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项羽是我最反感的那种老板

 Kwshan 2023-06-01 发布于广东

⬆️点我 ⬆️

图片

授权自

zhihu.com/question/268372100/answer/1910669918


01

项羽看上去高大健美、诚恳友爱,最喜欢跟员工谈理想、谈奉献。
听说员工生病住院了,拎着两斤水果就上住院部来探病,满脸鼻涕眼泪,握着员工的手嘘寒问暖。
结果到了该涨工资的时候,愣是把印章磨出包浆了也不舍得盖个章。

《史记·淮阴侯列传》:
“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史记·陈丞相世家》:
“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

刘邦正好相反,微信不回、电话不接,懒得过问员工的工作。
见了面三句话里有两句脏话,剩下一句问你要不要和他去洗脚城。
刚毕业的小年轻数落他,刘邦嘻嘻哈哈挨训,也不生气。
他自家的劳斯莱斯捐出来当公车,公司员工自己去财务部给自己开工资。

《史记·高祖本纪》:
“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史记》记载刘邦“好酒及色”“喜施”,酒色财气四样,刘邦占了仨。
唯独钱财看的淡。


02

刘邦起义时已经活了48岁,早就明白了一个大道理:
“这世上没有圣人,人人都是有私欲的,天下英雄拥戴俺刘季,不是冲啥玩意宽大长者,大家都是来打工挣钱的。”
陈平对刘邦项羽下过一个非常精准的评价:

《史记·陈丞相世家》:
“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今大王慢而少礼,士廉节者不来;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

直白点说就是:
那些讲究礼仪、爱好名声的人都跑去项羽那儿了。
来汉王您这儿的,都是道德真空、只谈工资的粗鄙俗人。
小时候我讨厌这种俗人,现在我特么就是俗人。


03

题外话:
战国末期的儒家已经开始走上了空想主义的道路。
如果说孔丘还有些务实精神,孟轲就已经有道德绑架的倾向了。

“君子言义,小人言利”
“水无有不下,故人性无有不善”

不能正视人性之恶,否定了人的私欲。
虽然很推崇孟子民贵君轻的气节,但也很不喜欢他提出的苦难崇拜、性本善思想,以及那些莫名其妙的比喻论证。
与此相对应的是,项羽很受儒人拥戴,而刘邦极其反感儒人。
项羽死后,坚持为项羽守节的是鲁地的儒生;刘邦讨厌儒生,甚至做出了往儒生帽子里撒尿这等瞠目结舌的壮举。
刘项对儒家的喜恶,真是把他们两个的性格写绝了。
巨鹿之战的金牌打手英布,脱离西楚投奔汉国。
英布一进汉军营帐,就看见刘邦拽的二五八万,大喇喇地坐榻上洗脚。
英布后悔的差点没一头撞死。
可是等他到了自己的住处,一切待遇向汉王看齐,英布乐的不行。
“大喜过望”这个成语就是这么来的。

《史记·黥布列传》:
“淮南王至,上方踞床洗,召布入见,布大怒,悔来,欲自杀。出就舍,帐御饮食从官如汉王居,布又大喜过望。”


04

楚汉战争期间,西楚看似蒸蒸日上,可是项羽的下属总得吃饭,用爱发电留不住人。
韩信、陈平,跳槽的时候籍籍无名,这倒也罢了。
可是彭城之战明明项羽赢了,昔日大将英布却倒投了刘邦;
固陵之战明明项羽又赢了,西楚宰相(令尹)却也降了刘邦;
就算是项羽族人,投奔刘邦的也不少。
混的最好的一个是项羽堂弟项舍,投降刘邦改名刘舍,一路官运亨通,最后在汉景帝时期当了丞相。
楚汉战争后期,孤家寡人项羽陷入了三面合围的困境。
有能力、没忠心的跑了个精光,有忠心、没能力的又不顶用。
项羽左看看右看看,发现还剩一个有忠心又有能力的龙且,一拍大腿,就决定是你了!
龙且,你去北方顶韩信吧。
龙且那个激动啊,头一次建方面之号,老板终于舍得让我独当一面……
然后项羽开始梦幻操作了:你去打韩信,但不能让你挂帅去,这样吧,让我侄子项佗当北伐大将,你当个裨将。

《汉书·陈胜项籍传》:
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又韩信破齐,且欲击楚。羽使从兄子项佗为大将,龙且为裨将,救齐。

北边已经是燃眉之急了,项羽还要给龙且加几个空降领导,这微操,叹为观止。
龙且甚至连北伐军的二把手都不是,大将项佗和裨将龙且之间还安插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亚将周兰。

按陈平的说法,项羽只信赖两种人:项家人和舅子哥。
西楚的三位大司马里,龙且、曹咎一直被项羽放在身边,唯独最没名气的大司马周殷从一开始就驻军九江国,镇守南方。
或许周殷、周兰二人,就是项羽的“妻之昆弟”吧。
项佗北伐,结果被韩信打败。
项佗活蹦乱跳回了西楚,裨将龙且马革裹尸。
项佗毕竟是老板侄子,不好怪罪,怎么办呢?
西楚发挥了传统艺能:甩锅。
责任全都往死人龙且头上一推,主帅项佗成没责任的了。
最后项羽一路高歌猛进、转进垓下的时候还在甩锅,实在找不到背锅侠,只好埋怨上天:

“天要亡我,非战之罪!”

图片

老天爷要能听到,估计拳头都嗯了。
你工资给的少就算了,还爱推卸责任,自从找了第一个背锅侠曹无伤开始,项老板就跟上瘾了一样。
作为大领导,不求你神文圣武啥都会,最起码的担当得有。
就跟大话西游里唐僧唱的那样“背黑锅我来,送死你去”。
领导都不敢担责了,团队干活能有劲吗?
后来项羽的侄子项佗也投降刘邦了,不知道正在垓下朝老天爷竖中指的项羽听到了这个消息是什么心情。

图片

不要光让穷打工的内卷,当老板也要卷起来,早该卷卷了。
项羽究竟有没有魅力?
汉大将军韩信
汉丞相陈平
汉淮南王英布
汉射阳侯项伯
汉平皋侯项佗
汉桃侯项襄
汉丞相项舍
汉玄武侯
汉棠邑侯陈婴
汉河东郡守季布
汉阳羡侯灵常
汉颍川县侯利几
汉将军周殷
汉长沙王吴芮
汉燕王臧荼
……
这些人早就给出答案了。


图片
刘邦

05

补充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刘邦究竟算不算是滥杀功臣的皇帝?
皇帝,本质上是天下最大的地主。
皇帝所拥有的一切,来自于他对这片土地的治理权。
对皇帝来说,分股权就是划分土地,允许他人自治。
1、划给你的土地够大,那你就是大股东(诸王),相当于进入董事会,能对公司发展方向提意见;
2、划的土地较小,那就是小股东(列候),虽然在股东会上没什么发言权,但是辞了工作也能躺在股权上吃分红;
3、不给你土地自治权,只给高官厚禄,那就是企业高管,给老板打工,虽然不参股,但是吃工资也能过得不错。

皇帝是董事长,也是占股最大的大股东;晋朝以前的王爵是大股东;晋朝以前的侯爵是小股东;文武百官包括汉朝以后的王侯,都是企业高管。
西周模式,是董事长加一堆大小股东。
春秋战国就是大小股东抢走了董事长的股权。
西汉模式只有董事长和小股东,大股东都被董事长吃掉了。
刘邦干掉了大部分异姓王,分封了一些具有封国的列侯,共143人。
其他的王朝基本等同于家族企业,董事长持股100%,不再分股权给企业高管。
汉初诸王权力极大,他们可以自行征兵、任免相国以下官员、颁布律令。
可以看一下汉文帝时期诸侯王的地位:

《新书·等齐》:
“天子之相,号为丞相,黄金之印;诸侯之相,号为丞相,黄金之印,而尊无异等,秩加二千石之上。天子列卿秩二千石,诸侯列卿秩二千石,则臣已同矣。人主登臣而尊,今臣既同,则法恶得不齐?天子卫御,号为大仆,银印,秩二千石;诸侯之御,号曰大仆,银印,秩二千石,则御已齐矣。御既已齐,则车饰具恶得不齐?天子亲号云太后,诸侯亲号云太后;天子妃号曰后,诸侯妃号曰后。然则诸侯何损,而天子何加焉?妻既已同,则夫何以异?天子宫门曰司马,阑入者为城旦;诸侯宫门曰司马,阑入者为城旦。殿门俱为殿门,阑入之罪亦俱弃市,宫墙门卫同名,其严一等,罪已钧矣。天子之言曰令,令甲令乙是也;诸侯之言曰令,令仪令言是也。天子卑号皆称陛下,诸侯卑号皆称陛下。天子车曰乘舆,诸侯车曰乘舆,乘舆等也。然则所谓主者安居,臣者安在?”

这已经是被刘邦削弱过一遍的同姓诸侯王了……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秦末出现的分封制回潮。
周室分封,八百国祚,嬴秦集权,二世而亡。
在秦始皇失败的前例下,当时的人们根据历史经验,普遍认为分封制是社会主流,也由此诞生了以韩信为代表的、以分封为诉求的割据军阀。
下面是汉初的地图,高帝时期的汉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其余各国控制的郡县比刘邦直辖的地区还多。

图片

李世民、朱元璋曾经不止一次批评韩信自取死路。
朱元璋暂且按下不表,李二凤可是贵乎普遍认可的善待功臣的领导。
为何李二对韩信敌意如此之大,以至于把韩信与宦官赵高并列,写入《金镜述》以警示大臣?

《新唐书》:
“朕观汉史,尝怪高祖时功臣少全者。今视卿所为,乃知韩、彭夷戮,非高祖过。国之大事,惟赏与罚,横恩不可数得,勉自脩饬,悔可及乎。”

《金镜》李世民:
“白起为秦平赵,乃被昭王所杀;亚夫定七国之乱,卒为景帝所诛;文种设策灭吴,翻遭越王之戮;伍员竭诚为国,终罹赐剑之祸,乃君之过也,非臣之罪焉。至如赵高、韩信、黥布、陈豨之俦,此自贻厥衅,非君之滥刑之也!”

李世民对韩信的批判,其实也是陷入了中央集权王朝的思维定式,误以为刘邦韩信的关系,是李二李靖那种君臣关系。
对于异姓王这类割据军阀,刘邦削藩势在必行。
列候与诸王的区别在于,列候能自治的土地远比诸王要小,而且诸王大多是带资入股、刘邦顺水推舟予以承认,列候们则是刘邦主动封出来的。
对于这143功侯(见《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刘邦可以称得上厚道。

《汉书·高帝纪》:
“而重臣之亲,或为列侯,皆令自置吏,得赋敛,女子公主。为列侯食邑者,皆佩之印,赐大第室。吏二千石,徙之长安,受小第室。入蜀汉定三秦者,皆世世复。吾于天下贤士功臣,可谓无负矣。”

汉初功臣的封赏之重,也是后世朝代所未有的。
并非是刘邦一出生就比其他开国皇帝大方,汉初特有的功臣封国,恰恰是分封制余波下形成的独特景观。
直至汉武帝中央集权一锤定音,这种现象才逐渐消失。
刘邦、韩信等人,作为春秋战国最后的余晖退出历史舞台,这大概就是时代眼泪吧。
最后补充北宋何去非的一篇文章,对于刘邦削藩的来龙去脉分析的非常清楚:

太长不看版:
刘邦出手太过大方,所以他和景帝、武帝被迫要收回多给的股份;后世的皇帝“吸取教训”,一开始就给的少少的,功臣不曾拥有过那么多,也就不会奢望得到更多。

人谓汉高祖以布衣之微,召号豪杰,起定祸乱,乃瓜裂天下以王。勋将韩、彭、英布,皆连城数十,南面称孤,举天下之籍而据其半。及夫释甲就封,创血未干,皆相视诛灭。盖由高祖封赏过制,陷之骄逆,其于功臣不能无负。光武率义从之士,平夷盗逆,收还神器。天下既定,遂鉴高祖之失,第功行封,爵为通侯,大者不过数县,而不任以吏事。是以元勋故将,皆能自全。
李靖,谈兵之雄者也,亦以谓光武得将将之道,贤于高祖远甚。嗟乎!是皆不深求高祖、光祖之事者也。天下之事有所必然者,虽圣智不能迁而避之。高皇以宽仁大度,役天下之智力而集大业。岂所谓阴忮暴忍,而喜忌人之功者耶?秦为无道,天下高材疾足争起而竞搏之,皆有代秦之心也。彭越、黥布皆以人杰操兵特起,未以其身轻属于人者也。韩信挟百战百胜之略,择主而附,亦有大志,故身定全齐而自王之。方汉王大败于彭城,随何不能缓颊于淮南,则黥布不至。及困于固陵,诸侯弃约不会,微张良之画,则彭越、韩信不从。方是时,汉王不捐数千里之地,数以充三人者之欲而致其兵,则楚不亡。汉之待此三人者,譬若养虎,饱则不动,饥则噬人。由是观之,封赏过制,岂得已哉?欲就大业于须臾之顷故也。虽然,大业就矣,而三人者之逼,天下之所共寒心也。以天下之皆寒心,则彼持是而安归,且高祖亦得安枕而卧乎?故疑似之衅一发,而大祸集矣。此其势必至于夷灭而后定也。光武痛宗社之祸,收率怀汉之民投袂而起,凡所攀附者多南阳故人,其尤伟杰者,寇、邓数人而已。然较其材略,徒足以供光武指顾之役,非有骄桀难制,若韩、彭之与高祖也。天下既定,封以数千之户,莫不志欲盈足,唯恐持保之不获。为光武者,独何隙以诛除之哉?而曰光武独得保全勋旧之术,高祖于功臣有不容之忍,此不求二主所遇之不同,与夫势理有所必至者也。
喜欢这篇,点我关注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