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50年元宵节,哈工大预科班学生孙家栋发现食堂有红烧肉

 Zsy20151225 2023-10-12 发布于广东
一时嘴馋的他,决定吃了红烧肉再回家。而这碗红烧肉改变了他的一生。

孙家栋是一个非常励志的人物,他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航天事业。

1950年元宵节,孙家栋本来计划去姐姐家过节,但当听说学校食堂有他最喜欢吃的红烧肉时,他决定留在学校吃完再走。

谁知就在他饱餐一顿后,校方突然通知国防军来招募空军学员,可以即刻报名。热血沸腾的孙家栋二话不说填好申请书,当晚就坐上了前往航空学校的列车。

进入空军学校后,孙家栋凭借出色的苏语成绩,得到机会给苏联教官做翻译。他非常珍惜这个学习机会,经常主动请教老师问题。勤奋好学的孙家栋很快就通过层层选拔,获得了公费赴苏联留学的宝贵机会。

来到先进的苏联,这里的一切对孙家栋来说都是新奇的体验。他第一次见识到如此发达的城市,坐电梯,地铁,逛大型百货商场。

这些都让孙家栋看到了祖国的落后,从而更加坚定回国报效的决心。在苏联求学期间,孙家栋刻苦攻书,最终以全优成绩毕业,还获得了当时军校最高荣誉“斯大林金质奖章”。

学成归国的孙家栋,立即投身到国防科研事业中。当时国内科技力量薄弱,他被分配到一个研究院,从事导弹技术的学习和研发。

艰苦的学习环境和基础设施没有击倒孙家栋,他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技术积累。在导弹研究的9年时间里,孙家栋提出多项重要设计方案,奠定我国导弹发展的基础。

1967年,孙家栋被空间技术研究院钱学森院长点将,参与我国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研制工作,出任总体设计师。

面对一个全新的领域和严峻的时间压力,孙家栋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3年时间内完成卫星研制。

1970年4月,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升空,孙家栋也因此获得“中国卫星之父”的美誉。

发射成功后的孙家栋没有沉浸在喜悦中,而是马上开始组织设计中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这项任务艰巨程度不亚于东方红一号,需要解决许多技术难题。

在1974年第一次发射失败后,孙家栋带人深入沙漠寻找残骸,分析失败原因。经过改进设计,第二次发射终于成功,中国取得了返回式卫星的突破。

北斗卫星、探月工程、空间站......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孙家栋见证并推动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起步与快速发展。

如今虽已年过古稀,但他仍然站在技术最前沿,为祖国航天事业继续奋斗。孙家栋一生简朴勤奋,严谨治学,参与了数十项重大航天工程,可谓中国航天事业的生力军和中流砥柱。

我们后人应当学习他爱国奉献和艰苦创业的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