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人归去,预兆明显”:这4个信号,暗示老人时日无多

 舒山有鹿 2023-06-02 发布于湖南

古人有言:“万事枯荣皆前定,浮生劳碌空自忙。”
这人世间的万事万物,其枯荣定数,或许早已注定。我们一辈子劳碌不堪,也只是履行了“尽人事”的责任罢了,结果如何,自有天意。
正是因为人生存在定数,所以每个人的一生,就像是一个剧本。剧情发展到哪个程度,角色什么时候谢幕,都是剧本内容中安排好的。
就跟我们看电视剧一样,这里的情节平淡如水,那里的情节趋向高潮。心态好不好,这是个人的事儿。而该如何发展,什么时候结束,这是老天的事儿。
老天让我们活到九十九,哪怕我们很穷,也能活到九十九。反之,哪怕我们很有钱,也还是阻挡不了死神的脚步。
人若归去,早有预兆。这几个迹象,暗示老人来日无多。

一、个人的气数,逐渐消耗殆尽。
古人有言:“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
三寸气还在,那我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特别自由潇洒,无拘无束。三寸气消失,那无常将至,人生当中的一切都会走向崩溃。
这三寸气,到底受到什么影响呢?毫无疑问,就是一个人的气数。气数还在,财运和福气依旧旺盛,日子好过,人生幸福。反之,财运和福气,就走到终点了。
在上方谷一战中,54岁的诸葛亮火烧司马懿,只要司马懿死了,北伐再无阻碍。偏偏天降大雨,救了司马懿,让一切的努力都化为了泡影。
正如后人所言:“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让强者身先死的,看似是现实,实际上是气数。那时候的汉室倾颓,又有谁能逆天改命呢?
气数这种东西,很虚,却一直影响着我们。看不见的,也许才是最要命的。

二、归乡的心思,越来越浓重。
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
年少之时,我们渴望远离故乡,漂泊在外打拼,毫无思乡的想法。到了中年,这思乡的念头越来越剧烈,让我们无比怀念故乡。
暮年到来,人已老去,已经不计较故乡是否发达,是否赶得上大城市了。哪怕故乡依旧贫穷不堪,也想回到故乡生活,终了此生。
人,在年轻的时候,和在老年的时候,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表现和心态呢?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异乡再好,终究不是归根之处。
自古以来,我们就强调“叶落归根”。是哪里人,就回到哪里去。在哪里出生,就在哪里归去。反正,故乡是我们最后的灵魂归处。
香港铜锣湾某坟地有这么一副对联:“今夕吾躯归故土,他朝君体也相同。”怀念故乡的,既是人之心思,也是人之灵魂。

三、从看开到看透,从现实到虚空。
曾仕强教授说过,做人可以看开,但一定不能看透。看开,那是活着的人的修行。看透,那是人之将死的表现。
随着网络的发展,很多人都在用“看透”这两个字。其实,这两个字不能用在依旧生机勃勃的人身上,只能用在“大限将至”的人身上。
一个人,大限将至,为什么就会看透呢?因为他破开了虚伪的现实,看“透”了虚空。现实,就是一场梦境。虚空,才是最终的归宿。
对于这个问题,有人问弘一法师,如何看待生死?弘一法师回应,去去就来。大致意思是,生与死是同时进行的,一个人走了,一个人又出现了,因果轮回,终成黄土。
正如苏轼所言:“世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还未顿悟,我们看世界,就觉得特别真实。已然顿悟,我们看世界,就觉得特别虚幻。
虚幻也好,真实也罢,对于红尘俗世的终极领悟,要到归去的那一天,才会一闪而过在脑海当中。

四、卧病在床,却突然间好转。
一个卧病在床的老人,本来已经病情严重,即将油尽灯枯了。突然在某一天,他能自己下床,自己上厕所,自己吃饭喝水了。
身边的亲人们都很奇怪,难道说是奇迹出现,让老人起死回生了吗?
几天后,暂时病情好转的老人还是离开了。最后的希望,就跟昙花一现一样,还未停留太多的时间,就消失不见了。
这就是民间谈到的“回光返照”。从医学的角度来说,在临死之前,人体内的肾上腺激素会大量分泌,让当事人获得了短暂的生机。
等这些肾上腺激素消耗殆尽,那人体最后的生机就消失了,生命就走到尽头了。所谓的“油尽灯枯”就是这个意思。
对于生死,对于人生的终极归宿,没必要太害怕,也没必要太过于恐惧。该来的,我们阻挡不了。该去的,我们也留不住。如此,顺其自然就好。

作者:舒山有鹿,业余情感作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