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曾任上海高层,为国家奉献一生,去世八年后骨灰被移出八宝山

 赶潮老兵 2023-05-31 发布于广东

2007年,北京儿童节喜悦情绪还没散去,黄菊的家人守在病房里泣不成声。

6月2号2点03分,饱受病痛折磨的黄菊因为抢救无效再也没有醒过来。

追悼会后,黄菊被葬入了八宝山。

而作为我国规格建制最高的墓园,能葬在这里的,都是为祖国立下赫赫功劳的功臣,这也足以见得祖国对黄菊生前做出巨大功劳的认可。

可在8年后,黄菊的骨灰却被悄悄迁出了八宝山,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文章图片1

1983年黄菊成为上海市市委常委兼任工业党委书记,在工作岗位上,黄菊兢兢业业,因为能力出众,而后黄菊又升任为上海市委书记

但是,成为上海市委书记的黄菊却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问题——上海市的发展。

上海作为中国的东方明珠,早在抗战时期就已经十分耀眼,可是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这个最大的工商业城市的发展一度出现了停滞。

也让上海不得不面临转型,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上海越来越多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虽然上海是个沿海城市,经济发展数十年来一直是其他城市看齐的榜样,可是一篇《十个第一和五个倒数第一说明了什么?》却引发了不少人的深思。

文章图片2

以至于在全国上下改革浪潮推进的同时,还有人这样问道“未来的上海是要接着发展,还是就这样一落千丈?”

对于上海的未来到底该何去何从,又如何让上海恢复曾经的辉煌这些问题,如同一块大山,重重的压在了黄菊心头。

1994年,因为关注上海发展,一连多年到上海过春节的邓小平同志,在离开上海前对着黄菊语重心长的说道。

“上海发展的最后机遇就在眼前,你们一定要牢牢的抓好,这不仅仅是我的期望,更是对上海人民的嘱托,也是你我这一代人必须完成的历史使命。”

随着小平同志的车越走越远,站在站台上目送邓小平离开的黄菊,心中的问题也越来越烈......

文章图片3

上海应该如何发展?

而对于这个没有问题的答案,在后来黄菊这样总结自己的“致胜法宝”。“在90年代上海的改革发展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基本经验那就是开创性、坚韧性和操作性,这'三个性’的统一”。

为了践行这一点,也为了上海更好的发展。黄菊与小组在几经讨论后,最终在错综复杂的上海发展问题中,抽丝剥茧最终问题的关键——土地。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上海的住房和交通都成为了巨大的问题,一个只有几平米的小房子,却住着7、8口人,这样的生活,在彼时上海随处可见的筒子楼里并不算少数,小小的屋子,只是连翻身都难以做到。

文章图片4

而除此之外,在来来往往的道路上,巨大的车流、人流,小小的道路根本无法容纳。

可只是通过现有资源去完成这些改革建设,老百姓的问题根本都得不到解决,更别说是发展了。

所以黄菊与领导小组做出了个大胆的决定——批租。

批租的意思很简单,就是利用现有的土地去吸引投资建设,这样能既能拉动上海的经济发展,还能快速改善老百姓的住房条件,更实实在在的改变上海的现有的城市问题。

文章图片5

可是,这个决定因引发了老百姓剧烈的反应,原因无他在过去,上海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租界,这些租界的洋老爷欺侮中国人,这段“中国人与狗不得进入租界”的屈辱还牢牢刻在所有人心头,批租的这个决定,也让大家很是抵抗。

在顶着巨大的压力,黄菊一遍又一遍的做着大家的工作。

而随着批租的推进,果不其然上海城市进程的加快,也得到了良好的成效,原本流逝的打工人群渐渐愿意回到上海,经济发展、务工人口提升等事宜也顺水推舟的得到了解决。

就在批租浩浩荡荡进行的同时,黄菊还针对上海的产业结构制定了发展的方针,其一就是发展金融业,其二是发展内外贸易,其三就是发展通讯和运输业。

文章图片6

1990年,在黄菊与改革小组多方商议后,最终大胆的做出了个决定——划出一个专门的开发区,以发展“金融贸易”。

并认定,只有金融贸易繁荣之时,就是上海未来经济的重要保障。对于这个决定,当时的不少人认为十分荒唐,也并不认为这能做得起来。

但是事实上,这不仅成功了,而且大量的外资快速进入上海,为上海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带来了巨大的发展,而这里正是日后的浦东陆家嘴。

文章图片7

2003年,黄菊已经在上海,为老百姓为上海的繁荣奋斗了数十年。

不管是浦东的繁华,还是上海的大贸易、大流通、大金融产业发展格局的建成,以及在缺乏资金的情况下,以批租顺利完成上海的改建,这一项项项目的落实,无一不让上海经济完成了质的飞跃。

文章图片8

这一年黄菊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虽然职位有了变动,但在过去十多年的工人工作经历让黄菊很清楚知道,作为最底层的人们更需要受到关注。

2003年1月,黄菊前往甘肃考察,并来到了当地的贫困户邓有禄家中。

四堵土坯房、一个小土坑,这就是邓又禄的家,而家中最值钱的也是那骑起来嘎吱嘎吱作响的自行车。

对于黄菊的到来,邓有禄受宠若惊,想握手又有些害怕。

最后还是黄菊主动紧紧握住邓有禄的手,这一刻邓有禄激动地又哭又笑。

文章图片9

“一个电视里的大领导,却和我们像朋友一样,之前我在外边打工的时候,那些有一点钱的人,别说是和我们握手,就连我们摸过的东西都不碰。”

在谈话过程中,黄菊对邓有禄家中妻儿的病情,以及平时的工作,一直处于底层的邓有禄在这次谈话中感触颇深,在这之后甚至激动的落下泪来。

但实际上,这并不熟黄菊第一次这样近距离的靠近老百姓。

因为出生平民家庭,从抗日战争一路走来,做过工人,更懂得老百姓的疾苦。

文章图片10

所以,早在1996年之时,黄菊每年都会和自己夫人将两人的一个月的工资捐出来,用于帮助有需要的人。

而对于曾经的老干部,老同志,黄菊亦是爱护有加。

在一次接受采访时,面对记者问起有什么心愿时。黄菊这样答道“为官一任,我只是像简简单单的替老百姓做些事,等日后问心无愧就可以了。”

黄菊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但是在黄菊为老百姓幸福到处奔走的同时,因为长期的劳累,年过60 的他身体也渐渐出现了各种问题。

文章图片11

可即便如此,他心中却一直惦念着想要见证上海的日新月异的变化。

2005年,由黄菊与改革小组筹建的洋山深水港,在历经十多年的努力,终于顺利完工。

此时尽管身体已经非常不好的他,依旧拖着病体挣扎着返回上海,见证了洋山深水港的投入使用。

看着曾经充斥着老破小的上海,到如今的巨大变化,黄菊心中激动万分,可是这数十年如一日的积劳,却已经让黄菊的身体再也承受不住。

最终在2007年,黄菊在北京永远的离开了,享年69岁。

因为惦念与黄菊做出的突出贡献,于是将他葬入了八宝山。

可是在对于黄菊的妻子来说,她却一直惦记着一件事,丈夫临终前一直惦念着上海这块生他养他的土地的发展,或许也更希望能回到这个倾注了大半生心血的故乡。

文章图片12

2015年11月,在黄菊家人的申请下,最终经审批,黄菊骨灰从八宝山迁出,回到了上海。

在上海青浦寿福园公墓肃穆的灵堂中,黄菊的家人与老同志几度落泪。

生前为老百姓到处奔走,如今终于能歇一歇了。

如今的上海,正如黄菊当年在努力改革上海时所展望的那样,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发展关键。

上海的成功转型,不管是对长江三角洲还是全国经济,又或者是江浙地区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而洋山深水港这个曾经只有着几千人的小岛,到如今的现代化超级大港,它的投入使用,更为上海注入更多的活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