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漫谈

 杏坛归客 2023-06-02 发布于山东

《洛阳诗词》电子刊编




卷 首 语

在鲍莹珂会长的大力倡导下,我们的《诗词漫谈》又和大家见面了!两年来,诗友们在这里或读或评,或赏或析,形成了浓厚的学习研讨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己,也带动着他人,相互学习在这里已蔚然成风。

写诗,有感而发,可谓我手写我心。读诗,则需顺诗意寻诗者之心。

诗贵含蓄。读之,或有雾里看花之朦胧,或有柳暗花明之妙趣,其中虚虚实实,既不可模糊,又不可穿凿,分寸颇有讲究。有人说读诗是二次创作,不无道理。

赏读,即读者与作者的心灵沟通,是诗友之间的常态,更是快事。为了更广泛地交流,今遴选本协会会员部分作品,剖蚌求珠,集结成刊,意欲让诗词的火花碰撞得更加耀眼。

李勤娥    

2023年6月2日


鲍莹珂老师原玉

《中秋祝福》(通韵)

香桂纷纷去问君,如何肴馔共于亲。

举头先向婵娟敬,朗照八方是我心。

曲红兵(市直)

谨步韵鲍莹珂老师《中秋祝福》(新韵)

瘟疬横行恨疫君,履职在岗愧双亲。

中秋且对爹娘敬,一寸清辉赤子心。

鲍莹珂老师改稿

谨步韵鲍莹珂老师《中秋祝福》(新韵)

瘟疬横行恨疫君,履职在岗愧双亲。

面朝故里爹娘敬,一寸清辉一寸心。

曲红兵学改体会

1、缘起。被鲍老师原玉打动,受其感染试作一首,不怕献丑,只当一次练习契机。不意鲍老师百忙之中回复,且给予具体指正,深表感谢!
2、技法。对我的“步韵”,鲍老师针对第三第四两句各做了一处改动。关于第一处,第三句原为“中秋且对爹娘敬”,鲍老师改为“面朝故里爹娘敬”。个人理解,一是题目有“中秋”一词,第三句不应再予重复。二是改句含义更加丰富,“面朝故里”不仅是地点方面的明确,而且表现因“履职在岗”不在其乡的游子和“爹娘”天各一方不得团聚的现实。三是改动后更有动态画面感。关于第二处,原句“一寸清辉赤子心”,鲍老师改为“一寸清辉一寸心”。按照鲍老师的意见,原因有两个:一是“再用个一寸强调”,二是原句“赤子太实”。我细思之,深以为然。改后不仅以小见大,以细节突出主题。两个“一寸”复用,强调了在外游子,借“一寸”清辉代替拳拳之心问候爹娘的真情。同时,运用两个“一寸”突破了我的创作习惯,刷新了我的格律认知。对于一个格律学习者,我总是有意避免字词的重复,甚至认为重字是不好的表现。现在看来,世间万物无论做什么,都没有“绝对”的“格律”。希望在今后的“格律之路”上能够走的顺一些。

鲍莹珂老师回复

重字的问题,主要看重的字是否有意义,有意重复是一种强调。无意重复是一种用词的贫乏。所以重字不能一概而论,要看作者的意图,而且重字不属于格律问题,认识要清楚,概念得明确才好。

步韵者简介

曲红兵,中学高级教师。高中、大学时期开始尝试创作,笔耕不辍。上班以来,积累散文、诗词、小说等近二十万字。参加各类文学赛并多次获奖。在《洛阳日报》《中学生阅读》《青年导报》及县级广播电视台等纸质网络媒体均有发文。

作者:鲍莹珂(市直)

元夕听琴

月临窗下照无眠,十五谁家响迸泉。

细辨莺飞虫草动,遥疑春树露花牵。

绕梁一绝萧萧拟,焦尾千秋切切先。

风也倾心云也住,知音无语有琴弦。

张文超赏读(栾川)

读鲍老师《元夕听琴》有身临其境之感,月照无眠,琴如溪鸣,切切焦尾,余音绕梁。每字每句都透着圆月夜的清静与琴声的和谐之美。鲍老师笔触精炼,格律高雅,对仗工整,构思精巧自不必说,且章法灵活自然,结构严谨,给诗意凭添了无尽的视觉享受。
佳作采取了次第分承的章法结构,即颔联承首联第一句,颈联承首联第二句。它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双蹄格。也就是“细辩莺飞虫草动,遥凝春树露花牵”,是对“月临窗下照无眠”的进一步阐明。莺飞草动,春树露花都是动态的,因有迸泉般的琴声她们是无眠的,是优美琴声的衬托。“绕梁一绝萧萧拟,焦尾千秋切切先”是十五谁家响迸泉的承递,绕梁,焦尾都是古代名琴,奏出的音乐肯定是不一般的。这里用了叠词萧萧和切切更强调了琴声的情感。最后末二句收拾,拉回到元夕听琴的主题,不仅自己(知音)听,风云也敛声静气。让主题达到了新的高潮。

赏读者简介

张文超,网名竹舍,笔名竹舍。河南洛阳栾川县人,河南诗词学会会员,洛阳诗词协会会员,《洛阳诗词》编辑部副主编。

作者:段雅琴(伊滨)

年初远行

添添减减打行装,未出家门念已长。

小女嘤嘤犹在耳,风凌一过是他乡。

卫宏胤赏读(伊滨)

语言繁盛,语义丰富——谈诗词双关
双关,是汉语修辞的一种。简单地说,就是语言有两方面的意思。由于古汉语的简练,和诗词作品句式的限制,诗词作品极大可能地体现了汉语的双关特征。
这首七绝,语言简单,场景熟识。诗的第一句,“打行装”,普通情况看起来,就是打理整备远行的物品。如果我们把语言的多义特征发挥一下,“打”的常用义并不是打理。打理行装,是生活中的常见行状;我们把这句话进行下诗的想象,一个场景就浮现在脑海中:刚过了年就要去乡远行,不舍却无奈。打理行装时,手会有点重;我们把“打理、打点”理解成了“拍打”。离家的烦愁,如在眼前了。双关的运用,妙在词的多义,若即若离。两个或几个意思在一个句子里,是要有一定联系的;都能解得通,又不孤立对立,否则就是歧义。当然,作者在写作的时候,不一定专门用语言的双关;是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代入了词的多义,或者自我的感触。所以,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有时候也是再创作的过程。这正是“郢书燕悦”的另一种美。

赏读者简介

卫宏胤,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南诗词学会会员,洛阳诗词协会副会长,南山分会会长,《洛阳诗词》常务副主编,《伊人》电子刊主编。

作者:席淑贤 (市直)

立春即景

万里晴空好运开,小康衣食亮高台。

老翁笑面忧愁去,耆媪居安吉庆来。

屋后群松春着绿,庭前三径未生苔。

短诗长调无殊艺,但愿桑榆施蹇才。

曲存亮赏读(洛宁)

读席老师的《立春即景》是一种美的享受,能引起我思想的共鸣,感到熨帖无比,耐人寻味。乍一看题目,啊!春天到了,春景很美,一切都生机勃勃,看了,心旷神怡;闻了,沁人心脾;听了,荡气回肠。这就是春,这就是春景。它能用温暖驱走严冬,它能令嫩绿代替枯黄,它能让冰冷的心重新燃烧起生命的火焰,它能让病残之躯重新跳起欢快的舞步,这一切的一切为正文做好铺垫。“万里碧空好运来,小康衣食亮高台”,寓意着神州大地象春景一样美好,令人陶醉,也寓意着社会不断发展,祖国日益强盛,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在奔小康的坦途上衣食无忧。笑容在大家脸上绽放,歌声在百姓大舞台上亮相飞扬。这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我们伟大祖国繁荣昌盛的一个缩影。此时此刻,此景此情怎不叫“老翁笑面忧愁去,耆媪居安吉庆来”呢!颈联“屋后群松春着绿,庭前三径未生苔”。其着笔恬淡,闲适居安之气息浓厚,意蕴守高如陶,别生高境。
首句总起,以下抒发感慨,中间两联甚切,尾联有照应,是故全篇有曲折回环之美。全篇格律工整,用韵精当,对仗工稳,感慨深沉。一位耄耋长者,思维尚能如此灵敏,实属可喜可贺。诗书怡情,乐而增寿,岂谓无由?“短诗长调无殊艺,但愿桑榆施蹇才”尤为出彩。以诗词为趣,谦卑之心可见一斑,以物喻志,恬静平和与世无争,此系长寿之道也。
总之,此诗心手相宜,流畅自如;景我双畅,意象丰沛,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王爱丽赏读(春晴)

席老师这首律诗写的太好了!立春日,万里晴空,预示着春回大地,风调雨顺,好运连连,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白发老者无忧无虑,安享晚年。房前屋后群松着绿,三径无苔已现春意,尾联表达了虽然年迈,壮心不已的高尚情怀。
其中颈联对句“庭前三径未生苔”堪称金句,“三径”是一个典故,据东汉末年赵岐的《三辅决录》记载,在西汉末年,王莽篡权专政,兖州刺史蒋诩不愿做官,就归隐乡里。他不愿和外面的官场之人交往,在自己家庭院中就开辟了三条小路,只和同样隐居不求功名的羊仲、求仲这两个隐士交往。后来就用“三径”来指隐居之地或寄情山水田园。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有一句“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写的就是归隐之地的情景。而席老师反用这句话,虽然深居简出,而经常和朋友沟通交流,因此“三径未生苔”,表达了席老师豁达的人生态度。
“若有诗词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席老师耄耋之年,白发朱颜,宝刀不老,思如泉涌就是最好的证明,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赏读者简介
王爱丽,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南诗词学会会员,洛阳诗词协会女子诗社社长,《洛阳诗词》常务副主编,《洛水伊人》电子刊主编。

作者:寇衡(市直)

踏雪寻梅

稚心不老喜童真,苍发因何负玩身。

薄暮诗成天又雪,寻梅葫杖醉馨新。

曲存亮赏读(洛宁)

读寇老师《踏雪寻梅》,仅题目就吸引了我的眼球,不难使人想象那雪花飞舞的隆冬时节,梅花也趁着诗意欢快地绽放,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雪梅图啊!诗为心画,画为心声,诗画相得益彰。
起句“稚心不老喜童真”,仁者寿,寿而康,寇老寿晋七旬,体健而诗心不老,画志不移,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往来奔走,乐此不疲,诚古都诗画界一景也。从诗句中不难看出诗人的心志之远大,信念之坚定,人生之大智慧。
这首绝句“起”的很平静,没有李清照“玉瘦香浓,檀深雪散,今年恨探梅又晚”的遗憾,诗者紧紧抓住要点,轻轻开头,直抒胸臆,志趣高洁,令人敬仰。“苍发因何负玩身”缓缓而入,承接自然。此诗既名寻梅,自是其人生风雨感怀,苦乐咸淡,胸襟气度,于兹见矣。转句“薄暮诗成天又雪”借句他人之诗妙合铺垫,意在升华。结句“寻梅葫杖醉馨新”。紧扣主题,寓意明了,踏雪寻梅,葫杖趋陪,快意极了,如醉馨新。梅花报春,而春隐约醉于寒香馨新之中。此句可与“归来却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并妙。结句美就美在细节中见之,重在体验,虽未写春已见春了,一“醉”字甚见情趣与诗心。宋人卢梅坡云:“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有此雪,有此梅,有此情,有此诗,当可谓不俗也。
 
赏读者简介
曲存亮,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南诗词学会会员,洛阳诗词协会会员,《洛阳诗词》会刊常务副主编。

作者:鲍莹珂(市直)

居  家

窗前几回探,明媚照无瑕。

楼下荧荧白,匆匆又哪家。

李勤娥赏读(春晴)

鲍莹珂老师的这首五绝,明快中透着忧思,简洁里蕴含着深意,值得品味。全诗只有二十个字,如何叙事状物,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呢?作品为我们作了很好示范。
第一句起,既是描述又是交待,交待特定环境,照应题目“居家”。“几回”,描述了作者一种关心、焦虑和不安的心态。何故屡次探窗呢?第二句紧承上句,打开思路:明媚的阳光下,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无瑕”。这是字面意思,这句的关健在“瑕”字上。瑕,本指玉石的斑点,也引申为缺陷、不足。这句与上句乍一看似乎矛盾,实则包容地发挥了上句,它的蕴含量非常之大。疫情三年,近期又呈多点复发之势,党中央遵循人民之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举国之力,领导人民抗疫,尽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但此疫情弥漫全球且旷日持久,我国也不能独善其身,难免给人民生活、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地方上的抗疫措施也有不尽人意之处,引发群众不满等等,是为“瑕疵”。但瑕终不掩玉,相信党领导的全民抗疫一定能再次胜利。这是作者的心理活动,是虚写。第三四句转合一体,回到眼前场景。两个叠词的运用,描述了志愿者忘我的工作情景,简洁、生动、形象。小处见大,亦虚亦实,回应起句“探”。
写这类题材,把握不好很容易出现口号性语言,影响诗的委婉含蓄、形象生动之特点,该诗巧妙地避开了直白的说教,让形象行为提供线索,让读者自己思考,妙哉!

曲存亮(洛宁)

燕归梁·秋夜

冷雨秋风酿酷寒,深夜却无眠。当前琐亊涌眉端。孤灯下,改诗篇。  依稀困影,行间病句,不忍未曾删。评言寻觅到书山。今回味,惹辛酸。

李勤娥赏读(春晴)

秋,恰风雨。夜深且冷为背景条件。此时此境,本该入寑休息的主人公“却无眠”,何也?审改文稿。秋,本易愁,又是风雨夜,孤灯单影作进一步铺衬。上片在营造一个比较特定的环境的同时,交待了时间、地点、起因。
下片展开情节发展:(应该是回忆)曾经为不忍心刪去作者的一个病句(或者是放弃录用一首诗作,亦或是下一个准确的评语)而翻遍了案头的书籍。结果如何?删没删? 就在读者拭目待答案时,整首词的点睛之笔在最后出现:“今回味,惹辛酸。”至此,一个有责任心的师者亦或编辑,其爱生惜才之心跃然笺上,令读者肃然起敬。至于对病稿如何处置,已经不重要了。匠心独具,引人入胜,是这阙词的最大成功之处。

作者:王周芳(洛宁)

秋登神灵寨(新韵)

深秋邀友上峰巅,撕片云烟作玉笺。

描绘枫林溪水画,借来红叶染青山。

李勤娥赏读(春晴)

拜读这首七言绝句,被作者大胆合理的夸张手法折服。浪漫,正是写诗所需要的基本技巧,被称为一种风格一一浪漫主义。“撕片云烟作玉笺”,够夸张,够浪漫。本来秋末邀友上山顶,欣赏满山彩叶,心情已经不错。山之巅,有轻雾白云,置身于此,一时心旷神怡,这时主观(意象)大有征服感或成就感,眼中便有了万种美景(物象)。要抒发,怎么抒发?作者高就高在,他没有泛泛写白云、枫林、溪水,而是奇思妙想,大胆夸张:伸手“撕”“片”白云,不用裁而用撕,不用张而用片,要的就是那种“随意”的效果,这符合浪漫的定义,即合理的夸张。一句拔高全诗,令人遐思无限,诗味十足。

赏读者简介

李勤娥,女,中学教师,河南诗词学会会员、洛阳诗词协会会员。习作多散发于网络平台《扫花网》及省市诗词电子刊,出版有合集本《路歌》《一路风景》两本书。

作者:李勤娥(春晴)

腊梅(通韵)

不共百花喧,独值腊月寒。

幽枝舒冷蕊,老干吐香妍。

一夜琼英至,三生宿愿还。

待将春唤醒,归隐绿芜间。

张英伟赏读(宜阳)

本诗基调鲜明,一气呵成。起承转合,自然顺恰。品之入情入景,回味悠长。
1、梅,乃高洁之士的象征,文人墨客常用来感物喻志。该诗首联直切主题,以不共喧闹、独值岁寒,明示腊梅超凡品格和担当,确立了诗者的吟颂初衷和基调。“独值腊月寒”又与颈联对句中的“宿愿还”遥相呼应,相辅相成。试想,百花凋零的腊月天,少了生机,好不肃杀。此时,若有一抹琼英亮色点缀、慰藉、调剂一下冷枯的色调,为春天的到来打好前站、做好衔接,岂不是一种大义之举,大爱之愿。
2、层层递进,形象渐丰。颔联进一步用幽枝著蕊、老干奉妍来丰富完善腊梅值守的充实。不以幽怨,不以冷悲,所做所为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非徒而无为、徒拥虚名。颈联顺势而下,承前启后。“宿愿还”又为尾联的“将春唤醒”打好伏笔,所得即我所愿。使结句意到曲成。
3、特别欣赏尾联“待将春唤醒,归隐绿芜间。”自然落笔而意境深远。点靓了冬唤醒了春,使命完成,不骄不躁,不计名利,悄声隐退,使腊梅品位格局递进到更高的级段。这与伟人词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一意贯通,是对高贵品行的莫大赞许,使这首咏物诗情景交融,立意自见,自然达到感物喻志、精神升华。看似平铺直叙间,让读者产生无垠遐思和绵绵回味。
4、本首五律合时而生,易产生共鸣。腊梅的守寒、绽放、迎春和不争,既是对我们一起度过时艰表露出的不屈和能动精神的褒赞,也是对淡泊名利、默默奉献者的景仰。经历过冬天,我们更要珍惜春天。纵观全诗,写“梅”却不见一个“梅”字,可见诗者“胸有成梅”;颂梅却没用一个华丽的谀词,自然呈“颂”,功力了得。值得同道学习和借鉴。加之诗者在架构方面的巧妙规划、对行律法则的严守合规以及句式灵动多变的交错运用,道法自然,巧夺天工,使“腊梅”的谦谦君子之风扑面而来,令人拍案叫绝,击节称颂。不失为一首亮目的咏物佳作。
 
赏读者简介:
张英伟,笔名宜瑛,网号问天鹰。党员,大专学历,宜阳人。供职于县中心粮站党政办。河南诗词学会、洛阳诗词协会会员。研习古诗词十余年,作品逾千。数百首被国家、省市级刊物收录;多篇作品参赛获奖。

作者:卫宏胤(伊滨)

腊月二十三作

灶上火烧来去忙,闲人辍笔笑爹娘。

平生弃尽浮华事,鼎馔争如此处香。

杨娟霞赏读(伊滨)

读完卫老师的这首诗,不禁感叹构思之奇,文笔之妙。这首诗的题材是即事,写一时一事。我们写的节日、活动,都算是即事内容。
诗这种篇幅简短、语言简炼的文体,写作即事内容,其实是很受限制的。尤其是我们想多表现的时候,却不得实处,会出现空、套的现象。如果抓住一点来表达,即事诗是不是会更落实、更有味儿呢?
卫老师写的这首诗,内容是农历小年。腊月二十三当天,关于小年的诗词很多。大多还是写祭灶、写灶王爷,写平安。这首《腊月二十三作》没有写那些虚空的事物,实际上现在虔诚祭拜灶神的也很少。所以本诗绕开了俗套空洞的祭灶模式,选取一个视角:烙祭灶火烧。
第一句“灶上火烧来去忙。”高度概括了写作的内容。地点:灶上、厨房;事件:火烧、烙饼。情状:“来去忙”。这一句很平实,但是如果分析语言构成,是非常显功底的:方位词(灶上)、名词(火烧)、动词(来去)、形容词(忙),七个字,四个词,很丰富。同时,“火烧”可以指烧饼,词汇意思是在厨房里做火烧;还可以是火在烧,意思则是厨房里炊火升腾。这种双关手法,在诗词里,扩展了句子的内涵,也延展了想象的空间。
作者在朋友圈发诗,配着一则视频,母亲擀面父亲烙饼,儿子在旁边看热闹。无用的“闲人”书生,这时候没有读书,“辍笔笑爹娘”。我们了解的作者,是个事物简便的人,不喜欢繁缛。“笑爹娘”可能和上句“火烧”一样是双关的,笑爹娘忙碌,笑爹娘还能做事康健,满满的幸福感跃然纸上。风尘忙碌,世事繁多,人们不得不去追逐不喜欢的事情,在名利江湖中,经常无奈地迷失了自我。释尽烦恼,回到家人身边,是很多人心底的温暖。作者希望“弃尽浮华事”。从现代汉语语法来看,状语“尽”放在谓语前面的情况比较多;而“尽”放在谓语后作补语,也是古代语言的习惯,而且和宾语连接更紧凑。“浮华事”和家庭哪个更好,不用多解的。
作者在最末一句“卒章显志”表达主旨的时候,在语言上更是匠心独具。“鼎馔”,古代有权势者饮食,分鼎而食,佳肴曰馔。鼎馔指权势和财富,这是修辞了。鼎馔不如家里普通一餐,用反问句表达;为了避免孤平,作者用了“怎”的同义平声字“争”,还有争也争不过的意思。最末一句表示权力富有,不如家里的温暖和睦。
卫老师写日常即事诗,都这么推词敲句,追求贴切、意境、温度,对我启发很大,让我明白写即事诗的一些方法。整首诗,语言平实而讲究,内容贴实而丰富;表达的意蕴,特别深远,耐人寻味,温馨的画面在脑海驻留镌刻;让读者在读的时候会脑补到自己家的厨房瞬间,嘴角忍不住上扬。
家是温馨的港湾,父母是儿女心上永远的慰藉。就如作者视频配乐的歌词——有爸妈的地方才是家,有她风雨兼程不惧怕。

赏读者简介

杨娟霞,诗词爱好者,河南诗词学会会员,洛阳诗词协会会员,南山分会秘书长、《洛阳诗词》副主编。

作者:郭蕙(市直)

西江月·兴洛湖剪影

草树参差花瘦,蒹葭掩映鸭肥。行来时有煦风吹,吹树吹花吹水。  曲榭流香人聚,平湖叠翠歌飞。春光旑旎可相追,追梦追风追美。

张铭赏读(理工)

郭蕙老师的《兴洛湖剪影》写得好。
上片写景,写兴洛湖祥和熏风之自然景色,前两句“草树参差花瘦,蒹葭掩映鸭肥”,因草树参差而显“花瘦”,因蒹葭掩映愈显“鸭肥”,巧妙运用映衬手法,花瘦鸭肥,时节代序,夏秋连代四季,秀色可赏可餐。几个“吹”字连用,如风生水起,似煦风拂面,如临其境,自然熨帖!
下片虽也写景,却融情于景。人聚曲榭,歌飞平湖,写人事,抒欢情,饰之以“流香叠翠”,景耶?情耶?不可拆解,岂能明分?所以顺接一句“春光旖旎可相追”从欢情中跳出,以情带理,这次第,这情景,岂不是“追梦追风追美”的审美追求么?总之,本首小词先写兴洛湖美景,后景中融入欢情,最后点出景美人欢的根源在于“追梦追风追美”,有美景,有欢情,更有理趣。景、情、理三者浑然一体,机巧天然,实属难得!

赏读者简介

张铭,洛阳理工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先后在洛宁师范、洛阳大学中文系、洛阳理工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院工作。曾任外国留学生办公室主任,并担任留学生的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曾于2002年受市政府委派到日本国冈山商科大学做访问学者,2014年受洛阳理工学院委派赴韩国映像大学做访问学者。

作者:鲍莹珂(市直)

卜算子·观荷

君立水中央,隽秀亭亭态。云戏清波莲叶间,风曳花衣带。  明镜照花容,鬓角羞红盖。娇俏曾经也似荷,岁月留痕在。

李同献赏读(春晴)

鲍老师这首词描述了夏荷之丽,观荷之叹,寓情于景最是成功,很吸引人。
上片开篇布局,以君、亭亭、清波、花衣等要素,构成了一幅完整、动态、三维的荷塘莲花图。云围波动,云围叶动,风围君动,风围塘动,动的自然,动的诱人,动中流情。用立、秀二字画龙点睛,把荷花的外貌和魂魄勾勒的栩栩如生。镶嵌“戏”“曳”二字让眼前景色随笔起舞,情义融融,成功地描述了作为游客自己的兴趣人生。上片尾句选“风曳花衣带”之场景,记述荷塘最壮观的一幕,扣人心弦,激动人心,实乃绝妙含情之笔。风中飘逸的花衣带随衣而飞,似有似无、似多似少,这是一件多么神奇的花衣啊!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诗词写景,最忌直白,而作者在这四句中字字虽通俗,句句却精辟,犹显高深造诣。
词的下片写自己面对水中倒影的荷前感叹。起句“明镜照花容”中一个“花”字,写出了面对满塘荷花时刻,自己的激动心态,一下子回到了从前的花容时代。朦胧羞红被遮,似想哀叹,当你想知道她要哀叹什么的时候,她却自语“当年曾经也是荷”,现在的容貌是“岁月留痕在”,很坦然,很自然。这一波三折,将观荷时的心态刻划的淋漓尽致,入木三分。让人看到了词中人既有情,又自强,又豁达的内心世界。是啊,有哪位诗人面对这粉润荷花不发出由衷的感叹,更何况是女人呢?这一首词把赏荷与人生岁月结合在一起,设置了很大的情景空间,也是成功所在。
大师之作,独具匠心。我今赏读,非常浮浅。心得而己。

赏读者简介

李同献,洛阳市交通运输局退休职工。现为河南省诗词协会会员,洛阳市诗词协会会员,春晴分会秘书长。

作者:李跃进(理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