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颜渊第十二⑮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虚空济 2023-06-01 发布于山东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孔夫子说: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就可以不背道而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我们在《论语》当中很多地方都会用这八个字,这八个字极其的重要,可以改变一个人内在的修养和品德。博学于文,我们先讲学的重要性。学习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呢?学习改变的是我们的认知。我们来举个例子,什么叫做认知?认知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我面前有两个杯子,一个红色,一个绿色。过去认为我们喜欢绿色的,对方喜欢红色,我们会认为对方的眼光有问题,会认为对方的审美有问题。当我们学习了文化,改变了认知我们会明白一个道理。原来是每个人的喜好和标准不相同。我喜欢绿色,他喜欢红色这没有什么问题。如果我们没有学习就会产生情绪,认知就会认定对方是有问题的。

我们再举个例子,在生活当中会发生很多事情,当别人的意见认知和我们不相同的时候,如果我们没有经过学习,就会认为对方的角度有问题。当我们改变了认知就会允许不同的思维的存在。比如说我们学习了《论语》当中德不孤,必有邻。这个时候我们的认知就会发生变化。原来没有人亲近我们,是我们自己的德行不够,是我们没有帮助更多人,所以没有人愿意接近我们。当我们有了德行帮助了更多的人,就有人愿意和我们交往,愿意来接触我们,这就是认知变了。通过学习改变了认知,我们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们的思考才有了方向,我们的行为才有了准则。

《论语》当中又讲近者悦,远者来。学习这句话,改变了我们的认知。原来我们做生意也好,和朋友相交也好,接近我们的人觉得舒服,觉得愉悦,这个时候别人自然会来到我们这里。我们通过学习就有了这样的认知。

我们观察事物的认知也改变了。举个例子,我们今天路过一家饭店,看到这家店的生意非常好,这个时候我们有了这句话作为认知,我们就懂得观察其中的规律。它为什么生意会好呢?可能是做的比较好吃或者价格比较实惠,或者他的服务比较好。我们去观察,观察得出了结论我们知道了,近者悦远者来。接近的人来到这里的人,无论是通过他的服务、味道、价格,我们觉得是喜悦的,觉得是物有所值的,来到这里是舒服的。这个时候远者自然就来了,这个远者包括我们自己,会第二次、第三次来消费,甚至会介绍朋友来消费,路过的我们看到了这里人比较多进来消费,这就是认知。

认知会产生强大的力量,一个人没有力量是因为我们的认知没有改变,我们思维方式没有改变,我们不懂得观察和体悟事物发展的规律。所以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论语》开篇讲学而篇,人要先懂得学习。第二篇才是为政篇,才开始做事情。如果一个人不通过学习没有认知,没有智慧没有思维方式,我们要如何去更好地做事情,更好地经营感情,更好地做生意,更好地维护社会关系呢?

书是人类文明的阶梯,这里的书也是知识。科学是第一生产力,这里的科学也是知识。我们学习的知识要广博,故而要博学于文。我们不光要学改变我们的认知,还要博学,这个博的范围很宽广。我们可以通过读书,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其中的一种方式。比如说我们上学,数学、语文、生物、科学、化学这都是知识,都是我们学习的内容。

比如说我们走上社会,要学人与人之间该如何打交道,要学习如何经营一段感情,要学习如何维护好客户关系,这都是博学的范围。我们不光是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听其他人讲课,更要在生活当中体悟、观察和思考。好问好察,遇到不懂的问别人,请教知识这是博学。观察身边事物的规律,总结出来道理,这是博学。所以博这个字再加上学,告诉我们不能只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只是明白一些道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所有博学的内容,都会改变我们的认知,增加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角度。所以一个人最大的贫穷是思维的贫瘠。没有那么多的想法,遇事情不懂得思考,就会固执己见产生情绪,自己就会痛苦极端,并且给他人带来很多的伤害。

学习不光可以改变我们的认知,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还可以扩大我们的格局。为什么格局会小呢?就是不明白那么多的道理,没有那么多的智慧,想问题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比如说《论语》当中讲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我们处在一个公司员工的位置,当一个公司做了一个决定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起情绪,会起怨恨,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格局不够大。我们站在自己的角度以自己的得失来看这件事情,你是看不懂的。但是你换一个位置,假如你是公司的总经理,是老板,你会如何思考这件事情呢?当你懂得换位思考的时候,你的格局就会变大。当你的格局变大,你才能更好的做好当下的事情。当别人说了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会换一种思维角度,换一个高度再来看这件事情,为什么会这样做。而不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这就是格局的问题。

当我们通过不停地学习,改变了自己的认知,自己有了新的思维方式,我们的格局自然也就会变高。当我们的格局变高,再看当下的生活的琐事就会变小,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在我们生活当中每天会发生很多的痛苦,很多的烦恼,都是因为我们没有更高的认知和更高的智慧看得清楚,所以让我们痛苦的并不是问题本身,而是我们看待这个问题的角度和高度。

我们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在生活当中我们可能为孩子的学习成绩而苦恼。可是一个会教育孩子的人不会因为这件事情而苦恼,因为对方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和我们不相同。比如说,我们因为工资少而苦恼,而对那些高层人士和懂得有赚钱思维的人,并不会因为这件事情而苦恼。我们生活当中感情遇到了一点挫折我们的就痛苦、苦恼。可是一个会经营感情的人,他有那样的认知和思维不会因为这样一件事情而发生痛苦。所以让我们痛苦的并不是问题本身而是我们看待这个问题的高度和角度。

我们再举一个在企业当中常发生的例子。同样在一个公司当中发生了一件事情,一个公司的基层员工,一个经理还有公司的总经理,这三个人看待同一件事情他的思维方式不一样,他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不一样。问题是同一个问题,但是高度不同,角度不同,认知不同,所以产生的结果自然就会不相同。学习是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也是我们最该去做的一件事情。所以我们从小就开始上学,我们要读学前班,读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还要继续往上研读。因为学习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第一件应该做的事情。如果不去学习很多事情根本就不知道该怎样处理。有了学习以后,我们的人生才能更好的发展,解决我们当下的困惑以及痛苦。

博学于文,什么称之为文呢?善知识称之为文。我们现在学习的圣贤文化,学习的传统文化,学习的《论语》这都是文。不光这些是文,我们学的数学也是文,我们学的科学也是文,我们观察总结身边事物发展规律也是文,所以文的范围非常之广阔。我们读的书是文;我们听别人讲的内容是文;我们观察、思考、体悟所得皆是文。

我们经常讲博古通今。博古,学习古人的知识、智慧这是文。学习了这个智慧以后,我们要懂得通今,要思考,体悟和我们的当下相结合,我们思考出来的也称之为文。为什么要学习古人的知识呢?古人把他一生的经历和智慧的总结写了出来,流传了下来,这个时候可以让我们借鉴少走弯路,温故而知新。当我们温习了古之圣贤留下来的学问和智慧,我们才可以创造新的知识。不光要学习古人的文化,我们还要观察生活当中的人和事,我们还要从历史当中体悟真理和道的规律。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可以以铜为镜,去学习,学习什么呢?我们照这个铜镜就可以让自己的衣冠变得正,哪里不合适,这是学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我们读历史可以知道历史发生的变化,为何而兴,为何而衰,为何而败。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看到一个人比我们优秀,比我们有智慧,我们去看他为何而得,为何而成功。我们看一个人身上有不足,有缺点,我们看他为何而失,为何而败,这一切我们归纳成一个字都是文。我们不要把这个文局限,认为读读书就是学文了,远远不止。我们生活当中所有的经历,思考,体悟,学习古之圣贤的文化皆为文。

约之以礼,我们有了文以后才能约之以礼,是拿出来用的,用来约束我们自己的行为。如果我们没有学习,我们不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对的,不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错的,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呢?所以学习是前提,学习以后我们开始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这个称之为礼。

礼之用,和为贵。我们约束自己的行为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和结果呢?和谐的状态,和睦的状态,大家都觉得开心的高兴的舒服的状态,这是礼的作用。举个例子。今天有个朋友理了一个头发,问我们意见问我们理的怎么样。我们上来讲,太难看了,一点都不适合你,比原来老了十岁,这就是无礼。因为你讲的这句话是让别人很不舒服的,很不开心的,你觉得我讲的是真话,这就是没有学习的缘故,没有改变自己的认知。

既然他理了这个发型就说明他是喜欢的,他是认同的,只不过和我们的标准不相同而已,怎么我们的认知就一定是对的呢。所以我们要学习先有了认知,我们才知道要懂得约之以礼。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学习了文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就会重新去思考这个事情。你觉得喜欢就可以,每一个人的眼光不一样,如果是我,我可能喜欢留的长一点。但是留的短也很好很清爽,比较符合你,这就是礼。

在生活中这种小事情实在太多了。比如说别人买车来问我们的意见,我们给出答案,说你买的车不好,后座不宽敞,底盘也低。你没有考虑他的现状,他为何而买这个车呢?可能性价比他觉得合适,可能他开这个大小正合适,而我们喜欢大一点的,喜欢贵一点的,不代表我们就一定是对的。只不过那个更适合他,这也是一种礼。

当我们学习了文,有了认知,有了思维,有了高度,我们整个人的行为都会随之而发生变化。遇到事情的时候,我们懂得用礼来约束自己,什么话该讲,什么话不该讲,什么话应不应时。所以一个人只有学了文才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否则就会傲慢无礼,给别人带去很多的伤害而不自知。

人无礼,无以立。人如果没有礼是立不住的,如果从古代来讲比如说《周礼》。《周礼》的规范很详尽。比如吃饭,什么样的人该坐什么样的位置,该什么时候动筷子吃饭,都是有规矩的;比如说古人上朝,你该站在哪个位置,你是要清楚的;比如说参加祭祀,参加丧礼,参加宴请,你坐在什么样的位置都是有详尽的规定的。如果古人不学习礼是无法生存的,立不住。

我们到了现在的社会,道理是相同的。我们没有那么多具体的礼仪规范和标准,但是礼的道是和为贵,是大家舒服的,是有规范的。我们到了现在虽然没有详尽的规定,可是如果一个人不懂礼,你在这个社会上也是立不住的。比如说你要无礼张口说话就会伤人,你伤害他人就没有人愿意和我们打交道。我们再举个例子,我们和领导吃饭,如果你不懂得礼,不懂得什么时候该讲什么样的话,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样的位置,你也立不住。领导看在眼里觉得这个人没眼色,这个人没有情商,这个人无礼,怎么会给到你机会呢?

如果我们和朋友相交也是一样的。我们总是无礼,说的话总是伤害他人,朋友表面上不动声色,但是心里其实已经不再想和我们交往。我们和客户相交同样的道理。如果你不能给对方带来利益、帮助,不能让对方觉得开心和舒服,我们的合作怎么能更长久呢?所以到哪个社会,到哪个时代都一样,人无礼,无以立。如果你内在是没有礼的,不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根本就立不住的。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当我们通过学习改变我们自己的认知,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提高我们的智慧提高我们的格局,改变我们的价值观,这个时候我们用所学的文化知识,道理就会约束自己的行为。有了认知,有了行为,亦可以弗畔矣夫,就不会背道而驰。如果我们不懂得去学习,不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就会背道而驰。

为何讲会背道而驰呢?道是化育万物的,而我们如果没有经过学习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我们不光不会化育万物,还会伤害自己,伤害万物,伤害他人,伤害事情,让那件事情的结果变得不好,所以这一切都是和道相违背的。而道的规律是从人们的总结当中来,何为文呢?古之圣贤留下的智慧,他是总结了道的规律留下的智慧。我们观察生活当中的事情也一样,成功必有成功的道理,这些都是道的规律。我们学习就是在学习道的规律,用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去化育万物帮助万物。所以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就是让我们自己合于道,自然也就不会背道而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