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国珍神道碑铭

 zqbxi 2023-06-01 发布于江西

明宋濂撰 

故资善大夫广西等处行中书省左丞方公神道碑铭

宋 濂

洪武七年三月某日,资善大夫、广西等处行中书省左丞方公殁于京师钟山里之私第。既已襄事,而墓门之石未有刻文。九年冬十一月,其子礼恐君行湮没无传,请于大都督府,移文中书,中书下礼部,于是尚书臣筹以其事闻,制曰可,遂敕翰林学士承旨,臣濂为之铭。臣谨按留守都卫经历天台詹鼎状公之行,曰:

公讳珍,避庙讳更名真,因字谷贞,姓方氏。其系分自莆田,再迁台之仙居,三迁黄岩,遂占籍焉。公长七尺,状貌魁梧,而身白如夸瓜,有伟丈夫量,未尝宿怨,识者已知其为贵人。

至正初,李大翁啸众倡乱,出入海岛,劫夺漕运舟,杀使者。时承平日久,有司皆惊谔相视,捕索久不获,因从而绥缉之。剧盗蔡乱头闻其事,谓国家不足畏,复效尤为乱,势鸱张甚。滨海子女玉帛为其所掠殆尽,民患苦之。中书参知政事朵儿只班发郡县讨兵蔡寇。公之怨家诬构与其通,逮系至急。公大恐,屡倾资贿吏,寻捕如初。公度不能继,且无以自白,谋于家曰:“朝廷失政,统兵者玩寇,区区小丑不能平,天下乱自此始。今酷吏籍之为奸,媒蘖及良民。吾若束手就毙,一家枉作泉下鬼,不若入海为得计耳。”咸欣然从之。郡县无以塞命,妄械齐民,代以为功。民亡公所者,旬日得数千,久屯不解。朝臣察其非罪,奏为庆元定海尉,使散众,各安其居。自时厥后,汝、颍兵大起,海内鼎沸。齐国忠襄王李察罕保厘、河、洛、晋、冀;李思齐、张思道号令关陕;陈友谅、明玉贞分有江、汉、荆、益;张士诚据淮、浙。公亦有庆元、台、温三郡之地。同县章子善者好纵横之术,走说公曰:“夷狄无百年之运,元数将及极,不待智者而后知。今豪杰并起,有分裂之势,足下奋袂一呼,千百之舟、数十万之众可立而待。溯江而上则南北中绝擅馈运之粟;舟师四出则青徐辽海闽广瓯越可传檄而定。审能行此,人心有所属,而伯业可成也。”公曰:“君言诚是,然智谋之士不为祸始,不为福先,朝廷虽无道,犹可以延岁月;豪杰虽并起,智均力敌。然且莫适为主,保境安民以俟真人之出,斯吾志也。愿君勿复言。”子善谢去。公自是其官累迁至江浙行中书参知政事。

会有诏征兵讨张士诚,公遂出师。士诚知公且至,遣其将史文炳、吕真统十将军兵七万御公于昆山。昆山去姑苏七十里,士诚之伪都在焉。文炳、真陈兵城中,仍以步骑夹岸为阵。士诚命游兵往来,旌旗数十里不绝,气势甚盛。公曰:“滨海之地非四达之衢,乃复参用步骑,兵虽众不足畏也。”公舟师仅五万,身率壮士数百趋奣子桥。文炳、真使十将军薄水战,矢石如雨。公戒其众持苇席籍涂泥,冒矢石急奋。夹岸之兵以火箭乱射,公燎及须鬓,横刀大呼而入,杀两将军及十馀人。军大溃,若禽鸟散去。公与壮士追击,趋其中坚,文炳、真接战。公出入阵中,所向辄披靡。桥左右讫不得成列,而岸上军又散北。文炳、真弃马走。七将军溺死者万计。公乃次兵于岸。明日又战,七战七捷,直至城下。士诚得报,遣使者送款请奉元正朔。公还,遂以节钺镇浙东,开治于鄞。元之君臣多公之勋,复数加爵赏。俄至太尉、江浙行省左丞相,赐衢国公印章。昆弟、子侄、宾客皆至大官。

当是时,今上皇帝龙兴临濠,定鼎金陵,天戈所指,无不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上亲取婺州,而衢、处相继降。公曰:“吾闻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今临濠兵精甚,所至无坚城。此殆天命之所在也,逆天不祥。”即遣子完入侍。上喜曰:“自古英雄以义气相许,当如青天白日。事成同享富贵,何以质子为?”遂使完归。公复遣使者,愿守城邑,如钱镠故事,岁贡白金以给军资。上许之。然犹自海道输粟元都。时群雄方争,上方励志中原,公独屏蔽江海,使者交于二境上,唯求庇民而已。苗军、刘震、蒋英等叛婺州,杀首帅胡大海,持其首来曰:“愿隶麾下”。众皆贺,独公不许,曰:“吾昔遣使效钱镠,言犹在耳,今纳其叛人,是见小利而忘大信也。且人叛主而归我,即他日叛我又安可必耶?”遂帅师击之。仲兄中流矢而殁。上遣使临祭,且慰抚其遗孤。越数载,上诏大将军徐魏公平姑苏,缚士诚献京师。公以久疾不视事,又幕府宾客无所陈说,失朝贺礼。上怒,大军且压鄞。忧惧不知所为,乃封府库,具民数,使城守者出迎,躬挈妻孥避去海上。使完奉表谢曰:“臣闻天无所不覆,地无所不载。王者体天法地,天人无所不容。臣荷陛下覆载生成之德久矣,安敢自绝于天地?敢一陈愚衷,惟陛下幸裁之。臣本庸才,处乎季世,保境安民,非有黄屋左纛之念。曩者陛下霆击雷掣之师至于婺州,臣愚以为天命有在,遣子入侍,于时固已知陛下有今日矣。所谓依日月之末光,望雨露之馀泽者也。而陛下开诚布公,赐手书、归质子俾守郡县,如钱镠故事。十年之间,与中吴角立,皆陛下之赐戢也。逮天兵下临吴会,臣尝上书,谓朝定杭越,则暮归田里。不意今年以来,老病交攻,顿成昏昧,而弟兄子侄志虑不齐,致烦陛下兴问罪之师。方怀忧惧,未能自明,而大军已至台温。今臣计无所出,虽遣使再三,而承诏之师不容己。是以封府库,开城郭,以俟王师之至,然犹未免为浮海之计者。昔有孝子于其亲也,遇小杖则受,大杖则走。臣之事适与相类。虽然臣一介草莽,亦安敢自绝于天地?故每自思,欲面缚待罪阙庭,复恐陛下万一震雷霆之怒,天下后世议者不谓臣得罪之深,将谓陛下不能容臣,岂不累天地之大德哉?谨昧死奉表以闻,俯伏俟命。”

上览表,趣公入觐。公至京师,上且喜且嚷曰:“若来何晚也?”公即叩首请罪。上以公诚恳,遇之特厚,每赐宴享,皆与功臣列坐。未几,有广西左丞之命,俾奉朝请。

一日侍上燕坐,不能兴,舆至第,则成末疾矣。上数遣中使赐问,官其二子(礼,宣武将军佥、广洋卫、亲军指挥使司马;完,忠显校尉、虎贲卫、千户所、镇抚令)。公得亲见之。已而公疾革,上遣中使问所欲言。公指使者,中坐良久,曰:“臣荷陛下厚恩,无尺寸之功,而子孙椎鲁,绝不知人间事。臣所忧者,独此耳,幸陛下以故曲加保全,则感恩九泉,为犬马报陛下矣。”言毕而逝,寿五十又六。上闻,哀悯之,亲御翰墨为文,命官致祭。皇太子暨亲王亦如之。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亦皆奉上旨临祭,成礼而去。

先是,公病时尝属诸子曰:“我即死,毋归葬海滨。主上遇我过厚,可求京城外之地埋焉,且使后人习于礼义”。及是,卜城东二十里玉山之原,惟食。礼部为奏请,上欣然可之。于是以某年某月某日葬礼也。

公世为善人,而其父尤柔良,人弱之,屡致侵蚀。笑曰:“吾诸子当有兴者,毋久苦我。”其后五子果贵显。元季以公之贵,得屡赠三代。曾祖天成,荣禄大夫、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祖宙,光禄大夫、福建等处中书省平章政事,勋皆柱国,爵皆封越国公;父伯奇,银青荣禄大夫、淮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相、上柱国,仍追封越国公。曾祖妣陶氏,祖妣潘氏,妣周氏,妻两董氏,皆封越国夫人。子男五人,其二即礼与完,其三曰本、曰则、曰安;女五,二适土族,馀在室;孙男六。

隋大业末,海内纷纭,汪华聚众保民,据有歙、宣、杭、睦、婺、饶六州之境。虽屡受隋爵,及唐高祖有天下,遂封府库,籍民数以归职,方擢为歙州刺史,殁于长安。其事与公似无大相远者,盖公以豪杰之姿,庇安三路六州十一县之民。天兵压境,避而去之,曾无一夫被乎血刃,其有功于生民甚大。然而天宠所被,赐官丞辖,享有禄食,而二子皆列崇阶,赫奕光著,视唐则有加焉。于是历序其故,著为铭诗,以宣明国家之鸿烈,而及公保民之伟绩云尔。铭曰:

元季纷纭,群雄相吞。公据海滨,志欲靖民。黄屋左纛,我非敢觊。

绥定一隅,以俟真主。大明煌煌,出自东方。天威奋张,孰敢不王?

王乃籍土,乃封府库。大开城门,委之而去。皇帝诏还,喜动龙颜。

卿能庇民,朕数嘉叹。卿居海邦,倚水为强。旌旗扬扬,武光洸洸。

舳舻数千,横行海中。诸蕃畏威,莫越其封。炳乎几先,能顺天命。

卒全黎元,兵不血刃。何哉暴强,驱民锋镝。酣战弗禁,身乃就殛。

以此较彼,卿实为能。爵在三府,其惠孔明。华之保歙,事与公类。

至今庙食,春秋不废。公虽殁矣,德曷忘矣。太史铭矣,发幽光矣。

方国珍(1319年-1374年),名珍,字国珍,以字行,后改谷贞,又作谷真,中国浙江台州黄岩人,元末义军领袖之一,最先起兵抗元。又记作方谷珍,另说宁海(今浙江宁海县)人。长得眼大身长,力大能擒虎,又识水性。出身盐贩,世代以贩卖私盐为生。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年),为田主所诬,被迫逃入浙江沿海的松门岛中,起兵反元,劫夺漕运的粮食,屡次击败元军。至正十一年(1351年),在大闾洋歼灭了元江浙行省水师,复又在陆战中,击溃浙东道都元帅泰不华的军队。八月,元大司农达识铁木儿招降方国珍。次年四月,泰不华整顿军马,方国珍起疑,再次反元,杀泰不华。六月占领黄岩城。其后方国珍一度行贿元中书省,获得喘息之机。至正十四年(1354年)九月,方国珍占领台州,次年又占温州、庆元,再次接受招安,任海道运粮万户,移驻庆元,成为浙东霸主。方不愿参与中原争霸,而在浙东兴建儒学、水利,并严格执法,决意保境安民。至正十六年(1356年),张士诚渡江南下占据苏州,图谋入侵浙东。方被元朝任命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发兵征伐张士诚,进军昆山、太仓。方连战连捷,逼迫张士诚投降元朝,元廷加封方为太尉、江浙行省左丞相,赐衢国公印,以节钺守浙东。至正十八年(1358年)十二月,朱元璋派军下衢州、婺州,招谕方国珍,次年三月,方献土投降,被任命为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方虽接受平章印信,但是拒不赴任,十月,方又接受元廷江浙行省平章政事之职,继续为元廷海运漕粮。朱元璋派人遣书,数方十二罪,二人交恶。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方与扩廓帖木儿和福建陈友定结盟共抗朱元璋。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朱元璋派遣朱亮祖、汤和、吴祯、廖永忠出兵浙东。十月朱军攻占黄岩、温州,并在曹娥江击溃方水军,方国珍退守舟山,十二月,方被迫率余部投降。方用部下詹鼎之计谋,归罪于堂侄方明善挑衅朱元璋,方国珍害怕因此罪被杀才起兵抵抗,朱元璋责备其反复无常,将其余部和台州府、县官吏全部迁徙安徽滁州屯田。投降后,为避讳朱元璋之父朱世珍,方国珍改名方谷贞。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方谷珍被任命为资善大夫、广西左丞相,但不得实官,仅食禄而已,赐第南京。洪武七年(1374年)三月卒,终年56岁。葬于南京城东20里玉山之源。太祖亲自设祭,命翰林学士宋濂作《故资善大夫广西等行中书省左丞方公神道碑铭》为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