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超级励志变成超级“黑”,不要误读学校教育,《银河补习班》只是在煽父子情而已

 此木无为 2023-06-02 发布于湖北



此木无为

只为分享你最懂的精彩

        这个季节,最热的话题自然莫过于培训班了。

每年暑假,孩子们在学校里规定的学习时间告一个段落,自由自在的时光,却因为没有家长的监管,或是每个家庭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输在每一个起跑线上,于是送到了各种各样的培训班。

而今年的暑期档,一部电影也就这样火爆了,这就是邓超第四次执导作品《银河补习班》。上映9天,累计票房已突破6.11亿,单日票房连续8日蝉联冠军,且继续保持稳健走势,猫眼评分9.5,淘票票评分9.0,“感人至深,笑泪齐飞”已成为影片关联的高频词汇,票房猛进,“口碑飘红”,这样一部电影,引发了很多共鸣。但从目前来看,要想突破其目标10亿,难度很大,随着热映,其影片的短板和软肋其实也暴露无遗,其深刻性被煽情替代,成为其继续高歌最大的阻碍。

1

关于暑期补习的话题,其实一直具有很强的争议性。

比如国家法律明令禁止在职教师进行有偿家教,于是社会培训机构风起云涌,从当年的兴趣爱好到如今明目张胆的学科补习,可是又有一些关于其规范性、专业性的问题,成为一个法外教育市场,无人监管或监管乏力。

这样就陷入一个怪圈,专业的人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劳有所得,成为有违师德的典型;业余的市场又鱼龙混杂,乱相丛生,却如千头万绪不知从何抓起。

这样一来,学校教育的领地似乎已经不像以前,那么具有权威性,学生下课之后,马上就进入了培训机构,以致于到如今,学生要想成绩出类拔萃,不进行额外“加餐”,如果不是天才,基本上就等同于异想天开了。

中国教育发展到今天,从苏式到美式,再到如今的所谓教育改革,新名词是层出不穷,理论是一套更比一套强,而最直接,最直观的,也是家庭感受最深的,那就是学生负担越减越重,已经不堪重负。

而所有负担之中,课外补习应该算一个。从当年回应家庭、社会需求,家长上班忙于生活,孩子在家无人照管,补习就是辅导作业而已,成为供选项。而到如今,补习已经由餐后甜点成为了必备的第四餐了。

从这个层面来看,邓超的《银河补习班》能够回应很多社会、家庭关注的热点,于是父子一起走进电影院,成为其票房的重要支撑。

2

说完电影之所以受欢迎的背景,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聊聊《银河补习班》。

从情节来看,其实很简单。在母亲、老师的眼里,航天员马飞打小就是“缺根弦”“笨”的代名词,学习不被看好,而在昔日“著名”工程师,其父亲马浩文的眼中,他就是个天才。于是,在父亲的鼓励下,开设“银河补习班”不以考上清华北大为目的,而是以梦想为目的,别具一格的教育方式,让马飞从班级倒数,一步步成为学校的骄傲,最后成为万众瞩目的航天员。

所以从主基调来看,这是一部励志电影,极具年代感。有重大的历史事件,比如北京亚运会、香港回归、98抗洪;有让人回忆的BP机、大哥大、586电脑;还有那些经典的旋律,《渴望》《亚洲雄风》《弯弯的月亮》《风继续吹》《当年情》《走四方》……邓超用多种元素,力图让观众浸润影片营造的年代氛围,诉说情怀和青春,其实并不难看出,这就是邓超个人情怀、个人成长的一段记忆。正是这样,和邓超年龄相仿的家长,现正在为孩子上补习班、成长而困扰和苦恼,自然会引发这些观众也是主流观景群体的共鸣,成为票房一路飘红的重要保障。从这点来说,邓超相当聪明,能够直击观众泪点和情怀软肋,至少在目前来看,口碑不错。

毋庸置疑,从观众层面来看,影片是成功的。每个孩子在父母眼中都是天才,都能够成功。从小“缺根弦”的马飞,竟然能够在工程师父亲的鼓励和辅导下,其“目标效应”理论的成功实践,一次次逆袭,最终成功,这具有极强煽动性,无人能够阻挡,特别是父子情煽情到位,让很多观众都是红着双眼,而且是激情满怀地走出影院的。

3

拍一部关于教育的电影,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当今社会,教育事关千家万户,关注度高,于是就出现一个怪现象,那就是谁都可以对教育进行指责和批评。比如教育方式的问题,比如教育理念的话题,还像体罚惩戒、课业负担。师德师风,社会舆论往往会成为教育发展的风向标,让人担忧。

在这里必须要明确一点的就是,教育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行业,有着其规律,也有着其独特的呈现方式,也就是说,教育的事情,还是由教育人来做为好。

之所以说这么多说,其实从《银河补习班》这部电影来看,就出现了这样的一些问题,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制片方并没有请教育行业的专家、顾问,仅凭个人理解,学校教育应该是怎样,甚至为了剧情的需求,捏造情节,经不起推敲,让人看了啼笑皆非。

影片一开头,马飞由于学习总是垫底,教导主任要开除他。那么这里面问题就来了规定很明显,《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七条有明确规定,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不得开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违反校规校纪,学校无权开除!当然劝退等变相形式的开除,也是违法的。

而从影片来看,开除一个学生十分轻松,连班主任都不需要通知,一个教导主任就能够决定一个学生的去留?试问,学校校长干嘛去了?学校到底是谁说了算,有没有决策程序?

而要说到这个教导主任,也就有更多的槽点了。演员是老戏骨李建义,也许是看他清宫戏演多了,总会存在着“公公”的阴影。《银河补习班》将教导主任角色设定为一个“反派”,独断专行,不相信学生,个人意气用事,跟家长打赌,处处跟老师、学生、家长作对,歇斯底里,时刻将“全省第一个状元出在我校”作为口头禅,搞作文打零分的小动作等等,这样的人能做教导主任?是校长智商有问题?还是教导主任后台太硬?逻辑说不过去,难不保,这部电影后,全国各学校的“教导主任”会成为新的反面人物,被妖魔化,超级“黑”?不得不防。

4

学校教育固然会有一些问题,比如由于学生众多,因材施教是目标,也是短板和不足,但也不至于对于这样一个成绩总是垫底的学生彻底放弃?作为一个“失败”的工程师,在冤案未澄清之前,仅凭一种信赖是如何引发马飞的顿悟?仅仅是“你是仅次于我第二聪明”的鸡血就能让孩子逆袭一飞冲于,实现自己梦想的?只能说法是导演的理想主义,说教意味过浓,用过重的父子情来进行渲染,掩盖这些硬伤,其实并不是一件好事。

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一个是应试教育根深蒂因,一切为了清华北大,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脱节,家庭教育缺失,社会教育缺位,学校教育“5+2=0”才是根本。如何破解缓解学校过重的压力,其实才是重点。《银河补习班》回应了这一问题,但是走向了另一个偏激,那就是对学校教育的否定,其实也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对于孩子正常的学校群体性教育会造成伤害。

说到这里,看到一个采访,教育学者尹建莉表示:“《银河补习班》是这几年看到的少有的、没有硬伤的中国教育电影,导演和编剧像是教育界进入电影界的卧底,里面对教育的各种核心观点基本上都对,很多句子拿出来都是金句。”

我们想问的是,尹学者真的走进学校了吗?

如果说“都是为你好”是最大的欺骗,“我相信你”是最大的鼓励,这部电影的家庭教育方式,其实也是有待商確。马浩文以实践教学、励志教育代替课堂教学,教给儿子要学会独立思考,难不成走郑渊洁“私塾式”教育之路,就有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诟病了。

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说,作为一个反思中国教育的电影作品,缺乏对教育深层次问题的挖掘,而仅用说教,大道理来诠释,力图达到抨击教育体制的目的,就有些缺乏底气了,并且极容易走向另一种误区,那就是彻底否定学校教育,是一个极危险的信号。

还有,像一座豆腐渣大桥当众垮塌的儿戏,为何为集体担黑锅一直没说清楚,揪着大桥问题不依不饶的一堆邻居是有多闲?航天员太过情绪化能上天?破篮球带上航天器,实习老师最后成为了“后妈”等等这些,都反映出影片在细节处理的不严肃,也是邓超在下部作品要更加细致的地方。

当然,瑕不掩瑜,我们不能否定《银河补习班》的积极意义,作为观影者来说,收获得更多的是感动,这也许是影片的主要效果,能够让我们反思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不失为一件功德之事。而作为国产影片,能够关注深层次的民生问题,能够引发观众共鸣,也是一种进步。


  你也可以在作者的“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百度百家”“百度百家号”“搜狐自媒体”“凤凰自媒体”“新浪博客”“简书”“新浪看点”“UC云观”“恰年家”“北京时间”“企鹅公众平台”“网易云阅读”“虎嗅网”、“砍柴网”、“淘达人”等平台阅读作者更多自媒体文章。

微信用户如何查阅及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