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高考·百日会战】主题:求同存异,和而不同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3-05-31 发布于甘肃

倒计时7

2023高考·百日会战

主题:求同存异,和而不同

例文

真正的欣赏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唐陈玥

常言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生活中我们对于自然、事物、他人甚至是自己的欣赏普遍存在。有人认为,欣赏能使我们与被欣赏的对象之间取得和谐。而我认为,真正的欣赏恰恰是突破和谐,求同存异,和而不同。

欣赏区别于普通的观察,是从审美角度出发的,对外物表象和内在有深刻理解后获得的审美体验。诚然,欣赏有时能使自己与外物取得和谐。苏轼欣赏赤壁“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出尘之美后,感悟“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哲理。张若虚欣赏“春江潮水”与“月照花林”的邈远清丽时萌发“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哲思。他们无疑是借助对广阔深邃的自然的欣赏,获得了启发,进而从宇宙视角摆脱了“去日苦多”的人生困境,取得了与天地万物的和谐。

但试想,若是他们未能跳脱出个体的局限,只停留于“哀吾生之须臾”的狭隘层面,又何来“和谐”?由此,欣赏者与被欣赏者之间的和谐并非“欣赏”这一行为的必然产物,而是欣赏者自身精神层次的主观投射。若是欣赏者品位低下,甚至囿于自我中心主义的局限,不仅无法取得“和谐”,反而会招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排斥与抵触。换言之,拥有超越自我、认识自身视域之外的事物的价值的能力,是欣赏取得和谐的必备前提。

人们往往将欣赏降格为取得和谐的手段,也忽视了它背后千篇一律的恶果。在成功学盛行的当下,我们在欣赏他人辉煌履历的同时,难免会将其与自身对照,进而产生自卑等负面情绪。为了取得和谐,便将他人的人生规划挪为自身的蓝本。当我们走过他人走的路,为他人的目标拼搏,最终站到他人身边时,“和谐”已从“和睦协调”沦为“模式化”与“统一”的代名词。当今社会“网红脸”的审美虚假化,无疑是又一例证。这样表浅的看似“和谐”,实则是放弃独立价值判断后的人云亦云,更谈不上真正的欣赏。

真正的欣赏,往往伴随着思想火花的激烈碰撞,而非波澜不惊的和和气气。作为儒家代表人物,荀子无疑是欣赏甚至推崇孔子的。但他不甘于与孔孟之道取得彻底的“和谐”,而是提出了与“性善论”截然对立的“性恶论”,又在强调“仁”“礼”的儒学基础上提出“隆礼重法”的主张。正是“不求和谐”使他真正继承并发扬儒学,成为当之无愧的代表人物。人类社会进程亦是如此,从刀耕火种到信息时代,每一步发展皆是出于对更文明的生活方式的欣赏与向往,但每一次脱胎换骨的变化都非“和谐”所能推动。

在我看来,以自身精神品质观照外物,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却不虚美、不隐恶,拒绝浅薄的外在统一,和而不同,才是欣赏的意义所在。

评点

作者对素材的运用可圈可点,值得学习。首先,不随意呈现教材素材而是精心选择诗文,以求增加文采,和谐音韵。其次,能紧密联系现实生活,选择接地气又有代表性的素材,比如“网红脸”和“用他人规划作为自身蓝本”等鲜活事例,恰切地论证了“欣赏不能放弃独立价值判断”这一观点。最后,议论文以说理为主,以思想锋芒见长,作者选用荀子的事例来论证人类社会进程“每一步发展皆是出于对更文明的生活方式的欣赏与向往”,让文章说理深度更上一个台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