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往日的水利尖兵,今日的文史实物

 在人生路上118 2023-06-02 发布于陕西

​昨天吞吐滔滔水

今日静卧长长堤







陕西省渭南市,地处黄河最大支流——渭河的最下游地区。是二等母亲般的渭河,在接纳了陕西省境内,最后一个支流——北部洛河后,汇流到中华民族,祖国母亲河——黄河的怀抱!尔后,一路东奔,经河南省、山东省,最终才归入到波涛汹涌的大海中去!悄悄地融入到世界的大潮大浪里,永恒直航。

自有人类社会生活以来,人们世世代代,为了更好的方便生活、生存,总是选择了“依河而居”生存方式。这种始终如一的惯势,自古止今,势头不减!为的是进而满足人们,方便生活和生存的固定模式。一直沿用至今不衰!

(一)

而地处渭河下游的渭南市,在接纳了上游广大集雨区域,所有的集雨区径流雨水。才使得千里渭河,波澜滔滔,集聚而来。自固以来,在这里的民间,广泛流传着: “黄河没底,雨河没沿(在渭河下游的渭南民间,人们把滔滔渭河,形象准确地称作"雨河";把防水河堤称作河"沿"。每到多雨季节,渭河流域河水暴涨,水位上升,河面显得非常宽阔。渭河南大堤,雨水就溢漫到渭河南岸平塬的脚跟下,即:今瓜坡镇的君朝村一线。而渭河北堤,就到了北岸,渭河平原的二级台塬脚跟下。即:今临渭区有人居住的孝义镇村庄一线。)”的谚语。

说明了渭河在秋雨季节里,显得河面非常宽阔。尽管这里河面十分的宽阔,在多雨的季节,这里的人们,仍饱受着洪水浸食、存积之苦。

(二)

世代“依河而居”,生活在渭河下游南岸“二华(华州区、华阴市)夹槽”地带的人民,当阴雨连绵季节来临,加上上游径流雨水积存,地下水位提升不下,涝灾长期困扰着地势低洼,盐碱灾害次生,耕种难以为继,植物无法生长,夹槽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受到困扰和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治理黄河下游洪涝灾害,国家建设了黄河上第一座水利工程——三门峡水库,集防洪、蓄洪、调节洪水及发电等多项功能。保护了黄河下游平原地区,河南、山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地势较低洼的“二华夹槽”地带,成了库区的溢洪区。国家又在渭河两岸,修筑了长长的防洪大堤,防止洪水漫溢。同时,又在渭河流域地势低洼的夹槽农业区,修建了排除涝灾和改良盐碱质地的水利设施。确保夹槽地区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

如:在渭河南岸的原华县,地势低洼的赤水、辛庄、侯坊、下庙、毕家等沿河乡镇,平原中部地段的农田里,就修建了多处排除多余积水的排涝干、支沟和毛支渠。把多余的积水排出去,确保庄稼能正常生长、生产。再在排水干沟末端,用强大的抽水泵,把多余的积水排入渭河之中。像这样的排水站,原华县就有4处之多。

这些年,由于渭河河槽平原,地下水位的有效下降。渭河南岸平原的生产、生活,得到明显改善。加上排除积水的抽水站设备,使用年久,设备老化和设备需要更新换代等综合因素。老旧硬件设施被更新和退役下来,逐步被替换了下来。以崭新的设备取而代之。

据知:位于今华州区的金堆镇,任家滩村麻家砭水库,使用过的“锥形消能阀”,就被更换了下来。从而,完成了它光荣的历史使命。该“锥形消能阀”于1983年~2008年,在此服役。

该“锥形消能阀”,消能的工作原理是: 采用水流和空气磨擦,产生雾化进行消能(也叫雨伞效应),消除能量的效果十分突出。同时,对环境损害很小。由于其结构紧凑,占地小,操作灵活,运行管理方便可靠,综合成本低,适用于中小型水库的泄流消能。

笔者还见到,被更新换代老旧设备,是一台“离心泵”。其型号为:12SH-28 ,扬程为10~14.5米,流量为612~900立方米/小时,需配用功率为40千瓦时。2010年老化退役。

该离心泵的使用服役地在,今华州区(原华县)赤水镇的侯坊排水站,安装运行。1985年由武汉水泵厂生产,1986年在此服役。该排水站主要排除,遇仙河和石堤河区间,洪涝渍水。其控制排涝面积为4.8万亩土地。

这些退役的老旧水利工程设备,都是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功臣——硬件水利设备!

(三)

二级母亲河——渭河,发源于甘肃定西市渭源县的鸟鼠山,全河全长为818KM,流域面积13.48万平方公里。全河全年平均径流量103.7亿立方米。

渭河,在发源地的甘肃境内,总是在高山峻岭间,左突右冲,始终处在被挟持之态,性情热烈而喧哗,多言多语,不时的发出激烈而闯击山岳的声响。而进入陕西境内,来到宽阔地带,性情温和了许多,含情脉脉,只求做事,不声不响。如少女般面腆羞涩,没有了往日的狂燥火辣劲。不间断地为当地人民造福蕴田,滋润良田,护佑万物生长,提供衣食住行原料,尽最大努力,方便沿岸人们的生产、生活。使其安居乐业,繁衍生息,形成独特地域文化。孕育了八百里大秦川腹地,形成关中沿渭河城市群,成为影响世界,有巨大影响力的周秦汉唐,鼎盛帝国的 统领中心,13朝古都,千年不朽,今更辉煌。

然而,温顺悠悠的渭河,有时也有犯性子的时候,也给沿线人们生活、生存,带来一定的困难,或灾难。渭河流域,全域普降雨水,自上而下,千沟万壑,洪流汇聚,河水溢岸,淹没农田村舍,宁静祥和的家园,有时不复存在……

(四)

有河流,就有堤防。自古至今,历朝历代,都在分段修筑堤防,阻止洪水漫流,保护人们生产、生活安然无恙。

“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利益之上……”然而,真正将渭河堤防工程,提升到重要议事日程的年代。才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

1954年,提出整治河道,实施防洪工程规划;1958年,省人民委员会决定:渭河两岸,地面高程在335~338米的沿岸,修建三门峡水库前340米水位防护堤。修堤总长180km,顶宽6米堤坝,防渭河7000~9000立方米/秒的洪水;1963年,修筑渭河堤坝50km;1965年,修筑生产堤和防护堤,以防止5~10年一遇洪水为主;1965年和1969年,也曾进行过2次升级改造工程;到1972年,新建堤防45处,总长190km。系统治理了渭河下游,即:咸阳铁桥~潼关卡口,共208km的堤防工程……

(五)

时光跨进新世纪、新时代,为彻底根治渭河下游,洪涝灾害,这次是最完整,最完美,最系统的综合治理方案和举世伟措。

2010年,陕西省委、省政府在部署“十二五”规划时,做出了:全线治理渭河的重大部署。提出了渭河系统性的要求“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的总体治理目标!

围绕“堤固” 最硬件目标,经过几年的不懈施工奋斗,到2015年,渭河平原,八百里秦川,渭河两岸,从渭河入陕的(宝鸡市),到渭河出陕(渭南市的潼关),即:渭河汇入黄河至。综合治理一期主体工程全面建成。渭河大堤基宽为50米,堤坝顶面为28米,相对高差为8米,全长818km。及630km大断面堤防工程;54座支流入渭口交通桥;渭河下游9条南山支流103km,堤防加固工程;5条支流蓄洪区和3条支流防倒灌工程;为渭河筑起了一条极为安全的防线。达到百年一遇以上防洪标准!堤坝顶面,双向车道,巡防、骑行道和绿化美化带,休闲娱乐设施,一应俱全,全面完成。渭河大堤,固若金汤,雄立于世。

今天,关中平原城市群,都在围绕渭河开发、发展。使“城中有水,水在城中”的江南风景,一展北方城市!人们的生产、生活、文化、旅游,日常休闲,经济发展,集贸交流,都活跃在渭河两岸。渭河,成了陕西的富庶之地和塞上江南。

(六)

时至2016年,陕西再次启动新的一轮渭河综合治理升级行动。

渭河两岸按1500米进行控制,长502km,宽1~6km范围内,设立减雾霾的生态“绿肺”工程。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工程体系之中,使发展更加科学合理化。人们的生活幸福指数明显提升,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同步融合发展。

长长宽阔的渭河大堤,已成为人们休闲、浏览、观光、旅游、体育活动重要场所。使人们在上述活动中,也要增进科普知识教育。如:渭南市水务系统,把曾经在水利事业中立过汉马功劳,已经退役的水利机器,展示在渭河大堤旁,并用文字作出详细介绍。使人们在休闲娱乐中,得到水利史常识了解和科学知识普及。一举多得,废品利用,水利文化,广而宣之。这种做法,值得推而广之。

这真是:使这些宝贵的水利工程史上老旧机器,焕发青春,成为渭南水利史,宣传教育的代言人!展示着渭南水利工程史,光彩夺目的一页!












渭南市作协会员 李吉超

通讯地址:华州区好古郑路中段质监小区

2023/3月~5月15日完成草稿而成

2023/5/16再次修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