿鸿禨的师生关系,劝说他为立宪发挥作用,为他出谋划策。他们的努力促成清政府于次年派五大臣出洋考察。
光绪三十一年(1905),与张元济、夏曾佑等人倡议集资自办全浙铁路,得到浙江社会各界的支持。清政府批准他督办全浙铁路,任浙江铁路公司总理。为抗议美国排斥、虐待华工,与张謇、张元济等人发起抵制美货运动。三十二年 (1906),与郑孝胥、张謇等人创建预备立宪公会,任副会长。在立宪运动中,预备立宪公会做了大量推动工作,成为全国立宪运动的领头羊。在浙路建设过程中,他亲自参与勘查线路,栉风沐雨,日行数十里,不辞辛劳。三十三年 (1907),参与发起浙江教育总会、浙江旅沪学会。为维护浙江人民的利益,防止西方资本染指浙路,坚决抵制向英商借款造路。在他的影响下,形成声势浩大、影响全国的拒款运动。在“丁未政潮”中,他支持瞿鸿禨、岑春煊为代表的清流派和袁世凯集团进行斗争,代拟参劾袁世凯的密折。三十四年 (1908),与郑孝胥、张謇等人发起国会请愿运动,催促清政府速开国会,使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与陈宝琛、陈三立等人发起成立中国商办铁路总会,任副会长。监察御史江春霖谋划弹劾袁世凯,为袁氏下台发挥了作用。宣统元年(1909),清政府为了将他调离路事,任命他为云南按察使,改江西提学使。他再次推辞了清政府给予的高官。参与第二次国会请愿运动,上呈《请缩短国会年限片》。二年 (1910),因盛宣怀出卖浙路利益,他抵制清政府任命盛氏为邮传部右侍郎,因此惹怒了清政府,被革去浙路公司总理的职务。于是,他北上出游,支持第三次国会请愿运动。汤寿潜被革职激起浙江绅商和民间社会的大规模抗议风潮。他的声望更加高涨。清政府迫于压力,于次废止《沪杭甬铁路借款合同》。保路拒款运动取得胜利。
宣统三年 (1911),针对清政府组“皇族内阁”,汤寿潜与张謇等人联名上书反对,劝改组内阁。武昌起义爆发,他预见清朝将亡,国家面临分裂、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危险,遂成立临时政府预备会,为倡建临时政府第一人。浙江光复,首任军政府都督,劝降旗营,稳定社会,减轻百姓负担,派兵光复南京。在创建民国的过程中,他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民国元年,辞去交通总长职务,赴南洋劝募公债,受到华侨的热烈欢迎。回国后,不受袁世凯多次礼聘,远离政坛。
在中国近代历史紧要关头和重大事件中,常常能看到汤寿潜的身影。他与民间和官场都保持着密切联系,使他在社会底层和统治阶层都建立了显著声望。但他一生淡泊名利,不恋权位。在拥有了财富和地位之后,始终保持质朴本色,被称为“布衣都督”。
他对兴办民族企业倾注了巨大热情,高瞻远瞩,着眼于维护民族利益,抵制西方资本入侵。他适应时代潮流,敢于开拓,在交通、金融、农牧、矿业、出版等领域兴办了一批新式企业。经营浙路是他一生最显著的功绩,沪杭甬铁路建成后,成为当时中国质量最优、造价最廉的铁路。不仅经济效益好,而且在国防上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他还创办了杭州电话公司、元大钱庄、中国第一家商业银行浙江兴业银行等,参与创办中国第一家农业股份制企业通海垦牧公司、中国最早试制精制盐的同仁泰盐业公司、中国首家玻璃制造企业耀徐玻璃公司、复泰纱厂、大成矿务合资有限公司、杭州光华火柴厂、上海大达轮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图书有限公司等。在马来西亚倡办、投资明庶农业公司,它曾经是东南亚最好的橡胶园之一。
他在教育领域的成就不同凡响。从教经历丰富,光绪十六年至十七年(1890-1891),主讲诸暨毓秀书院、嵊县剡山、二戴书院。十八年(1892)执教金华丽正书院。二十三年(1897),执教安徽太平府翠螺书院,二十五年(1899),主讲湖州南浔浔溪书院。他积极响应社会变革,改革教育,兴办新式学堂。光绪三十年 (1904),任上海龙门书院山长,将书院改造为苏松太道立师范学校。倡建山萧临浦两等小学堂。三十一年(1905),参与创办复旦公学和浙江最早的私立初级师范学堂杭州初级师范学堂,三十四年(1908),创办浙江高等工业学堂。民国元年(1912),在故里天乐乡创办大汤坞、欢潭两所完全小学,赞助创办女子实业学校。三年 (1914年),北洋政府以汤寿潜于浙路有功,四年不支薪水,特奖二十万元。他打算用这笔钱创建兼山师范学校,因故未成。他去世后,家人根据他的心愿,将此款捐献捐赠给浙江教育会,后用于建浙江图书馆馆舍。
他培养的学生中有很多佼佼者,如陈独秀、马一浮、谢无量、金城、金兆丰、袁思亮、袁思永、张恭等。陈独秀、谢无量在他的影响下走上了革命道路。汤寿潜在安徽推广《时务报》,而陈独秀就是因为阅读《时务报》而转变为革命者的。光绪二十六年(1900),谢无量跟随汤寿潜学习经世之学。在他的支持下,谢无量北上出游。他说:“这是我青年时代初次出游,第一次踏上社会的启蒙教育,对我人生道路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二十七年(1901),汤寿潜劝说谢无量考入南洋公学特班,谢无量由此结识蔡元培、章太炎等革命者,加入了革命阵营。
为了启蒙民智,推动社会进步,汤寿潜活跃于新闻出版领域。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绍兴开办“会文堂书庄”。廿三年 (1897),参与创办旨在“善甄彼长,亟补己短,赖以凿沌益智,保教护种”的《经世报》。二十八年(1902),创办辑要公司、“会文学社”。“会文学社”出版了大量新式教科书,其中《普通百科全书》是中国近代最早的百科全书,达一百种,翻译自日本书籍,介绍西方先进知识,涵盖政治、自然科学、哲学、文学、宗教、法律、教育、历史、地理、实业等门类。宣统二年 (1910),创办《天铎报》。它针砭时弊,刊登了大量具有革命色彩的文字。武昌起义后,它支持革命,反对南北议和,揭露袁世凯的专制阴谋。汤寿潜乐于推荐、宣传有利于国家、社会的书籍,他为之鉴定、撰序的书籍达数十种。
民国期间,汤寿潜虽然较少过问政事,但是仍然多有作为。继续经理浙路,直至民国三年浙路归国有。立舜水学社。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发展家乡垦牧业。兴修水利,一劳永逸地解决了故乡持续三百年的麻溪坝纠纷,使一万多亩泽国变为良田,造福七十多个村庄、三万多人口
民国五年(1916),汤寿潜立下遗言,其中说道:“吾生平谨于辞受之节,晚蒙国赍,乃非所期。时执政以吾尝持正义,于国计所系,弭患未然,因考论路绩,劝以常经。然居德施劳,吾所弗欲,故陈词累让,不见听纳,然后受之。辞者其志,受者其权。秽迹损名,非易介也。吾生平恒以自苦为极,虽为人不多,自为实少。吾仲、吾季,亦善得吾心,家本俭素,不求给足,而服轭累年,代耕计绌,数有称贷,若痏在身。故命汝曹亲农贾之业,冀塞其亏,而曾莫能济。国赍方下,遂用为偿。引注分流,崇朝而竭。揆之本怀,便成乖负。吾今垂尽,不复可追,所望汝曹,自安菲约,勤苦积累,务达此算。终继吾愿,公之乡邦,助兴学校,广教化之事,明吾之不有斯赍也。”可见他的崇高风范。
民国六年 (1917)6月6日,汤寿潜因感风寒逝世,享年六十二。葬于桐庐县阳山畈。
大浪淘沙始见金。在近代中国的时代洪流中,汤寿潜不随俗流,勇立潮头。他是民族危亡的吹哨者,是封建帝制的掘墓人,是国家利益的捍卫者,是创建民国的先行人。
他值得被历史永远铭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