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巴林文史】从《尚玉习俗与蚕文化》一文中领略巴林右旗地域出土的红山文化文物风采

 赤峰蒙辽风雅颂 2023-06-01 发布于内蒙古

尚玉习俗与蚕文化

作者:吴岚 钱德海


       我国是世界上用玉最早、最著名的国家之一,有“玉石之国”之称。早在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古代先民们就开始利用玉石加工制造各种器物,说明玉器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已成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闻名遐迩的文化。特别是近年来,从赤峰市巴林右旗境内新石器时代遗址、墓葬中陆续发现的众多玉器早已蜚声中外,受到国内外考古专家、历史学者的关注。

      1982年,巴林右旗那日斯台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了4件真玉雕琢的玉蚕和1件巴林石雕琢的石蚕。4件玉蚕均为淡黄绿色玉圆雕制造。形状为圆柱形体,雕刻手法相同,纹饰各异,玉质地细腻坚韧,色泽多彩洁润(见图)。


     一式前端略粗,尾端稍细,头部面平,中浮雕两只圆眼,上下端各刻“八”字形纹,颈部背面饰四道凸棱纹,腹下无纹饰。正中间纵钻一孔直透尾端,腹部对钻一孔,孔交叉通于腹中。该蚕直径9.3、长3.8厘米。

      二式面部亦浮雕两只圆眼,眼间饰有形凸棱纹,下端饰有一对乳钉纹,颈部有形凸棱纹,背部两道凸棱纹,腹部无纹饰,蚕身中端两侧对钻一孔。蚕直径7.3、长3.3厘米。


     三式为石蚕,纯白色巴林石雕刻,通体扁长方形,头部微上翘,前端刻有一圆孔,头部两侧透雕刻成弧形状,背部阴刻四道弦纹,腹部平面无纹,尾端圆形状。蚕长2.4、直径1厘米。另外一件玉蚕是1981年从幸福之路查干宝力格牧民手中征集,体形较小,蚕长4.6、宽1.8、高1.5厘米,蚕体呈长方形。面部浮雕圆形两只眼,背部雕三道阴弦纹,前端弦纹至蚕身两侧,中间的一道弦纹与腹部透孔相接。尾端尖状形上翘。淡黄绿色软玉制作,有较多微黄斑点。这件玉蚕同林西县白音长汗遗址出土的玉蚕相似。这些玉蚕在国内众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首次发现。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缫丝、织绸、染印和刺绣的文明古国,并以“丝国”闻名于世。蚕是人类最早饲养的昆虫之一。古人养蚕用丝为原料织成绢帛,所以把大批野蚕结茧看作是祥瑞征兆。最初时野蚕在柞树和槲树上栖息自生自灭,被称作“野蚕”。柞蚕是昆虫纲、鳞翅目、天蚕蛾科,幼虫为绿、黄或天蓝色等。体有毛瘤,刚毛挺直,以山毛榉科叶为主要食料。茧呈椭圆形,一端有茧柄,茧为黄褐色,这就是缫丝原料。后来人们不断摸索观察、总结经验,把野蚕取回家,用桑叶饲养,于是野蚕就逐渐被驯化成为家蚕,也就是今日的桑蚕。关于蚕的资料;有1928年山西省阴村发现的一个半割的蚕茧;1958年湖州钱山漾发现了绢片、丝带、丝线等丝织品;1973年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刻在象牙杖端饰上的蚕纹;仰韶文化地层中发现的陶制蚕蛹和江苏吴江县梅堰发掘出来的划印蚕纹陶器等。另外在甲骨文中已有“蚕桑、丝、帛”等字样,并且刻有“用三头牛祭蚕神”的内容。根据以上资料证明,当时古人如果不认蚕,不养蚕,蚕就不会介入古人的生活,更不可能用玉石雕琢出蚕的形状当做神圣物、礼器等,成为人神交往的媒介。所以目前国内外史学界、考古界已认同,对中国桑蚕的起源最晚划定为距今五千年前。红山文化虽然至今尚未见有出土丝绸或蚕茧,但是在这一文化里已经有了玉蚕的问世,并且用玉蚕作为祭祀法器出现。这就近一步表明了红山文化的又一特征,文化内涵以及这一地区的先民们,在五千年前对蚕文化的至尚崇拜的佐证。红山文化中,玉蚕以礼器和图腾身份用于典礼祭祀,说明了该地区的祖先们养蚕,崇蚕的特殊性。        

      红山文化中发现的玉蚕,不仅说明了该地区先民们早在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时期就已经用玉石制作形象逼真,生动自然的各种礼器和动物图腾。更重要的是对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尚玉,并为探讨桑蚕史的起源研究都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

(照片:清格勒提供)

本文选自《内蒙古文物考古(2000年第二期巴林右旗专辑)》

END

发扬原创·鼓励原创·传播原创

免  责  声  明

     本平台刊发上述文章是以更好传播文明信息、弘扬地域文化、鼓励原创精神为初衷,没有盈取金钱之目的,凡所刊发文章内有违史实、现实、事实之处或抄袭侵权等现象敬请指正,我们及时更正或者删除。

本公众号值得您关注的理由

     我们是一家不以商业盈利、广告噱头为目的,不以转载抄袭、恶搞低俗为手段吸引眼球的公众平台。而是一家立足家乡,面向全国,以发表旗内外有“爱心”人士的原创影视、文学等艺术作品为主的公众平台。记录我们平凡的生活和不平凡的命运,为历史留存一份底稿,为您提供一个有格调、有内容、有思考的人文艺术传播平台,是我们不断努力的目标。

     如果你手中也有关家乡题材的优秀文章、摄影等艺术作品,欢迎与我们一起交流互动。

交流联系QQ:3326759647(蒙辽风雅颂)

手机微信同步:13948664972(韩先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