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根棍棒加一根绳索的防身器具“白嘎”,藏族牧民为什么称它为“狗棒”?

 梦泽赤子 2023-06-02 发布于湖北

传统冷兵器经过长达千年的传承演进,形成了很多种类,通常可归纳为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镋棍槊棒、鞭锏锤抓、拐子流星等“十八般兵器”,但实际上远远不止这个数量。比如,在川滇青甘藏一带藏族同胞聚居区,就曾经流行过一种名列“十八般兵器”之外,且独具一格、极富地方民族特色的冷兵器,通常被称为“狗棒”。

狗棒的起源

藏族分布区域极为广泛,各地语言、习俗多有差异,一般所说的卫藏、康巴、安多三大西藏,就是按方言不同划分出来的。因此同为藏胞,对于狗棒却有着不同的称谓,如“果尔考儿”“果日考”“安戈尔”“落果”等等,在藏语中有的指“棒状物”,有的有“在头顶转圈”之意,均是从其外形和使用方法上命名的。虽然叫法不同,其实指的都是同一类武器。

狗棒是西藏独有的一种极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冷兵器

狗棒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它与藏胞的生产生活习惯特别是游牧环境的独特需求分不开的,是牧民用来保护牲畜和自身的一种用具。

西藏地广人稀,在牧区和无人区常有野兽出没,其中体型硕大、喜欢成群结队的狼,对人和牲畜威胁最大。曾在清末率川军第65标队进藏平乱的陈渠珍,在上世纪30年代将当年自己九死一生的经历写成了笔记体小说《艽野尘梦》,其中对羌塘狼群的凶残有多处描写:“无数野狼,嗥鸣甚急,时远时近,……狼见人影,群集扑噬,则死在目前矣。”在野狼围攻之下,同行115人中最后仅有7人活下来。

曾在羌塘无人区多次与狼群遭遇、九死一生的陈渠珍

此外,为了防止狼、熊等野兽危害牲畜,西藏牧民一般都会饲养大型犬只。特别是藏獒体壮毛长、动作迅速、扑咬凶猛,但野性尚存,攻击性很强。如外人走近帐篷或畜群,而主人未及时制止的话,常会遭到藏獒的无情扑咬。而且西藏有大量野狗四处游荡,常给牧人和旅行者带来麻烦。

为对付这些狼、狗,藏族先人开始利用石、木等作为简易防御武器,远距离石块抛砸,近距离棍棒击打,将其驱离。但西藏自然环境严酷,有时即使是石块和木棍有时也不易取得,而且,对于移动迅速的狼、狗,往往击打距离不够。随着不断总结和改进,最终出现了狗棒这种把棍棒和绳索结合起来,可长可短,收放自如,兼有抛石和棍棒之长的武器。

骑马放牧的西藏牧民,手上挥舞的是木质“白嘎”

早年行走在西藏,常见到骑马或耗牛的牧民习惯性地挥舞狗棒,以使别人家的藏獒或牧羊犬无法近身。狗棒之名即因此而起。

狗棒的初级阶段:木质“白嘎”

早期的狗棒其实就是一根系有皮绳的短木棒,藏语称之为“白嘎”。木棒本身由硬杂木制成,其长短粗细,因使用者的身体条件、使用习惯不同而有所区别。成年人所用的木棒,一般全长不超过600毫米,加工成粗细不等的两截(也有一般粗细的),粗的一头主要起到击打作用,细的一头作为握持部分使用。皮绳一般是牛皮制作的,全长2-3米,一端系在木棒握持部分末端,另一头结一个小绳套,大小能放进去手。

“白嘎”是一端系有绳索的短木棒,长短粗细不一而足

“白嘎”的使用方法软硬兼顾。攻击近处目标时,将皮绳缠绕在木棒上,握紧木棒细的一头,将“白嘎”作为短棒使用,配合一定的身法、步法,以贴身靠打的方式击打对方。攻击远处目标时,将绳套套在惯用手上,放开皮绳,对准目标,将“白嘎”作为流星锤抛掷出去,一击不中,迅速收回再抛。在对方手持钝器的情况下,甚至可利用皮绳软长的特点,以木棒作为配重,抛出“白嘎”去裹缠对方的武器。

上世纪80年代拍摄的一对藏族父子,父亲的手中拎着狗棒

对于藏胞来说,无论骑马或是徒步,在山地或是平原,“白嘎”都是随时能够投入使用且适用面较广的一种武器。早年在西藏各种节日集会上,“白嘎术”比赛或是“白嘎”击打固定靶、活动靶表演,都是很受群众欢迎的项目。随着时代进步,后期制作的“白嘎”会用铁链或其他绳索代替皮绳,或者在木棒头上包上金属皮,以起到保护和增重的作用,主人也会用纹饰及彩绳对自己的“白嘎”进行美化。

进化阶段:金属狗棒

木质的“白嘎”虽然简单易得,但容易损坏,同时分量较轻,杀伤力也不大,所以在进入金属时代后,“白嘎”得到进一步发展,金属制成的短棒代替了原来的木棒,逐渐演进为我们现在看到的一根皮绳拴着一个见棱见角的铜铁疙瘩的样式。

金属狗棒的形制基本都是见棱见角的四棱形

由于金属比重大,狗棒的体积长度明显缩小,看起来更像传统武术器械中的流星锤,加上使用方法上的相似性,所以狗棒往往被称为“藏式流星锤”。但细究起来,其中的区别还是很大的。

除了少量为黄铜材质外,狗棒一般是铁质的。古玩商家一般会称之为“寒铁”,但现实中并没有这样一种材料,“寒铁”其实是对“阴铁”的一种误读。古代藏族刀剑工匠将钢铁材料分为“阴铁”和“阳铁”两类,前者含杂质较多,锻造后表面呈黑色,后者比较纯净,锻造后呈银白色。

旧日拉萨街头的藏族铁匠

藏族传统铁匠的工具、工艺较为简陋,所以狗棒多半是便于加工的熟铁、低碳钢制造的,特点是硬度低、价格低廉,而且材料来源也比较广泛,民间方便获得。但无论是熟铁还是碳钢,一般的狗棒都是通过人工锻打成型的,包括后期的加工和装饰,也是以手工进行,只有年份极近的现代狗棒,才会在一些工序上使用机器。

狗棒多呈一头粗、一头细的四棱棒状,粗的一头主要起到击打和杀伤作用,顶端加工成平面,平面4个尖角和棒身4条棱边,共同构成了狗棒的“锋刃”,由于其分量很重,即使只是刮擦到敌人体表,也足以让对方皮开肉绽,如果正面击中,很可能将对方的骨头打断或击碎。因此,狗棒的杀伤力远比一般的流星锤要强得多。

有些狗棒在棒身四面分别加工出凹槽

为了进一步增强杀伤效果,有些狗棒棒身四面会分别加工出凹槽,让棒身的4条棱边更加锐利,形成4个“翅角”,使得打击力量进一步集中。另有一种常见的变形,从细端到粗端,四面锻打成曲度很大的弧线形,顶端平面向前凸起,纵向截面近似于伞状,这样狗棒的重量集中在四个尖角上,击打时更具杀伤力。

“翅状”狗棒(左)和伞形截面狗棒(右)顶端对比

大多数狗棒的尾环都加工成与四棱截面的对角线同一方向,这样的好处是当系着长绳的狗棒对准目标甩出时,可以保证必有一条棱边先行与之接触,击打时力量更加集中,从而提高了杀伤力。近年来制造的一些狗棒则没有这么讲究,直接将铁棒细端弯曲卷成环状,或是焊上一个六角螺帽,这样照样可以连接绳索,但已经失去了藏族先民改进狗棒细节时的本意了。

狗棒的个性化修饰

狗棒是一种平民化和个性化的冷兵器,大小、长短和外观细节因主人的习惯爱好审美等而千差万别。而且藏胞热爱生活,崇拜大自然,并且习惯将这种朴素的美学观体现在各种随身器物上,狗棒也不例外。很多狗棒的外廓和表面,都会进行二次修饰,这也是狗棒“个性化”最集中的体现。早先这种修饰一般是狗棒的主人,利用简单工具,自行完成的。而作为商品出售的现代狗棒,也会在制造同时加上一些相关修饰,以便更能吸引主顾。

简单的实用型狗棒,尾环是直接将末端弯曲而成,没有表面装饰

这种修饰主要包括三类。其一是通过修锉打磨,让棒身的棱角外形富于变化,包括锉出若干圈深浅不等的沟槽,以及形状类似去了8个角的立方体的“宝相节”等等。其二是用钢錾或其他带尖的坚硬工具,在棒身上凿出印痕或线条,再组成各种图案。现代的商品狗棒上还会有龙、凤及五角星等等图案,既是装饰,也是匠人自己加上的产品“商标”。第三,凿刻出沟槽和小孔,然后将各种颜色金属丝嵌入其中,打磨平整后,就会呈现出不同颜色的图案和文字,与黝黑的底色形成反差。

手工开槽并刻有莲花等装饰图案的现代工艺狗棒,但做工相对比较精细

拴在狗棒细端末尾的绳子也有讲究。早先的绳子都是皮绳或毛绳。前者是未经硝制的生牦牛皮制成,自然风干,然后多次涂抹酥油浸润,使其柔软,特点是结实耐磨。有的为了美观,用数条细皮绳编成皮辫,讲究的还会在皮绳中间编上一两个的绳结作为装饰。毛绳则是用牦牛毛编织而成,缺点是不如皮绳耐磨。近些年的商品狗棒多半使用更简单的机制皮绳、缰绳、伞绳等等作为系绳,甚至有以尼龙枪纲代替的。

这根狗棒生皮条制成的皮绳末端还编了一个复杂的纽扣结作为装饰

狗棒的携带方式也很特别。无论大小及皮绳长短,藏胞外出时一般都会将它揣在怀中,极少数情况下才会系在腰间。这是因为藏袍的穿法和其他衣物不一样,需要先将领子顶在头上,然后系好腰带,再露出头来,这样袍子的上半身就会比较松垮,在胸腹前形成一个折叠部分,藏胞习惯于将这一位置当作口袋使用,将随身零碎物品都放在里面。

使用方法

狗棒与同为软兵器的九节鞭、流星锤等一样,使用起来具有相当的难度和技术性,初学者技术不精时,很容易伤到自己,要想达到运用自如的境界,更需要经过长期的练习。藏胞从小便学习如何使用狗棒,平时放牧间隙,无论是骑马还是步行,也会随时练习,直到得心应手为止。

藏袍穿好后胸前突出的部分形成了一个口袋,狗棒平时就放在其中

狗棒基本的使用方法有两种:一是劈砸,以手部为中心,让皮绳带动狗棒向前甩动,利用狗棒的惯性,从上往下对准目标猛劈下去;二是甩抽,绳索向后转圈甩动,让狗棒从下往上,撩击目标。皮绳的长度可根据目标的远近自主调节,放长则攻击半径变大,收短则攻击半径变小。即使不会上述两个动作,也可以握住狗棒细的一端(可将皮绳缠在该端防滑),直接当作短棍近身挥击,也有相当不俗的威力。

狗棒除了实战动作外,还有兼具健身和表演效果的专门套路,除挥击、甩击之外,又加入类似流星锤的绳技,包括反抛、近抽、抛砸、缠绕等动作,再配以步法变换,施展开来,高低错落有致,远近变化莫测,极富观赏性。可惜的是,随着狗棒逐步淡出藏胞的日常生活,其使用技艺也渐渐失传,现在已经看不到真正的这种套路表演了。

使用时间久远的狗棒,因经常抛砸硬物,棱角处已有多个缺口

不过,1984年10月的《武林》杂志上,刊登过扎西泽仁所写的观看“白嘎术”表演的情景,表演者是一位年近60的藏族老者。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能够通过他的笔触,领略当年那位老人的风采,一窥“白嘎术”的神奇:“……在灵活多变的步法、身法的配合下,他一会儿左手横扫,一会儿右手反扫,一会儿抛击长打,一会儿又收回近抽。棍棒的敲、戳、劈、撩,皮绳的抽、绞、套、勒,真是急如电、快似风。'白嘎’时而象长棍,时而如绳镖,时而又象鞭与匕首。风声呼呼,变幻莫测。观众掌声雷动。”

狗棒的消失

狗棒虽然属于冷兵器,但现实中并未被赋予武器的定位。在很长时间内,它只是藏族普通百姓特别是牧民的日常生活用品之一。有意思的是,按照旧西藏的法律,僧人不能随身佩戴刀剑,但也不能与百姓一样使用狗棒,由此出现了狗棒的一个特殊变种,即系在皮条上的特制大铁钥匙,使用方法与狗棒相近,借此作为防身的武器。

特制的藏式大钥匙,其作用和使用方法均类似于狗棒

近年来,随着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生产方式的变迁,传统的游牧生活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与藏胞相伴多年的狗棒不再有用武之地。加之少数人用它打架斗殴,所以公安部门不断加大对其管理力度,现在西藏已经基本没有制作、销售和携带狗棒的人,很多00后都未曾见过狗棒,更不知其为何物,只有在博物馆和文玩市场上才能偶尔看到它的踪迹。至于这是文明的进步,还是传统的没落,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