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末北海有多少洋人?

 狐眼碌碌 2023-05-31 发布于广西

普仁医院洋人院长与清朝官员交谈

“少见多怪”是普遍的心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老外被围观是常见的一景。高鼻子、蓝眼睛的欧美人士,两广人称之为“鬼佬”,有一点“非我族类”的意味。

1876年就成为通商口岸的北海,历史上最多的时候有多少洋人呢?

没有开埠通商前的记录。北海洋关每十年一份的报告称:从1892—1901的10年间,居住在北海的外国人,不包括安南人,每年大约50名。

这个数字在中国人那里得到印证。从事洋务的梁鸿勋1905年(光绪31年)编纂的《北海实录》称:“……英人19名,法人13名,德人八名,葡人14名,安南人20名,若美、丹、瑞士、挪威等人各一名。”

不包括20名安南(现越南)人,“西人”加起来只有58名。这显然属于不完全统计,因为后面说“共计西人70名”。

70名“西人”中,“商人仅二名,商人之眷属共九名,余或领事,或关员,或教士;另旅居北海附近者共九名。”

另据北海文史专家黄家蕃先生生前考证,到1908年,侨居北海的外籍人士共300多人,数量暴增是因为大量传教士的进入。他们“乐居此土”,因为水土适应,饮食便宜,商品丰富。

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商埠的繁荣。

洋人中最多的是洋官及他们的眷属。北海口岸设有由洋人署理的“税务司”。1905年北海税务司的主事叫湛参,当年10月请假回家,由欧森代理。

英国因“马嘉理事件”,于1876年逼迫中国签订《烟台条约》,将北海等四地辟为通商口岸,因此到北海最早的洋人是英国人。

签约次年,英国迫不及待派人进驻设立领事府(领事馆),先是租用民宅,到1885年(光绪11年)购地建馆。

随后,法德两国相继设立“领事府”。葡萄牙事务由法国领事府代办,奥匈帝国和美国的事务由英国领事府代理。

北海的“西人”一共来自10个国家:英国、美国、葡萄牙、法国、俄国、瑞典、荷兰、意大利、匈牙利、挪威。从1877年设关,到1942年撤离,66年间,这些国家共有48人担任正副税务司。

洋人占据北海地势最高的“岭头”——现在北部湾中路往南往东一带,兴建办公和居住的洋楼(“岭头高而平,可以建高楼,可以远眺望,可以适游行,故西人皆喜居之。

洋人们喝咖啡,烧壁炉,吃饭前先在胸前划十字,吃了饭在院子或甬道上散步;每周做礼拜,还在教会办的普仁医院里放电影。

一位叫“陈华东”的基督徒曾回忆,在1907—1908年间,三四岁的他在普仁医院看过电影,看到“狗拉人过雪地”。

1999年国庆节北海平移“英国领事馆”(胡永昌 摄)

到了1915年,电影已成为北海大众的娱乐方式。法国领事馆的洋人在草坪用竹杆挂起白布,给市民放电影。有人还记得“单车贼翻墙逃走,被狗追赶撕破衣服”“法国人捉虱子”的镜头。

这些白肤高鼻、卷发蓝眼的洋人,招摇于仍留着发辫、穿着布袍马褂的土著中,人们处之泰然,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好奇心态。

相反,他们成为一些追逐时髦的年轻人模仿的对象。在教会办的贞德女校,女学生用火炭烧热的铁片,把头发弄成像洋人一样蓬松的卷发。

洋人对北海影响最大的,应该是教会医院。1886年抵达北海的英国柯达医生,在一个叫“长毛里”的地方建了普仁医院。

普仁医院有各种治病器械,包括X光机。医生剖开产妇的肚子接生,或割掉发炎的阑尾。他们不让病人喝草木熬的黑色汁液,而是把一种白色药粉兑水后注射到臀部,这种对高烧很有效的药叫“盘尼西林”。

这些洋人医生似乎不害怕那些手脚卷曲、裂唇塌鼻、样子恐怖的麻风病人,他们用大风子油、三氧化二砷等药物给他们治疗。

这家医院“赠医施药,不受分文,每日本埠及附近村落就诊者颇众,近年就诊者约三万余宗”。

在《中国海关北海关报告》中记载,1901年普仁医院治疗的病人比上年多了10000人。它部分改变了当时北海“饿死医生、饱死巫师”的情形,

这些洋人最喜欢做游戏:中山东路的外贸宿舍是“洋关”关员的别墅,在用网隔开的空地上,每边的人用拍子将球打过来打过去。这个打网球的地方,被北海人叫做“波楼”。

二三十年前,北海还有一些老人津津乐道童年时目击英法水兵“踢波”的情形:他们分成两队,用脚争抢一只像毡帽大的圆球,拼命要将它踢进对方的门里。一个个跑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却非常开心。

秋高气爽,洋人有时扛着火铳,到郊外打鸟,那些鸟包括鹌鹑、鹧鸪、沙雕、白鸽等。有时还到附近村落打老虎。

梁鸿勋撰写的《北海杂录》记载:1905年冬天,几名德国人曾在南康猎到一头老虎,约200多斤。

洋节是北海洋人的“狂欢时刻”。《北海杂录》记载:

“本埠自开作通商口岸以来,外人举办庆典,亦有数起,如1887、1897年,即光绪13、23年,为前英皇60、70万寿。又1901年,即光绪27年,为今英皇加冕;至于每岁年节国节,中西官均彼此往来致贺,亦间有宴会张灯燃炮,以为庆贺者。”

华夷毕至,官商咸集,各式人等济济一堂。而万圣、圣诞之类洋节,教民及眷属自然也要张灯结彩庆贺一番。

英国领事馆蜡象

但梁鸿勋的记载有两处明显错误。一是1887、1897年的庆典,并非前英皇的万寿(生日),而是18岁就坐上王位的维多利亚女王登基50和60周年。

《中国海关北海关报告》记载,1887年庆祝维多利亚女王登基50周年,曾发生一起惨剧:英国的“华扬号”(Wahyang)客轮从香港开往广州途中发生大火,500名到香港观光庆典的内陆人士,烧死了400人。

1901年的“今英皇加冕”,也弄错了。应为1902年8月爱德华七世接受加冕。

庆祝新英皇加冕,应该是慈禧对全国下的“懿旨”。

前一年发生八国联军占领北京的“庚子国变”,慈禧要保住爱新觉罗氏的皇位,别无选择的李鸿章签订了《辛丑条约》。慈禧为了体现“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诚恳,对英国新国王登基,表示了十分卑屈的姿态,专门派遣皇族大臣载振到伦敦致贺,全国口岸城市纷纷举办庆典。

在坚船利炮下洞开大门的北海,当时有几人在洋人的笙歌华筵中,感受到《辛丑条约》的屈辱呢?(完)

其他北海讲古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