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50年元宵节,一位学生原本准备回姐姐家过节,却因为哈工大食堂

 铁血老枪 2023-05-31 发布于上海
1950年元宵节,一位学生原本准备回姐姐家过节,却因为哈工大食堂的红烧肉留了下来,没想到接下来的一个广播直接改变了他的一生!
 
这个学生是孙家栋,中国的“卫星之父”。
 
1950年元宵节,还在求学的孙家栋本打算去姐姐家,但听说食堂晚上有红烧肉,就决定吃完晚饭再去姐姐家。
 
而这一决定,直接改变了他之后的人生。
 
当天晚上,红烧肉如约上桌,就在大家准备开吃之时,接到通知,新中国的人民解放军要从学员中招收空军兵,现场即可报名。
 
听到通知,孙家栋热血沸腾,连心心念念的红烧肉都顾不上了,当即填写申请报名。没想到很快获得通过,当天晚上,他就坐上了前往航空学校的列车,根本来不及给家里人说一声。
 
来到航校的孙家栋,因为俄文成绩还不错,就给授课的苏联教官当起了翻译。
 
借着当翻译的机会,勤奋的孙家栋更加虚心求教,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请教,成绩突飞猛进。
 
1951年,孙家栋通过了严格的选拔考试,获得了去苏联留学的机会。
 
经济发达的苏联,带给孙家栋很多震撼:第一次见到推拉门,第一次坐上地铁,第一次见百货商场,太多的第一次,让孙家栋认识到祖国的差距,更加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1958年,孙家栋以全优的成绩获得了“斯大林金质奖章”,那年,全苏联军队院校中只有13人获得此奖章,可见它的含金量之高。
 
学业结束后的孙家栋归心似箭,马不停蹄地回到祖国。当时祖国科技力量薄弱,缺人才,孙家栋一个学飞行的,直接被调入研究院研究导弹,一切从头学起。
 
可一年后,中苏关系恶化,苏联突然撤走了一千多名专家,200多个科技合作项目停摆,使我国遭遇了巨大损失。这件事让孙家栋意识到,只有实现独立自主才能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此后,他一头扎进了研究数据当中,翻译资料,归类资料,又反复验算,确保技术指标和技术数据的准确性。他希望通过这样的努力,模仿出导弹的数据,为后续的研制积累经验。
 
在研究导弹的九年间,孙家栋先后提出的有关导弹外径尺寸的确定、导弹推进剂使用可储存化学燃料,导弹控制系统使用惯导等的相关建议,历时45年后依旧被使用。
 
就在孙家栋沉浸在导弹研发当中之时,他被钱学森院长亲自点将,参与人造卫星研发,并担任总体设计,至此,他从导弹研发转到了人造卫星研发。
 
研究卫星,又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孙家栋不仅要把卫星理论变成卫星实操,还要考虑如何把人员融合,让每个人发挥自己的长处,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面对如此多的挑战,孙家栋毫不气馁,对他来说压力即是动力,他带领着科研人员加班加点地做设计,搞实验,努力解决每一个技术难题。
 
终于,在孙家栋的引领和众人的努力下,第一个人造卫星成功飞上天,而孙家栋又继续后续的卫星研究。
 
在北斗卫星发射成功之后,75岁的孙家栋又临危受命,挑起大梁,成了嫦娥一号的总设计师。
 
孙家栋院士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航天事业,他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的艰难过程,作为参与其中的重量级人员,无数的失败和挑战,都没有打击到他的信心,每一次的奇迹,都是他的突破坚持。
 
孙家栋院士对工作严谨敬业、对名利淡泊处之、对他人宽和谦让,爱国奉献始终是他的人生基石,他值得我们所有人敬佩!
 
资料来源:书籍《孙家栋传》
作者:徐
编辑:桢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