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粮仓中仅存的明代所建“活着”的粮仓

 新用户8926AVU2 2023-06-01 发布于北京
文章图片1

蔚州常平仓的大门

蔚州常平仓位于河北蔚州古城鼓楼西侧,旧称“丰豫仓”,俗称“北仓”。始建于明永乐元年(1403年),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华夏第一仓”,是中国古粮仓中仅存的明代所建“活着”的粮仓。

文章图片2

蔚州常平仓的西正仓

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粮食储备关系国家的经济命脉和政权稳固,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对储粮仓库的设置与管理。古代粮仓有很多种,比如国仓(俗称皇家粮仓)、常平仓,散建在民间的义仓、族仓、社仓,专供军队使用的军仓,运输途中的漕仓等。常平仓是官办粮仓,一般设在州府,在一定意义上说,有点类似现在的“国家储备粮库”。

文章图片3

东廒内的展板

常平仓制度在春秋末即已出现。常平者,荒歉之预备,无伤于农。常平仓属官办粮仓,仓中所储之粮粮权归朝廷,开库支取须向朝廷申报,地方官吏不能随意支配。

明初元朝的残余势力时常南下犯境,蔚州地处边地,驻军较多,蔚州常平仓原本是明朝的蔚州卫仓(军粮仓),所以蔚州常平仓的仓廒从建立之初就被赋予储存军粮的重要职能。清初改为常平仓,也叫丰豫仓。

文章图片4

蔚州常平仓大门内东侧楼体的“天下粮仓”

新中国成立以后,北仓成为蔚县县城直属库,一直作为粮仓使用,2011年经过修缮成为粮仓博物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常平仓被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认证为“沿用至今年代最久的仓库”。

文章图片5

蔚州常平仓大门北端的影壁“天下第一仓”

常平仓东西宽70米,南北长110米,占地面积约有7700平方米。常平仓四周有高大的围墙,院内原有单体仓廒11座,共55间。据《蔚州志》记载,“常平仓在鼓楼西,旧名丰豫仓,廒十一座,共五十五间,道光中重修,额设仓谷三万五千石”。可惜院内现存库房仅4座,二仓(东仓,西仓),二廒(东廒,南廒),一座仓神庙,一座古戏楼,院内的建筑结构都是砖木结构。

文章图片6

蔚州常平仓景区门

布局上,常平仓以大门和仓神庙为中轴线,对称排列,以仓廒四面合围,中设谷米晒坪。南北朝向的粮库称“仓”,其余三面朝向的粮库称“廒”(收藏粮食的仓库)。

文章图片7

进入常平仓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坐东朝西的东仓廒,廒就是储存粮食的地方。

文章图片8

东仓廒现为“蔚州常平仓博物馆”,这在全国首开粮仓博物馆建设的先河。

文章图片9
文章图片10

常平仓博物馆展示了我国古代粮食仓储建筑、仓储制度和仓储方法,反映的是我国北方悠久的古代粮食仓储文化和农耕文化。

文章图片11
文章图片12

东仓廒里有一条狭窄的通道,通往地下粮仓。

文章图片13

东仓廒的南侧是“天下第一粮仓”影壁的背面。上有印章模式的“蔚州古城”四字。

文章图片14

在这座仓廒的北边是一排厢房,古代厢房是管理仓库的人居住办公的地方 ,现在里面是陈列馆。

文章图片15
文章图片16
文章图片17
文章图片18
文章图片19

古代厢房是管理仓库的人居住办公的地方 。

文章图片20
文章图片21
文章图片22
文章图片23
文章图片24
文章图片25
文章图片26
文章图片27
文章图片28
文章图片29
文章图片30

现在里面是陈列馆,陈列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部分票证。

文章图片31

从陈列馆出来继续往北就是常平仓的主体建筑,东正仓、西正仓和仓神庙。

文章图片32
文章图片33
文章图片34

东正仓坐北朝南,面宽五间,进深四间,硬山布瓦顶,前出廊墙体为砖砌,屋顶开通风的悬山式天窗,窗内设苇席编织的小网,麻雀只能探入头,而身子进不去。梁架以南方常见的穿斗结构为主、兼以抬梁结构为辅,前出单步廊,金步架又置一步架梁,后出双步廊。前檐明间置厚重高大的木板门两扇,门簪方形三枚,板门上走马板三块,廊柱两侧置明式雀替。

文章图片35

东正仓位于常平仓北侧建筑的东端。在东正仓的门额上,悬挂着的“天下粮仓”牌匾。

文章图片36

仓门口有一方形香炉,香炉上阳刻“财丁兴旺”,寄托着人们对粮食的敬畏和尊重。

文章图片37
文章图片38
文章图片39

东正仓内矗立着一座座粮仓模型,展示的是我国明清时期的粮食仓储复制原景,主要有囤存和包存两种形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出现了“五谷”的概念。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麻、黍、稷、麦、豆,另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区别主要在于后者有稻无麻,前者有麻无稻。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文章图片40

东正仓的东侧立有一块碑,刻有《蔚州常平仓重修碑记》。

文章图片41

东正仓东侧的一座现代建筑的墙面上镶嵌着“天下粮仓”四个大字。

文章图片42
文章图片43

东正仓的西侧,是仓神庙和戏楼。仓神庙、戏楼位于院落北部正中处,左右两侧各有东西正仓一座。仓神庙坐北朝南,与戏楼连为一体,也称一殿一卷式,或勾连搭,其面宽三间,进深五间。仓神庙,正五架梁,前后各出单步廊,整体梁架为九架椽层。仓神庙和戏楼两座房子连体构成,戏楼在前仓神庙在后,戏楼面向广场,跟一般的戏楼面向庙宇、献戏给神的习俗正好相反。

文章图片44
文章图片45

仓神庙又称廒神,仓官。传说为汉初开国功臣韩信或指掌后人认为此神居于粮食仓囤之中,因而常在仓房内粮囤旁设立神位。《蔚县志》祠庙篇中对仓神庙记载:“仓神庙在谯楼(鼓楼)西仓廒中,明永乐元年建……”以上记载了仓神庙建于明永乐元年,仓廒也应为此时所建,或更早。通过仓神庙与仓廒的建筑进行比较,从总体规划布局到细部作法,另外先有仓廒,后建仓神庙,当在情理之中。

文章图片46
文章图片47

仓神庙正南100米处遥相对应的南廒一座。

文章图片48

仓神庙的西侧是西正仓。

文章图片49
文章图片50
文章图片51
文章图片52
文章图片53
文章图片54
文章图片55
文章图片56
文章图片57
文章图片58
文章图片59

西正仓里集中展示的石臼、石磨、米葫芦等粮食加工器具,让人们对古代粮食生产、加工有了更为直接的认识。

文章图片60

东西正仓硬山布瓦顶,前出廊墙体为砖砌,屋顶开通风的悬山式天窗,窗内设苇席编织的小网,麻雀只能探入头,而身子进不去

文章图片61

常平仓山墙下厚1米,收分明显,除具有较强的抗撑压力外,还有防热、防鼠、防虫、隔潮等作用。

文章图片62

墙下部所置的方形透风孔,因具有较高的科学实用价值,也成为其他仓廒建筑的“样板”

文章图片63

梁架以南方常见的穿斗结构为主、兼以抬梁结构为辅,前出单步廊,金步架又置一步架梁,后出双步廊。前檐明间置厚重高大的木板门两扇,门簪方形三枚,板门上走马板三块,廊柱两侧置明式雀替。

文章图片64

东西山墙砖砌,收分明显,墀头上部叠涩出檐,出枭混线。墙厚1米,山墙顶部置两个古铜钱通风孔。

文章图片65

西正仓的西侧是西耳仓。

文章图片66

西耳仓的入口 。

文章图片67

常平仓制度虽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不免行生出虬枝蔓叶,但从总体上看,它是秉承了春秋战国时期范蠡的“平粜”论、管仲的“敛轻散重”论和李悝的“平籴”等先秦诸子的物价“常平”意旨。通过粮食在丰年或者收获的时候尽量多买进一些(籴),将其储备于仓中,遇歉年或青黄不接时再卖出(粜),以此来调节粮食供求关系。它实质上是我国封建社会所奉行的一项有效的经济管理制度。

2023-01-25

感谢您的关注与观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