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成长不能缺少的“三缕阳光”

 sunjinxi 2023-06-03 发布于河南
13:18

这孩子挺聪明的,但不务正业,把聪明劲儿都用在了看电视上,还不算有病?

小民是一名初二男生,因为学习成绩欠佳,又迷恋看电视,经常惹爸妈生气。爸爸杨先生十分焦虑,担心小民玩物丧志,连高中都考不上。

一天上午,杨先生正上班,接到小民班主任的电话。班主任问,小民今天为什么不开机上网课。杨先生气不打一处来,马上开车回家,进门就看到小民正在聚精会神地看电视。杨先生怒不可遏,当场砸坏了电视机。

“我知道自己反应过激了。”前来咨询时,杨先生先自我检讨,随即自我开脱,“但是,这孩子真是太气人了!换了谁都忍不住发火。要是换个没理智的爸爸,没准儿会直接揍孩子。电视机砸坏了虽然可惜,但如果能震慑住小民这熊孩子,让他幡然悔悟,也是蛮值得的。”

杨先生执拗地认为,小民迷恋看电视是病态表现:“既然网瘾是心理障碍,那么看电视上瘾也应该是一种心理疾病。小民这孩子挺聪明的,但不务正业,把聪明劲儿都用在看电视上,还不算有病?”

我很好奇,现在的孩子都用电脑和手机上网找乐子,怎么小民会迷恋老派的电视呢?于是,我决定先单独跟小民接触接触,把问题搞清楚再说。

出乎我意料,小民是个十分健谈的男孩。当他认定我不是他爸爸的同伙,马上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地讲述他通过电视学到的东西。我没有提到学习成绩,所以小民很开心地跟我聊了整整一下午。

傍晚时分,杨先生来接小民时问我:“明天小民几点钟来做心理辅导?”

我看了一眼小民,微笑着对杨先生说:“小民的心理状况挺好的,不需要辅导。如果您有时间,欢迎明天上午10点来聊聊天。”

镜映需求、理想化需求和孪生需求,是每个孩子在成长之路上的三缕阳光,必不可少

第二天早晨,咨询中心刚开门,杨先生就忧心忡忡地来了,见面就小心翼翼地问我:“小民的情况是不是很严重?”原来,昨天我说小民不需要辅导,被他理解为不可救药。

“您误会了。”我笑道,“请您今天单独来,是想和您分享一下小民的情况。”

杨先生松了一口气:“小民是我的儿子,我还不了解他?”

“是吗?”我问,“您知道他迷恋的是什么电视节目吗?”

杨先生大大咧咧地回答:“我管他迷恋什么节目,只要不是迷恋学习,都是不务正业。”

我告诉杨先生,近两年,小民花大量时间看电视,其实只看一类节目:野外生存的纪录片。比如《荒岛求生》《原始生存21天》《跟着贝尔去冒险》《幸存者》等。而且,他已经掌握了许多野外生存的本领,比如用放大镜生火、寻找水源、用树枝和石块制作防身武器等。

“他怎么会喜欢这玩意儿?”杨先生大惑不解,随即一拍大腿,“哎呀,这小子是不是在准备离家出走啊?”

我沉默了几秒钟,不客气地说:“看来,您真的不了解自己的儿子。放心吧,他目前不会离家出走。”

杨先生定了定神:“那么,这小子在整什么幺蛾子?”

“小民挺可怜的。”我说,“他没想惹麻烦。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他只是想像别的孩子那样成长,但环境不允许。无奈,他只能用奇怪的方式去争取,就像背阴处的小草,会长出弯弯曲曲的茎,只有这样才能享有一点阳光。”

见杨先生听得似懂非懂,我只好先向他普及心理学常识。

在成长的早期,每个人都会经历高度依赖父母的阶段,通过与父母的互动来满足自己的心理发展需要,这也是每个人心理功能逐渐完善的过程。如果这个过程受到干扰,就可能造成许多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

心理学界有一个著名的学派,叫自体心理学。其创始人海因兹·科胡特教授认为,人格健康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定会有三种需求:镜映需求、理想化需求和孪生需求。

所谓镜映需求,指的是孩子需要被肯定和认可,感到自己被接受和欣赏,尤其是当他展示某种能力的时候。比如,孩子刚刚学会骑自行车,会迫不及待地表演给父母看,渴望得到父母的赞许。这时,父母就像一面镜子,如果给孩子积极的反馈,孩子就会由此产生被重视感和自我价值感。相反,父母如果以冷淡、习惯性批评的态度回应,孩子就会失去被重视感和自我价值感,进而产生空虚感和死亡感,也很容易发展出对批评和指责的高度敏感。

所谓理想化需求,指的是孩子需要比自己更高、更大、更智慧的引导者。这样的引导者当然多为父母。当孩子遭遇挫折时,会投奔引导者,索取保护、教导和安慰。对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比这种需要更理想的了。比如,孩子摔倒了,妈妈的安慰和抚摸会立刻缓解他的疼痛。即使长大成人,我们仍有这种理想化需求,比如,在紧张和惊慌时,我们会喊出“我的妈呀”“老天保佑”之类的话,这就是理想化需求带给我们的影响。

所谓孪生需求,指的是孩子感觉与他人相似的需要。它会给孩子带来自己属于人类社会的感觉,促使他去寻找认同自己的群体,进而获得归属感和参与感。

事实上,每个人都需要与他人产生共鸣,需要知己好友,需要能理解自己的伙伴,否则就会产生无归属感、孤独感。

杨先生对我的科普越来越不耐烦,这时终于忍不住了:“您说的这些,究竟和小民有什么关系?”

我说:“镜映需求、理想化需求和孪生需求,是每个孩子在成长之路上的三缕阳光,必不可少,小民也不例外。他之所以看电视上瘾,正是因为缺少这三缕阳光。”

杨先生一怔:“此话怎讲?”

我告诉他,小民的这三种需求,本来应该被无条件满足,但遗憾的是,他学习成绩不佳,一时找不到迎头赶上的方法,而父母又特别关注他的学习成绩,所以他的日子十分难过。

我扳着手指分析:“成绩不好,他就得不到父母的认可,于是镜映需求不被满足;考砸了得不到父母的安慰和指导,于是理想化需求不被满足;成绩不好,在学校得不到同学的认可,于是孪生需求得不到满足。生活暗无天日,想想看,他会怎样?”

“会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杨先生不假思索地回答。

我摇头,用责备的口吻说:“杨先生,您太小看您的儿子了!”

孩子的沉迷行为不是在摆烂,而是在自救,把自己从自卑、无价值感、无归属感、空虚感、孤独感中拯救出来,苟延残喘地活下去

我对杨先生说:“心理学研究显示,当做某件事不能满足自己的镜映需求、理想化需求和孪生需求,孩子就会另辟蹊径,把注意力放在那些他感兴趣、能感受到自我价值感、能体现自尊和自信的事情上。机缘巧合,小民喜欢上了野外生存类电视节目。”

我告诉杨先生,小民迷恋野外生存类电视节目,积累了大量相关知识,在与同学交流中赢得了关注,同学们无论年长年少,都称他为“民哥”,以表钦佩之意,于是他的镜映需求得到了满足;每当考试成绩公布,小民都很失落,只有回家看电视能让他陶醉其中,忘掉烦恼,于是他的理想化需求得到了满足;因为喜欢野外生存这项运动,小民在网上结识了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经常一起讨论野外装备和探险趣事,于是他的孪生需求得到了满足。

杨先生问:“那些网瘾少年,也有这样的心路历程吧?只不过他们选择的不是看电视,而是玩网络游戏。”

我点头:“除了沉迷网络游戏,还有的沉迷网络聊天、早恋、健身,尽管具体情况千差万别,但心理原因大致相同,都是在寻找自我价值感、安全感和认同感。换言之,孩子的沉迷行为不是在摆烂,而是在自救,把自己从自卑、无价值感、无归属感、空虚感、孤独感中拯救出来,苟延残喘地活下去。”

杨先生睁大双眼:“这么说,我强烈反对小民看电视,还砸电视机,是在断他的活路,对吗?”

“您的极端行为的确把小民逼得走投无路。”我直言相告,“不过您放心,昨天小民告诉我,他不恨您,也不会做什么出格的事。”

杨先生低下了头:“我究竟做错了什么?”

我回答:“错在不了解孩子,错在教育观狭隘。”

杨先生想了想,辩白:“我承认不知道您刚才说的那三种心理需求,没有及时满足小民,但我的教育观怎么狭隘了?”

我问:“如果小民沉迷学习,成绩优异,您会阻止吗?”

杨先生苦笑:“当然不会,支持还来不及呢。”

我接着分析:“即便您知道过度学习是有害的,比如成了书呆子,比如眼睛近视,您也不会强烈反对,因为在您看来,学习是正确的事,甚至是唯一正确的事,学习和成长是一回事,学习失败即成长失败。这无疑是狭隘的教育观,因为不能用学习成绩这一把尺子去量所有孩子。比如,您所知道的体育明星,没有几个是学霸,不是照样杰出吗?昨晚,我按小民给我的网络链接,在线读了几位著名野外生存专家的传记,发现他们的学历都不高。难道他们不算成功人士吗?”

杨先生问:“您的意思是,我从现在开始培养小民做野外生存专家?”

我连忙摆手:“看野外生存节目,对小民来说只是用来满足镜映需求、理想化需求和孪生需求的一种方式,将来是否会发展成业余爱好,甚至职业方向,现在尚缺少判断依据。您需要思考的是,以后您是直接给小民那三缕阳光,还是让他自己花大量时间看电视来苦苦求索?”

杨先生不好意思地笑了:“这还用说吗?当然是直接给他三缕阳光——不再嫌弃他学习成绩不好;他考砸了,我安慰他,鼓励他,帮他总结得失;支持他与同学的交往,同时也争取做他的大朋友。”

我好奇:“怎样做儿子的大朋友?”

杨先生挠挠头:“不知道,促膝谈心太肉麻了。”

我提醒:“不妨关注一下野外生存吧,挺有意思的,至少,可以和小民多一些共同语言。”

(原载于妇女生活杂志社《现代家长》2023年第2期“心理诊所”栏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