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颜真卿这件手稿真迹,傲视书坛,米芾称之为“颜书第一”,比《兰亭序》还好!

 墨品书法网 2023-06-02 发布于北京

书法圈里有这么一种说法“碑不如经,经不如帖,帖不如稿”,这是因为碑刻的好坏,受到刻工水平、自然风化等因素的影响,把墨迹翻刻到石头上多多少少会失真。同样的道理,“经不如帖”,也是因为抄经生水平有高有低,不过一流写经墨迹并不比字帖差。

为什么“帖不如稿”?因为这牵扯到一个问题,就是“无意于佳乃佳”,这就是说书写手稿时,书法家们能达到忘我之境,情感也是自然流露,这种状态是最好的。大名鼎鼎的《兰亭序》《祭侄文稿》就都是手稿。尤其是颜真卿,公认的颜书巅峰之作就是“颜氏三稿”。

“颜氏三稿”指的是《祭侄文稿》《告伯父文稿》和《争座位帖》,这三帖如果再比一个高低,《争座位帖》当名列第一,米芾认为:“字字意相连属,飞动诡形异状,得于意外也。世之颜行第一书也。”;何绍基的评价更高:“此帖笔法之佳,当在《兰亭》之上”。

颜真卿这件《争座位帖》不论笔法还是格调,都足以傲视书坛。当年颜真卿书法在日本展出,日方给这场展览起的名字就叫“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争座位帖》写于唐广德二年(764年),当时宦官鱼朝恩弄权,攀附者很多,郭英乂在一次宴会上将鱼朝恩的座次安排在朝中重臣之前。

这样的做法让一向正直的颜真卿非常气愤,遂写下《争座位帖》据理力争、表达不满。《争座位帖》也被称为《与郭仆射书》,全卷76行、1193字,通篇刚烈之气,观之肃然起敬。初看此帖,我们很难将它与“美”结合起来,这正是手稿的一大特点,心手合一、自然流露,不刻意求工求丽。

在随性安排的卷面上,笔法深含其中。后世苏轼、米芾、董其昌、王澍对它有如此之高的评价,正因为领略到了它的精髓,那就是篆籀笔法。《争座位帖》起笔尖锋,行笔中锋,运笔圆活而遒劲,寓巧于拙;字欹侧,牵丝引带,因字赋形

王澍认为只要把《争座位帖》学好了,再写其他的就会无往不利:“鲁公《争座位帖》,气格当与《兰亭》并峙,奇古豪宕,学之为难。一旦得手,即随意所之,无往不是。”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着颜真卿《争座位帖》,不少专家认为这就是手稿的真迹。

台北故宫这一版《争座位帖》是目前市面上最清晰的版本,也是该馆的一级文物,几乎不会拿出来展览。

现在,我们经过多方努力,将这一超清本《争座位帖》进行了超高清复制,极度还原原作与题跋风貌,笔画、笔锋自然灵动,配以纯手工装裱,特向大家推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