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左联烈士胡也频,中国近代革命和文化史上,留下永恒光芒的人物

 唯我英才 2023-06-01 发布于河北

丁玲的丈夫,季羡林的老师,鲁迅曾写文纪念他的牺牲

要创作,必须深入地知道人间的苦,从这苦味中训练创作的力。

                           ——引自《卷首题词》


胡也频 (1903~1931年)

乳名培基,学名崇轩

侯官(今福州市区)人

祖籍江西南昌新建县


                         早年经历

         1903年5月4日,胡也频出生在福州的一个戏剧世家,五岁时入私塾读书,1918年,到福州“祥慎金铺”当学徒;1920年春,到上海,改名为胡崇轩,进浦东中学读书;1921年,到大沽口海军学校学机器制造。

         1924年,胡也频参与编辑《京报》副刊《民众文艺周刊》,开始在该刊发表小说和短文。


  1928年春,胡也频到上海与沈从文共同编辑《中央日报》副刊《红与黑》,并在该刊发表诗和小说。不久《红与黑》副刊停办,他又与丁玲、沈从文从事《红黑》和《人间》两个杂志的编辑出版工作。


丁玲与胡也频1926年在北平。照片上的字为胡也频1928年2月题写。


                   左联“五烈士”之一

        1930年5月,胡也频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后当选为“左联”执行委员,并任工农兵文学委员会主席。

  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代表“左联”出席在上海举行的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并被选为出席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的代表。同年被推为“左联”代表,参加了在上海秘密召开的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并写作长篇小说《光明在我们前面》,热情歌颂了共产党人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

  1931年1月17日,在东方旅社出席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预备会议时被国民党逮捕,2月7日与“左联”会员柔石、殷夫、冯铿、李伟森同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称为“左联”五烈士。

         胡也频从监狱寄回一封信,勉励丁玲,“鼓起勇气,担当一时的困难,为建立新中国而努力奋斗。”另外,他给在福州的家人留下一幅题词:“为劳苦大众谋福利的政府才是我们的政府”。

1931年春,胡也频遇难后,沈从文(右一)护送丁玲母子(右二)回湖南。


丁玲送儿子蒋祖林回湖南与母亲合影



                     胡也频故居

        为了纪念胡也频烈士,1991年7月,其故居被福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胡也频故居位于福州乌山天皇岭南侧(原卖鸡弄)。建于清嘉庆年间,为单进单层木构建筑,四面围墙,穿斗式木构架,四扇三间,七柱出游廊,占地面积274平方米。后门小路可通乌山。


  故居内开辟七个展区:童年的记忆、少年的漂泊、青年的追求、最后的斗争、久远的缅怀、光辉的一生和传承的事业。


         六年的写作生涯里,胡也频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而这些作品也反映了他的成长轨迹。

        胡也频前期创作的短篇小说、戏剧,虽题材广泛,但多反映底层民众的穷困生活,批判国民的愚昧及表达对黑暗社会的反抗,如1927年出版的短篇集《圣徒》。

        中期是胡也频创作的丰收阶段,表现了贫穷知识分子的生活和乡土气息的双重变奏。1928年,他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活珠子》《往何处去》《诗稿》和戏剧集《鬼与人心》。次年与沈从文合编《红黑》月刊和《人间》月刊,出版了诗集《也频诗选》、短篇小说集《牧场上》《消磨》《三个不统一的人物》《四星期》和戏剧集《别人的幸福》。

           后期,胡也频的创作转型无产阶级革命思想,他成为坚定的社会主义支持者。1930年创作出版了中篇小说《一幕悲剧的写实》 、长篇小说《到莫斯科去》和《光明在我们的前面》。《光明在我们的前面》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较他前期的作品有很大的提高,书中洋溢着革命激情。


  因为济南惨案,高中生季羡林1928年失学在家待了一年。次年,日军撤出济南,国民党军队开了进来。学校校长换了人,教师队伍也有很大的变化。国文课本也从文言文改为白话文,学生不再学习经学,作文也改用白话,季羡林为之耳目一新。教国文的老师也不再是什么前清的翰林、进士,而是清一色上海来的青年作家,他们是胡也频、董秋芳等,这两位是季羡林的业师,对他的影响很大。

         季羡林曾评价道,“胡也频,这个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和文学史上宛如夏夜流星一闪即逝但又留下永恒光芒的人物。”

  若论学历,胡也频应该是高中肄业,因为他仅仅在上海浦东中学读了一年中学,后到大沽口海军学校学机器制造。时间也较短,算是职高生。胡也频能够应聘到济南来教中学,可见民国时期的学校教育还是比较开明。只要你有能力和学识,就给你提供这个舞台。

        譬如著名作家沈从文就仅仅是小学毕业,北京大学旁听了一段时间,就在山东大学任文学院讲师。


  1931年1月17日胡也频被捕,2月7日同柔石、冯铿、殷夫、白莽等左翼作家一道,被国民党当局秘密杀害于龙华警备司令部,年仅28岁。鲁迅先生写了一篇杂文《为了忘却的记念》,怀念自己的战友,“前年的今日,我避在客栈里,他们却是走向刑场了;去年的今日,我在炮声中逃在英租界,他们则早已埋在不知那里的地下了;今年的今日,我才坐在旧寓里,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我又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鲁迅在文章中愤怒声讨反动派的暴行,感叹彼时的中国,“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胡也频虽然像夏夜里的流星—样一闪而逝,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彭忠富/整理;参考文献《丁玲传》)

         著名作家郑振铎说:“凡是认识也频的人,没有一个曾会想到他的死会是那样的一个英雄的死。”

这部《丁玲传》由丁玲之子蒋祖林执笔。


胡也频、丁玲之子蒋祖林


  丁玲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无法取代的地位。以文学成就而论,其早期女性意识强烈的文学作品,以及中后期部分一任天性的写作,都显示出独特的个人印记。而其在“文艺为政治服务”思想指导下的创作,又是研究革命时期文学作品时无法回避的标本。在思想史上,丁玲的重要性更是难以取代:延安时期因为随笔《三八节有感》,小说《在医院中》与王实味一起受到批判;1955年因为“丁陈反革命集团案”留下所谓“历史问题”蒙冤受屈;上世纪70年代末重返文坛后又由右转左……凡此种种,都使得丁玲研究持续不衰,有关丁玲的话题络绎不绝。






         86岁的冰心在写给丁玲的悼念文字中说:

死而有知,也许有许多欢乐的重逢;

死而无知,也摆脱了躯壳上的痛苦。

         这样的达观之语,怕只能出自这位生性恬淡而又经历坎坷的世纪老人之手了。丁玲地下有知,当会心而笑。

有一段话很适合丁玲:

         作为一个女人,我的一生如此丰富。有激情,有痛苦,有欢乐,有眼泪。作为一个女人,我也许不是规矩和忠诚的。但我忠于自己的身体,和自己的欲望;我对得起自己,也不想伤害别人。如果我做的不够好,请原谅。我,只是个最普通不过的女人而已。说不定,如我这样的女人,应该也可以上天堂。

丁玲的多姿多彩人生

沈从文与丁玲的恩怨

毛泽东唯一用电报赠送诗词的作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