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点评22位作者:请相信我的眼光

 带娃文艺女中年 2023-06-01 发布于广西

1、史铁生,令人潸然泪下。那痛苦中的绝望,绝望中的希望,希望中的奋斗,若非身受,绝对写不出来。他在轮椅上,一坐四十年,看世界的角度与深度自然与普通人不同。所以,他的文章,有独特的感染力,直抵人心。

2、韩少功,却常常令我开心不已,一个人“嘿嘿”傻笑。那样子,有点象花痴见了花姑娘。还好,这种样子不会被别人看见。笑完又生遗憾:另一个能让我如此傻笑的人,已经永远的离开人世了。那就是王小波。以他的文笔与洞察力,丝毫不逊于韩少功。四十岁,正是人生的收获期,他若不死,至少还可以驰骋文坛二十年。

3、迟子建,语言很独特,总萦绕着一种童话的氛围。虽然也觉得,这氛围有点刻意营造,但仍忍不住诱惑,读完一本还想读另一本。因她,我常常想起简媜的文字,也是出其不意,甚至石破天惊。由于痴迷简媜,甚至一本正经摘抄起她的句子——自从离开校门,十几年没干这勾当了。

4、大学时迷恋余秋雨。《文化苦旅》、《霜冷长河》,多深刻啊。现在却再也不看了。当年所认为的深刻,现在看,成了故作深沉。而他本人,我觉得骨头有点轻,不尊重。对他的兴趣降为零点。

5、也曾迷恋李敖,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又是反蒋斗士,简直是当代鲁迅。后来不喜欢他了,因为他滥情,还乱骂人。这两样,我都不喜欢。

李敖已作古。忽然又有点怀念他了。有个性的人越来越少了。

6、孔庆东的书,学校图书馆曾有一大排,每本都有砖头厚,想来此君亦颇有才。我却一篇也不想看——总感觉他象疯狗,逮谁骂谁。和李敖一样,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太狂妄,总是招人反感的。

十几年了,一本也没看过。现在,图书馆里,他的书好像不大见了。

7、莫言的书,以前看过一些。得诺奖后,他的书在图书馆骤然多了起来,才得以全部看完。老实说,诺奖真不是虚的。无法想象,一个才小学毕业的人,怎么能写出那么多高质量的作品。天才还是有的,不然,无法解释莫言。

大学时看过他的《红高梁》,又想借《丰乳肥臀》来看。可是,这个名字太那个,我一直不好意思借。那时借书还是人工操作,光这个名字就让人面红耳赤了……年轻时,脸皮真薄啊。

8、最老实的作家,应属孙犁。他的小说,以及他写自身的生活,如同白描,无一字多余。感觉象一个老实巴脚的农民在犁地,真是文如其名。

我也是老实人,喜欢老实人的作品。

9、余华的小说不错,但是这些年不见他出新作,莫非江郎才尽?如果他也象严歌苓一样,隔段时间出本新作,我等岂不有福?

10、竟然借了一本梅娘的书——纯粹是因为好奇。梅娘何人?我一无所知。但史铁生和严歌苓都提到过她,看来绝不一般。

11、夜读周国平的《妞妞》。早上醒来,眼睛肿胀难受,是昨晚流泪太多了。幸好是在宿舍,只有我一人。不然,该有多难为情。这也是我不想在家里读的原因。不然,家里人问我为什么流泪,该怎么解释?

这本书,很多年我没敢再读。原以为,经历了这么多人事沧桑,人也四十好几了,不会再轻易感动,可以平平静静重温一遍了。谁知,却比当年读的更投入,理解更深刻,因而,也比当年更难过。简直是自虐。那样一个敏感多思的父亲,那样一个饱受苦难早早夭折的女儿,这血泪之书,读者也只能以泪飨之。

每一个为了孩子而烦恼的父母,都应看看此书。成长中的烦恼也是幸福。如果不以此为幸福,那么,幸福就永远在别处。

我与周国平没啥关系。但是我对他的感觉相当复杂。除了《妞妞》和《宝贝,宝贝》,其余的我都没法坚持看完。他的书都是哲思之类的,当然充满思想,可是我看着看着就会想:这不是我的思想吗?怎么出现在他的笔下?要说他水平高吧,那就得相当狂妄的认为,我自己的水平也蛮高的;要说他水平低吧,可人家那么有名,书出了一本又一本,总不能说浪得虚名吧?

12、“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好句子,口舌生香,回味无穷。年轻时看的诗词也不少了,这么好的句子怎么就错过了呢?

13、吴世昌的《唐宋词概说》不错。知识的收获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收获是:看任何人的书都不能迷信。他在一篇文章中,把苏轼和王国维都批评了。这两位可都是大咖,等闲批评不得。今后读诗词,要尊重自己的内心感受,而不被别人的评价左右。

14、读季羡林的《牛棚杂忆》。荒唐的岁月,荒唐的人性。

我听父亲说过,曾祖父因为说了不该说的话,经常挨辩论,挨批斗,被关黑屋被吊打,一家人抬不起头来。全国,无论城乡,无论东西南北,概莫能外。根本无处可躲。甚至还不如战争年代,军阀之间至少还有一些缝隙。不由让我想起一句话:率土之滨,莫非王土。我心里还有一个念头:那么多名人教授惨死或自杀,整个社会充满血腥和暴力,老人家一点都不知道吗?

15、《爸爸爱喜禾》,是一位自闭症儿童的爸爸写的。把最苦的苦写成一段又一段笑话,是心太硬,还是已成神?自闭症儿童越来越多,熟人中知道的就有好几个。有一次在饭桌上我就感慨了:“老天爷对我真是不薄,你们兄弟两个都是正常的。聪明不聪明的真不能奢求了。”老大也很喜欢看,跟我一样,这也是第二次了。

这本书看了三遍了。还可能再看。

16、《妈妈成长记》。我喜欢看亲子类漫画和书籍,大多是为了开心一笑。但这本书不同,它不仅记录了孩子的成长,还有很严肃的思考,更多的反映了妈妈的成长。很有深度,也引起了我的思考。如果能陪孩子们重来一遍,也许我能做的更好。

17、池莉的《和女儿一起长大》。书中关于孩子教育的许多观点与我不谋而合,令我想起,自己年轻时曾经很喜欢池莉,至今还记得《来来往往》、《生活秀》、《云破处》等小说的许多细节。这些年不太关注她了,因为有了新欢。如今,因为了这本书,也许我会重新喜欢上她的作品。

18、《先谋生,再谋爱》、《在时光中盛开的女子》。看名字就知道,鸡汤文。作者李筱懿,站在封面上一脸阳光。随便翻开一篇,写得还不错,于是借回来了。

可是,每次只看十几页就放下了。其实每篇都写的不错,文笔,内涵,道理,都挺合我的胃口。

总结:鸡汤一次不宜多喝,腻。

19、老大特别佩服刘慈欣,说他是亚洲第一个获得“雨果奖”的人,这是科幻界的诺贝尔奖。看了他的《三体》,就不必再看其他科幻小说了。听说今年有四部和《三体》有关的电影开拍,他非常期待。

我俩共同的感受:书可以一看再看,电影却只愿意看一遍。看过电影,一般愿意再看看原著;看过原著,却不一定期待看改编的电影。二者所含的信息量是不同的。除非电影或电视拍的特别成功,比如87版《红楼梦》,看过之后,里面的大部分人物就刻在脑海定了型了,看书时会自动联想。

20、借了一本马未都的《背影》,老大奇怪,不应该是朱自清吗?哈哈,同名的作品多着呢。

这是本回忆录,写给作者逝去的朋友的,有名人,有普通人,吸引我的是其中一些细节。生活是多种多样的,看看那些完全陌生的生活,也是一种乐趣。

21、林希的津味小说,语言很有特色,北方人看来很亲切。但是,有一点不满意的是,不同的小说之间,人物身份有冲突。既然都是第一人称,写的都是候家大院的故事,即使是互不关联的小说,其内在身份应该是不能矛盾的。不然,看的人有点乱。

22、以前,看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虽然书和作者名气都很大,但我并不觉得怎么好看。现在,觉出好了,看了不止一遍。那平淡中的隽永,太年轻了是没有耐心去品味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