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白鹭渔哥 (二篇) / 季新山 ( 辽宁 ) || 当代文学家杂志社

 清涟一荷 2023-06-01 发布于安徽

《当代文学家》杂志火热征稿中!  

原创·精品

清涟文化,致力繁荣!


□ 美刊佳作 □

白鹭渔哥

(二篇) 

 




文 / 季新山 ( 辽宁 )
三千里喜鹊窝

202346日晨,我们一起组团东南沿海游的22人都上车了。我们乘坐的大巴车像欢奔的梅花鹿从盘锦西上高速公路,一路锦州、葫芦岛、兴城,向临沂而去,那是我们旅途中第一晚的住宿地。
坐在飞奔的大巴车上,路边的田野村庄、河流溪水、山岗坡地、灌木林草,扑面而来,让人目不睱接。一会儿是返青的麦田,一会儿是吐绿的柳树,一会儿是云雾缭绕的山峰,一会儿是青砖红瓦的人家,沿着高速公路,越往西南方向走,越觉得地更绿,天更蓝,气温更暖,真是:桃林枝上吐花红,山峦画中染黛青。别问江南有多远,只因春色醉心中。


在接连不断的景色中,路边大树上的喜鹊窝时不时进入我的眼帘,心里总能涌起一种久别的爱恋。这种爱恋源于我小学二年级读过的寓言故事《寒号鸟》,说是住在石崖缝里的寒号鸟,和住在大杨树上的喜鹊是邻居。秋天来了,喜鹊忙着垒窝,寒号鸟不听喜鹊劝告,不垒窝,只顾玩乐,得过且过,结果冻死在寒冷的冬夜里,而勤劳的喜鹊得以住在温暖的窝里,在冬日早晨的阳光里展翅飞翔欢叫着,萌生了我对喜鹊的喜爱。
我的老家吉林永吉县万昌清沟沿故居处,东边百米开外原有一片榆树林,七八棵大榆树上都有喜鹊窝。上学、放学路过那里,都少不了仰头看看喜鹊窝。那喜鹊窝搭建在高高的树杈上,如倒挂的斗笠,又如倒立的三角,树枝压着树枝,有的呈六边形,有的近似球形,牢固结实的空中堡垒。一次榆树林中和同伴玩耍,一位年龄大一点的玩伴,爬上榆树想探个究竟,到了喜鹊窝边,张开双臂抱合不过来。后来知道,喜鹊擅于筑窝,是鸟类中天生的建筑大师,建筑技能早已刻画在基因里,代代相传。一个建造好的喜鹊窝,外径足有六七十厘米,高过五十厘米,如此大小的树上喜鹊窝,都是喜鹊从四处寻来长短差不多少的树枝,一根又一根在树上随枝就杈搭建起来的,筑牢木刻楞般的外墙后,还要衔来泥土、旧棉花、干草等进行窝内精装修,加厚上盖,侧面留出一个洞口,先后要历时4个月左右时间。一个遮风挡雨,御寒防晒,透视透光的空中喜鹊窝能够矗立在高高的大树上,那是力量勤劳智慧的体现,让人心生敬意。喜鹊喜欢与人类为邻,常把窝筑在民宅旁的大树上。国人更是对喜鹊宠爱有加,在我们传统文化中,喜鹊就是吉祥的象征。


后来,我参军入伍到抚顺,见到浑河边上的柳树上有这样的喜鹊窝,部队换防到嫩江,黑土地上的杨树上有这样的喜鹊窝,再到大兴安岭守望,军营外的白桦树上有这样的喜鹊窝,那都是一个又一个的勤劳和希望跃然在眼前。而今在大巴车上,一路看着沿途树上的喜鹊窝,真是一种享受。大都是一棵大树上有一个喜鹊窝,隔几棵树的树上准有一个喜鹊窝,看来喜鹊也讲究隔树守望,相伴为邻。山坡上、沟渠边,田原里、村庄旁,只要有树的地方,都不难看到喜鹊窝,一路树木绵延,鹊窝点缀,或大或小,或高或低,各有千秋,点染春光,纷呈树冠上的风景线。我就这样看着、喜悦着, 车过了天津,又入河北、山东,到了下午,竞看到一棵树上筑有两个喜鹊窝,如两座对应的空中别墅,引人侧目。
睌上7时多,到达山东临沂住宿,第二天早饭后,又乘车沿京沪高速公路奔向木渎古镇。在飞驰的车上,我仍然寻看沿路树上的喜鹊窝,留意是否还有一树筑多窝的。在一处山坡上的一棵大树上,真的再次看到筑有两个喜鹊窝。更让人惊喜的是一棵大树上,筑有三个喜鹊窝。还有到江阴前,一个山村中的一棵大树上,筑有4个喜鹊窝。让人赞叹喜上加喜,树高参天,鹊窝叠挂,近临白墙青瓦的人家,别具景观,想来那里许是一处风水宝地,环境优美住着祥和人家。

其实,沿途上的喜鹊窝不都是在高高的大树上,不少是在很矮很矮的树上,周围没有高大的树木,喜鹊只能因地选材,有的就在纤细的柳树上,看上去不很高,但人还是够不着,要捅下来也得借助木杆子。好在当下人们爱鸟的意识很强,没人去破坏喜鹊窝,也没人驱赶喜鹊,愿与喜鹊为邻,共享美好家园。即使深秋,人们也舍得果树上成熟的喜悦,任凭喜鹊分享,小康的生活,喜鹊也跟着沾光。

喜鹊不同于大雁,春天北归,秋天南去,几千公里迁移到温暖的地方越冬,碧空雁阵,天高地远,振翅奋飞的行程,别有生命的风采;也不同于小燕子,在民宅百姓家的屋檐下筑巢安居,倾情于蓝蓝的天空、绿绿的原野、清清的水泊、静静的庭院,春天的美丽。喜鹊适应能力强,更甘于坚守,随地而居,不惧冰雪严寒,不畏酷热暴晒,不管所在的地方,是田野还是山林,是沟渠还是流泉,那怕是高速公路隧道口边,山脚下独立的人家旁,都能安然居住,执著守望。只要在哪里的树上筑好窝,哪里就是家园,就在哪里捉虫捕食,生儿育女,睹桃芳李艳,听鸡叫狗吠,伴人欢机鸣,杨柳树下衔树枝,花草丛中伴雨声,生动地装点着哪里的天地。看,晨曦中,抽油机转动,霞光染红井站旁柳树上的喜鹊窝,岀行的喜鹊追赶着云浪,一曲盎然的交响那么醉心;看,田园旁,整齐的乡村民居,白云飘过那家小院大树上的喜鹊窝,滑翔的喜鹊悠然自在,剪辑着新农村一天的幸福欢乐;看,旷野上,绿树参差错落,鸟鸣环绕着的溪水边大树上的喜鹊窝,尽责的喜鹊正衬托着水流的清澈碧绿;看,晚风里,炊烟袅袅,夕阳滑落,村口老榆树上的喜鹊窝,归来的喜鹊舞动着翅膀,一幅苍茫的水彩画别有情调。
从盘锦到木渎古镇,大巴车三千多里奔驰,大巴车上看沿途树上的喜鹊窝,多少诗情画意涌动在心里。那一个又一个鹊窝,青山绿水中,就像一个又一个音符记录着春光的乐曲;天光云影中,又像一面又一面旗帜昭示着神州的和谐富裕,飞扬着勤劳的荣光;追梦的路上,更像一个又一个路标,指引者勤劳的人们浇灌幸福花开、春满华夏……
2023430日于盘锦
2023514日改于盘锦



白鹭渔哥

海蓝蓝白鹭飞旋,海天之间有一片美丽的海滩。日岀日落的时候碧空霞光,滞留在滩涂上的点点潮水金光闪闪。这本是东海之滨北歧的滩涂,如梦如幻的画卷。202341310时多,导游带我们到霞浦县松山街道松渔村,来这里看号称中国最美滩涂。
下车后走到小码头,放眼望去非常失望:灰蒙蒙的天空没有一缕阳光,海中的岛屿模糊不清,退去了潮水的滩涂一片泥泽,三四只大渔船浅搁在滩涂上,十来只小渔船也斜歪在那里。这和中国最北海岸线渤海湾里我们盘锦二界沟的浊滩没有多大区别,同行的人们都感觉到失望。夏秋之际,盘锦的红滩奇观早已在我们心中形成美丽的思维定势,无边的红碱蓬,红得温暖,红得炽热,红得耀眼,红得海滩好像熊熊燃烧如火如烟,烧红了海岸烧红了天,仿佛太阳也溶化里面,远比此时此处的景色好。

无奈北歧天不作美,雾锁阳光,没有阳光哪有金色的光泽,无缘见到滩涂好风景。虽心里失落,大家还是跟着导游下了堤坡,踏着沙砾沿海岸线向海水涌动的地方走去。路见一位头戴斗笠身着绿衣衫肩披蓝布巾的渔家妇女在沙滩上的一块石头上抠蛎蝗,沙滩上遍布这样长满蛎蝗的石头,潮水上来后都要泡在海水里,只见那位渔家妇女从那石头上娴熟地撬开一个又一个蛎蝗壳,取出鲜活的蛎蝗肉,装在小塑料桶里,我们也跟着寻找大个儿的蛎蝗,还真找到几个,但没有工具,都没有剥下来,还是留它在石头上任潮汐沐浴长得更肥吧。我们有的坐在石头上,有的站在沙滩上拍照,我也跟着凑趣儿,捡起石头上一根竹扁担,站在一块石头上,举起扁担挥指海空,把身影和海天、沙滩、石头、海湾那边的山岭叠印在一起,留下一份纪念。

这时,一位渔家姑娘上来和导游说,现在正是涨潮的时候,一会儿潮水上来,船靠上来可以坐她家的船,到海上转一圈看一看。不少人觉得,阴沉沉的天气坐船在海上也看不到什么,光线不好,拍照也照不出啥好片子,就直接回岸边游览小渔村了。而那位渔家姑娘还是热情相邀,经过商定,余下的我们跟着导游,每人20元乘坐她家的船逛逛海。就这样,14个人跟着她沿着岸边沙滩又向前走了200多米,等了一会儿,她家的船载着十几位看海的游人从海上回来了,是一只不大的带着蓝色蓬子的平底船,想是渔船改成的游船。虽说已涨潮了,但水浅,船还是靠不到岸边,船老大从船头跳到水里把缆绳交到渔家姑娘手里,她使劲拽着缆绳,同时,船老大在水中推着船,一推一拽,船借潮涌,又向岸边靠近了一点之后,船老大跳上船搬下一个有三个台阶的船舷梯放在水中,边招呼边搀扶着船上的人踏着梯子下船上岸。船头有些晃动,我们小心依次登船,分坐在船两边的椅子或凳子上。

我们都坐好后,船老大又下到水中推转船头,再跳上船,身体轻盈,手脚麻利,关好船尾的栅栏门,走到驾驶处,一声洪亮又悠长的闽南腔普通话:“都坐好了,要开船了!”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只见他站在驾驶的位置上,手扶舵盘,脚踏橘红色的靴子,身着下边深绿色上边浅绿色的连体衣裤防水服,外穿一件红色的衣衫,170左右的个头,黑红的脸上浓眉大眼,迴迴有神,盯视着海空,漾溢着钢毅青春的气息,他即是久经海风吹拂的船老大,又是一位自信帅气年轻的渔哥。
渔哥开船,船向海中驶去,不一会儿就驶离浅海浊浪,眼前是无边的澄清碧波,碧波上片片浮标竹竿,雾气弥漫,船只若隐若现,远处的小岛像一只菠萝,在蒙胧的海平线上漂浮,让人心儿激动,诗情飞扬,不禁想起我作词的歌曲《我的中华》中的两句歌词:“采一朵江南茉莉送给长白山崖,让万里的雪飘变成清香的飘洒;摘一串新疆葡萄捎予东海渔船,让披霞的云帆带着甜蜜出发。”想不到,今天我就坐在东海的渔船上,分享着出发的甜蜜幸福,分享着东海的辽阔浩渺,雾气如薄纱笼罩着的茫茫碧波,神秘深邃,海风微拂,情思也随碧波涌动,东海啊东海,你是我永远的爱恋。

坐在船上看头上有几只白鹭飞过,我们拿起手机纷纷拍照,开船的渔哥说:“不用着急!前面还有更多的白鹭。”船向对面的海湾驶去,快到岸边的时候,他熄火停船高喊:“快看前面船上的白鹭!”循着他的指向放眼望去,海面上飘摇着几只旧渔船,船上停落着许多白鹭,像一朵朵白莲花风浪中摇曳着蓓蕾,好像是欢迎我们的到来,也许是我们的靠近喊叫,惊得一只白鹭飞了起来,七八只白鹭也跟着飞了起来,但见白鹭掠过浪尖,呼叫着,展翅半空,让人觉得新鲜有趣,也不禁感慨霞浦的白鹭:环境幽美,气候温润,物足食丰,翱翔海空,自由自在。白鹭似乎是通人性,我们的到来,整个鹭群都兴奋起来,一群白鹭突飞乍起,在我们船旁的半空中结队飞舞,不停地变换着阵列,似乎是在炫耀着翱翔海空的飞行技巧,不停地鸣叫着,似乎是在抒发着搏击风浪的欢喜快乐,像是守卫一片海空的卫士,又像是沟通天地的精灵,甚是招人喜爱。见此情景,我们一起兴奋拍照,拍旧渔船上的白鹭,浪尖上的白鹭,半空中的白鹭,真是:潮涌渔舟迎蒙雾,浪激东海逢白鹭。心随飞翼排空上,乐在碧水涌浪处。

拍照后,大家观赏白鹭的兴致仍浓,意犹未尽,渔哥又掉转船头再向海中驶去,船在海面上犁出一道明显的海波荡漾、浪花翻腾的航迹:船头劈开海面,将海水推向船舷两侧,激起的海波沿着海面,由近及远,向远处传播,逐渐地消散;船尾处的船桨搅动着海水,激起浪花无数,翻卷着、升腾着,最终泯灭在海水里,海面又重归常态。有几只白鹭好像跟我们也恋恋不舍,沿着我们船的航迹上下飞舞着,似乎在为我们送行。马达轰鸣,我们离白鹭群渐行渐远,再见了白鹭群,愿你们快乐永驻。

船继续在海中航行,行进中,一只正在下黄色渔网的船从我们前面驶过,渔哥停船告诉我们:“那是捕捞鳗鱼的!”但见那渔船上黄色的渔网,随着渔船的行进散落海水中,那黄色的渔网很大,想是收网的时候该是满船银鳗,满船欢乐。随后渔哥驱船拐弯向另一片海域,看一只正在撒绿色渔网的渔船,那渔船也是在行进中撒网,渔哥说:“那是捞小鱼的”,打什么鱼用什么网,让人长见识开眼界。


接着,渔哥又开船带我们到一大片漂浮的蓝色和红色塑料桶前,他停下船走到船头上,操起长长的船蒿,如同武士力拔山崖般挑起塑料浮桶下沉重的绳网,绳网上是串串生蚝,一嘟噜一嘟噜如晶莹的葡萄,原来这漂浮的塑料桶是吊养生蚝的。小生蚝穿挂在专用线上放入海里,避免落入海底,用浮桶拉起,长到36 个月就可收获卖出,大的生蚝要在海水里养殖一年,一只生蚝能卖三四元钱、或五六元钱,收益可观,这样大片的生蚝养殖基地,一片连一片,铺在碧波绿涛上,碧海变成红色的、蓝色的多彩的海,万顷波涛,生长着沉甸甸的财富。难得渔哥带我们来看生蚝养殖,如此自豪向我们展示东海的富有,东海渔民的勤劳智慧。
随后,渔哥带我们到一块竹竿林立的方形网框前,那是养紫菜的。他同样站在船头用船蒿挑起挂满紫菜的丝网,丝网上一条条红的、黑的、紫的色带,滴着海水在空气中展露着水灵劲儿,如一幅刚落笔的水墨画。这样的竹竿插成的一块块方形网框,由近及远,连绵数十里,洋洋大观。我看着,远望着,憧憬着:夕阳下,满天灿烂霞光,那一杆杆竹竿就会如一根根点燃的灯芯,如梦如幻,如诗如画,那该是多么大气辉煌。


也许,渔哥觉得带我们看了这么多捕鱼养殖的场景,还不能表达他的盛情,渔哥把船开到一片没有养殖生蚝紫菜的海面,停下船走到船尾,打开栅栏门,变戏法般地戴上旧得不能再旧的卷边草帽,背起黑旧的陈年柳条小渔篓,提起红色网纲的白色渔网,要为我们展示撒网打鱼,酷似一个久远的独舟渔翁站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的思绪一下子回到古老的海上打渔的时代。只见渔哥抓牢网绳,提起渔网向海中抛去,就像一片云霞洒向波涛中。他拉起渔网,再撒网,一连三次撒网,动作一次比一次潇洒漂亮,赢得我们一阵喝采叫好声。伴着我们的喝彩声,渔哥操起船蒿,卷上渔网,举过头顶,如同一面飘扬的大旗猎猎空中,自言自语地说:“摆个POSE!”遂见他解开渔网,右腿弯曲,左腿绷直,胸前船蒿,撑船前行的造型;他再提起网纲,张开渔网,仿佛满网鱼虾,满脸兴奋;他又把渔网甩在背上,仿佛背起沉甸甸的喜悦......以茫茫大海为背景,以渔船为舞台,一个又一“POSE”,那都是他的自豪精彩,他的幸福快乐。他是在表演给我们看,也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他生长在东海之滨,撒网无惧风和雨,捕鱼何论暮与晨。驾舟穿行碧波浪,扬手抛出五彩云,他的爱都在这茫茫的东海上。

表演谢幕了,渔哥放下船蒿,收好渔网,摘下草帽,解开渔篓,回到驾驶位置上,开船在海湾连绵的山峰下航行,山峰树木葱绿,岩石竖立,别有景观,别有诗意。看,波涛汹涌的海面上的岩石,像一个仰泳在大海上的人头,脸颊、额头、鼻子、嘴巴依稀可辨;树木掩映的山坡上的岩石,像竖起的大拇指直指天空。不一会儿,渔哥指着山上的一块岩石喊:“看那石头像不像官帽?”放眼望去,真像顶帽子高高地戴在山顶上,想是这座山该是一个圣人化作的吧,戴着一个官帽,蓝天下端坐在碧海边上。不必问是几品,是那个官阶,这山就是一尊神,守护这里的海阔潮平,鱼肥虾鲜,月圆霞灿,满船幸福欢乐。
 

沿着岸边山峰向更远处前行,肯定还有更多的美景,只是时间不容许,我们只好掉转船头回来,弯弯的海湾,茫茫的海面,远远的小岛,只好就此挥别。归途中,我们非常开心,在船上纷纷录视频、拍照片,你给我照,我给你照,在船头在船尾,背景都是茫茫大海,同游的孙毅大哥还背着那只小渔篓照了张相,颇有一点渔翁的模样。我们说说笑笑,兴奋地回到北歧,潮水已经涨上来了,我们上船的地方已经是一片海水,原来浅搁的大船也都漂浮起来了,游船平稳地靠上码头,渔哥招呼着让我们小心慢行。虽与渔哥未曾相识,只是短暂相处,但他的言行举止洋溢着热情好客、勤劳勇敢、朴实善良,让人觉得心里很亲近。我们离船上岸,纷纷与渔哥挥手道别。
未能看到滩涂美景的失落感早已不翼而飞,真不忍心离开北歧的海港,望着白鹭在海空飞翔。海上的时光那么悠然,欢快的鸣唱何时再次回响在胸膛?真不忍心离开北歧的海港,看着渔哥驾船撒网。这样的相伴是否还会拥有,谁的轻舟在梦里迎风破浪?再借我一缕海风,让我和你一起瞰海巡洋;再给我一点时光,让我和你一起逐波踏浪。不,白鹭!我的心已留下来,同你一起空中飞翔;不,渔哥!我的心已留下来,同你一起海上闯荡。

202356日(星期六)于盘锦

2023512日(星期五)改于盘锦

本期责任编辑:零下

‍‍‍‍‍‍‍‍‍‍‍‍‍‍‍‍‍‍‍‍‍‍‍‍‍

作者风采


中国作家/诗季新山




作者简介: 

季新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第7届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国家二级作家、高级政工师。当兵25年,从列兵到上校团政委,1993年10月转业回辽河油田。曾任盘锦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辽河油田作家协会副主席、盘锦市诗词楹联学会和盘锦市音乐文学学会副会长。
197510月开始创作诗歌、散文、杂文、报告文学等,先后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等二十几家省以上报刊杂志发表作品240余万字,2000余篇。结集出版发行了诗集《守望雪的世界》、抒情长诗《郑和来信》、散文集《情满大兴安岭》等13部文学作品。歌词作品在《词刊》《歌曲》等杂志上发表300多首,结集出版了歌词集《妈妈的葡萄树》收录了歌词234首。结集出版了《我的红旗我的镰锤》《天山随想》《黄河母亲》《红色的爱》等7部CD原创歌曲音乐专辑,和《与草原相爱》DVD原创歌曲音乐专辑,收录作词歌曲137首。还在中国原创音乐基地上展播作词的歌曲270首。另有90多首视频歌曲在dosido音乐平台上展播。
所创作的散文、诗歌、歌词多次获国家、省和市大奖,辽宁省散文十年大奖、辽宁省第五届音乐金钟奖、辽宁省2021年广播电视歌曲优秀奖和中国石油总公司德艺双馨称号获得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