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在周营三村大队上学的两年

 微游枣庄 2023-06-01 发布于山东

1968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嘉祥县马集小学教师侯振民、王庆余《把公办小学下放到大队来办》的建议后,我们周营三村大队开始办小学一二年级,三至五年级仍在周营中心小学,只是周营小学增设初中班,此后又废除升学考试制,改为贫下中农推荐制。

学校西侧大队卫生室旧址

1975年8月,年仅7周岁的我,走进了三村大队学校。三村小学,在我家北面约有100米处,位于周营小学路西,教室是三间青砖瓦房,东临大队部,西是五间青砖小瓦的老房子,其中最西一间是当时有两个赤脚医生的大队卫生室;南是社员住房,没有围墙,更无大门,东西通畅,教室前常有村人过往。上课时,我常透过装有铁丝网的教室前窗,好奇的看向路人,亦看蓝天白云,思绪飘向那遥远的云端深处。
那时一二年级共两个班,却只有这一口教室,于是各上半天,二年级上午上课,我们一年级下午上。当时尚未通电,空荡荡的教室里,西面墙上有一黑板,下有讲台,没有水泥地,没有桌凳,学生从家里自带,通常是大凳子当课桌,坐在小板凳上听课。当时姐姐上二年级,上午放学后把桌凳给我留下来;我下午放学后,一般都是把桌凳寄存在旁边的大队部,第二天姐姐接着用,这样少了些许麻烦。

当课桌用的大凳子保存至今

上学时的座凳——家人称为“洼腰板凳”

记得当时俺娘给我起了学名,缝好了书包,带我到大队部报到,并缴了五毛钱学费,领了新书,从此开始了我的学生生涯。一年级开了两门课程:语文和算术。代我语文课兼班主任的是本村本家二姐华会玲,教算术课的是本村本队的王玲,教二年级的有本村马洪莲,她们都是代课老师,挣的是工分。同学基本上都是本村孩子,能记起的有华广河、华广真、华广美、华丽、张建花、党向英、徐海青、马洪军、王超群、王宜则、张宗奎、张洪霞(父母亲在枣庄供电部门工作,住本村爷爷奶奶家)、高坡(父母亲在福建工作,住三村爷爷奶奶家)等,班长是李贵法。老师那时年华双十,充满了青春朝气,对学生挚爱,对教学热情;翻开语文课本开篇是《毛主席万岁》,看着慈祥睿智的老人家,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从aoe的拼音,到123的读数,在这里老师姐开启了我们的心智,从此这里每天传出的是同学们朗朗读书声。

山东人民出版社1975年9月第1版
那时我们都还小,体会不到条件的艰苦和生活的不易,在物质极度匮乏的那个贫穷年代,每家大致一样,是能省则省。上学需要写字石板,家里没给买,我每天背着一个绿色木箱盖去上学,作为写字板用;铅笔盒是医院盛放针剂的废弃纸盒,我在盒里放着粉笔、铅笔、蜡笔、橡皮等,一段时间后用烂了再换个新纸盒。那时候童真童趣才是最真实最朴素的印记。
农村的小孩,课余时间几乎没有可娱乐的事情。教室门前是一小块不大的地儿,即是村间小路又是我们的运动场。下课了,三十几个小孩冲出教室,在那片空地上尽情玩耍。女孩子喜欢丢沙包、踢毽子、跳绳;男孩子的游戏特别多,打蜡子、弹溜溜球、呼四角、打陀螺,其中呼四角(也叫元宝)就很有意思,用过的作业本,有时也收集各种各样的烟盒纸、牛皮纸,叠成四角形状。玩的时候,一个小孩在地上先放一个四角,另一小孩拿一个四角使劲拍向地面,把对方四角掀翻者则赢为己有。好多小孩为了赢回输掉的四角,渐渐的把作业本都扯完了,从而受到老师的批评。老师有时带我们做游戏,比如“丢手绢”、“老鹰捉小鸡”等,这样就弥补了没有体育课的不足;有一次还带我们到村苹果园周边摘槐叶,晾干后卖给供销社,这样即增加了班费,也锻炼了我们的劳动技能。现在想起来,那些画面还依稀可见。
1976年暑假过后,我读二年级,依然是“半天制”课时,只是时间由下午改为上午。这一年,全民防震,大家有时在户外上课。老师讲课时,我东瞅西望,心不在焉,结果连乘法口诀都背不出来,受到王老师的批评。俺娘知道后,接连几个晚上,在家院防震棚里的煤油灯下,教我学会了乘法口诀,使我重新拾回了自信,二年级上学期成为了一名红小兵。

甘肃人民出版社1976年出版
记得有一天晚上,三村大队民兵连长王宜斌召集三村红小兵组织在学校开会,会上把本村所有红小兵(包括在周营小学上三至五年级和初中的)分为排、班建制,选举了各排排长和各班班长,当时笔者哥哥在周营小学上初中一年级,虽然他没参加这次会议,但王连长在宣布班排长名单时,我却听到了哥哥的名字。随后,民兵连长给与会者发放了写有“红小兵”三字的红色胸牌,分配了各班排的主要任务,即各班每晚到所在的生产队果园、庄稼地里巡逻,以防阶级敌人搞破坏。夜深了,凉风习习,我们十几名红小兵排队走在田间地垅上,有一种军人般的使命感,遗憾的是手里没有红缨枪。
1977年7月初,我与张建花、张宗奎等同学考取了周营中心小学三年级,王玲老师亲手给我们发了本学期“三好学生”奖状,这也是我在大队小学的唯一一张奖状。与老师告别时,我依依不舍,并把精心制作的一根教鞭递给了王老师,两年来我感受到了浓浓的师生情、同学情。那时的我及同学们多么像一株株幼苗,是老师的辛勤培植、灌溉,我们才得以茁壮成长。今天,同学张建花成长为我市一名水利高工;同学华广美退休前从事煤矿地质员工作(现住昆明),这一切都与当初大队小学的启蒙教育分不开的。
这么多年过去了,几度风雨沧桑,那所承载着我们童年欢乐和梦想的三村大队小学早已找不到踪影了。但是她将永远镌刻在我的内心深处,伴随我走过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

精彩不错过

枣庄先贤与南通
内河港口城市枣庄的一港四港区六作业区
安城冯庄″孤突子″之谜
乱搭乱建的后果有多严重?
枣庄食事之——辣子鸡

作者:华广民
微游枣庄   编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